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范文6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我们需要学会制定合理规范的教案,制定教案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要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目标,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物理教案范文6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6篇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篇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示汇报

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本前两段,知道什么是力学中的功,知道力何时能做功.并填写下列空格: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二、观察课本中前三个图,找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本中的后三个图中,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 出原因:

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力学 力所说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本第二段,了解两种不做功的情况,要知道为什么不做功.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力学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力才做功.

课堂达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只要有力作 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 )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 )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 )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 )

(5)受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 )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 )

三、阅读课本“功的计算”部分的内 容,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__________.在物理学中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

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 功 -----_________( )

f----____-----_________( )

s----____-----_________( )

在国际单 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 ____,距离的单位是________,功的单位是________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 做_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且1j=_____nm

?典型例题】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200n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了10m,则拉力

所做的功是多少?

五、拓展提升

1.已知物体受10n的拉力,并沿拉力方向匀速前进了5m,拉力对物体做功_________j.

2.用100n的拉力将重5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运速移动了5m,拉力做功________j,重力做功为_______j.

3.马拉着质量为2000kg的车在平路上前 进,马的水平拉力是500n,做了2×105j的功,则马拉车前进了_______m.

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着重1500n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10m,已知受到的阻力为100n,求它推车做的功.

5.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做了功的是( )

a 用力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 b 用力提着水桶水平匀速移动

c 用力在斜面上拉车前进 d 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运速移动

6.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用10n的水平拉力在地面上前进了10m,则拉力做的功是_____j,若把物体匀速向上提起10m,则需要的拉力是______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________j.

7.起重机将重3×103n的楼板以1m/s的速度举到10m高的三层楼后,又将楼板水平移动了3m,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对楼板做的功是( )

a 6×103j b 9×103j c 3×104j d 3.9×104j

8.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远,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 )

a 750j b 150j c 没有做功 d 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9.两辆车的重力分别是100n和500n,用200n的力都使它们前进了15m,则( )

a 拉大车做的功多 b 拉小车做的功多

c 拉力对两车 做的功一样多 d 无法比较

10.如图所示三种情况下,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都沿接触面匀速移动了s的距离,则功的计算公式w=fs( )

a 只适于甲 b 只适于乙 c 只适于甲和丙 d 甲、乙、丙都适用

11.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5m,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05倍,求拉力f做的功.(g=10n/kg)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篇2

【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完成任务,改变我们长期存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实例让学生从运动和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物体的受力特点,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有助于学生体会和理解。教材接着从理论的角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力的数学表达式。之后,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公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教材中设计了验证性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实验,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对科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还有一点与过去不同,那就是在讨论完匀速圆周运动后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这块内容的补充,不仅为分析物体在曲线最高点、最低点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为万有引力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当然,学习完这一节之后,中学里所有的运动形式都学习完毕了,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角度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曲线运动的条件,学习了处理曲线运动的重要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还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研究了平抛运动。接着引入角速度、线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描述了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向心力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由于向心力是一种学生感到陌生的力,而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还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实验,使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它是一种效果力。

(2)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并掌握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的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2、教学难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的建立。

(2)理解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教学策略与手段】

向心力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不清楚运动过程中什么力提供向心力,这说明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全面。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进行猜想→理论推导→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指导实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使用ppt、视频、演示实验、故事讲述,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带细绳的钢球(两人一个),铁架台,钢球一个,细绳一条,刻度尺,圆形瓶盖,秒表,物块,圆形瓶盖。

2、视频:自行车转弯,公园的转椅。

3、制作ppt。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篇3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 2.认识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 3.知道碰撞的特点和规律 4.了解微粒的散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会碰撞中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与否,让学生体会对未知物理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敢于探究的情感与态度. (2)体会探究过程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 ★教学难点

对各种碰撞问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几个小球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课间大家观看的视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是什么? 生:是碰撞。

师: 对了,碰撞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碰撞、研究碰撞。

(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碰撞,感知碰撞特点

师:首先,我们来个课间精彩回顾,观察碰撞,感知碰撞特点。

3、瞬间没有发生位移

师:下面大家观察这两幅图,能从中获取什么信息?班长在哪,你从图中看出了什么?

生:

个隐藏的规律也同时在支配着碰撞的结果。大家想想这个隐藏的规律可能是什么?

生:可能是能量。

师:能说下你猜想的依据吗? 生:因为没有能量损失。 师:怎样看出来的?

生:系统碰撞前后的动能好像应该相等,在(1)中满足,但是在(2)和(3)中不满足。

师:好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动量守恒是我们能够确定的,而动能也相等也就是说机械能守恒至多是个假设,我们常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因此,机械能是否守恒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验证。为此我们可以把碰撞前后系统机械能守恒作为一个假设。

三.理论分析,寻找碰撞规律

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寻求办法验证碰撞前后系统机械能守恒这个假设是否成立。首先要建立模型。生活中的碰撞是很复杂的,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利用简化思想抽象出最简单的模型。比如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小球速度为v0,质量为m2的小球静止,两球发生正碰,碰撞之后两小球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 推导: 以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

(1) (2)

求解:

讨论:

(1)若m1=m2,则v1=0,v2=v0(这就是实验结果,两球交换速度) (2)若m1>m2,则v1>0,v2>0(用实验加以验证) (3)若m10(用实验加以验证) (4)若m1»m2,则v1≈v0,v2≈2v0

(5)若m1«m2,则v1≈-v0,v2≈0(生活实例乒乓球撞墙原速率反弹,墙不动) 师:从上面推导过程看,理论推导的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一致,到这里我们可以认为刚才提出的假设是符合实际情况,可以用来解释实际情况的。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一类满足动能不损耗的碰撞叫做弹性碰撞。 师:是不是所有的碰撞都满足系统机械能守恒呢? 请大家认真观察并思考下面两种情形:

情形1:一个质量m=1kg的钢球,以水平速度v0=2m/s运动,碰到一个静止的质量m=3kg的橡皮泥球。碰撞后两球粘在一起向前运动。

情形2:一个质量m=1kg的木球,以水平速度v0=2m/s运动,碰到一个静止的质量m=3kg的泥球。碰撞后两球分开,木球速度为v1= 0.2m/s; 分成两大组进行运算

(1)碰后两球的速度多大? (2)碰前两球动能之和多大? (3)碰后两球动能之和多大?

然后展示这两组的运算结果。 情形1: 碰后两球速度相等为0.5m/s;碰前动能之和为2j,碰后动能之和为0.5j。 情形2:碰后木球速度0.2m/s,泥球速度0.6m/s;碰前动能之和为2j,碰后动能之和为0.56j。

师:计算表明这两种碰撞动能发生了损耗,在物理学中称之为非弹性碰撞。情形1动能损耗最大,碰撞的特征是碰后两球粘在一起具有相同的速度,这种碰撞是非弹性碰撞中系统动能损耗最大的,我们称之为完全非弹性碰撞。情形2动能有损耗但没达到最大,叫做一般碰撞。

师:碰撞分为三类,一是弹性碰撞,机械能守恒;二是一般碰撞,动能有损失;三是完全非弹性碰撞,动能损失最大。总言之,无论什么碰撞,机械能不增加。需要说明的是:1.真正的弹性碰撞,只有在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粒子之间才会遇到。因为微观粒子相互接近时并不发生直接接触,因此微观粒子的碰撞又叫散射。

2.钢球、玻璃球、硬木球等坚硬物体间的碰撞,通常情况下动能损失很小,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当成弹性碰撞来处理。

四.归纳推广,总结碰撞规律

1、碰撞过程由于内力远大于外力,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2、碰撞过程机械能不能增加,要么不变或者要么减少

3、碰撞要符合客观实际

碰前:后面的小球1要追得上前面的小球2,要求碰后:如果两球同向:

五. 应用举例

例1.在光滑水平面上,两球沿球心连线以相等的速率相向而行,并发生碰撞,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若两球质量相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 b.若两球质量相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 c.若两球质量不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 d.若两球质量不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

例2.两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沿同一直线运动,b球在前,a球在后,已知ma=1㎏, mb=2㎏,va=6m/s,vb=2m/s。则当a、b碰撞后,a、b两球的速度可能是: a、va1=5m/s,vb1=2.5m/s b、va1=2m/s,vb1=4m/s c、va1=-4m/s,vb1=7m/s d、va1=7m/s,vb1=1.5m/s 六.小结

本堂课,我们分析了碰撞的相关问题,知道碰撞的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且瞬间没有位移。碰撞分为三类,弹性碰撞、一般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它遵循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不增加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碰 撞

一、碰撞特点

1、作用时间极短

2、内力远大于外力

3、瞬间没有发生位移

二、碰撞分类

1、弹性碰撞: 以v0方向为正方向

(1)

(2)

(1)若m1=m2,则v1=0,v2=v0 (2)若m1>m2,则v1>0,v2>0 (3)若m10 (4)若m1»m2,则v1≈v0,v2≈2v0 (5)若m1«m2,则v1≈-v0,v2≈0

2、一般碰撞:机械能有损失

3、完全非弹性碰撞:机械能损失最大

三、碰撞的规律

1、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2、机械能不增加

3、符合客观实际

(1) 碰前:碰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以研究碰撞为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基本的现象研究的思维过程。即为“观察实验→提出疑问→分析推理→总结规律”。先从观察生活中的碰撞总结碰撞特点,学生倍感兴趣和深有体会,能够在内心产生共鸣。后用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的分析,揭示了常见现象中的不寻常之处,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无疑是对弹性碰撞的理解,这个过程的基本步骤为“提出假设→理论推理→实验检验→总结规律”。在分析过程中,以问题为纽带,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直至最终推理得出规律。

但是,由于多媒体设备的客观问题,课堂上出现了很多意外,以致耽误了不少教学时间,导致教学内容未完成,缺少了最后一道环节,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篇4

高三一轮复习是整个复习中最关键的环节,它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和夯实,对能力的培养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为增强复习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实效性,高三物理备课组在学习研讨基础上,结合本年级学生实际特点,特制定高三第一轮物理复习工作计划如下:

一、一轮复习的指导思想

一轮复习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学科,抓纲靠本,夯实基础,联系实际,关注高考。一轮复习要抓好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以新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线索,以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作为重点,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复习,理解含义,掌握产生背景、适用条件、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弄清它们的本质,会运用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复习中要突出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结构,把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科内部的综合能力。复习中强化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一轮复习的基本任务

1、知识方面:完成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及单元范围内的系统性。

2、能力方面:加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运用物理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突出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一轮复习的主要环节:读、讲、练、考、评、补。

1、抓好各环节落实,注重实效。

第一轮复习各单元按读、讲、练、考、评、补顺序进行,各环节要目的明确,确保实效,实施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读是在学生对考纲要求、知识结构掌握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研究教材,通过学生精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所有的知识点,达到知识在头脑中的再现,并把考纲中要求识记的内容记忆于脑。

讲是教师在学生对基础知识已初步掌握的基础上,了解摸透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存在的疑点、难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题精讲,重在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过深过难。讲解要突出思维过程,注重思想、方法的归纳提炼,克服重结论轻过程的不良习惯,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注意对思想、方法、物理模型等进行归类,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练分为专题练习和综合练习两种。专题练习要有针对性,讲什么练什么,并进行改变情景、改变条件、改变设问角度的变式练习,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综合练习要全面覆盖单元所有知识点,全面练,重点讲。练习题要有所筛选,增强其针对性、应用性,要以低、中档题为主,以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物理学科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的,避免训练盲目拔高,与学生实际水平脱节。

考是教师了解学生复习效果的主渠道之一,也是锻炼学生应试能力所必须的。该环节要注意题量、题型、背景,尽量接近高考,全面考查高考要求的知识点,每单元至少要进行一次检测。

评是高三复习中重要的教学环节。讲评课要以学生出错多的知识点为突破口,要分析错因,讲评要重点讲、归类讲、变式讲,不要面面俱到。

补就是通过考试发现复习中漏掉的重要知识和出现错误较多、掌握不牢的知识点,及时点拨、讲解,进行补偿性测试。

2、合理安排各环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各章内容、数量、特点,要合理安排各环节时间,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学生读练时间要占各章(单元)总复习时间的三分之二。讲一般安排2-3课时,讲评一般安排1-2课时。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复习中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作用,调动其复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归纳,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把复习遇到的难点、疑点真实地反映出来,确保教师讲课有的放矢。

四、一轮复习中加强对目标学生的培养(尖子生、边缘生)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目标学生培养的重要性,树立全局观念,确保真正把目标学生培养落到实处。

2、 对目标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对物理学科而言。学无定法,要认真全面分析每个目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差异,帮助目标学生确立自己最适宜的学习方法,并不断调整、改进,提高目标学生的学习效率。

3、对目标学生的成绩与能力提出明确要求,使目标学生复习物理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逐步提高物理学科能力。

4、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发现目标学生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分析解决,通过个别辅导了解学生复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并帮助他们解决。

5、建立目标学生物理成绩档案,对成绩不理想、波动大的同学,帮助其找出原因,促其稳步提高。

五、一轮复习中防止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复习无计划,复习程序乱。一般表现为:

⑴时间安排不当,或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或过快、或过慢。

⑵复习无稳定的程序,学生无所适从。

2、讲课无新意,详略不得当,重结论轻过程。其表现为:

⑴把复习课上成压缩的新授课,讲授不改变形式,疑点把握不准,平均用力,引不起学生共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⑵只讲概念规律的结论,不讲来龙去脉,学生理解知识不深,不准确,不透彻,知识不能迁移。

3、对高考要求把握不准。其表现为:

⑴个别知识点挖得过深、过难。

⑵训练题目过程理想化,且过于繁、难。

4、解题不少,能力不高。其表现为:

⑴就题论题,而不是就题论法,过分强调题目结论,思维过程被压缩,不对解题思维过程进行提炼、归纳,就难以形成能力,思想方法就难以灵活迁移。

⑵题目重复过多,增加学生负担,效率不高。

高三物理组所有教师,决心把各个环节落到实处,加强集体备课,采取有效措施,搞好一轮复习。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篇5

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篇6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5、渗透物理学“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为简”“等效代替”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柯受良飞越黄河精彩视频和生活中常见抛体运动的图片引入到抛体运动,在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回忆以前学过的抛体运动;对抛体运动进行分类。由抛体运动引入平抛运动。

(一)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1)有水平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问题1: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问题2:怎样分解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演示,提醒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同时释放两个相同小球,其中一个小球从高处做平抛运动,另一个小球从较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球都会撞在一起(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二: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分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带有小孔的小球;b装置靠近水槽;c观察两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况)

?分组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后方小球被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两小球球同时落地。(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课后小结

小结

一、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

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2、条件: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 ,只受重力的作用。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6篇相关文章:

入团高中申请书参考6篇

助学金高中申请书模板6篇

助学金高中申请书6篇

入团高中申请书通用6篇

入团高中申请书模板6篇

高中生助学金申请书6篇

2023高中生入团申请书800字优秀6篇

入团高中申请书优质6篇

2023物理工作总结最新7篇

高中生助学金申请书最新6篇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