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5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有效的教案,教师能够将知识传递与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实现全面,教案的准备和实施过程,能够激发教师的创造力,让教学更具活力与趣味,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5篇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学生仔细观察。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师:这些数你们见过吗?是什么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小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领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唤醒学生的经验。】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1、师:现在我们来找一找身边的小数,好吗?你认为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比较合适?请同学们两人一组,拿出米尺,测量一下。

学生先分组测量,记录数据。

2、师: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5/10米、4/10米)

3、师说明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读作零点五米。0.5读作零点五。(师适时板书)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指导小数点的写法。

师:4/10米也可以怎样写呢?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图意,学生独立思考填写,再集体校对。

提问:观察第一组数,这三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图意,独立完成。从这题的填写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数、小数表示的既可以是阴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小数和理解小数,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价格理解一位小数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铅笔5角,学生尺8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让学生读一读它们的价格。

2、师:你能将商品的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数吗?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提问:为什么8角就是十分之八元?为什么0.8元的小圆点左边要写0呢?那1.2元和3.5元为什么就不写0呢?

3、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题。

独立填写,集体交流,选择1~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最常见的小数是商品价格。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使用人民币的经历。因此,这个例题的教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几角或者几元几角改写成用元做单位的小数。由于学生大多具有实际体验,因此都能顺利完成换算。】

(三)自学课本,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小数

1、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请同学们请教课本,寻找答案吧。(学生自学课本)

组织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2、练习

下面一组数据,说说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一枝自动铅笔的长度是1.6分米。

(2)妈妈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92.5元。

(4)小名家离学校有3.8千米。

(5)买2块橡皮要花0.8元。

?设计意图: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适时地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小数

1、配钥匙。(分数和小数对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5题。(数轴上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小数?

2、师:古代数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使用的历史吗?(介绍)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利用配钥匙和摆小数游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掣、刹、惨、祸、蹿、碾、拖、轨、轧。运用理解关键词素的方法理解词语“风驰电掣”。

2、重点学习第四小节,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及小狗杜克的勇敢。

3、反复朗读,体会在否定句中加上“怎么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4、感受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激发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词语。

2、把课文读流利。

3、查出“掣”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第一单元中那可爱的小贝当要求理发师给他刮脸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还记得吧?《童年的朋友》中,“我”对玩具小熊的内疚之情也许还萦绕在你的心间,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多彩童年;第二单元中,《新型电影》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网上呼救》更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科技与环保是我们的两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是——热爱生命。

2、在一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这条小鱼在乎》,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为了帮助小鱼获取生命的延续,把一条条小鱼放进大海。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一条小狗帮助人类获取生命的故事。14《小狗杜克》

3、板书。

4、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昨天同学们也做了预习。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2、出示生字词语

风驰电掣汽笛刹车惨祸轨道轧断惊醒蹿碾拖

(1)男生读、女生读。

(2)去掉拼音读。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课文记叙了在小孩尼科_____的危急时刻,小狗杜克_______,

(什么情况?)(怎么样?)

结果杜克______的故事。

(怎么样?)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玛丽带着她的儿子尼科和她们家的宠物杜克在公园野餐。请大家自读第一、二小节,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感受。

3、自读一、二小节。

三、重点学习第四小节

1、如果这样温馨的场面再继续那该多好啊,可是谁也没想到,一场悲剧即将上演!

2、出示句子:

就在这时,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驶来。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一场惨祸眼看就要发生。

(1)“就在这时”指什么时候?一起读读第三小节。

(2)理解风驰电掣。“掣”是什么意思?查字典理解。

(3)老师这里有两句话,你觉得哪句好,为什么?

a:就在这时,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驶来。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停不下,一场惨祸眼看就要发生。

b:就在这时,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驶来。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一场惨祸眼看就要发生。

(4)男女生对比读这两句话。

(5)那我们来照着这个句子的样子,做几个小练习。

a:玛丽没想到孩子会爬到铁轨上去。

b:这个题目太难了,我想不出。

3、就在这样千钧一发的时刻小狗杜克是怎么做的呢?请你读读有关的句子。4、再默读这几句话,圈出杜克动作的词语。

5、这些动词给你什么感受?

6、此时此刻,如果没有杜克的奋力抢救,那后果会是怎样?

如果没有杜克。

7、我们都被杜克的行为所感动。那就让我们重新去体验一下那种惊心动魄的画面。

8、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杜克像闪电一样冲向危险,义无反顾的来到小主人的身旁,用尽全身力气去救尼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他,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9、这是一个多么惊心动魄的画面啊!小狗杜克救出尼科了吗?

10、出示句子

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为了人,它们甚至可以献出生命。我们要象朋友一样善待动物。

四、拓展升华

1、是啊,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他们像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前进和乖乖》的故事。

前进和乖乖

去年的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地震时,王奶奶摔倒在地,随之而来的泥石流将她卷走,把她卡在两块大石头中动弹不得,只露出了上半身。当地人都已撤离,四周没有任何人经过,王奶奶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在绝境中,她自家养的狗前进和邻居家的小狗乖乖却成了她的伙伴。八天时间里,小狗不时急叫,寻找路人求救,同时用湿润的舌头不时舔王奶奶的脸和手。就这样他们在维系着王奶奶的生命。后来,搜救部队终于听到了狗叫声来营救王奶奶,两条小狗仍没有离开,摇尾欢叫。

后来,王奶奶被救走了,救援队伍也撤离了,两只小狗站在泥石乱流中,目送王奶奶和救援人员离开。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

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到咱们班做客,大家高兴吗?其实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同学们想不想快一点认识它?听,它唱着歌和大家打招呼呢。它的名字叫翠鸟。

看老师板书,一起手空。(提示:翠字上边是羽毛的羽,不带钩,下边十字这一竖不要太长,别把上边的两个人分开。

2、齐读课题——《翠鸟》

二、检查预习

1、翠鸟给大家带了很多小礼物,不过要有个要求:谁把它的名字读正确就送给谁。(出示本课词语)

2、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非常好,老师相信课文也一定读的很棒,让我们把优美的朗读送给在座的各位老师当礼物吧

指名分段朗读。适当点拨、正音。

三、研读课文,体会翠鸟的外貌和活动特点

1、同学们读的真美,谁能说一说读完后翠鸟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生:颜色鲜艳或美丽、小巧玲珑会捕鱼

2、看,老师这儿也有只翠鸟,你觉得它美吗?美在哪里?

师:说的真不错,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把翠鸟写的这么美吗?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段。

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生:书上先写了翠鸟的`爪子,接着写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然后写翠鸟的眼睛,最后写翠鸟的嘴。)

作者按照这样的顺序写出了翠鸟哪些美丽的特点呢?

3、哦,老师看到翠鸟想这样来写:翠鸟的头是橄榄色的',背是浅绿色的,腹部是赤褐色的,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你喜欢老师写的还是作者写的呢?

生:作者用比喻写出了翠鸟的美丽。

4、谁能通过朗读把翠鸟的美丽读出来?指名读、同桌读、全班一起来读

5、大家刚才读得精彩极了,老师认为你们一定记住翠鸟的美丽了,让我们一起来闯下面这关“我会填”。能填上的同学举手。你来试一试。

6、翠鸟不仅长得美,它还有一绝招不知道各位小朋友知道不知道?——生:捕鱼

文中哪几段是写翠鸟捕鱼的呢?生:二三自然段。

7、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二三段,划出描写翠鸟捕鱼的动作画下来,可以做一下批注。

交流:你认为翠鸟捕鱼的动作如何?生:快、很快…

那老师写个敏捷来概括可以吗?

同学们你认为哪句话最能体现翠鸟的动作敏捷呢?

(1)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杆上了。

师:什么是“疾飞”?翠鸟在“疾飞”中,又能“轻轻地停在苇秆上”说明了什么?

疾飞”是指飞得很快的意思。这句话充分表现出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

(2)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师:这句话描写的小鱼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机灵

可是这么机灵的小鱼都逃不过翠鸟——(锐利)的眼睛。

(3)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出示:翠鸟离开桅杆,很快地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指导朗读: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个?

在这里巧妙地运用比喻句让我们更形象得感受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除了比喻,还有哪里不同,蹬字有力度,能够感受翠鸟的速度之快。同学们体会的真好,谁能把第二句来读一读?谁再来试一试,我觉得他的速度只是一般快。

翠鸟可真是捕鱼能手啊,连老师都佩服!让我们拿起书一起再来品味一下翠鸟那敏捷的动作吧,齐读二三段。

三、感受喜爱之情,启发保护意识

1、同学们,看着这小巧玲珑、动作敏捷的翠鸟,你们有什么想法吗?(饲养一只)

看来,孩子的心是相通的,你们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你觉得,能不能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呢?文中老渔翁的一番话我认为很有内涵,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同学们你们现在的想法是什么?(同学们的种种想法,都缘于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但是我们要爱护鸟类,和鸟类做朋友。)

听了你们的交流,小作者的脸也红了,他也打消了饲养翠鸟的想法,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愿意读文中最后一段话的同学请站起来。

看来,和翠鸟零距离接触的愿望不能实现了,不过没关系。这里有一个沟通你们交流的渠道:那就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者,今天他们的部分成员也来到了我们班,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需要这些绿色使者转告给翠鸟吗?

2、教师小结:多么善良而又真诚的孩子啊,翠鸟们收到你们的话语特别开心,看:他们正在桅杆上看着大家呢!

3、现在请同学们去智慧树挑选自己适合的作业吧。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比喻句。

4、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感知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发明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2、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3、比较:“奇异”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用

5、自身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的意思。

7、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8、“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9、“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0、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1、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2、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3、指名读,生评议。

14 、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连绵起伏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伸向天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局部。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局部

1、导读。

听老师读课文,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下面的三句话的不同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句话读懂了什么?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局部结构完全同于第一局部,同学们自身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局部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无妨自身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局部读法的区别。

7、同座可分两大局部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局部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局部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读两局部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俺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教师总结。

四、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驾折蜒谱朽篇创簇绸

1、同学自读上面的生字

2、指名读生字

3、齐读

4、指导同学记生字:你能记住哪几个生字?

怎么记住的?

5、指导同学说

6、指导同学写字

蜒左右结构与“蜓”的区别

创注意“仓”的写法

驾下面的“马”不要写成“木”

7、同学描红

8、同学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形近字组词

架()蜒()谱()拆()

驾()蜓()普()折()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划出来

板书设计:

蜒长城和运河(雄伟而壮丽)

驾(惊喜而自豪)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为杭州赢得了“人间天堂”的美誉。西湖这么美,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2、课件展示西湖远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西湖之美。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

西湖的山美水也美,那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1)第一句:山峦(理解词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体会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犹如一副山水画)

(2)第二句:湖面(平静)

(3)第三句:白鸥(掠过)

2、交流。(指导朗读自己最喜欢哪一句)

3、齐读第二自然段。

4、小结过渡: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评析】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去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接纳文本。这一环节中,先让同学们看图,通过优美的图片把同学们带入情境。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读读课文,说说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使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这样设计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它的熏陶。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要求:

(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笔圈出。

2。集体交流: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1)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2)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

(3)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4)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5)“仿佛”是什么意思?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用上“仿佛”,说一说好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7)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组织而又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它营造了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地读书,尽情地说话,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1、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晚的西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图片,师配乐朗读)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4、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5、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6、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能读一读吗?

?评析】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感悟、体验月光下西湖的美,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在这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飞跃,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总结全课: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评析】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5篇相关文章: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7篇

2024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8篇

湘鲁版三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推荐5篇

湘鲁版三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7篇

湘教版语文工作总结6篇

九上数学湘教版教学工作计划7篇

四年级上册苏教版工作总结6篇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7篇

六年级上册科学冀教版教学计划8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5篇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8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