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集体合作的教案,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制定教案可以让教师更清楚地传达知识点,避免遗漏重要内容,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七上第一单元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篇2
【设计理念】
1、本课从无色、透明的液体的分辨引入,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和比较的学习方法,感受和认识水的基本性质和液体的一些共同特征,欣赏体会水体的美丽。
2、本课主要组织学生对水和其他外观与水一样的液体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水的物理性质、水的溶解性、水的净化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江、河、湖、泊、溪流、瀑布等水域景观,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
3、本课是以“水及外观与之相同的液体”展开研究,认识水的一些性质。所以应重点选择一些学生常见的典型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
(2)知道影响溶解的因素。
(3)通过学习过滤的实验操作,初步了解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步骤。
2、能力培养: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
(2)学会欣赏美丽的水体,体会自然界的美丽。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它能溶解一些物质,初步了解什么是溶解。
【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运用对比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知道影响溶解的因数。
【教学准备】
活动1:白酒、纯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动2:气球、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常见的液体图片。
活动3:滴管、烧杯、水、食盐、糖、小石子、墨水、油、玻璃棒。
拓展:茶水一杯。
活动4:烧杯、玻璃棒、方糖、冷水,热水、小锤。
拓展:一杯浑浊的泥水、玻璃棒、过滤装置(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
资料:自来水过滤示意图、视频。
活动5:美丽水体的相关图片、视频。
第一课时 认识水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出纯水的活动,区分不同的液体,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以及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
2、通过讨论,区别白酒、白醋与纯水,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
3、通过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像这样的物体叫做液体。
[教学重点]
通过找出纯水的活动,区分不同的液体,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以及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
[教学难点]
通过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水是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像这样的物体叫做液体。
[教学准备]
活动1:白酒、纯水、白醋各一小瓶。
活动2:气球、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常见的液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一条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好吗?
师: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 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水。
师:同学们真聪明!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水。
引出课题,板书:4 清清的水。
问题情景:海水很清澈,为什么不能喝呢?
师:我建议同学们不能单纯从颜色方面去认识水,应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去观察,等一下我们再解答这个问题好不好?
二、探究活动一:
活动1:哪瓶是纯水?
台面三个小瓶里分别装有白酒、白醋和纯水。你能找出哪一瓶是纯水吗?
讨论:根据平时你对白酒、白醋和纯水的了解,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哪一瓶是纯水?把方法写在p28中间。
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师提示:实验时,不能采取尝的方法。闻的时候,要用扇闻的方法,以保护我们的鼻子不受刺激。
师示范方法:轻轻地用手扇动瓶子上方的空气,用鼻子闻此空气。
学生探究活动后,请一名或两名学生到讲台用扇闻的方法观察这三个小瓶,并把闻到的结果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区分它们。
归纳:无色无气味的那一瓶是纯水,白酒有很刺激的气味,白醋闻起来有酸味。
师:白酒、白醋都是无色透明的,它们和纯水有什么不同?
师:白酒、白醋用眼睛看起来和水一样,但是它们中都比纯水多了一些物质,只是这些物质已经溶解在水中了,用肉眼看不出来。海水虽然看起来清澈透明,但是,海水里面却含有许多其他物质,如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氯化钾等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进入人体内将对人产生不利的作用。所以,不能饮用海水。同学们回家后可以试一试糖水和盐水要怎样区分?
三、探究活动二:
活动2:给水变个样
(1)玩水球
(出示装满水的气球)你玩过水球吗?能把水球变成不同的形状吗?
师提示:往气球里加水时,不要装过多的水,要把球口扎紧。
实验:分小组做玩水球实验,把水球捏成不同的形状,并画出每次捏成的形状。(学生画在课本第29页)
汇报交流各组捏成的形状。
归纳:水可以捏成任意一种形状。
(2)倒水游戏
谈话:出示各种形状的容器。根据玩水球的实验想一想,如果把水倒在这些容器里,水会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猜想。
实验:将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水倒进不同容器中形状的改变。
归纳:水倒进什么形状的容器里,就会变成什么形状。原来,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3)认识液体
师出示概念: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板书)
提问: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师:常见的液体还有许多,如油、橙汁、牛奶,这三种液体也像水一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四、总结。
板书:
4 清清的水
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重点句体会寓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头饰。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顺势导入
1、你对自己的长相哪里最满意?为什么?
看看老师的左右手,哪只漂亮些?(左手)对,所以老师把漂亮的戒指也带在左手上。可左手右手各能做些什么事呢?(对比右手虽不好看,但比左手更有用处)
2、有只漂亮的梅花鹿也跟我们一样,对自己的模样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一起去书中认识认识这只梅花鹿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新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用开火车、请小老师等形式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3、学生分段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正音。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1~10段
1、文中的梅花鹿对自己的模样满意吗?它最喜欢自己的哪些部分,对自己的哪一部分最不满意?(自读、勾画、汇报)随机理解赞叹匀称赞不绝口欣赏陶醉等词。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巩固赞叹赞不绝口欣赏陶醉等词的理解。
四、学习11~13段
1、出示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自读第11~13段,说说是指的什么?随机理解抱怨没精打采等词。
2、指导感情朗读。随机体会逼近犹豫挣脱拼命等词。
五、表演、复述
小组内完成,班内展示。
六、揭示寓意
1、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你对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这句话有什么新的理解?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七、课外阅读
介绍《伊索寓言》,请生进行课外阅读。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15个生字,会写其中8个生字,理解“不甘示弱、艳丽、漫山遍野、五彩缤纷、追逐、生趣”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知道春风给大自然所送来的礼物,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激发学生对春天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春天的神奇美妙。初步了解课文的构段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导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看看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
(1)、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做上记号,然后去查字典掌握。
(2)、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采取“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以“春风”为主线,按“地上——空中——水中”的顺序来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立体、绚丽多彩的春景图。
3、学习生字、词。
字:wān gān pī xuān
弯曲甘心披上宣传
lín cuì dài zhú
来临清脆带鱼追逐
词语:
不甘示弱:不甘心显出比别人差。
艳丽:色彩鲜艳美丽。
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五彩缤纷:各种色彩错杂繁复,形容色彩鲜艳繁多。
追逐:追赶。
生趣:生活的乐趣。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复习生字、词
二、提出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述这美好的春天的?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春风是怎样唤醒沉睡的大地的?自由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把你的发现标上记号。读完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全班反馈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朗读。(结合课件)
1、第二自然段(地上变化)
句1:原野上,小草率先换上鲜绿的新衣……自己的活力。
句2:各种花朵也不甘示弱……紫的、黄的……
2、第三自然段(空中变化)
采用引读的形式,进一步感受春光里的小鸟、蝴蝶、蜜蜂愉快的心情,优美的舞姿。
3、第四自然段(水中变化)
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清澈的小溪里,小鱼……一会儿像浸在水中的水墨画。
在读中体会小鱼、小蝌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情。
四、总结拓展,升化情感。
1、默读全文,结合插图,想想春风,给大自然送来了什么?你眼中的春天还有哪些美妙的景象?
2、小组交流。
3、背诵有关段落。
4、学习课文把事物当人来写的方法,把你所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1、春的颂歌
小草新衣各种花草披上漫山遍野热闹
原野上枝头上小鸟蝴蝶蜜蜂景象
小溪里——小鱼嬉戏小蝌蚪游戏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讲述故事。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练习讲好这个故事。
4、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重难点:
1、复述故事
2、知道谁的做法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是《三袋麦子》(板书:齐读,指导“麦”字上下结构,竖在竖中线上,“子”轻声)
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老师提出的要求:先读课后生字,再读课文,边读边标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a、出示词语
馒头、憨厚、搬、节俭
防止、拜访、仍
虫蛀、至今
b、自读
c、细心的同学找找各组加点字有什么共同点?
d、指名读
三、再读课文
1、提出要求:把课文读流利,不唱读,不复读
2、学生自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
4、评价,奖励
四、三读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一些词语意思呢
2、学生自读
3、交流
烙饼:在热锅上烫熟的饼,本课指小猪做的小麦面饼。
发霉:指小麦生了霉菌。
虫蛀:被虫咬坏。
麦囤:存放较多粮食的器具。
五、表演朗读:
1、读了这个故事,在小猪、小牛、小猴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呀,为什么?
2、指导口述
3、戴头饰到讲台边表演边朗读
六、指导写字
1、同学们,你们能介绍一下这课中的生字你是怎么记的吗?
2、学生口述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分析,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地解决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过的知识。(出示幻灯片)
钟表上最长最细的针是(),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作单位。
秒针走一圈是()秒,分针走一圈是()分,时针走一圈是()时。
所以1分=()秒,1时=()分。
二、探究新知
1、时间单位的换算
2时=()分
想:1时是60分,2时有()个60分。
2、出示题目。
120秒=()分
60秒是1分,120秒是
2个60秒。
4分=()秒
1分是60秒,4分就是
4个60秒。
5时=()分
可以想,1时是60分,5时里有
几个1时,就是几个60分。
三、练习巩固
1。填一填。
3时=()分
1时25分=()分
3分=()秒
150秒-30秒=()分
2。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
1分15秒() 65秒
3时()200分
1时30分()90分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训练。
2、赏析语言美: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特感受的写作手法,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3、理解古诗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4、品味文中哲思,领会作者感情以及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准备
ppt。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
2、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文章背后的哲思。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预习
1、查阅作者背景,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画出写得好的词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
疏通字词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菊花:坚贞;梅花:高洁;牡丹:富贵;雏菊:天真单纯;百合花:冰清玉洁;玫瑰:爱情;四叶草:爱和幸运……)
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人文初探“丁香结”
(1)看题目,“丁香结”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散读全文:
读准字音;画出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
(2)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后半部分。
从而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关注,
3、理清写作思路
(1)提问: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什么?
引导学生试着划分文章结构,说出理由: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理清课文脉络。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答: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4、赏析优美语句
先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觉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试着赏析。
再用提问法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拟人和比喻。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将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第三段,积雪、莹白实际上是什么?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首先,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而带来累赘感。
其次,修辞手法: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喻体和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观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白,而且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白而且光洁、令人眼前一亮。
文中你还能找到那些句子用了借喻或者借代吗?
(2)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第四段,雨中丁香有什么特点?怎么理解作者把雨中的紫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为什么说“丁香确实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再反推印象画的特点,最后准备印象派画作加以印证,解释朦胧、模糊的艺术美感)
5、学生朗读全文,读出丁香的娇俏和雨中丁香结的美感。
6、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借喻、借代
7、作业
抄写本课字词4遍;字帖;思考“思考探究题”
三、积累拓展四。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课时知识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
2、介绍宗璞和其行文风格
宗璞的散文诗特点:清新轻盈,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写作)
3、 总结内涵
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扣图。解释丁香结名字由来。
(2)结合拓展积累第四题,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愁思的作品中。
(3)结合思考探究题三,思考文中的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寄予在丁香中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作者的人生态度?
4、 写作思考:睹物联想。由丁香的色形味等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生活的小体会、人生的大感悟与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又富有内涵、耐人寻味。
5、板书设计
丁香结解不开的愁怨
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睹物联想
6、作业
语文练习册;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200字以上。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