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完成的过程中,你们需要强调文字表述规范,为了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你知道该如何制定教案吗,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春酒》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春酒》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过程与方法
1.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领悟文章的意蕴。
2.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导语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2.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散文连在一起。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是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以她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副中国农村社会的朴素生活图景。琦君的作品,有与人不同的独特风格。特别是散文,作品中那股真挚的情意,感人至深。再加上笔致婉约,使文章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积累的字词:
枸杞(gou3qi3)门槛(kan3)过瘾(yin3)凑(cou4)齐
酬(chou2)谢家醅(pei1)煨炖(wei1dun4)
2.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体会文中深情。
思考: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
小结: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
2.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小结:母亲“我”阿标叔乡邻乡亲
四、研读探讨
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分小组讨论)
1.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2.花匠阿标叔热心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3.乡邻乡亲热情大方
“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4.“我”童真童趣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研读小结:
问: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明确:对故乡有感情。
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明确:风土人情。(母亲、喝酒的事)这其实也是作者所说的家乡味。
通过作者的细节描写,其中甜蜜、情趣和浓厚的淳朴人情便跃然纸上。
五、课堂小结
我们读了文章后,从作者的回忆中,我们似乎也跟着作者回到了她的童年,感受到作者家乡浓浓的风土人情味;那种浓郁的家乡情显现在字里行间。
现在我们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大家共同朗读课文的最后两小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朗读时,注意节奏放得慢一些,抓住浓浓的思乡情。)
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乡。既然家乡味这么难忘,这么快乐,作家就想找回这种家乡味。
作者想找家乡味,可是失败了。所以她在最后困惑地说:“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六、课外延伸(指出下列诗句描写的节日)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
七、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介绍一个传统节日。
2.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春酒》教案篇2
?春酒》(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 酒》教案
吉安县澧田中学 初二语文备课组
肖世富 李艳英 余玲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材重难点:
重点:我把感受本文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难点: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新年到》flash,为课堂营造欢快的节日氛围,挑起学生对过年的怀念。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借此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中深情。)
1、借肋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强调需要积累的生字词。(多媒体显示)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媒体显示)
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作者回忆这几件事,主要想表达些什么?
1-4喝春酒 5-8喝会酒 9-10现在泡不出八宝酒的遗憾
民风之美: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要起个会……正月里,会首总要置酒表示酬谢,而母亲很乐意把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明亮,人人兴高采烈,母亲因别人的赞美高兴得“两颊红红”。笑眯眯的母亲,本本分分的村民,令人难忘。
本文中描绘的春节的气氛同学们熟悉吗?
春节时大人的忙碌,孩子们的喜悦,这样的场景是我们自己也经历的,供佛,祭祖,要讲吉利话等等,这是有中国民俗特色的新年。
三、品读课文 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提示:分别从“我”“母亲”“乡邻”的角度来品读细节。
以 “这是一个 的‘我’,你看 ” “这是一位 的母亲,你看 ” “这是一群 的乡亲,你看 ” 形式品读。
比如:“这是一个充满孩子气的天真可爱的‘我’,你看母亲给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点点……也是个酒仙呢。” “这是一位热情好客的温柔慈爱的母亲,你看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 请大家尝尝……,她又向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这是善良淳朴热情 的乡亲,你看’ 花匠阿标叔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
(学生自由品读)
教师小结:你品出了春酒的真正的味道吗?
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乡的`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光阴荏苒,她还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吗?
四、品读最后两段。
教师导学:了解作者生平。琦君19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
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让学生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齐读结尾。
教师小结:那份挥之不去的美丽乡愁正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它借春酒让这份乡愁在温馨的怀念中透着一股隐隐的怆痛。
五、迁移拓展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知道的思亲、思乡的名诗古句,全班相互交流,教师例句欣赏。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六.联系生活体验,编织我们心中的故乡情结。
师:故乡情结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当故乡和你渐行渐远的时候,当它在你心中成为了遥远的回忆时,萦绕在你心中的那份故乡情结又会是什么呢?你也像老师那样试着写下一两句话,为自己编织一份美丽的故乡情结。示例:故乡情结是飘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是童年嚼在嘴边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
是生命中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味。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结束语(多媒体展示):
故乡是一道永远也看不厌的风景,故乡是一段永远也忘不了的过去。那融入生命的故乡情结不仅镌刻在每个游子的心中,它也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走得多远,故乡这个生命的根,精神的根会依然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记住:心灵的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一座丰饶博大的精神家园。
板书设计:
春
酒
琦君
喝春酒 风俗美
人情美
喝会酒
思乡情
找不到家醅的遗憾
《春酒》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
配乐朗读、默读课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准备与同学交流。想一想自己过年的故事和体会,讲给同学听。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作品《琦君说童年》。
教师:
准备思乡的音乐。准备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
?春酒》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课文中的细节写得很有情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文中的人情民风之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建议
学生谈自己过年的故事、感受,或说一说当地有哪些民风民俗;或教师谈自己小时候在家乡过年的故事……
2、导语示例
青岛的啤酒不仅是青岛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每年的青岛啤酒节都迎来许多国内外的客人,这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民风民俗。每逢过节,人们也都要喝啤酒以示庆祝。好多离乡在外的青岛人总是忘不了啤酒的滋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今天学习《春酒》一文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迪。
3、教师投影学习目标和字词
学生自查“读一读,写一写”,根据查找的资料交流琦君的事迹。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思考问题。
4、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a、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几件事?表达怎样的感情?
b、课文题目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5、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表达作者对故乡民风、人情的赞美。就像琦君曾说过的一样:“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渗透在本文的字里行间。
6、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旨。
研读赏析:
1、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本文围绕“思乡”的主旨,穿插了许多有“家乡味道”的细节、关键词语,使文中几个人物生动形象,尤其是对母亲的描写极为传神。
2、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
请同学们朗读或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细节或词语,与同学们合作交流,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
精读文章,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才能提升自己的美好的生活情趣。
4、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对细节和词语的品味,加深对文中作者情感和课文主旨的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提高阅读的质量。
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你读过这些作品吗?把课前准备的文学作品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看谁积累的资料多,交流得好。
(学生小组交流,推举1~2名班级交流。学生可以吟颂诗歌,也可以以唱诗的形式)
2、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积累知识,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3、延伸练习
把与同学交流的作品摘抄到练笔本上,并试着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
《春酒》教案篇4
教学设想:
1、激发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孩子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2、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句子,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
3、教师应该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活动经历,使学生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者较为深刻的理解。
l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过程与方法
1、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领悟文章的意蕴。
2、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l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l 学法指导:
1、通过了解春酒的配制过程及相关风俗知识,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增强对故乡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突现人物的写法,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通过品味本文清新素淡、典雅隽永的语言特点,来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l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l 教学时数:一课时
l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导语: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的。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同学们最盼望的无疑是春节。春节不仅有玩的、吃的、穿的,更有压岁钱,可以买很多想要的东西。但每个地方过年的风俗又不尽相同,那么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琦君的《春酒》。
2、板书课题、作者:
3、简介作者:(出示幻灯)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是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以她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副中国农村社会的朴素生活图景。琦君的作品,有与人不同的独特风格。特别是散文,作品中那股真挚的情意,感人至深。再加上笔致婉约,使文章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二、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思乡曲》)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划出你认为能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
(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三、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研讨课文
(一)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些事都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你喜欢这儿的风俗吗?为什么?(第1、2小组讨论)
板书小结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 风俗美
(二)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第3、4小组讨论)
板书小结:母亲 “我” 阿标叔 乡邻乡亲
(三)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第5—12小组讨论)(学生交流后师作指导,出示幻灯)
1、母亲(第5、6小组讨论)
(1)“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2)“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小结: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2、花匠阿标叔(第7、8小组讨论)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小结:突出花匠阿标叔的热心。
3、乡邻乡亲(第9、10小组讨论)
(1)“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2)“席散时,会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3)“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小结: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大方。
4、“我”(第11、12小组讨论)
(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小结:表现我充满了童真童趣。
(四)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你对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请谈谈!(第13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
师指导要点:人情美(板书)
(五)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指导要点:对故乡有感情。
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第14组讨论)
指导要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也表达了游子殷殷思乡之情。
问:所以“春酒”是一杯什么样的酒?
指导要点:怀旧思乡的酒(板书)
四、迁移扩展
思乡是远离故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思绪,余光中的《乡愁》为什么能有这么广的影响,就是因为它道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叶落归根,这是人之常情,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也无法割舍的情感。你读过这类作品吗?把你所读作品的内容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交流:
师提供相关作品(幻灯显示)
1、余光中《乡愁》……
2、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白《静夜诗》
4、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马致远《秋思》
6、苏轼《水调歌头》
五、总结(幻灯显示)
琦君说过:“人和花草树木一样,都有自己的根。”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有谁能够忘记生养自己的故乡呢?,远离故乡的人,无论与故乡的距离有多远,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每年春节前夕,离家的人尽管票难买、车难乘,但家还是要回的。父爱天高,母恩难报,最难忍受思乡情。这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基础。事实上,正是这种特有的情感基础,才让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繁衍壮大,成为伟大的民族。
六、作业:
1、积累“思乡”的诗句。
2、研讨与练习
3、预习新课
【教材分析】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悟文章意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了解民俗民风。能深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难点】
1、研读,品析细节和关键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领悟文章的意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过年风俗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让学生漫谈过年的风俗或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后,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强调需要积累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
家醅(pēi) 炮制(páo) 挑剔(tì)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思考:
⑴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有何意义?
⑵ 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三、研读、品味精彩的语言,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1、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延伸拓展
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并做简单比较。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介绍一个传统节日。
2、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板书设计】
过新年
春 风俗美
喝春酒 家乡的味道──思乡怀旧
酒 人情美
喝会酒
《春酒》教案篇5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作品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地怀念。乡情,亲情,民俗,童趣融入一壶春酒,道尽作者诗意心情。
三、品读课文,结合语句体会
采用跳读的方式,设置三个话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要求语言生动形象。
“这是一个 的‘我’,你看 ”
“这是一位 的母亲,你看 ”
“这是一群 的乡亲,你看 ”。
四、欣赏课文细节描写,品味精采的语言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细节或词语,品一品,说一说,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也可以这样说:
我感触最深的是……
通过对细节和语言的品味,让学生自主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提高阅读质量。
五、拓展训练
(一)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二)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萧乾《枣核》
六、小结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情真意切,诗近情遥的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于朴素的自然中独具一份匠心。
《春酒》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