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教案也是能够体现出我们的教学水平的哦,教案是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事先完成的文字载体,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案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自学生字词,读熟课文,理解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
教学目标
1.认读六个字。
2.了解乌塔独自一人到欧洲旅游的故事,感受他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认识到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
重点难点
了解乌塔独自一人到欧洲旅游的故事,感受她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查生字表或查字典。
三、再读课文,理解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
四、总结:乌塔是个怎样的人?
五、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到生活独立,思想独立?
六、对照上述讨论结果,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努力
同学们,你们听说到过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立旅游欧洲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默读课文,思考,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根据文中内容回答。
集体讨论: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
生活独立的人:
思想独立的人:
生活独立,思想独立。
1、多做事,多实践,能自己干的,自己干。
2、不要依赖父母。
3、多学习。
4、做事要有计划性。
5、做有毅力的人。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自己努力的方向。
自读课文。
逐段阅读课文。
边默读课文,边在文中画出来。
“罗马很热,街上小摊买的冰激凌喝水都很贵……”——很有生活经验。
“乘火车票旅行,因为年纪小,可以享受优惠……”——很有经济头脑。
“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做事很有计划
“为这次旅行准备了3年,自己打工挣钱……”——有毅力
“用自己的钱给家人买礼物”——懂事、有爱心。
“我也是家里的宝贝……”——不同意中国人爱孩子的方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自由发言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自己努力的方向。
板书设计:
乌塔:生活独立 思想独立
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记“舱面,半明半昧,霎时,摇摇欲坠”等词语,感受繁星的灿烂和美丽,体会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2.方法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展开想象,想象三个不同场景下的繁星画面。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
3.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体会不同的繁星场景下繁星的美丽,体会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巴金的文学常识,了解巴金的代表作品。
2.重点学习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来写景状物。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巴金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仰望星空,依然可以望见那颗星,依然感受到那颗星在照亮文坛,他就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巨匠巴金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精美散文《繁星》,走进巴金的文学世界,感受其文学的魅力。
1.走进作者(作者生平及代表作介绍)
巴金,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20xx年被授为“人民作家”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背景介绍
1927年1月15日,巴金爷爷乘坐法国邮船“昂热”号离开上海前往法国,为了学习经济学,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爷爷撰写了38则《海行杂记》。《繁星》是其中的一篇,写于1927年1月。
二、学习课文
1.学习重要词语:舱面,霎眼,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等词语,并正确读记。
2.请四位同学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三种不同繁星场景下的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3.讲解课文
细细品读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体验作者三次不同的情感,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并探究每次看繁星的情感.
三、重点探究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本段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开篇点题,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为下文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铺垫。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本段末句“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那个巨人”指的是什么?“跑”字在句中有何作用?
(“那个巨人”指的是“巨人星座”“跑”字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了船在前行,本句话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写景状物,表达作者心中涌动的喜悦之情。
3.结合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分析其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会有不同?
(依恋——伙伴——知心:情感表达方面有所不同是因为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4.读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思考“哪些内容写的是实景?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想象和联想?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回答。
实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挂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想象和联想:船在动,星也在动;我好像看见
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
他用手指着:……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四、美点赏析
本文善用修辞,语言优美,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例句:“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赏析: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摇摇欲坠的无数星星”比作“无数萤火虫”,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1.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2.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对我说话”。
本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五、总结提升
1.内容小结:《繁星》是描写星空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写法借鉴:善用修辞来表达情意,善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写景状物。
六、再读散文,体会散会优美的句子和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给下列加粗的词语注音。
半明半昧( ) 霎( )时 模( )糊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________,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________。
4、第二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________和________。
5、第三段文字按照“________”思路渐次展开的。
6、课文第三段末尾说:“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你认为“沉睡着”与“觉得”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文末句说“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句中的“那个巨人”指什么?“还在跑”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城市,已经很难看到满天的繁星了。请你写一份倡议书,呼吁人们保护环境,让天空恢复蔚蓝,让星空重现灿烂。(至少200字)
板书
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案篇3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学生:溜溜球。
教师:想来玩玩吗?
学生:想。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教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学生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点评: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学生:能。
教师: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图4 3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抽象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我们先研究第1类。(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教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教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学生:第①条线最短。
教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教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能。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教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教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教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能。
教师:对,还能延长。(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
教师:教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教师: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我们接着看第3类。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学生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教师: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教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板书:射线)
教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评:从学生探究出的表象出发分类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殊,结构明显、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成为参与研究的主体,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盒∶鳌⑿『旌托∏浚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教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教师板书:100-7×13=100-91=9(元)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教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钡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案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水浒传》的喜爱。
4.学习作者通过具体情节、事例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情感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查阅工具书,理解字词。
2.通过朗读、默读、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通过默读、感悟作者童年时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4.通过品读具体情节、事例、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童年时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 具:
录音、灯片。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默读,适当点拨,在读中体会、领悟、理解。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字新词。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2.默读课文,画出足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3.自己读一读所画的句子。
4.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四、熟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交流读书感受
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体会到作者喜欢读《水浒传》?
(1)学生交流。
(2)出示重点语段。
“九岁时,我读四年级了,……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尽管有些字还不认识,……看下去。”
“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从“尽管…仍然…”这两个分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早上在晨曦中……看个没完。”
从中得到的体会。
(3)自由读这些重点语段。
二、质疑探究
1.质疑:文中的第1、2、3、6自然段,与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
2.学生交流。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围绕一个中心选材,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叙事结构完整, 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三、指名口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小结
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案篇8
教学目的:
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关于神话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探究品味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拓展运用: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案参考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