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范文7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通常包括教学目标的明确陈述,以确保学生能够实现特定的学术成就,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中语文教案范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7篇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篇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级学生共有50名,其中男生23人,*27人,全部为住读生。优生约占1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15%,中等生占大部分。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

?核舟记》选自苏教版教材,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它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策略: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入题,板书课题

1、语入题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2、书课题

核舟记

二、新课学习

1、主学习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b、借助课*释了解作者想关情况?

c、借助工具书和课*释读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d、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内容。

e、阅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好的缘由?

f通过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2、作学习

1)、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交流反馈

1)、关于作者

▲学生自学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魏学伊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2)、词语积累

播放课件: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篆狭

▲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罔(wng)贻(yí)有奇(jī)黍(sh)糁(shn)髯(rán)褶(zhě)膝(xī)篆(zhuàn)狭(xiá)

3)、朗读指导

播放课件: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珠历历可数也

▲学生观后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珠/历历可数也

4)字词把握

通假字

播放课件: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

诎右臂支船

左手依一衡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表示证书之外再加零数

诎右臂支船诎通曲:弯曲

左手依一衡木衡通横: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5)词的活用

播放课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箬篷覆之

石青糁之

居右者椎髻仰面

▲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型发髻。

6)重点句子

播放课件: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技亦灵怪矣哉!

▲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7)译文:

▲学生自学课文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8)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播放课件:

▲学生学习课文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8)总结内容:作者同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

9)语言赏析

播放课件: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③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观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第一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与苏黄形成宣明的对比。

第二、三句描写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得,一个神情专注,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氛围。

9)写作技巧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

评价:本节教学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实施三维对话,让学生自主地读,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评价恰到好处,再跟定的同时,融入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把评价与课文的情景预警联系在一起。学生基于生活背景差异,对课文的印象,对重点词句的把握、想法不尽相同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充分展示学生个人的学习所得,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的个性化见解,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生生、师生在互相欣赏,互相真诚倾听中学习、发展。

总结反思:《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篇幅虽短,仅400余字,却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的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地说明。这给我们作文以极大的启发。

四、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说明文。

五、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篇2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的故事,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唱出了一曲珍爱生命、“孝”字当先、尊老爱幼的赞歌,更写出了中年人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才能使社会更和谐的主题。文章篇幅短小,叙事单纯,脉络清晰,语言朴素,不需要在文章表层信息上花费太多时间,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章深层意蕴的领会和把握上。

二、学情分析

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小事,七年级学生阅历不够,感受亲情很容易做到,但是会忽略“珍爱生命”这项内容,对中年人的责任和使命也不容易理解,要整体感知内容和情感并不容易。但是,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富有热情,课堂表现积极踊跃,愿意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进行恰当的引导,是能够实现其知识和经验不断内化,理解和分析能力不断提高的目标的。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划重音、停连、节奏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能够读出文章感情的起伏变化;

2.通过对关键语句或细节的研读,关于主题,学生能够说出除亲情之外的其它理解;

四、教学重点

学习朗读技巧,通过品析语言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五、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教学准备

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你的家庭是祖孙三代同堂,是否曾经一起散步?如果你的家庭中出现了分歧,比如吃什么饭?看什么电视节目等,是如何解决的?同样的经历也发生在作家莫怀戚身上,我们看他是怎样解决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任务:教师选择其中的一段示范朗读,并提示方法,学生自选一段进行朗读,并仿照老师的做法简要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教师示范: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方法提示:先画出重读的字词:太、总算、来、熬。要拉长声音读。尤其是“来”“熬”要拉长声,声音要高扬起来,音色音质要亮起来,心中要充满喜悦和对母亲的关心,充满对生命的珍爱和赞美!“太迟,太迟了”虽然中间是逗号,为表达强烈的感情,要连读。

反馈指导:朗读的时候既要注意关键字词还要能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所谓感情基调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读出感情基调的方法是:表情要先于朗读,语速的快慢要合适,幸福的感觉要用明亮的语气语调,忧伤的感觉要用沉郁的语气语调。

2.出示任务:读后请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并回答: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反馈指导:依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指导。

预设:文章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产生了分歧,终归和谐的事情。

(三)聚焦分歧,体验亲情

1.出示任务:再和谐的家庭也会出现分析,他们的分歧是通过“我”的心理描写来展现的,你能否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合理想象,为其他人加上一两句心理描写,体现出一家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分歧的,并能说出理由。

反馈指导:对话要符合人物的特点,符合原文中的情节。(在询问学生编写理由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出四个人物的特点我:孝顺,妻子:贤惠;母亲:慈爱,儿子:懂事)

(四)感悟生命,深化认识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圈画体现“生命”的有关词、句,想一想作者的这一次散步选择在初春的田野,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预设如下:

⑴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⑶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反馈指导:插入写作背景,辅助学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如“新绿”“嫩芽”“密”“咕咕地”“水波粼粼”“熬”等这些很具体的景物特征与人物状态,形象、生动地诠释生命,让我们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生命意识。

文章写于1985年。我父亲刚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我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二十年后说t;散步>》莫怀戚

小结:初春的田野一切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草泛青了,树也泛青了,田里的水也咕咚咕咚作响了。这一切,都将使母亲想起一样东西—生命复活了。把母亲带进初春的田野,让母亲感受到蓬勃的生命的召唤,进而增强母亲活下来的信心!儿子鼓励母亲出来走走,希望让母亲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新鲜气象的良苦用心体现了他的孝顺,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惜、珍重。

(五)体会责任,升华认识

导语:在这个散步的过程中不仅有家庭的温馨和睦,还有这一家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向往。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初春的田野散步。

1.出示任务:在一次散步中,作者反复地这样交代人物顺序,有什么深意吗?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三句话:

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⑶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反馈指导:插入链接材料,为学生理解提供帮助。

“中年人尊老爱幼的生命责任——人类的强壮的生命,没有资格独享强壮——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整个世界”即是指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莫怀戚”

小结:《散步》所表现的家庭情感都是建立在对生命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作为生命链条中最关键环节的中年人,对上孝顺老人、对下呵护孩子,不仅仅是因为家庭情感的缘故,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把握与珍惜,是一种对生命的神圣的责任感所使然。所以我们说“情感”主题论只是一种浅层的认识。我们还可以理解到对生命的珍重和责任感,理解到小家和谐和世界和谐。

(六)、布置作业,结束本课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写出你献花给他(她)的理由。(100字以内)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检查上节课的“拓展延伸”题。

二、学习•研讨

(一)、理解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根据上节课疏通的文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⑵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4、学生齐读2~5段。

探究思考:

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5、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6、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

2)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三 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四 巩固练习

(一)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b.手卷juànc.不属shǔ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打比方 c.作比较d.分类别

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清代桐城派。

2.积累词句,增加文言储备。 3.把握游记,品赏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教学方法:阅读品赏 教学时数:一节 步骤和内容:

课前:分发学案,布置预习。

一、导入:(由学生齐读杜甫《望岳》引入课题。) 屏幕:展示图片——泰山远景,显示文字——杜甫《望岳》。 师:泰山,是五岳之尊。在生活中,我们谈起五岳或泰山,每每不禁生发出敬仰之情。巍巍泰山,以其苍茫的雄姿和博大的人文底蕴,牵动着我们多少情怀!屏幕上是我们初中时就熟悉的一首咏泰山名作,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大声齐读。

师: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泰山是设想时能让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心胸激荡,放飞思维的,那么在清代作家姚鼐的笔下,又是怎么样的情形呢?这一节课里,让我们追随作家的脚踪,领略泰山的独特之美。

二、展示教学目标

(屏幕:教学目标。师读出,强调) 三、简单介绍清代桐城派。

师:对于桐城派,结合课后小短文及课下注释,有四点我们要重点关注。(屏幕:文字展示)

清代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2

学者型散文流派。

主张散文写作讲究义理(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材料真实准确)、辞章(结构巧语言精)三者兼长。

代表作家作品:姚鼐《登泰山记》

师:尤其是第三点,课后短文中涉及的“义理”是指文章表达要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真实准确,“辞章”之文章的结构、语言要精巧。

(注意提醒学生理解“义理、考据、辞章”的含义) 生:结合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识记。 四、文章阅读品赏

1、引导学生分组朗读,梳理文言词句。

师:学习文言文,讲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的知识。

本文我们已经做了预习,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朗读这篇文章,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提问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前两段和后四段,纠正读音停顿的问题。易错音:汶wèn水、济jǐ水;与知府朱效纯/子颖/从南麓登、碧霞元君祠cí、雪与人膝xī齐)

2、检查关键文言词句的解释和翻译问题 屏幕:出示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泰山之阳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自京师乘风雪 (冒着)

戊申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明烛天南 (名词活用作动词,照) 少圜 (通“圆”)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在) 余始循以入 (而) 或得日,或否 (有的)

3

石苍黑色,多平方 (平的方的)

师:依次提问多个学生,并明确关键词意或补充活用类型。 (2)翻译句子(根据时间,机动安排) (屏幕)展示问题: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生解答,师总结:处于那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注意提醒“当”字的理解)

(屏幕)展示问题: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为之天门云。

生解答,师总结: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那些挡在路上的崖壁,世人都称它们为天门。(注意提醒“崖限当道者”为定语后置)

3、把握游记,品赏感情。

(1)老师引导复习游记的基本知识:游记及其三要素(游踪、景象、观感)。

(屏幕展示)游记的三要素(游踪、景象、观感) 师引领回忆:

从题目就能看出本文是篇游记,这种问题初中和高一时已学习过。 游记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的景物状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感悟的记叙文。我们常把作者交待的游览时间、路线成为“游踪”,把作者表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称为“观感”。那么作者如何记述他这次游览呢?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教学设想

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2、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篷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4.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四、研讨课文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

(2)表达方式及语??

这个问题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篇6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达到背诵。

4、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

?自读程序】

1、结合注释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②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

③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

⑤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⑥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

?自读点拨】

1、姚鼐和"桐城派"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乾隆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2、基础知识重难点解析

①通假字

a、成五采("采"通"彩")

b、多平方,少圜("圜"通"圆")

c、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

②词性活用

a、汶水西流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

b、明烛天南(名词作动词)

c、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形容词作动词)

③积累并掌握"当""余""以""及"等一词多义现象。

④文言名量表示法

文言文中名词与量词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64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2.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些高贵品质,作者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好在哪里?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八、总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7篇相关文章:

初中七年级英语教案5篇

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5篇

初中生开学安全第一课教案6篇

初中感恩教育教案5篇

语文教案范文优质7篇

初中情绪的教案7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优秀范文7篇

初中活动总结范文5篇

初中语文教师总结个人总结7篇

初中教师工作总结个人2023范文8篇

初中语文教案范文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