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是教学的工具,也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资源,教案的制定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找到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方法,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一年级的教案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一年级的教案篇1
详细介绍:教学课题
9加几
教学要求
1、让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加几的计算题。
2、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和最优化。
3、加强知识与生活联系,培养实践运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题。
2、能掌握方法以进行计算。
3、感知算法的多样化和方法的'最优化。
教学重点
选择优化方法,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
形成规律,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
cia课件
小捧
教学过程
教师
学生
一、口算练习(出示习题)
1、基础口算练习
435-21823
7-48-56273
2、过渡口算练习
9()=10
913=912
951=194=
二、创设情景导入
学生口算,说出得数。
可以是抽生回答,其于学生订正,或是开火车回答。
学生说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
学生
1、出示课间游戏场境。(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2、提出数学问题。
3、引出数字9和2
三、新课学习
1、列出算式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老师巡视指导
3、说说你的出算法
(两加数交换位置,其和不变的知识点)
4、练习游戏
先请9个学生上台参加游戏,再请3个(4个……)
列式计算并说出算法
学生提问:
----比----多几人?
----比-----少几人?
-----和-----一共有多少人?
92=1129
11
学生算法:
1、数数的方法
2、数小棒(用小棒数)
3、估算的方法
4、凑“十”的方法
……
93=12
12
94
教学过程
教师
学生
5、写出其它9几的加法
归纳整理、掌握方法、知道规律、阐述算理
6、练习处理
7、寻找生活中的9几的问题
9596
9798
99
做练习作业
教学板书
9加几
1、数数的方法92=1129
2、数小棒(用小棒数)1193
3、估算的方法10949596
4、凑“十”的方法979899
……
9加
小学一年级的教案篇2
课题:淅沥的小雨
课时:一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用一组较有方向性的线条来表现雨滴。
2、回忆雨中人、事物的特征,并将他们表现出来。
教材简析:
本课其实是在上一节基础上进一步表现线条,(不规则的点线练习)采用什么材料均可。
教学重难点:
感受并用不同工具材料表现淅沥的小雨。
课前准备:
(1)教师要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雨中人物、景物、动物的特征。
(2)教师、学生共同准备一些雨具展示在教室中。
(3)教师搜集一些有关雨景的照片、录像。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导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并交流雨中实物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在雨中,人们是什么样子的,小动物怎么样了,树木、花草有没有变化,汽车开过积水的路面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用喷壶向打开的雨伞上洒水,引导学生听雨声、观察雨水顺着伞流下的样子;向装有水的水盆里洒水,引导学生看雨滴在水里的样子;向花盆里洒水,看泥土淋雨后颜色的变化。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与众不同的雨景特征。教师在适当时机出示相应图片、录像对学生进行启发。
(2)发展阶段:
建议学生将向要表现的主体画在画面的显著位置,而且要画的大一些,然后再添加与主体有关的背景。添加背景时,教师出示范作并示范如何“被遮掉一部分”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如:雨伞将人头遮住一部分。
鼓励学生将画面自认为最满意的部分或自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涂色,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用彩纸剪贴、色纸画等形式表现画面。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回家尝试在深色的纸上用银色中性笔画出雨滴的样子,或用珠子串成串,拴在伞边上,转动伞,感受下雨的'情景。
教学评价:
1、是否表现出了下雨的。
2、是否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来表现雨景。
3、能否说自己的创作意图。
札记:
在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人们的反应时,我请一位学生上来学学下雨刮风时的各种声音,另一位学生拿着雨伞配合着声音表演风雨中行走的困难。学生们表演得非常逼真,其他学生通过观看,发现了在雨中走路的样子与平时的不同之处,在绘画时自觉地将之表现了出来。回忆以往教学时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却不能准确表现人物动态的情况,我深切体会到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带来的好处。
小学一年级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看电视这一现象,通过讨论交流、辩论、课内采访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看电视习惯;正确、科学的观看电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看电视的'好与坏,学会自我选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一些学生熟悉的电视明星:月亮姐姐、李咏、毕福剑等。
2、学生谈对他们的了解。
二、课堂调查,揭示课题:
1、内容:我们班喜欢看电视的有多少?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2、板书课题。
三、“小小辩论台”
1、辩论话题:看电视有好处 看电视有坏
3、辩论规则:a理由要充分
b要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反驳对方时要注意文明,要有礼貌。
4、学生准备一分钟后展开辩论。
四、出示家长态度统计表。
五、现场采访:学生下座位采访听课的老师,以寻求正确观点。
六、教师总结:科学收看(时间要恰当 内容要选择)
七、学生制定自己的收视指南。(表格略)
学生交流
八、课后实践:策划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小学一年级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会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体验和感受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
观察统计图,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同学们,新年快到了,我们布置教室需要一些气球,你们说是哪种颜色的气球可以多买一些?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学生自由发??
问:多买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
二、制成条形统计图。
(1)你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红色黄色绿色蓝色
(2)统计,制成统计图
(3)回答问题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名同学。
2、喜欢()颜色的人最多?喜欢()颜色的人最少?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他最有可能喜欢()颜色?
4、布置会场,多买些什么颜色的气球比较好呢?
三、实践活动:
每一位同学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动画片体育比赛电影新闻
做一次统计
四、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学一年级的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三、四节,知道华佗从小就是个爱动脑筋、遇事会想办法的孩子。
2 理解“各拿一把、晃动、引开”等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过渡:华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生。他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妈妈送他到蔡医生的药铺里去当学徒。
结果,蔡医生发现华佗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学徒,那么为什么说“华佗是个聪明的孩子呢?”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继续学习课文,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一定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学习第二节
1 请一位学生读读第二节,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蔡医生是怎样考小华佗的?
指名回答(贴出两只羊在打架图)
2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节
三、学习第三节
过渡:现在,我们也去看看,那两只羊是怎么样打架的`。(出示图片)
1学生自由读第三节,用直线划出两只羊打架的句子。
2 出示句子: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让,斗得很凶。
a “凶”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说说吗?(厉害)
b同桌演一演,看看哪两只羊斗得最凶。教师说旁白
c 指名上台表演、评议
d指导朗读,读出两只羊斗得很凶的样子。
e相信自己能读得好的小朋友站起来读。
3 华佗看了以后是怎么想的?找找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板书:想硬拉是不行的
a 两只羊斗得很凶,如果去“硬拉”的话,会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
b过渡:是呀,华佗和我们小朋友想的一样,他知道“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
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华佗心里的话呢?(读的轻一些)
四、学习第四节
过渡:小华佗朝四周看看,发现不远处有一片碧绿的草地。他眼珠子骨碌一转,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读读第4节。
1女同学读第4节
2 华佗究竟是怎么做的?
板书:做
3 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华佗采来鲜嫩的青草,两只手各拿了一把,在两只羊面前晃动。
4 用小圆点圈出华佗动作的词语。
交流并板书:采来各拿晃动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5 这里老师有几个地方不明白,谁能帮我解决呢?
a 华佗为什么采来鲜嫩的青草?(出示实物青草)
b华佗为什么两只手各拿一把?如果像老师这样的拿法,好不好?
c华佗为什么要在两只羊面前晃动?学生讨论回答
e上台做做华佗的动作。
6 结果怎么样呢?板书:结果
出示: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了。(齐读句子)
引读句子:什么被华佗引开了?
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被字句。
现在请小朋友看这句句子,读一读,两句句子的意思是不是一样?
出示:华佗把两只相斗的羊引开了。
引读句子:谁把两只相斗的羊引开了?
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是把字句。
7 品尝屋:树被大风吹倒了。()
教室被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
8 朗读第4节,你觉得华佗聪明吗?
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华佗采来()的青草,两只手()了一把,在两只羊面前()。两只()的羊被()的华佗引开了。
五、朗读课文
1 教师小结:
就是因为华佗小时候聪明好学,所以长大后成为有名的医学家,他是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特别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
2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华佗的资料。
小学一年级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彩笔,食品图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供原始数据
师: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想不想看?
电脑出示配乐动画:
(画外音):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叫聪聪的猴子。
小猴聪聪:大家好,我叫聪聪。明天是我的生日,我邀请了许许多多的好朋友来为我庆贺,你想认识它们吗?瞧,这就是我的朋友们。
新课引入新颖,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引入了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了学习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1.提问。
a.聪聪的好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有几只?
b.不知道,没数清,那我们再来看一遍,这次你可要数仔细。
2.电脑再放动画片。
3.提问。
a.三种动物各有几只?谁同时数出来了?
b.没有数出来(大家数的只数不一样),看来光靠数还不行,还要用笔记一记,我再给大家放一遍,但你们要想出一个又简便又好记的记录方法把小动物的只数记下来,行不行?小组讨论一下,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好。
4.汇报整理数据的方法。
a.谁来说说你们组想用什么方法记录?
b.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好记就用哪种方法,好吗?
c.下面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记下小动物的只数,开始!
5.电脑再放动画片。(慢动作的)
6.展示整理数据的方法。
a.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b.大家同意吗?
c.还有不同的记录方法吗?
7.小结。
小学一年级的教案优秀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