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重点,提前写好教案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秩序,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骆驼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大骆驼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骆驼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骆驼吗?那么,你们知道骆驼在沙漠中,它是人们和商人们一种主要的交通工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骆驼》这个故事。
2.揭题、板书、读题《 找骆驼 》。
师:同学们想从课题中知道些什么吗?
3.质疑。(生:我想知道,是谁在找骆驼?为什么要找骆驼?他能找到吗?……师板书:谁?走失——找?)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 (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师板书:商人 、走失、找、问、老人)
2.检查字词认读 。
(出示思考题)过渡:同学们商人找骆驼,他在老人的指点后才找回自己的骆驼。但是,你们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这些特点的?这两个问题就是我们本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学习1——9自然段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同桌交流: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交流汇报。
(1)师:你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生答。
3、指导朗读(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1》课件)
(1)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
(2)分角色朗读。(2人读、分组读,强调老人的性格特点:不紧不慢)
过渡:同学们,老人对骆驼特点是那么的熟悉,可是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这下可把商人给欺蒙了!谁能来读读商人说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生气)(先指2人分角色读,再分2大组读)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过渡:商人这么生气,老人生气吗?那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1.(四人小组)先读读老人说的那段话,然后讨论一下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交流汇报。(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2》课件)
3. 进行填空练习。(出示填空课件)
4.朗读指导
(1)(师引读、生接读,同桌互读,齐读。)
(2)同学们当你读到知道的时候,你该用什么语气读?—(越读越高兴)
过渡:当商人听了老人的一番指点后,他能找到骆驼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果然)下面一起来看看画面(出示课件)。
5. ( 出示说说议议课件)同学们故事中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收获吗?(生答:他是一位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老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做一个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从生活中去发现许多奥秘。)
过渡:同学们,骆驼是沙漠里的船,商人要做生意,那么骆驼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通工具。下面请欣赏图片。
五、欣赏图片——沙漠里的船(出示课件——音乐伴奏)
六、资源共享(机动)
七、总结(看板书小结)
八、作业(出示要求)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16*找骆驼
( 丢、找、问)
商人 ————————————————老人
( 指 点 )
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大骆驼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l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大骆驼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课前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教师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⑴老师出示问题: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⑵教师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⑶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几位同学把寻找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⑷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交流要点:
⑴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⑵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路上的骆驼脚印、脚印的深浅和方向、路边的`蜜和米,以及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牙齿印等。
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四、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大骆驼教案篇4
一、背景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但原有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被人们否认和排除,那么怎样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呢?小语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不在教给学生新知识、新技能,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出一种提高自身辨证思维的途径,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师生互动的合作关系中,教师置身于一个学习者和咨询者的位置,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语言传递交流思想,成功地让信息畅通,大面积提高学生发言水平。让课堂上不开口的学生“撬”开口,从说得响—说得多—说得精。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学生从中受到的启示,开发出的新思路又反作用于对各学科的消化吸收,从而达成教育的系统化。
二、教学研究
省编义务教材语文第七册第13课《找骆驼》是通过描写一个商人寻找好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篇进行对话式教学的好教材。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它的下落。第2-9自然段写老人——说出那只骆驼的`情况,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第10-11自然段写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那只骆驼的的情况和为什么要商人顺着脚印去找骆驼,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训练和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
本文的教学目标除了常规的字词教学阅读理解外,力图体现“观察-思考-判断”这一探究形式。让学生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学会合作、学会辨证,培养矮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综合能力。
我按照“对话式”教学的五大环节开展课堂对话:
第一环节:激活话题,导入新课。
激化话题是课的开始,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师:小朋友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平,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是风漠中的乘骑,运货的主要动物。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第二环节:自学生疑。
疑是思维的导向,是教学目标的指向,学习新课前,目标意识是否明确,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分为基础知识生疑,即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第二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生疑,它是导读的关键。
1、自觉型生疑:
a遇到生字新词“拦路虎”先划出来,再提出来。(具体相机而定)
b学习多音字“哄”、“吗”;区别“走失”和“丢失”的意思。
学习交流(略)
2、思辩型问题:
如:a、老人为什么知道骆驼的情况?
为什么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为什么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为什么知道骆驼缺了颗牙齿?
b、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c、老人为什么不直接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而是说了那么多自己的发现,他有什么用意吗?
d、商人怎么会误解老人藏了骆驼?
第三环节:筛选提炼话题,进行课堂对话。
筛选话题是打开对话过程的金钥匙,且是一把万能的钥匙,通过它可以贯通整篇课文的教学,构成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选者突破性的话题。
(注:对上述所提的问题,简单的由学生或教师给予回答,难一点的可先放一放。)
1、与学生商量,选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a)进行对话讨论。
2、自学课文,完成填空:
a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
b、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是因为
c、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是因为
(让学生应因为……所以……的句式反向填空)
板书:
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路上左有蜜,右有想左驮蜜,右驮米
树叶留有牙印 缺了颗牙齿
3、找出有关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不紧不慢满有把握)
4、继续话题:老人为什么会知道这么详细?(学生讨论)
答案:老人善于观察、熟悉沙漠……
大骆驼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2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角色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评价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和讨论,从文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生活中好多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我们用心的观察与思考,今天的个故事讲的就是这样一件事。
二、学文 (一)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老师提示要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 、同桌互读。 3、 指名接段读文。 4、 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 (1)评价优点 (2)提点意见 5 、出示生字,会读的字多读读,不会读的字到课文中找一找念什么,并想想怎样记住它。
6、选择一个自己认为难记的字,说说怎样记住它,并用这个字组词或说一个句子。
6、开火车识字。
7、小组长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并在评价册上给以评价。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小组内分角色练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教师和学生作出评价。
3、在朗读的同时理解“跛”“愤愤不平”“不紧不慢”等词语。
第二课时一、升华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1、说一说 读文故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
2、再读课文。
二、写字 1 、开火车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要写的'生字 以各种形式和生字“打招呼” 3、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怎么记住这个字? 4、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5、 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6、用这些字组词。用个别词语说一句话
三、学后总结 老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延展
将学完课文后所受的启发记录在自己的小本本上。
大骆驼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骆、驼、跛、驮、忿、哄、啃、顺”等8个生字,理解“忿忿、不紧不慢、果然”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初步理解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的。
4、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过程:
一、音节引入,揭示课题
1、拼读音节:luò tuó
2、学习生字:骆驼
3、出示图片,请学生介绍骆驼
由于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可以运货,也能驮人,人们把它看做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所以骆驼一直享有“沙漠之舟”的美誉。
4、学习第一节
(1)朗读第一节
(2)商人的心情如何?从商人的哪些举动感受到他很着急呢?用圆点标出。
(3)指导朗读
5、揭示课题 (板书:找骆驼)
二、学习1-9节,了解骆驼特点
1、轻声读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2、用直线划出商人说的话,用曲线划出老人说的话。
3、师生合作朗读对话,想一想: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1)读老人的三句话。
(2)学习生字“跛、驮”
(3)当老人准确说出骆驼的特点,但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里时,商人心情非常生气,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
学习:忿、哄
(4)指导朗读
4、小结骆驼的特点
5、过渡:老人没有看见商人丢失的骆驼,怎么会知道这头骆驼的特点呢?下面我们再细细读读课文,想想问题的答案。
三、学习第10节,理解老人的分析推理
1、读第10节,数一数老人说的话共有几句?
学习生字:啃、顺
2、学习第二句话。
(1) 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它是怎么想的?
填空: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心想:如果骆驼的脚不跛, 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板书:脚印右深左浅)
(2) 学习第三、四句话。
教师引读:因为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想到——
我想到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是因为我看见——
(板书:左驮蜜右驮蜜)
(板书:仔细观察)
(3)学习第五句话。
出示树叶图片,观察: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老人在树叶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牙印,心想:要是这骆驼——
(板书:树叶上有牙印)
3、指导朗读“不紧不慢”。
四、学习第11节,总结全文
1、朗读第11节,理解“果然”
2、老人给了商人什么指点?用横线划出来
出示句子: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老人要商人根据什么线索去寻找骆驼?为什么?
3、小结全文:
聪明的老人通过路边骆驼留下的点点线索,推测出骆驼的特点,还为商人提供了寻找骆驼的最佳办法,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这其中除了仔细观察之外,还必须会——认真思考。
(板书:认真思考)
4、布置作业。
板书: 33 找 骆 驼
脚印右深左浅
左驮蜜右驮米
树叶上有牙印
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大骆驼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失、这、左、右、应、该6个字。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教学重点:
掌握该字再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
左、右两个字横、撇写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板书课题
2、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复习词语(课件演示)
走失
这时候
左右
应该
(三)出示生字
失
这
左
右
应
该
(四)学习生字
1、仔细观察哪些字有一样的地方?(课件)
失、左、右是独体字。
这、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结构特点是什么?
该是左右结构的字。
2、先学习3个独体字。
(1)失:你想怎样记住它?写时注意什么呢?(汇报)
老师想和同学们比比,看谁写得好,愿意吗?(师生同写)
组词
(2)出示左、右两个字
这两个字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看看你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
区别左、右两个字横写时的不同。
左字横短,右字横长。
指导书写:左:横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稍向上倾斜,要写得短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些,工字写得偏右些。
右:横同样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要写得长一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口字写得扁一些。
生练写。
(3)接着学习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出示这,指读。
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
远这进这过这(课件演示)
写时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指导书写:先写文,点起笔在竖中线上,横在竖中线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起笔。注意文字的捺变成了长点,要穿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点。再写走之旁,点起笔比文字的起笔稍微低一些,横折折撇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包住文字,写得长一些。
(4)下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指读)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想怎样学这个字。
汇报。
座应
(课件演示)点点撇的位置,两个横的长度。
指导书写:丶起笔在竖中线上横不要写太长,丿要舒展些,第一个点起笔在横中线上,第二个点起笔在竖中线上,丿穿过横中线,横比上面的横稍长一些。
(5)出示孩,这个字认识吗?
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孩该,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个字,齐读。
写时注意什么?(课件演示)两个点的位置。
你想用什么方法写这个字?(分割法)
写在分割线。
指导书写:用分割法来写。在左右半格中间打分割线。丶起笔在竖中线往左一点的地方,横折提起笔在左分割线上,在同讠的点起笔位置对齐的地方起笔,横长一些,稍超过右分割线。撇折到竖中线上顿笔写折,第一个丿长些,第二个丿短些,丶收笔在右分割线上。
(6)组词。用应该造句。
(五)齐读6个生字,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再写1个。
(六)写字书1、2题。
(七)课外读物《蜜蜂引路》一文。
大骆驼教案篇8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却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指点商人找回了骆驼。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是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经过是一位老人具体地描述了这只骆驼的特征以及是如何知道这些特征的,结果商人根据老人的指点找回了骆驼。
故事引人入胜是因为采用了悬念手法。文章开头并不急于讲明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特点的,而是讲老人十分详尽地描述骆驼的特征,使读者感到十分惊讶,迫不及待地往下读。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到在学习和生活中既要仔细观察,又要善于思考。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老人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是为什么骆驼左脚脚印浅就能判断左脚有点跛;看树叶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
二、学习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预习,初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并提出问题。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重点朗读老人最后不紧不慢说的话。
3、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有条件的地方可引导学生在湿地或沙地上走走,体会单脚跳脚印深,双脚走脚印较浅,从而了解因左脚跛,身体重量就大多集中在右脚上了,脚印就深。
(2)从树叶上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
4、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谈谈类似“找骆驼”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对观察或调查到的情况经过思考推理,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有关推理、探案小说,如《包公案》《福尔摩斯探案集》。又如“积累·运用4”的阅读短文《小海龟找到了》,读一读,想一想,居里夫人的孩子是根据什么找到小海龟的?
四、词语解释
忿忿(fènfèn):同“愤愤”,很生气的样子。
指点(zhǐdiǎn):指出来使人知道。
商人(shāngrén):贩卖商品从中取利的人。
五、难句解析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这段话是老人所讲的'他是如何推断骆驼的特征的。从“看见……知道……”可以看出老人不是无根据的,而是通过细致观察才得出结论的。
六、骆驼趣闻
1、暴怒的骆驼骆驼具有很强的忍耐力、承受力和持久力,平时总是一副慢吞吞的温顺的模样。一旦超出其承受限度,也会发生异乎寻常的情况。传说一个牧人痛打一只离群的骆驼,使它勃然大怒,用巨颌咬住牧人的腰部在空中狂挥乱舞,将其摔落在地,牧人当场死亡。
2、忠顺的骆驼骆驼是人类忠顺可靠的朋友。沙特、巴林、约旦等国的王族都将骆驼编入禁卫部队。据说利比亚的领袖卡扎菲更是一天也离不了骆驼,他每天喝骆驼奶,出国参加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有时也要带上骆驼。
大骆驼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