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撰写的过程中,老师需要考虑创新教学方法,只有精彩的教案才能让课堂更加的精彩纷呈,让课堂更加有秩序,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篇1
学生视角
青海湖质朴、粗犷、自然的美一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清新、柔美的词句也会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一定会激起学生学的欲望。
难点
文章文字的描述与学生的想象之间会有一些距离,体会、想象梦幻般的青海湖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思考
文章以华丽柔美的语言描绘出作者眼中的青海湖。学生会对这些生疏的词所描绘的景象产生困惑。所以教学时,最好借助于录像,在学生面前展示画面?再引导学生合理地想象,加之人情人境地朗读,相信会给学生带来收获。
重点
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体会青海湖特有的湛蓝与质朴。
设计特色
读看结合,读想结合,读中悟情。
信息资料
师生共同查阅关于青藏高原、青海湖与文中提到的其他湖的资料以及“世外桃源”的来历。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山川的感情。
2.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的青海湖,各有什么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题,自由交流
1 学生板书课题,注意指导梦幻两个字,并引导体会梦幻的意思。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体会梦幻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
2.对于这个文题我们都想交流哪些内容?
学生可以把由题目所想到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开启思路,更要从文题中了解青海湖以及文中所涉及到的内容的一些资料。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质疑、解疑,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一些课文以外的知识,增加学语文的兴趣。)
二、交流预所得
1.这课文都读懂了哪些内容? .
(这是一个几乎能全员参与的问题,哪怕读懂了一词、一句,教师也要给予肯定,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
2.这课文哪部分能激发起你读的欲望?为什么? .
(这一问题设计能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文章的重点,以读代讲,以体会作者的用词之美,在读中积累语言。一个为什么。又引导学生抓 特点,体会作者的技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知道一些方法。)
教师加大指的时间,尤为青海湖的蓝、质朴的美,更要在读中体会。说喜欢的原因时,也要结合文章中的重点词。
3.观看录像,看看镜头中的青海湖。
(在观赏的基础上更能感受青海湖的美,会感染学生的情绪,便于教师指导朗读。)
4.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感情。
5.谈谈自己对这文章的、引导学生从语言、层次、等方面来,借以提高学生语文学的素养。不仅知道作者怎样写,还要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三、文章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理清文章的顺序。可以说先写……再写……然后写……也可以用列提纲的形式。只要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
2、学生全文。
四、课堂练
1.填空。
青海湖位于( )的青海省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 )和 ( ),面积( )平方公里。
2.填充词语。
扑朔( )( ) 温柔( )雅 毫不( )( ) 酣畅( )( )
世外( )( ) 畅游( )( ) 安家( )户 繁荣( )( )
五、实践活动
我们领略了梦幻般的青海湖,其实祖国的那么多的名湖还有待于我们欣赏。请开个旅行社,每个成员都是小导游,用自己查询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这些湖有西湖、东湖、南湖、鄱阳湖、玄武湖、昆吵湖……
板书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蓝——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质朴——粗犷、自然
鸟的世界——数万、生机勃勃
鱼的天堂——一群群、一层层、金灿灿、红艳艳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粗犷、自然而质朴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3、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青海湖风光录象
教学方法:启发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东北部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青海湖。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找出文中与题目照应的句子。理解“梦幻”。(因为青海湖美,作者欣赏过后,有如在梦境中的感受。
2、默读交流,文中分几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美?
3、师生交流板书:湖水清,环境美,鸟多。
4、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段落,写出段意。
三、熟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读全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2、师生互相交流解答问题。
四、小结
师:我们了解到作者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青海湖的美。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青海湖是祖国大地上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个咸水湖。它四面环山,景色奇特。这节课我们去领略青海湖的风光。
二、学习全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组织小组学习,要求找到有关句子。
读读想想,从那些描写中读到了美?为什么?
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3、朗读体味,想象描画。
(1)学生再次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青海湖美的句子,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 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看谁读得最美。
b 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读给全班听,师生评议。
(2)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描绘一张青海湖的风景画,要求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
a 学生自己作画。
b 展示作品,并配以解说词。
(3)欣赏青海湖风光录象。
三、总结升华,迁移增效。
1、假如你正面对青海湖,你会对它说什么?
2、作者写青海湖美,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湖 水 蓝
环 境 美
青海湖 鸟(世界) 如梦境
鱼(天堂)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篇3
funloves
教学目标:
1、了解青海湖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爱国之情。
2、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根据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样?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青海湖的?
2、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理由。
3、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设计:
纯净、深湛、温柔、恬静
湖水蓝蓝锦缎似的
水灵灵蓝晶晶
青一片碧绿一幅
海草滩美连绵起伏褐色巨大
湖一条银色画卷
水鸟美世外桃源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收集资料
交流欣赏
(本文是略读课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篇4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粗犷、自然而质朴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3、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青海湖风光录象
教学方法:启发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新课。
1、导语 :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东北部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青海湖。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找出文中与题目照应的句子。理解“梦幻”。(因为青海湖美,作者欣赏过后,有如在梦境中的感受。
2、默读交流,文中分几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美?
3、师生交流板书:湖水清,环境美,鸟多。
4、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段落,写出段意。
三、熟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读全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2、师生互相交流解答问题。
四、小结
师:我们了解到作者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青海湖的美。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
青海湖是祖国大地上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个咸水湖。它四面环山,景色奇特。这节课我们去领略青海湖的风光。
二、学习全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组织小组学习,要求找到有关句子。
读读想想,从那些描写中读到了美?为什么?
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3、朗读体味,想象描画。
(1)学生再次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青海湖美的句子,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 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看谁读得最美。
b 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读给全班听,师生评议。
(2)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描绘一张青海湖的风景画,要求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
a 学生自己作画。
b 展示作品,并配以解说词。
(3)欣赏青海湖风光录象。
三、总结升华,迁移增效。
1、假如你正面对青海湖,你会对它说什么?
2、作者写青海湖美,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湖 水 蓝
环 境 美
青海湖 鸟(世界) 如梦境
鱼(天堂)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在前几课,我们观赏了阿里山的云雾,领略了江南的美景。同学们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2.演示一组照片后,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潮的流域面积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因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三、自主诵读,合作交流
1.现在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己喜欢的理由。
2.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四、重点品读、感悟
1.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
2.“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教学的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师适当给予点拨。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学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
(2)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2005年7月,第四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拉开了
(多媒体配乐展示环湖赛图片)
帷幕。这一赛事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不仅仅因为比赛的激烈,还因为比赛的地点在青海湖畔。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冯君莉走进青海湖(多媒体出示课题),去感受它梦幻般的美。
(设置意图:利用多媒体在悠扬的钢琴曲中展示“环湖赛”及青海湖风光图片,意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营造最佳学氛围。只有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二 自读感知,合作解读
(一)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动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二)合作交流,解读课文
为了更好地领略青海湖的美,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赏的青海湖?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了青海湖的美?
3、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划出文中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到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
(2)班内交流。
师生共同明确:
问题1
“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
“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观赏海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观赏结束
教师小结:作者叙述、描写由近及远、由天空到地面,很有层次。
问题2:
青海湖美在
(1) 湖水蓝得醉人;
(2) 环境氛围清新幽静;
(3) 神话传说神奇迷人;
(4) 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青海湖景物的特点,从多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问题3:
梦幻。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以“梦幻”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梦幻般的现实,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表达了作者见到青海湖时的惊喜以及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
(设置意图:此环节强化了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与文本对话,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进行自主、合作学。)
三 品读赏析,揣摩语??
同学们,刚刚我们随着冯君莉一起神游了青海湖:(多媒体配乐展示青海湖风光)浩浩青海湖,湛蓝的湖水,烟波万顷;碧绿的草滩,羊群如云;金黄的油菜花,迎风飘香;雪山倒映,鱼群欢跃,万鸟翱翔……
梦幻般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心驰神往。现在,我们就来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领会作者是怎样营造这梦幻般的意境的。
1、读美文
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你认为描写得最好的语段,大声地、动情地朗读,并揣摩你找到的语句好在哪里?(用了哪个词或哪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2 品美点
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欣赏到的美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活动:(班内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
示例: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句中运用叠词“绿茵茵”“黄灿灿”,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2)“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句中连续运用比喻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生动贴切。玻璃是透明、极少杂质的,用“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突出了它柔软顺滑、透明洁净的特点;小姑娘的眼睛是闪亮、富有生气的,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的特点。同时运用叠词“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蓝晶晶”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运用排比写出了雨后的青海湖到处都是清新的空气。句中运用叠词“甜丝丝”“凉爽爽”既摹写出了空气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4)“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句中“一群群”“一层层”写出了鱼儿之多;“金灿灿”“红艳艳”描绘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5)“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运用比喻,以“奔腾的骏马”比喻乌云,生动地表现出了乌云的动态美。
6)“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蓝得纯正、深沉。
7)“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运用排比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交流讨论非常热烈,可以感受到大家真正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正是因为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叠词以及多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景美文更美的效果。(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叠词具有明显的描写性和形象色彩。使用叠词,既起到了强调作用,使形象鲜明活跃,又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具有音乐美。
运用比喻生动贴切,可以突出景物的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
运用排比叙写景物,使语意丰满,语势连贯流畅
运用对比更有助于突出事物的特征。
以上正是同学们应该学和吸收的地方。
(设置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领会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叠词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四 拓展延伸,仿写佳句
同学们品味了美的语言,是不是胸中也涌动着创作的激情。下面就用你们的慧眼来发现美、欣赏美,并用手中的笔来描绘它。(多媒体展示一组风景图片)请大家任选其中一幅画,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观赏顺序,用一、两句话进行描写。(至少用上一两个叠词或一种修辞手法。)
学生活动:自由仿写。(教师巡视)
哪位同学展示一下你的写作才华?
学生活动:班内交流,师生点评。
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不但品味了大作家生动优美的语言,而且还学以致用,写出了不少的佳句,体验到了小小的成功。课上时间有限,希望大家课下多留心生活,勤练笔,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美。
(设置意图:此环节意在调动学生进行创造性学,学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及表达能力。)
五 链接生活
每一处美景都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人们在享有它们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它们。作者当年是带着矛盾和担心离开青海湖的。十几年过去了,青海湖的现状不容乐观,青海湖的未来更令人担忧。请同学们看一则资料。(多媒体展示青海湖的现状资料)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
教师:俯瞰青海湖,它就像“地球母亲的最后一滴眼泪”。(多媒体展示青海湖俯瞰图)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措施或想法,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呢?
学生活动:提出具体措施或环保标语。
教师小结:环境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大自然是有灵性的,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想法落实到行动中,并呼吁更多的人“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设置意图:此环节意在使学生对自然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更加珍爱大自然、珍爱我们生存的环境。)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