优秀的教学设计是让我们的课堂丰富有趣的前提,要想做好教学设计,要从教材本身开始研究,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生物教学设计范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篇1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5个字,会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人们戴在手腕上用来看时间的手表,那你们听说过表中的生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表里的生物》。(板书课题)
2、大致了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冯至,看看他在小时候是如何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蝎(xiē)子 钵(bō)子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脆”“蟋”“蟀”,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关于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点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说说作者是怎样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
(在小时候的作者看来,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3、课文中父亲多次强调“不许动”,为什么?
(表在那个贫困年代,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家庭来说,除了具有掌握时间的功用外,更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东西。父亲怕被孩子弄坏了,所以规定:不许动。)
4、读课文第2~1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在怎样的好奇心驱使下,发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作者唯恐父亲把这个“美丽的世界”盖上指的是什么?
(在“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的驱使下,父亲终于打开了表盖。这个“美丽的世界”是指“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面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四、课堂小结。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现象,然后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关于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点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从“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认知下,到发现手表发声和谐的好奇,再到推测表里有生物,最后到作者懂得其中道理,不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为止。)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强烈好奇心以及想探究事物本质的煎熬。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示表里的生物。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课文中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父亲,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点名说说这些描写哪些让你很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读,听后进行点评。
2、思考下列问题。
(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现象,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爱听声音,想伸手摸一摸表。父亲却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些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渴求知识、求知欲强)
三、深入学习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1、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表达了作者的惊讶之情,整段表现了“我”弄清事情缘由之后的满足和愉悦。)
2、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有疑惑,但是整段侧重于表现美妙声音带来的愉悦。)
3、课文中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慢慢长大了,知道了其中的原理,所以不说了。)
四、拓展延伸。
1、童年的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提示:重点在好奇心的产生和探究的过程上。)
2、文章中多处使用了引号,说说它的作用。
(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作用:表示引语;表示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表示否定和讽刺;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等。)
3、结合课文分析:为什么童年的事件是人生的珍宝?
(童年时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4、作业:试着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
(提示:注意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
教学反思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关于生物声音的相关情况,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时,重视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同时重视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回忆,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篇2
生殖是生命基本特征之一。在前面所学的知识中,已零星有一些生物生殖特点出现过。在此基础上,本节教材系统地进行了归纳整理,提出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并着重介绍了无性生殖,最后介绍了营养生殖的四种常用方法。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可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看录像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观看。看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对所观看的内容加以分析总结,教师对某些难点作适当引导。
2.压条、扦插、嫁接、分根是果树栽培中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观看录像后可再作适当演示,加深学生印象,以利于实践应用。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
2.了解无性生殖的分类。
3.了解嫁接、扦插、分根、压条等营养繁殖方式。
??技能目标
通过对所观内录像内容的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嫁接、扦插等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无性生殖的概念及分类。
2.教学难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录像、四种人工营养繁殖的挂图或演示所需的实物。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自然界中没有永生的生物,它们都有一定的寿命。但它们的种族为何能延续下去呢?是通过生殖。今天我们通过录像来学生这一节。
??有性生殖
1.提出问题
⑴蝗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被子植物的生殖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细胞出现?
⑵以上这些生物的生殖有什么共同点?
2.观看录像
让学生带着以上二个问题有目的地观看录像中相关内容。
3.学生分析比较,教师总结归纳
这些生物在繁殖过程中,都出现了精子和卵子等生殖细胞,且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了受精卵,从而繁殖出下一代。 我们把这种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
那么是否所有的生物都进行有性生殖这种生殖方式呢?
??无性生殖
1.观看录像,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看录像中无性生殖一部分,然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⑴哪些生殖方式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⑵什么叫无性生殖?
⑶每种无性生殖方式的代表生物分别有哪些?
2.分析归纳
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就能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方式有:
⑴细胞分裂。通过细胞分裂,使个体一分为二,产生两个新个体。如细菌、衣藻、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⑵出芽生殖。在成体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脱离母体,成为新个体。如酵母菌,水螅等。⑶孢子生殖。利用孢子进行繁殖。如真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等。⑷营养生殖。利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来繁殖。如马铃薯、番薯、石莲、秋海棠、柳树等。
??营养生殖的四种类型
1.观看录像中相关内容。
2.结合挂图、实物,请学生根据录像中的知识逐一分析营养生殖的四种方式,教师作适当引导并进行演示。
⑴分根。有此植物在靠近地面的茎或根上能长成枝条,这些枝条上有根,将它们分开,就能形成多个独立的植株。
⑵扦插。把有些植物的枝条剪下,插入土中能生根发芽,长成新植株。注意说明,选取扦插的枝条要新藓、饱满。有些植物不易产生不定根,成活较困难。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浸润后再插。
⑶嫁接。有些植物的枝条在土中极难生根,可以把它们的小枝条或芽接到另一植物体的茎或根上,使两者的形成层紧密相贴,以后长成一体形成新植株。
⑷压条。把一些植物的枝条压埋在土中,等枝条长出根后,分离下来形成新植株。
利用以上这些营养繁殖优点是既能保持某些植物的优良性状,又能快速繁殖。特别是嫁接,在果树栽培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我国北方地区通过矮生砧木的嫁接,改良了苹果的品质,使果树植株矮化,便于管理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对核桃和枣树也通过嫁接改良品质,取得了良好的好成果。
??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殖
有性生殖
生殖 (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 无性生殖 分裂
(不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出芽
孢子 分根
营养 压条
扦插
嫁接
七、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⑴以下各种生物一般不进行有性生殖的是( )
(a)鱼类 (b)藻类植物
(c)哺乳动物 (d) 高等植物
⑵下列生物可依靠出芽生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的是( )
(a)细菌 (b)大蒜瓣
(c)酵母菌 (d)马铃薯
⑶利用秋海棠的叶繁殖新植株的方式属( )
(a)孢子生殖 (b)有性生殖
(c)分裂生殖 (d)营养生殖
⑷把已长出芽的马铃薯块切成几块可迅速繁殖出小苗,这种繁殖方式属( )
(a)出芽生殖 (b)孢子生殖
(c)分裂生殖 (d)营养生殖
⑸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
⑹人们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将分根、压条、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用于花卉和果树的繁殖,这样既能__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__。
2.课后作业
⑺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果园,访问果农,并进行扦插、嫁接活动。
3.参考答案
⑴b ⑵c ⑶d ⑷d ⑸有无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 ⑹扦插 嫁接 优良性状 快速繁殖 ⑺略
4.简要分析
⑴藻类是低等植物,它一般用分裂等无性生殖方式
⑵出芽生殖不同于用植物的芽生殖
⑶叶是营养器官,用叶来繁殖的属营养生殖
⑷马铃薯属一茎,因而属营养生殖
八、参考资料
“克隆”与“多莉”
1997年2月一只名叫“多莉”的英国小羊把生物界乃至全世界都搅得沸沸扬扬,也就是从那是起,人们似乎一夜之间对“克隆”一词有了深刻的理解。
克隆是英语clone的译音。clone这个单词本身的含义就是无性繁殖,既可做名词用,作“无性系”解释,也可做动词,做“无性繁殖”讲。克隆技术在现代生物学中被称之为“生物放大技术”。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微生物克隆;第二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比如dna克隆,生物学家把一dna注入到一个细菌体内,随着细菌的克隆而产生出成千上万个dna来;第三时期就是动物克隆,即由一个细胞变成一个动物了。
小羊“多莉”是英国科学家从一头母羊的乳房摘取一个单细胞,把它培养后注入另一只母羊的去了核的卵内,然后把培养出的胚胎再移植到第三只母羊的子宫中内孕育出来的。它是首例无性生殖的产物。“多莉”的出世标志着人们已经能从动物体细胞培养出动物了。
在动物细胞工程中,我国科学家也开展了多年工作,取得过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新成就。早在四五年前我国科学家就成功地掌握了胚胎切割技术,也就是等到受精卵长成胚胎后,把胚胎切成两半,再分别植入雌性子宫内,这样就可把一个优良品种变成两个了。
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篇3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作文修改过程中常使用的修改符号。
2,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内容。
3,提高学生的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内容。
【教学要求】
①首先根据要求写习作。
②根据所写的内容,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习作修改。
③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小组交流修改习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给出习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要求: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从下面几种情况中任选一种,用一段话说说"客人来我家"。重点要把你或你的家人是怎样做的说具体,说清楚。语句要通顺,连贯。
1,长辈如爷爷,奶奶,叔叔等来我家做客。
2,小伙伴来我家做客。
3,有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
二,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进行小组交流,提出修改意见。
三,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在掌握修改符号的基础上,应该如何结合内容进行修改。
四,请同学结合老师的讲解,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进行修改。注意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五,全班共同讨论,交流。
六,板块教学提示:
?珍惜时间》这一板块包括两篇课文和一次表达练习。《长歌行》节选自我国古代汉乐府诗中的名篇《长歌行》。《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诫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其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也是少年励志的座右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并通过资料的收集拓展学生的古诗积累,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结尾一句照应了开头,突出了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在本课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象开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悟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体会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懂得珍惜时间。
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篇4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年级:初一年级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选自浙科版普通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特征和蜗牛的形体特征及感觉两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观察生物知识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本节课实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同时本节课为后续学习细胞,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植物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放大镜。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物的分类,发展判断、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活动】
走下讲台,查看学生的讨论结果。必要时,给学生提示。
?学生活动】
预设:积极讨论,小组代表及时记下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活动】
五分钟后教师拍掌示意时间到,停止讨论。请一组小组发言,其他小组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并且询问学生答案的依据,并且让学生举例说明。学生若回答正确及时给予表扬,回答不好的教师及时给予纠正。
?学生活动】
预设:我们认为生物可以生长,比如大树是从小树苗长成大树的,我们人也是从一点点大的小孩儿变成了现在的大人。例外小组回答:我们认为生物可以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例如小狗尿尿。例外小组回答:生物对外界刺激有有反应,如含羞草在接受刺激后会合拢。生物可以繁衍后代,如母狗生狗宝宝。
?教师活动】追问:还有其他的特征让你可以很快的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吗?
?学生活动】
预设:个别学生回答生物能遗传和变异
?教师活动】
教师展现ppt,解释遗传和变异,并且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影响深刻。然后教师展现人类进化的图片给学生看,提问这一现象证明了生物具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
预设:个别学生提出进化一个词,但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
?教师活动】
进一步解释进化的意思并且举例。然后ppt展示大家总结的生物特征,再一次对各个特征举例(例子都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问狗和机器狗遇到墙壁都会转弯,从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角度来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预设:与教师一起总结刚刚的特征,对每一个特征进一步思考与理解。积极思考老师提的问题。学生回答:狗是生物,机器狗是非生物,两者的原理不同。学生回答各种各样,但回答不是很全面。
?教师活动】
狗转弯是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是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体现。而机械狗转弯受电脑程序的控制,与适应外界环境无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搭建视频支架以及学生探究实验支架,学生沿着支架作用,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落实教学重难点。较好。
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
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技能】:
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
三、课前准备:
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回顾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提出问题: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学家发现,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复杂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回顾旧知识,受教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归纳。(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对实验的设计、结果进行交流和表达,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有氧呼吸
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阐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注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变化、产物。
提出问题: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放能过程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介绍有氧呼吸能量的转化效率,可以让学生来计算。一般内燃机的效率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转变为热能。
回答问题(线粒体)
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回答相关问题,并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结构。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并进行分组讨论后,分别讲述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比较两者的区别
分析有机物产伤的热能的生理意义。
(四)第一课时小结及练习
用幻灯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图,指导学生完成
练习略
小组讨论,完成概念图
(五)无氧呼吸
提出问题:人体所有的细胞任何时候都在进行有氧呼吸吗?师生共同列举一些无氧呼吸的例子(如马铃薯块茎,水稻的根、蛔虫、骨骼肌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等
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能量的变化
以乳酸、酒为例子,讲授发酵的概念。
通过用图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的区别,指导学生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
举出生活中遇到的无氧呼吸的例子
生物教学设计范文5篇相关文章:
★ 生物活动总结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