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可以提升每位老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多人在写教案的时候,都没有太过清晰的思路,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计算课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材分析:
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师: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0 输入题目,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2、出示:386+179=,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屏。
5、计算。
765+469= 589×76= 3208-2965= 625÷25= 6848-579+386=
再计算。
946×57×0= 100÷5= 3028-2965=
估算:99+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看谁算的快,练一练。
7、做第26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3、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
三、练习
(一)基础练习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1111×1111111=?
2、神奇的198。
321-123= 654-456= 987-789= 951-753= 357-159= 9856-9658= 8745-8547= 5412-5214=
(二)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这样计算,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
◆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1)学生用计算器输入数据,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提醒学生要做到: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2)看完这些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3)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当一个节约的好孩子,为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2、练习三第12题。
要求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注意学生计算后填表时相应数据填写得是否合适、是否正确。
3、练习三第14题。
这是有规律的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计算器还要快,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三)拓展练习。
8765-32×21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操作的?
1、学生独立操作,指名汇报。
2、教师介绍“m+”、“mr”的使用方法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电子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是本册书新增加的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层出不穷,因此计算机、计算器这些新时代的高科技产品进入课堂是历史的必然。计算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计算迅速准确,使用计算器,可以把学生从烦琐的数字计算中解脱出来,这样既减轻了中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识和使用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教材只通过一幅计算器的外型 结构图,逐渐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使学生学会这些按键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是计算器的具体应用。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例3是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这三个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具体实践操作,逐步掌握,而不是仅仅由教师告诉学生操作步骤和结论,让学生记住。这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法建议
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并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适合采用尝试法或者实验法。在教学计算器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应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计算器,通过尝试,逐渐掌握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等等。接着,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算例1,订正时要强调数字的输入方式(先输入高位数字),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出题练习。教学例2时,要注意与例1对比。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实际上是利用了交换律,所以在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调整按键顺序,分布进行运算。教学例3时,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观察:例3和例2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第二步思考:还能不能利用交换律运算?第三步验证结论:到底行不行?第四步考虑方法:怎么办?需要应用什么按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清除数字键的作用,并学会应用。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感受数学的形式美。
3.在有趣的探索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体会并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236-564= 546×25=
1548÷43= 326+1856÷29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4.运用规律。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2)根据左边算式中的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
(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会计算一些简单的经过时间。
3.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转化的规律,区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出示神五图片及兔博士网站。
说说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15日9:00发射升空,16日6:23 安全返回。)
你想不想知道:神舟五号飞船围绕地球飞行了多长时间?我们一起来算算吧!
2.教法:15日9:00 15日24:00
16日00:00 16日6:23
24时= 9时+15小时
15小时 + 6时23分=21时23分
答:飞行了21时23分。
二、巩固练习:
(一)出示列车时刻表,想想了解到哪些信息?
(1)t1次列车从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开车时间是下午5时。
(2)t2次列车从长沙开回北京西的开车时间是下午4:36。
(二)区分时间和时刻
出示:北京故宫开放时间:上午8:00--下午5:00
回答:(1)故宫什么时刻开门?什么时刻关门?
(2)故宫一天的开放时间是多少?
总结:时间是一个过程,时刻是一个具体时间。
(3)红红爸爸从北京到长沙出差,乘t1次列车在路上要用多长时间?
北京西 长沙(隔天)
17:00 8:38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 - 开始时间
17:00 24:00(0时) 8:38
24时- 17时 =7时
7时 + 8时38分 =15时38分
(4)你还能根据列车时刻表提出哪些问题?
三、练习:
1.出示电视节目时间表,自己提问题并解答。
7:30金色年华 9:00动画城 13:00儿童英语 19:30阳光剧院
2.一场乒乓球赛14:25开始,经过1时15分结束,这场比赛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结束时间 = 开始时间 + 经过时间
3.一场电影长90分,电影结束时间是20:50,这场电影什么时间开始播放的?
开始时间 = 结束时间 -经过时间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重点
区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难点
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
二、探究新知
1、创设谈话情景。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观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景,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
(2)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教师: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车次始发站开点终点站到点运行时间
711北京10:22沈阳北当天19:29
721北京18:00上海第二天8:00
t42西安17:48北京第二天7:23
4、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数量关系。
(3)提问:怎样看着155分钟?(要先把经过时间155分钟改写成2时35分)
(4)学生独立解答。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4题。
(1)课件演示,出示春风饭馆的营业时间。
(2)提问:营业牌上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3)小组交流解题策略。
(4)集体交流,课件演示。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案篇6
教学内容:时间的计算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习惯。
3、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养成独立安排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时间。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时间就是金钱”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
师:同学们,当你背着小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的时候,一天的学习生活就开始了。那么,你计算过每天在学校里的时间有多长吗?带着这个问题,以4人小组为单位,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比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棒。听懂了吗?好,开始。
生: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说出怎样算出来的)
二、复习旧知并拓展。
1、复习旧知。
出示课件1——小明起床,上学,到校,上课,下课,放学的时间。
每张图让学生自己观察从中获取信息,并说出来。教师板书。
起床:7:00
上学:7:30
到校:7:45
第一节上课:8:20
第一节下课:9:00
放学:12:00
小组内任选两个时间段进行计算,并汇报本组算得的什么和计算结果。(说出计算方法)
有同学选起床到第一节下课有好长时间,如没有,教师出示课件叫学生试着计算。
板书9:00-7:00=2(小时)
师:为什么这里用小时不用时?
师:2小时有多少分? (120分)怎样知道的?所以这里的2小时是一段时间不是一个时刻。
2、拓展练习。
出示课件2(现在4:50,路上要用20分钟,回去看大风车节目能赶上吗?
用钟面演示,4:50再过20分钟是多少时刻。(请学生上来演示)
师:有谁知道大风车节目开始的时间?(鼓励表扬知道的同学,建议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记下来)。
板书:回到家的时间:5:10
大风车节目开始的时间:5:27
师:能赶上看吗?
三、团结协作。
同学们喜欢郊游吗?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郊游的活动时间安排,好吗?比比看那个小组设计的最合理。
小组汇报。
四课堂.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时间的计算,还学会了安排时间.(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四、课后作业。
观察邮政局的营业时间。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2.在利用计算工具探究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体验转化思想方法。
3.在探索知识过程中,激发探索数学奥妙的情趣,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
1.课件出示:
2.师:这是计算器,还记得这些是什么键吗?说一说。
(二)引入
师:你会用计算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一)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
1.用计算器的方法
(1)课件出示:
386+179=825-138=26×39=312÷8=
(2)师:这道题你会用计算器计算吗?自己试一试。
(3)师:说说你是怎么用计算器计算这道题的。(学生边说边到前面演示)
(4)课件出示:
师:依次按数字键3、8、6,然后按“+”,再依次按数字键1、7、9,最后按“=”,屏幕上就显示出结果了。
2.试一试
(1)课件出示:825-138=26×39=312÷8=
师:自己用计算器算出这几道题的结果。
(2)订正答案。
(3)学生质疑
①师:在使用计算器计算时有问题吗?(如:按错了怎么办?)
②师:对呀,万一按错一键怎么办?(学生可能会想出两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按退格键“←”,清除输错的数字,然后输入正确的。
方法二:按“ce”键,清除然后再重新输入。
?设计意图:对于计算器大部分学生并不陌生,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在学习这节课之间就用过。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并采用学生间互问互答的学习方式,解决用计算器计算时会遇到的按错键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方法。】
(二)用“m+”“mr”进行四则计算
1.尝试计算
(1)课件出示:20xx-1368÷9
师:你会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了吗?那试试这道题。
(2)师:这道题等于多少?(1882、74)
师:哪个结果是对的?怎么做的。(先算1368÷9=152,再用20xx-152=1882)
(3)师:实际上是这样的(课件出示:20xx-1368÷9=20xx-152=1882)。这道两步计算的题目,用一般的计算器计算,就必须先记住这个除法的结果,有没有好办法?
2.用“m+”“mr”和“mc”键
(1)师:一般的计算器上都有“m+”和“mr”这两个键,有的计算器上“mr”和“mc”合用一个键“mrc”。有了“m+”和“mr”这两个键我们就不用记住中间的结果了。怎么用呢?
(2)师:先按“1368÷9=”,屏幕上会显示出计算结果1882,然后按下“m+”,计算器就会把“1882”这个结果存储下来,然后输入“20xx-”,再按“mr”或“mrc”,就把刚才存在计算器中的结果提取出来了,最后按“=”,就能显示出最终结果。
(3)师:自己试一下。(学生用这种方法尝试)
(4)练习:672÷(139-115)37×12+46×9
师:计算新题前,先按“mc”清除存储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是用计算器计算也要注意运算顺序。通过介绍“m+”和“mr”的用法,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计算。】(三)计算比赛,合理使用计算器
1.课件出示:128+28445×7728÷42345514-0
师:大家会用计算器了吗?我们进行比赛,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
2.订正结果。
3.师:有的同学还在按计算器呢,你就算完了,你怎么算得这么快?(后两道题不用按计算器,口算就可以了)
师:大家同意吗?看来,不是我们学习用计算器,所有的题就都用计算器,而是要用到改用的时候。
?设计意图:采用计算比赛的形式,并在题目中设计了两道口算就能得出结果的题目,使学生感悟什么时候用计算器计算,学会合理使用计算器。】
三、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
(一)尝试计算
1.课件出示:111111111×111111111
师:算算这道题等于几?
2.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计算器没有显示出完整的结果
3.师:结果是多少?(1.234567898765432e+16,不同的计算器显示出的会不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答案?(屏幕显示不下了)
4.师:计算器帮我了我们了,只能靠我们自己了,怎么办?
(二)化繁为简,探寻规律
1.化繁为??
(1)师:这道题中,两个因数位数太多了,数太大,怎么办?(把数变小)(2)师:真好,我们可以把数变小,算一算,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可以从几开始?
2.探寻规律
(1)课件出示: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师:可以从1×1开始,自己算一算
(2)订正答案。1×1用计算器吗?(课件出示答案)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3)师:回头看一看,发现什么规律?(从1开始,因数有几位就写到几,再倒过来写到1)
(4)师:这道题等于几?(12345678987654321)
3.小结
师: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算不出结果,为什么?(数太大了,位数太多)我们怎么解决的?(把数变小了,找规律)
师:数太大,我们先把它变小,变容易了,发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难题。
4.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9999×1=9999
9999×2=9999×5=
9999×3=9999×7=
9999×4=9999×9=
?设计意图:当计算的数目很大时,计算器也显示不出结果,此时,可以把大数转化成较小的数,找到规律,再用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并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28页第3题
3.做一做第2题
4.教材第28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借助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与运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名称和功能,并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秘密的意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3、通过课堂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渗透节约、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具准备:
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计算器、自制cai课件、计算器、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引出新知识
师:(实物投影一个计算器)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
生:计算器!(板书:计算器)
师:是啊!咱们地球人都知道,那么你在哪些地方看过计算器呢?
学生自由回答,列举计算器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师:的确,在我们的身边计算器是无处不在的,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帮助。那么你们会使用计算器吗?(教师随即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计算器>
二、分组活动,操作计算器
1、推销员比赛
师:课前你们都准备了一个计算器,是吗?下面呢,我们来进行一场计算器推销员比赛,看看谁介绍得,推销得最棒!
(课件出示: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呢?)
生1:我们会介绍计算器的面板、显示器;
生2:我觉得应该介绍键盘和功能;
生3:还可以说一下这款计算器的优点!……
师:那就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推荐出一位伶牙俐齿的“推销员”到台上来和其他组比一比,开始吧!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重点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课件配乐)
小推销员上台介绍计算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鼓励和表扬。
师: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计算器的很多知识,我这儿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计算器这个新朋友的信息,我们一块儿来听听它的自述吧!
(课件播放“小知识”,由“计算器王国的小使者”自述发展历程以及计算器工作的二进制等相关知识。)
2、复习基本按键
师:刚才我们班的小推销员们把手中计算器的情况说得很清楚了,而且计算器王国的小使者也对计算器进行了介绍。下面我们一块儿来回忆一下这个新朋友各个按键的名称。
课件出示计算器面板图,教师随机提问,如:键盘里有哪些键?“on/off”是什么意思?小数点键在哪儿?“ce”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逐一出示答案。
3、计算器的简单计算
(1)尝试练习
师: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计算器,那么现在你会用计算器吗?(教师指向课题)
生:会。
师:那开始试试吧!准备好了吗?请大家把计算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
(课件逐一出示教材第30页11题的部分练习)
128+284= 24×7.6= 532-178= 371÷7=
0.092÷1.15×25= 8765-32×21=
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前五题可以让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重点说说是怎样使用各个按键的。
(2)介绍“m+”、“mr”的使用方法。
师: 那8765-32×21的结果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操作的呢?
生1:等于183393,我是直接从左往右输入数,然后按照这个顺序计算的。
生2:我计算出的结果是8093,我先算乘法32×21,然后记录下这个答案,最后再计算减法。
师:那么究竟哪个答案是对的呢?
(学生争论不休。)
师:我们还有没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吗? 请大家看看,计算器的键盘上是不是有两个键 “m+”、“mr”?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吗?
教师介绍“m+”、“mr”的使用方法,同时通过课件演示。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我们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尝试进行操作,然后让同桌再互相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师:同学们,做了这么多练习,你对于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吗?对于计算器的使用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我觉得我们计算的时候要看清楚和符号,操作要细心。
生2:我还想知道“mc”、“ms”……的使用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及时教育学生:要看清数据,仔细操作,遇到不清楚的还可以向说明书求助,从而了解其他按键的使用方法。
三、男女竞赛,看谁算得快
1、师:掌握了这么多关于计算器的使用知识。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男女生大比拼,看看下面的这些练习谁做得最快?请全体男同学用口算或笔算不能用计算器;女同学必须用计算器来计算。准备――开始!
课件演示。
第一组: 17+83= 62-12= 1000×5=
第二组: 7865+3497= 835×23= 1305÷45=
(比赛结果:第一组比赛男生胜,第二组比赛女生胜。)
2、师:从这次比赛,你有什么感想?想说点什么?
学生发言,师生共同揭示计算快的规律:第一组口算快;而第二组数据大,用计算器操作更快。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浪费时间,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好,又快又准。
师小结: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地依赖计算器来计算,要把它用到实处。
四、走进生活,解决新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课件播放一个水龙头滴水的短片,出示具体条件和数据。)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这样计算,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
◆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1)学生用计算器输入数据。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提醒学生要做到: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2)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现场将答案填入课件中。
(3)通过算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想说点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4)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当一个节约的好孩子,为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五、开展游戏,探索规律
师:(出示主持人李咏图片)知道他是谁吗?
生:《非常6+1》的节目主持人李咏。
师:下面我们也来玩一个砸蛋游戏,怎么样?
(课件出示3个金蛋,由全班同学一起举手决定先砸几号金蛋,每个金蛋后面链接了不同的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
金蛋1:9999×1= 9999×2=
9999×3= 9999×4=
9999×5= 9999×7=
9999×9=
由学生一起用计算器计算前2个算式,然后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交流,用发现的规律算得数,再用计算器进行验算,让学生知道计算器有时还可以用来检查计算是否正确,起到一个验算的作用。
金蛋2:课件出示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集体汇报答案。
师:请大家继续算一下这个答案!
111111222222÷333334=
当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位数不够时,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寻求新的方法。
师: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计算器已经不能把这些数显示出来了。
问:那怎么办?你发现规律了吗?
引导学生利用发现的规律继续算得数。
111…122…2÷333…34=
n个 n个 n-1个
师:通过这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看来啊,计算器这个新朋友的作用还真不小。
金蛋3:课件出示,对计算器这个新朋友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六、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就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案8篇相关文章:
★ 中班数学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