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7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师撰写教案是为了更好地规划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育效果,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名师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名师教案7篇

名师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2、 学会本课8——10个生字,认识其它七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4、 通过品读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及理解的自我诊断与矫治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 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 解释“沟”,指山沟。

2、 根据课题质疑。如:九寨沟在哪里?为什么取名叫九寨沟?它是怎样一个山沟?……

3、 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1) 对照生字表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 思考刚才的问题。

4、 检查自读。

(1) 指名逐段朗读,读通读顺。

(2) 说说课文内容梗概。

三、 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 读第

1、2自然段。

(1) 自由朗读,思考:九寨沟在哪里?它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找出关键的词语。(神奇)引导朗读这句话。

(2) 提问:看到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

(3) 讨论问题“九寨沟是怎么样的?”

(4) 朗读

1、2自然段,说说根据

1、2段的介绍,你想象中的九寨沟是什么样子的?。

2、 读第3自然段。

(1) 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文中介绍了哪几处景观?逐句找找,划出你最欣赏的一处。

(2) 指名把领略到的神奇美丽朗读给大家欣赏。

(3) 讨论交流:从第一句“插入云霄”、“银光闪闪”你想象到什么? 从第

二、三句中你有感受到什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说说“五彩池”、“五花海”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九寨沟还神奇在那里?

(4) 边讨论边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5) 最后,生再练读第3自然段,进一步感受体会。

3、 读第4自然段。

(1) 回忆第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看介绍了几处景观;边读边品;讨论交流体会;感情朗读。

(2) 生依据学法自学。

(3) 讨论交流:课文介绍了哪四种珍稀动物?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4) 朗读,体会动物的机灵可爱。

4、 读第5自然段。

(1) 联系上下文边自渎,边思考:省略号前面和上文的关系?省略号后面与上文的关系?

(2) 讨论交流,明确前半句是对九寨沟风景名胜的概括,总结了全文;下半句和“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互相照应。

四、 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 试试当个小导游,向人们介绍九寨沟。

2、 提供关键词语帮助学生背诵。

3、 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五、 发展性练习。

名师教案篇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板书:谁的本领大。

2、你们知道是谁和谁在比本领吗?(风和太阳)

3、那么风和太阳的本领到底是谁大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怎么比的?结果怎样?……)

二、初步朗读课文,学习字词,朗读课文。

1、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同句子。(学生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请小朋友自己去认识自己的新朋友?(学生自读词语)

(2)、指导朗读,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去掉拼音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一眼就能找到自己的新朋友?

(4)、指名回答,齐读。

3、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中一共有几个小节呢?(9)请9位小朋友来读课文,其他小朋友做评委。

(2)、学生进行朗读

(3)、学生进行评价。

(4)、听课文的录音。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学生进行朗读,建议学生进行默读,或者是小声的读课文。

(3)、交流:风和太阳进行比赛,看谁的本领大,到后来发现大家都各有各的本领,分不出大小。

四、指导书写:

(1)、出示:各 烈 敢 巧

(2)、认识新的偏旁:夂

(3)、注意上下结构的词语的位置,各上 长,下 短。烈:上长 下小。

(3)左右结构的词语:敢:左右基本等宽,攵。巧: 工,最后一笔是提。

(4)、说说怎样进行记忆。

(5)、生随师进行描红、临摹。

第二课时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表演。

4、学习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同学们,有一天呀,太阳先生和风先生碰到了一起,于是在他们之间进行了一次比赛,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比赛谁的本领的啊呢?(因为他们都说自己的本领大。)

2、出示:有一天,风和太阳碰到了一起,都说自己的本领大。

3、指导朗读出“都说”这两个字的语气。

二、学习新课1-3

过度:是呀,小朋友真聪明。到底他们谁厉害呢?

1、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他们比了几次?都比了些什么?

2、学生自读后进行交流。(2次)

3、请大家找找,哪几小节讲了第一次比赛的事情呢?(1、2、3)

4、请大家再看看1-3小节,想想它们第一次比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谁能脱下孩子的衣服。)

5、听到太阳这样说,风是怎么说的呢?

根据回答出示:那还不容易!是的谁来说说这句话(指名读)

是的,就这么一件小事情,那还不容易。想想到底该怎样读这句话,谁再来试试。(再指名读)感觉出来了吗?这时候风的态度怎样?(自信,骄傲等)是的,那么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齐读)

6、说完这句话后,风就“呼呼“的吹了起来。可是那孩子却 (把衣服裹得更紧了。老师来当那个骄傲的风,小朋友来当书上的那个小孩子好吗?(师生共同表演、生生表演))

7、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是因为风太大,孩子感到很冷所以他要将衣服裹得紧紧的)

8、齐读第二小节。

看到这一切,太阳是怎么办的呢?请小朋友自己将第三小节读一读。

交流:出示:太阳对风说:“看我的吧。”说着便发出强烈的光。这时候太阳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学生自由发挥:骄傲、自信,目中无人等)

结果呢?(那孩子觉得热极了,就把外衣脱了下来。)、

9、齐读第三小节

10、从这里看,是谁的本领大呢?(太阳。)但是是不是真的呢?我们继续看下面的

三、学习新课4-9

1、第二天他们又碰到了一起。这时候太阳感到怎样呀?(他非常的得意,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根据回答出示:第二天,风和太阳又碰大了一起,太阳得意地说:“风先生,你还敢同我比赛吗?”谁来读读好这句话。指导朗读。

?6、谁的本领大》,

2、正巧,风看见河里过来一条船,于是他提出什么建议呢?(看谁能让船走得快些。)

3、听到这个提议,太阳的表现是怎样的呢?(学生自学第六小节)

太阳很骄傲,很有自信,他讲:“这有 什么难的!”

出示:“这有什么难的!”

“那还不容易!”

比较这两句话的意思。(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4、于是太阳 (又发出强烈的光,想催船夫用力划船。)可是他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没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太阳光越强,船夫越是热得没了力气,船也就走得越慢。是啊,这么热的天气,船夫哪来的力气划船呀!

5、齐读第六小节。

6、这时候,风却“呼呼”吹起了风,没想到的是,船夫突然变得很高兴,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只见“风推着帆,帆带着船,像箭一样飞快地前进。”说说应该怎样读这句话(速度快一点)指导朗读这句话。

7、看到这一切,太阳感到怎样?(很惊讶)为什么?(因为他总觉得自己比风厉害)他有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没有)谁来读好这句话,出示: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哇!

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惊讶的语气。

8、风这是也说:“看来,我们各有各的的本领。”看了这句话,你们有什么想法呢?(学生自由发挥)齐读句子。

9、小结:是的,我们不能太小看别人的能力,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正确的对待其他人,不能太自以为是了。

四、分角朗读课文。

多种形式。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复述课文内容。

1、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

这篇课文讲了谁同谁比赛呢?(太阳和风)

他们一共比了几次呢?(2次)

他们各有什么本领呢?(风能呼呼的吹,太阳能发出强烈的光。)

第一次比什么?(比谁能脱下孩子的衣服。)

第一次比赛谁的本领大?(太阳)

这是什么道理?(因为风呼呼的吹,孩子觉得太冷,就将衣服裹的更紧了。而太阳强烈的光使的孩子觉得很热,所以就将衣服脱掉了。)

他们第二次比了什么?(比谁让船走的快)

结果呢?(风赢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因为太阳发出强烈的光使的船夫越来越热所以讲究没哟力气划船了。而风可以推动船帆,使船走的快一些。)

两次比赛结果怎样呢?(各有各的本领)

2、自由复述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

1、出示部分生字

2、说说该怎样进行记忆?

3、指导进行书写。

三、练习

1、用“觉得”说一句话。

2、组词:

各( )敢( )列( )

个( )取( )烈( )

名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读书笔记,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会书写读书笔记的几种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读书笔记范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导语:这学期,我们学校给每个班级的都有了自己图书屋,我们也都把自己最喜欢的书捐赠了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知识的乐趣。“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同学们捧着一本本课外书认真地看着,学校里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书看味。同学们也做了很多的读书笔记,现在老师挑选了一部分,我们一起来分享。

2、投影出示读书笔记。

请同学们自由评价。

3、教师小结,揭题:《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交流分享。

1、同学们平时做了读书笔记,那你们对读书笔记有哪些了解呢?

2、四人小组组讨论交流,组长做好记录。

3、派代表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补充)(投影出示要点)

板书:种类方式作用摘录式

三、记在笔记本上

有助于积累资料

四、记在书上

有助于记忆

五、记在卡片或活页上

1、有助于理解学习内容

2、评注式

3、心得式

4、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六、尝试写读书笔记。

1、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啊!相信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们肯定会把读书笔记写得更好。

2、拿出课前发的文章,尝试写笔记。

3、展示、评议。

说说自己选用了哪几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生上台展示,全班点评。

七、课堂总结。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人体验、总结出来的良好的读书方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训练方法。但愿我们全班同学以后读书时都能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名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交流中,了解新诗的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8个古代文人,会认10个生字。

3.积累本单元表示颜色的词语。

4.仿照例子写诗歌。

5.积累和理解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词句段运用(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仿照例字写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并积累名人名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交流中,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8个古代文人,会认10个生字。

导入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在这一单元里,我们感受到了诗歌中的美丽世界,大家是不是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很享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走进诗歌的乐园吧!【出示课件2】

_、交流平台

1.本单元学习的课文中,都是现代新诗,读读下面的几位同学的交流,想一想新诗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有什么高见吧!【出示课件3】

小雨:我很喜欢本单元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很有节奏感。

小博:诗歌常常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因此,语言表达也很独特,如阳光是“绿的”,出示交流内容,找出表示现代诗歌特点的词句,学习和概括新诗的特点。

寂静是“朦胧”的,小草“炫雄”着新绿。

小如:诗歌往往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如“永不漫灭的回忆”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让我体会到诗人对母亲的深深依恋。

2.请同学们把上面表示现代诗歌特点的词句用"”画出来。

3.学生交流。

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出示课件4】

(1)现代诗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2)诗歌表达诗人独特感受,蕴含丰富的想象,语言表达独特。

(3)诗歌表达着真挚的感情。

(板书:新诗的特点:有节奏感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真挚的感情)

4.小练习:

请同学们从本单元的几首新诗中,找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看看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示例:【出示课件5】

从《绿》中“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对“绿”的独特感受,表达了诗人喜爱春天,喜爱大甘海的思想感情。

a《白桦》的"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体会到作者对白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2)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纠正易借生字读音,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3)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前鼻音“渊、韩”,后鼻音“孟、仲、龚”。

2.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说一说你对这些古代文人的了解。(板书:认识古代文人)

3.教师小结,指导:【出示课件

7、8、9、10、11、12、13、14】

屈原(公元前340年一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o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称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渊明:(352或365年一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混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o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字瑜(se)人,号定庵(an)o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群山馆,又号羽球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交流了解了现代诗歌的特点,认识了几个古代文人,认识了10个生字。请同学们课下再好好复习一下这些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本单元表示颜色的词语。

2.仿照例子写诗歌。

3.积累和理解名人名言。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来认识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二、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找一找其他描写颜色的句子,和同学交流。(板书:描写表示颜色的短语)

1.出示:【出示课件16】得更具体、生动。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

身雪花。

白雾与远天晴天空连在一起,晶白中透着淡蓝、青

苍,一碧万顷。

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

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2.读一读这些加点的部分。

3.说一说,这些部分分别描写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教师小结,指导:

这些词语都是表示颜色的短语。

4.这些描写颜色的短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把颜色描述得非常细致、具体、生动。)

5.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这样表示颜色的短语的句子?

示例: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中,闪着晶亮的雪花。

(二)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仿照着写一写。

?出示课件17]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仿照写一写。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春天的早晨,

是怎样的可爱呢!

融冶的风,

飘扬的衣袖,

静悄的心情。

1.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两个片段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

2.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选代表班内展示。

教师总结:加点的部分是结构相同的“的”字短语。

(板书:仿写新诗"的”字短语)

2.仿照加点的部分,照样子写一写。

示例:

这些事??

是永远不忘记的画面:

阳光下的花园,

浓浓的树荫下,

奶奶的故事。

三、日积月累

1.出示名言,学生尝试读一读。

出示:【出示课件19】

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一朱光潜

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

的勇气。——艾青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

的情感。——【英国】华兹华斯

2.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教师讲解:

(板书:关于诗歌的名言)

4.小组内交流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选代表展示自己对这些名句的理解。

(1)第一句,朱光潜是说诗歌的特点是“节奏”感很强。

(2)第二句,艾青说的是诗歌的.作用,能“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3)第三句,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的是诗歌能够表达情感,表达的是强烈的情感。

(板书:诗歌的作用、特点、表达情感)

5.把这些名句再来读一读,相互交流,看谁读得最好。

6.自己练习背一背,再抄写一遍,积累下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解了描写颜色的短语,学会仿写新诗,积累理解了几句名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正确运用这些词句。

语文园地【出示课件20】

现代诗的特点:有节奏感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真挚的感情认识古代文人,学习生字

描写表示颜色的短语:细致、具体、生动

仿写现代诗:“的”字短语

关于诗歌的名言:诗歌的作用、特点、表达情感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交流平台”交流展示了诗歌的特点:有节奏感,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真挚的感情。“识字加油站"了解古代文人,学习并积累生字。“词句段运用”栏目提供了两部分内容,其一积累表示颜色的短语,了解如何把复杂的颜色表达清楚,其二是根据片段仿写诗歌:让学生先感知,最后学生练习,这样学生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切实感受到这些诗歌片段的精妙。“日积月累”栏目让学生先感知名言,再讨论交流大意,这样记忆就深刻一些。趁此机会,多读多写,日积月累的成效就会更鲜明。

不足之处:学生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要求。美中不足的是只注意了部分优秀生的表现,忽略了学困生的困难,今后一定注意到这一点。

名师教案篇5

?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根据不同的任务,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民族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根据不同的任务,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教材中的故宫图片:1.平面图2.平面示意图)

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就是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故宫,美国的奥巴马总统访华时就游览过故宫。故宫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如果你有去参观,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规模的宏大、建筑的精美、布局的统一。特别是那些珍藏着的无数稀世珍宝,更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世,每个参观者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二、整体感知,明确任务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为介绍故宫为我们提供的四份材料。

2.根据不同的任务,确定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出示:

任务一: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任务二: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做讲解。

三、温馨提示,指导方法

1.画图提示:画出有关的方位词,理清游览路线,画好故宫博物院路线图。

(板书:故宫博物馆参观路线图)

⑴交代行踪的词:“从……往里……,沿着……穿过……到……”

“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

⑵方位词语:“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

2.景点讲解:(板书:景点介绍)

(1)根据课文和图片分组介绍一两处景物。(外观、内景、位置、用途等。)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语言优美,说明准确,有自己的创意。

四、汇报评价,点拨指导。

(一)检查指导任务

1、参观路线图

①指名说一说参观路线图怎么画?(参观路线是怎样的?)

②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1)只看参观的路线,我们的着眼点就放在文章中的某些方位词或表示行踪的词语上,可以用笔圈画出各处景点,再通过说明语言确定出具体方位,就可以绘制出参观路线图了。

(2)阅读《材料三》明确参观时按由南向北的空间顺序。(板书:由南向北)

出示:

_→端门→午门→汉白玉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前朝(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六宫、西六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2.检查指导任务

(二)介绍一两处景物

1.检查提问:你想选取哪两处景物来介绍呢?你想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呢?

2.课文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太和殿)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教师指导)

出示:

a.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

b.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的殿堂),色彩壮丽;内部装饰庄严富丽;

c.位置和功用(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

d.重建

(讲解时,适时板书:太和殿台基外观内装位置和功用重建)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代表性。

4.请大家阅读《材料二》,这也是一段与太和殿有关的材料,阅读后,提取相关信息补充到解说材料中去。

5.你知道该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太和殿呢?(学生自由说,可以从台基——外观、内部——位置和功用的顺序,也可以是其他顺序。)

五、合作探究,课堂小结。

(一)分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汇报,评价,指导。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故宫博物院)

2.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迅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证明。

a.规模宏大壮丽:

紫禁城的城墙十米多高。

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十宽的护城河。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b.建筑精美:

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风流云……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桂,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一,有行龙、开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鎏金宝顶,轮廓非常化美。

c.布局统一:

紫禁城(东西南北各)有四座城门;

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

三大殿建筑都处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

紫禁城前后两大建筑群“基本一样”。

(二)课堂总结

1.北京故宫博物院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本文详略得当地选择了材料,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用简短的篇幅,鲜明地介绍出了规模宏大、结构精美、布局统一的故宫博物馆。学习本文,我们要明确介绍建筑物,首要是抓住事物的特征,另外还要学习运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方法,学以致用,把握方位词语。

2.我们根据不同的任务有重点地阅读材料。

名师教案篇6

阅读课

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领悟文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读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

多媒体

一、揭示课题

课文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

所以在中外文学史

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

篇非常经典的作品《秋天的怀念》,作家是史铁生。

二、分小组自学

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

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3、联系实际(可以是亲身体会到的,也可以是收听、收看到的)

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交流讨论

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

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又想方设法帮我去北海;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3.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深情。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读写结合

1、平时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怀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回报父母的?

2、学了这篇课文,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

3、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妈妈写一封信。

名师教案篇7

?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并能用“准备”、“已经”造句。

3.能正确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分析“降、乘、旅”的字形,正确读出“得”的读音。

三、教学过程

(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

投影:个人读、指名读、齐读,读准“得”的字音。

投影。

“为”在这应选择哪个读音,再读一读。

2.圈出本课生字,分析字形。

(二)汇报分析、记忆生字的方法。

1.应这样汇报:“植”字,我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的,笔直的“直”左边加个木字旁,就是植物的植。右边“直”字里边是三横,不要丢一笔。共同组词(种植、植树、植物)

“备、晒、识”都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汇报过程中应重点指导“旅、降、乘”三个字。

旅右半部上边是“”,下面是“”,不要写成“瓜”或“”。组词:(旅行……)

降8笔写成,“阝”两笔完成,“”三笔完成,最后“”三笔完成,不要写成“牛”。组词:(降落、下降……)

乘可以用“禾”字中间一个“北”字的拆字法记忆。注意书写笔顺:,组词:(乘着风)

2.练习用下列词语说话,看谁说得好。准备、植物、旅行、降落。

(三)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标出来。

2.课文中讲了哪几种植物。

按提示回答:

(1)课文中讲了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植物。

(2)课文中讲了三种植物,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四)指导书写,在生字本上打字头。

重点指导“旅”、“乘”。

”的“要写在竖中线上。

“禾”的“丨”在竖中线上,“八”在中点起笔。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二)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字词卡片,读准字音

植物田野知识离开许许多多已经旅行准备降落伞乘着风四海为家

2.指名读课文

(二)从课题入手,逐节学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

花草、树木、蔬菜、庄稼都是植物,植物妈妈有办法,有些什么办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1.学习课文第1节。

(1)默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标出)

(2)重点理解:“孩子”、“长大”、“四海为家”、“旅行”四个词语各表示什么意思?孩子:在本课指的是植物的种子。

长大:是指种子已经成熟。

四海为家:指的是种子到处生根发芽。

旅行:文中指植物的种子传播出去。

(3)指导感情朗读。

(4)这节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课文讲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学习课文第2节。

(1)自由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学生质疑,全班讨论释疑。

蒲公英的种子是怎样的?靠什么离开妈妈?

结合理解重点词语:

降落伞

观察实物,问:这里的降落伞指什么?(一朵毛茸茸的小花)

纷纷

实物演示,让学生说一说种子是怎样飞的。(一个紧跟着一个没有顺序地随风飞去。)谁能用“纷纷”说一句话。

准备

用准备说一句话。这里为什么说“准备”?(种子的毛茸茸小花是从蒲公英的孕育生长过程中具备的)。

乘着风

投影出示“乘”的三个义项:

读一读,选择参考答案:。(画√)

(3)填空练习。

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了(),孩子()离开妈妈。

(4)小结:蒲公英种子传播需要哪两个条件?板书:降落伞,风吹。

(5)指导感情朗读。

(6)小结学习方法并板书。

3.学习课文第3节。

(1)用学习第2节的方法自学第3节。

先找出疑难问题再四人一组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理解“带刺的铠甲”。

什么是铠甲,在这里指什么?

古代士兵身上穿的护身衣,用金属和皮革连缀而成。

学生观察实物,手触感觉它的坚硬。

(3)填空练习。

苍耳妈妈给孩子准备了(),孩子()离开妈妈。

(4)指导感情朗读。

(5)小结并板书:苍耳种子传播需要哪两个条件?(带刺的铠甲、动物带)

4.运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第4节。

(1)自学后做填空练习。

豌豆妈妈给孩子准备了(),让孩子(),豆荚炸开,孩子()离开妈妈。

(2)提问板书:豌豆种子传播需哪两个条件?板书(豆荚、太阳晒)。

(3)指导感情朗读。

投影

()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

①读原句: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

②填空后再读一读。

③比较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④读第4节。

5.小结2、3、4节内容。

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种子传播的方法,知道种子传播一要靠自身的条件、二要利用自然界的条件,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

6.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的方法。

(2)择段背诵。

(3)同桌比背。

7.学习第5节。

(1)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齐读第5节,背诵下来。

(3)为什么粗心的孩子得不到它?

8.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用“准备”、“已经”造句。

(二)巩固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准备”、“已经”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听写:

植物田野知识离开许许多多已经旅行准备降落伞四海为家

(二)检查背诵课文。

同桌互查,指名查,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检查。

(三)回答问题。

课文中讲了哪几种植物,这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名师教案7篇相关文章:

生活数学7减几教案7篇

7的加法教案大班教案5篇

小班教案盐和糖教案7篇

小学美术我设计的船教案7篇

花和瓜中班教案优秀7篇

花和瓜中班教案推荐7篇

花和瓜中班教案优质7篇

高三班会教案7篇

小班幼儿体育游戏教案7篇

迷路小花鸭音乐教案7篇

名师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7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