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事迹材料可以激励人们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塑造高尚的品格,通过事迹的传播,我们能够影响和激励更多的人,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孝心好少年事迹材料7篇,供大家参考。
孝心好少年事迹材料篇1
八年前因为汶川大地震,当时只有4岁的李瑶被倒塌的墙壁砸成重伤,经过几次大手术,虽然保住了生命,但李瑶从此失去了右手。只有一只左手的李瑶,为了让家里人放心,从生活到学习都靠自己顽强成长。爷爷生病住院,她靠一只手给全家做饭、爸爸妈妈出门打工,她靠一只手照顾年幼的妹妹……她说,我一只手不比别人差,我不想让家里人替我担心。地震受伤后,李瑶在绵阳市治疗一年,又到都江堰残疾人学校进行康复训练,所有的治疗康复费用全部免除,这也是政策期内,国家针对汶川地震致残人员的扶持政策之一。
孝心好少年事迹材料篇2
芹秀的家里有80多岁的奶奶和50多岁的爸爸,因为爸爸患病不能劳作,芹秀从懂事起就帮助奶奶担起了照顾全家的重任。
王芹秀刚出生不久便被遗弃在镇里的中学门口,是养父把她抱了回来。现在家里只有61岁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养父和一个86岁高龄且体弱多病的奶奶,一家人靠每月180元的低保金过活。她虽然知道自己的身世,但从不怨天尤人,非常坚强、勤快、乐观。
王芹秀自家的房子几年前倒塌了,现在住的是别人给的,是一座只有15平方米的破旧土木结构房子,三面是泥墙,一面木墙。家里没有一件象样的家俱家电。屋子很小,只有养父王炳乾住在里面,而王芹秀和奶奶则借宿在邻居家。
小芹秀从小很懂事,很有孝心。她平时每天要早早起来,煮好饭,然后跟着村里的妇女上山拾柴火卖,以贴补家用。家里有几分地,她还要跟着大人下田打理,种些农产品以增加收入。上小学后虽然一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但王芹秀一回到家,就放下书包忙家务。她一直把养父当作亲生父亲看待,她常常对父亲说:“您养我长大,我给您送终。”父亲很心疼她,常劝她不要干重活。村民见他们家这般困难,也常救济他们。小芹秀很感恩,每到农忙时节,她都会去帮邻居拔秧、插秧,以此来换工。她做事很麻利,村里人很喜欢她。
住校期间,王芹秀从来舍不得花钱坐车,舍不得买菜,每星期会从家里带足腌菜。有时候买一瓶2块钱的豆腐乳或者辣酱,就当做一个星期的菜。后来,学校帮她申请了每周四天的伙食补贴。王芹秀学习很努力,上个学期,语文和数学都得了优秀。
王芹秀因尊老爱亲入选了“中国好人榜”。她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栏目播出后,感动了许多人。今年3月份,武平县某公司决定每学期资助她600元生活费。面对各方面的关爱,小芹秀感动得哭了。有人问她最想做什么时,她回答得很简单:“我最想多一点时间做作业!”
孝心好少年事迹材料篇3
自冯泳淇4岁那年,叔父触电身亡后,泳淇的父亲深受打击就染上了酗酒的习惯。喝完酒后,冯泳淇和母亲就成了父亲撒气的对象,有时娘俩甚至被打得遍体鳞伤赶出家门。父亲由于常年饮酒过量,心情忧郁,染上了糖尿病,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跑医院和喝酒是父亲生活的唯一,也丧失了劳动能力,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母亲为了能更方便照顾家,就在家附近摆起临时小摊,夏天卖水,冬天卖鞋垫,赶上淡季,就卖咸菜,给别人修脚,送餐……冯泳淇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懂事,开始学着大人的模样一方面要照顾父亲,一方面要安慰母亲,为分担母亲的压力,她每天天刚亮,就会起来做饭,总是悄悄的,怕影响母亲睡觉。饭做好后,冯泳淇也会在桌子上摆一瓶酒,等着父亲吃饭,他知道喝酒是对身体不好的,但为了让父亲高兴,不难为他和母亲,他只能这么做。晚上放学回家会顺便买菜,写好作业做饭,等着母亲回来一起吃饭,这也是他一天开心的时候。时间久了,泳淇的鸡蛋炒柿子、醋溜白菜,炒土豆丝已经成了她的拿手菜。双休日和假期,冯泳淇会和母亲一起出摊,他从来不觉得丢人,帮着母亲一起吆喝:“凉冰冰的水……舒适保暖的鞋垫,纯手工制品……酸辣可口的咸菜,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他的叫卖声常常会吸引很多人驻足。时间一长,冯泳淇成了附近很有名气的人,只要从这路过的人都会向他竖起大拇指。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材料》,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孝心好少年事迹材料篇4
姓名
张晓莉
性别
女
所属地区
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
简介
她有着一颗如意般温婉纯粹,没有任何杂质的心灵。她的事迹也许并不能惊天动地,却让我们处处感动,她用一颗善良的心和那双稚嫩的手向我们诠释了当代青少年最美的精神风貌!每一个人都是别人生命中的匆匆过客,能在你的世界里陪伴过,共同走过,便是晓莉觉得最快乐的事!
孝心故事
从你的全世界经过
每天清晨,当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这间小小的房间时,晓莉总会以微笑迎接新的一天,因为在她的心里,每一天都是阳光倾城。
张晓莉是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1510班的一名学生,虽然看起来弱不禁风,但她有一种强大的内在毅力,让她做什么事都不甘落后。在她四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她的记忆中都没有亲生父亲的模样。后来,她和母亲有了新的家庭,还多了一个可爱的弟弟。张晓莉家原在山东,为了改善家中的生活条件,父母亲带着年幼的弟弟来到江苏打工,而晓莉则留在山东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好几年的时间,外婆成了她唯一的依靠,这一老一少相依为命,相互搀扶。外婆年纪大了,身体总有点小毛小病,每次外婆不舒服的时候,上小学的晓莉都会陪在姥姥的身边,她说:“每次这个时候,我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地盯着外婆的脸,我真怕她离开我。”有时外婆因身体原因不能料理家务,晓莉便会承担起家务的重任,扫地,做饭因为个子太小,她炒菜的时候必须站在凳子上,好几次被溅出来的油烫伤双手,外婆心疼得直流眼泪,可是年幼的孩子却安慰老人说自己一点儿也不疼。炎热的夏天,外婆有时连续几天一直躺在床上,又爱出汗,晓莉每天都要打水给外婆擦身,洗脚,每一次给姥姥认真地擦完全身,孩子虽然累得浑身是汗,但脸上挂着的却是满足的微笑。这几年来,她和外婆互相照顾。听老师说,如果人生病时心情好了就能减轻病痛,于是外婆不舒服的时候,她就把学校里听来的新鲜事儿讲给外婆听,想尽办法让外婆开心。为了不让外婆太累,上下学她都是自己沿着马路边安全地走回家。
上初中的时候,父母去山东接晓莉到南京来,晓莉非常不舍得外婆,在她的生命里,外婆是非常重要的人。但父母亲情也难割舍,为了一家团聚,晓莉只能跟随父母来到南京。她知道,在亲情的世界里,永远都会有舍不得,但来过、走过,总会留下痕迹,在心里永远有个牵挂的人。到南京后,只要节假日有空,晓莉都会去山东陪伴外婆。一晃又是三年,晓莉以为日子就会这样单纯而幸福地继续下去。
直到这一天,噩耗传来,父亲在工作时不慎跌落,摔断了五根肋骨,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父亲病倒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为了生计母亲的工作又不能丢,所以晓莉又自然地分担了照顾父亲的重任。每天放学和周末的时间,她和母亲轮流在医院。在医院时,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买饭、扶父亲上厕所、陪父亲聊天、喊护士换水等等;在家时,勤劳懂事的晓莉除了要照顾弟弟衣食起居,还承担起家里的所有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凳、洗碗、做饭,洗衣服、干农活等。面对这样,晓莉从没有一句怨言,还安慰母亲。
经过治疗,父亲已经回家休养,但是从此都留下了后遗症,不能干什么重活儿,家里的经济负担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头。面对这样的情况,已经上高中的晓莉刚到学校就申请了勤工俭学,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创源超市打工,以此减轻母亲的压力。母亲为了多挣一点钱,换了一份工作,新工作的上班时间更长,为了能帮助母亲照顾弟弟,晓莉由住校改为走读。每天早晨,五点多就要起床,帮着妈妈一起做好早饭,叫醒弟弟,等弟弟吃过早饭,送弟弟去学校后再自己赶到学校。每天放学,都是赶紧回家,先大概准备一下晚饭需要的材料,然后再去接弟弟,回家后做好晚饭,等母亲回来一起吃。晚饭后,先辅导弟弟做功课,等弟弟休息了,再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作业。等全部收拾妥当,可以休息的时候,往往已经夜深人静了。这就是现在晓莉日常的一天,在同龄人看来,实在是太辛苦了,可是晓莉依然每天乐呵呵的,很快乐、很充实。因为,从你的全世界经过,是一件幸福的事。
她生活节俭,从不攀比,每到周末或假日,她去买菜,总会挑最便宜的买,家里难得改善一下生活,她都会把好的给家人吃。节省了买菜的钱,可以让父亲更好地治疗,她笑着说: 外国有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我就是省菜钱的小女孩儿,哈哈。” 她助人为乐,看到别人有困难时总是第一时间跑去帮忙,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其他同学提高成绩,主动帮助同学改作业、背课文,其帮助的项同学进步特别明显。
她拾金不昧,虽然生活清贫,却能在捡到别人丢失的钱物后主动交到学工处。
她与人为善,谦和有礼,与每一位同学友好相处,是同学们心中的最佳伙伴。作为班级干部,她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工作踏实,认真负责,严于律己,是老师的好帮手,作为校学生会的干事,值日期间认真巡查,对发现的问题总能秉公处理,绝不包庇。
她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争取在忙碌的家务中做一名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军训时被评为优秀学员,20xx-20xx第2学期评为校“学习之星”。
这个不幸的孩子比同龄人承受的太多太多,却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她积极参与班级、学校各项活动,在 20xx 年参加六合区合唱比赛获得区级特等奖,南京市三等奖。下课时无忧无虑地玩耍,天真无邪的笑容,那时的她才像个真正的孩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她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 “孝”用稚嫩的小手传递得淋漓尽致!“孝”,在一个9岁的女孩身上得到了诠释!她的一颗敬老孝心,足以让很多成年人都重新审视该如何表达对长辈的关爱!
她有着一颗如意般温婉纯粹,没有任何杂质的心灵。她的事迹也许并不能惊天动地,却让我们处处感动,她用一颗善良的心和那双稚嫩的手向我们诠释了当代青少年最美的精神风貌!每一个人都是别人生命中的匆匆过客,能在你的世界里陪伴过,共同走过,便是晓莉觉得最快乐的事!
孝心好少年事迹材料篇5
邵帅目前和妈妈邵丹租住在北京。20xx年,正在北京打工的邵丹突发白血病,急需进行骨髓移植,否则性命堪忧。邵丹在电话里把这个情况告诉了远在江苏徐州的母亲。没想到,这个电话却被儿子邵帅偷听到了。邵帅向学校申请休学一年和外婆一起赶到北京,而亲人配型的结果只有邵帅满足移植条件,可邵丹却坚决不同意。除了担心儿子的身体,在内心深处,邵丹对儿子还怀有深深的愧疚。在邵帅一岁的时候邵丹就离异了,邵帅一直跟着妈妈生活。20xx年,邵丹独自北上到北京打工,把7岁的邵帅留在老家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邵丹一直想着将来给儿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却没想到有一天要依靠儿子的骨髓才有生存的希望。最终在医生的共同劝说下,邵丹同意了接受移植儿子的骨髓。
当时,邵帅年迈的外婆已经心力交瘁,于是做饭和送饭的任务就落在了邵帅身上。每天凌晨五点邵帅就起床为妈妈准备早饭,坐两个多小时公交车把早饭送到医院,然后再急匆匆地赶回来为妈妈准备午饭,每天光坐公交就八九个小时,往返八十多公里。
孝心好少年事迹材料篇6
王竹青出生在岫岩满族自治县龙潭镇龙潭村王堡组一个普通农家,还在襁褓之中,母亲就因一次意外导致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左腿有残疾,平时只能靠打零工贴补家用,小竹青自小由外婆一手带大。特殊的家境练就了小竹青坚强的意志和品格,她在很小时就学会了做家务、干农活。邻居们都夸她懂事乖巧。
小竹青懂事以后,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都有妈妈陪着玩,她也回家找妈妈,她想让妈妈陪自己玩,却被神智不清的妈妈打得鼻青脸肿。可是,这并没有影响她对妈妈的爱,别人家都是妈妈来照顾孩子,她却小小年纪学会照顾妈妈的生活。有一次,几个小朋友在她的耳边猛喊:"你妈妈是傻子!你妈妈是傻子!傻妈妈!傻妈妈……她说:"傻妈妈也是妈妈,是妈妈给了我生命,我爱妈妈。"
她更加贴心地给妈妈洗脚,剪指甲;帮妈妈洗头,洗澡;给妈妈喂饭,扶妈妈上厕所……有一次,天下着大雨,不知妈妈怎么走失了。她四处寻找,整整找了两天,后来在一座大桥下,她终于找到了妈妈,妈妈蜷缩在桥洞里,浑身湿淋淋的。她抱住妈妈哭喊着:"妈妈,我爱你!女儿不能没有你,你好好的呆在家里,我愿好好照顾你一辈子"。从此她再也没让妈妈走失过。
爸爸有一条腿残疾,走路十分不便,不能做体力劳动,只能靠做点手工活,挣点钱养家糊口。懂事的女儿一方面节衣缩食,另一方面尽可能帮助爸爸多分担一些家务。有一次,快过新年了,爸爸给她二百块钱,让她买一套新衣服,她坚决不肯。因为她知道这是政府送给爸爸的困难补助金。她把这钱留给爸爸,买米买面填补家用。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常常上山挖药材,捡废品,卖了钱,买一些学习用品,结余的钱给家里买生活用品。看到孩子每天很辛苦,爸爸和外婆都心疼的流下了眼泪。
上学后,王竹青学习十分刻苦,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每天放学,她总是快步赶回家照顾外婆、妈妈,并帮爸爸干些杂活。一家人的日子虽然清贫却也稳定。
然而,命运似乎一直在考验这个弱小的孩子。20xx年的冬天,爸爸不幸患上了脑溢血,人事不知。在亲戚的帮助下,爸爸被送进了县医院抢救,正在读初一的王竹青向老师请了假,日夜守护在爸爸的身边,不时给爸爸揉揉胳膊、捶捶腿。为了让爸爸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她每次出去买好饭菜,细心地用毛巾将饭盒包好,裹在衣服中,顶着寒风跑回医院。
由于爸爸无法翻身,小竹青每两小时就要帮爸爸翻一次身,瘦小的她每次都会累得满头大汗。而当爸爸睡着后,她就会拿出书本温习功课。在医院照顾爸爸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她的功课一点也没有落下。
给爸爸喂饭,按摩翻身,接屎端尿,换尿布……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在她的精心护理下,爸爸的病情奇迹般的好转,慢慢的.恢复了意识,后来能够坐起来……医生说:"爸爸恢复得这么好,简直是个奇迹。"
爸爸完全失去了劳动能力,这对一个本来就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王竹青一要上学,二要照顾妈妈,三要照顾爸爸,外婆又年老多病,家庭的重担就重重的压在当时还不满14岁的女孩身上。面对重重的压力,她选择了坚强面对。她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做饭,饭好后,先喂饱妈妈,再安排好爸爸和外婆,自己有时顾不上吃饭,就匆匆上学去了。午饭由外婆凑合着做,下午放学后,她放下书包就赶紧干起了家务……
她每天就是这样的忙忙碌碌,但从不叫苦叫累,贫困的生活造就了她坚韧自立的性格,她不但能熟练地做好家务: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还能做许多农活,耕地,种田,除草,收割……她干起活来,很多大人都赶不上。种菜的时候,她一个人犁地,施肥,撒种……她种出的菜长势特别好。
小竹青在逆境中乐观向上、以孝为先、自强自立的品格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她被评为"岫岩美德少年",她的家庭被评为"岫岩十大最美家庭"。当地镇党委、政府也给一家人送来了温暖,将小竹青的父母安排到镇敬老院居住,由那里的工作人员来帮助照顾,这为小竹青减轻了很大负担,她和外婆也得到了民政部门给予的最低生活保障。现在她平时同外婆一起生活,到了周末,小竹青就去敬老院看望父母,给父母换洗衣服、收拾房间。"很感谢帮助过我们的人,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会好起来的。"谈到未来,小竹青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王竹青,一个在困境中成长的孩子,像那青青翠竹一样,历经风雨坚韧不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
孝心好少年事迹材料篇7
姓名:钟丽婷
性别:女
所属地区:黄坑中学
简介:钟丽婷原本出生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20xx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却打破了家中的宁静幸福的生活。父亲在一次煤矿事故中不幸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因巨额的治疗费用,家里已是债台高筑。20xx年,母亲不得不让只有9岁、7岁的两姐妹照顾弟弟和父亲,自己到广东一家服装厂打工弥补家计。
?孝心故事】
没伞的孩子要努力奔跑
黄坑中学八年级的钟丽婷同学,是众多留守儿童里的一名,但同时又是生活最艰难的一名,因为她不仅要自理自己的生活,还要担负起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和年幼弟弟的责任。
钟丽婷原本出生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20xx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却打破了家中的宁静幸福的生活。父亲在一次煤矿事故中不幸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因巨额的治疗费用,家里已是债台高筑。20xx年,母亲不得不让只有9岁、7岁的两姐妹照顾弟弟和父亲,自己到广东一家服装厂打工弥补家计。
寒门出孝子,贫穷早当家。钟丽婷读小学五年级时就学会了做饭、洗衣服,打柴。如今她还学会了在屋前屋后都种蔬菜,以减少些家里的买菜开支。
除了做家里的家务外,她还要照顾父亲和弟弟。父亲常年瘫痪在床,由于身体长时间未活动,得了痈症,钟丽婷就请了村里的中医给父亲看病,常年敷药打针只能自己做了,钟丽婷每天早晚要换药、清洗伤口两次,每次都要花费大半小时,到了夏天天气炎热,父亲下不了床,每天晚上钟丽婷还要给父亲擦身子。
生活的贫寒,困苦并没有使钟丽婷屈服。升入黄坑中学之后,学习任务也随之繁重起来,她知道自己比别的同学学习的时间少,因此格外珍惜课堂的宝贵时间,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她总是能迎难而上,虚心请教老师。她曾在班会上真诚的说:"虽然我家比较穷,但我从不认为我会一直穷下去。因为我会好好学习,有知识、有文化就能创造美好的明天。"
孝心好少年事迹材料7篇相关文章:
★ 好少年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