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梨教案模板5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实用的教案能够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仔细思考和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梨教案模板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梨教案模板5篇

认识梨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有顺序地观察树木。

2、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树木的外形特征,比较异同。。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户外,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树木的特点。

教师:你有好朋友吗?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位好朋友,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二、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一种树。

1、这棵树长得什么模样?看起来怎样?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2、教师提要求:请你仔细看看、摸摸、闻闻它的树干怎样?再捡一捡地上的落叶,看看怎样?

三、集体交流观察结果。

1、老师:它的树干是什么样的?摸起来怎样?上面有什么?叶子是什么形状的?闻起来有什么味道?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

四、鼓励幼儿观察其它树木,感知树木的不同,进行比较。

1、教师:你们看看这里还有没有其它树朋友,比一比它们和刚才我们看到的树有什么不同?

2、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棵树进行观察。

3、引导幼儿分别从整体树形、树干、树叶几方面进行比较。

五、出示挂图,了解树各部分的作用。

1、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几位树朋友,它们都有树干、树枝、树叶,还有埋在土里的树根,你们知道它们各有什么用吗?

2、鼓励幼儿看图了解树各部分的作用。

六、教育幼儿要爱护树木。

树木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好朋友,有了它们,我们的环境才变得如此美丽,我们一定要爱护它们。

认识梨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椭圆形,掌握椭圆形的特点,学习正确区别椭圆形和圆形。

2、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椭圆形物品,并将这些物品摆放到教室的各处。

2、教师演示用具:从圆形变换到椭圆形的电脑课件、圆形与椭圆形图片,上面有可以活动的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测量小棍,呈直角摆放。

3、幼儿学具:地板上画有圆心的圆形和椭圆形、幼儿测量长度的绳、操作盘上圆形和椭圆形的卡纸拼出的图案、圆形和椭圆形的集合图等。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认识椭圆形并能正确说出名称。

难点是比较椭圆形与圆形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观察感知椭圆形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操作,将圆形拖长变成椭圆形,幼儿观察由圆形变化到椭圆形的过程,并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椭圆形。

2、指导幼儿观察认识椭圆形的形状,并正确为椭圆形命名。

二:操作比较讨论找出椭圆形的特征

1、教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用圆形慢慢地变出了椭圆形,那么圆形和椭圆形它俩一样吗?到底哪儿不一样呢?下面小朋友自己来测量比较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2、教师指导幼儿三人一组在地板上的圆形与椭圆形前,用绳子进行操作测量,由于孩子们有测量圆形的经验,所以教师指导幼儿通过测量、比较得出椭圆形的特征。

3、指导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圆形边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而椭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是不同的,从而知道圆形是圆圆的圆,椭圆形是长长的圆。

4、教师进行总结,出示圆形和椭圆形图片,比较椭圆形和圆形从圆心到边上的距离,从而证实幼儿的发现是正确的。

三:实践应用,观察寻找并介绍生活中的椭圆形物体

1、教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椭圆形,知道了椭圆形的特征,现在我们来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是椭圆形的?找到了之后,用你的小手摸一摸它的椭圆形的边缘,感知一下椭圆形的形状,然后把椭圆形的东西放到前面的椭圆形的筐子里吧!”

2、教师组织幼儿到教室的各处找:桌子上、窗台上、玩具柜里等等。幼儿找到之后,教师指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摸一摸它的椭圆形的边缘,感知一下椭圆形的形状,然后把椭圆形的东西放到前面的椭圆形的筐子里。

3、教师组织幼儿检查椭圆形的筐子里的物品是否正确,并进行总结。

4、教师提问:“小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椭圆形的东西,请你仔细想一想你还见到过哪些椭圆形的东西?”

5、组织幼儿讲讲自己见到过的椭圆形的物体。

四:动手操作,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由圆形或椭圆形卡片拼出的各种图案,指导幼儿讲讲都有哪些图形组成的。

2、幼儿每人一套由圆形或椭圆形卡片拼出的各种图案,指导幼儿将椭圆形的卡片送到椭圆形的集合中,圆形的卡片送到圆形集合之中。

3、教师组织幼儿互相检查集合中的卡片是否正确,并进行小结。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将手中的教具放到数学活动区中,并在平时的活动中进行图形的拼摆练习,使这一活动得到延伸,从而巩固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认识梨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先画出几个关键的对称点,再连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三、教学准备

方格纸、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昨天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二)探索新知

1.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师:根据对称轴,补全下面的轴对称图形。

教师:要想顺利的画出另外一半的图形,你有什么办法呢?根据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我们刚刚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的特点,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画。

教师:很好,怎样来找点呢,所有的点都找吗?

预设:不用,只要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在对称轴的另一侧点出关键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描出的各个点即可。

教师:谁能来展示一下你画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探究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预设: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先确定对称轴,找出关键点,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然后点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依次连接各个对应点,就可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你能简要概述一下上面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时的步骤吗?

学生:确定对称轴后,一找关键点;二数出距离;三点对应点;四连线。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学生充分的讨论后,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总结出方法,进行提炼,学生记忆的会更深刻。

认识梨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体的特征和圆柱体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推导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若干个圆柱实物,其中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包装纸的圆柱体。

2、学生准备若干个圆柱体实物。剪下书第127页的图形,胶水。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

2、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1、(1)请学生口答长方形的面积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c=πd c=2πr

(2)口答:

①一个圆的直径是8厘米,周长是多少?

②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周长是多少?

2、(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教师出示准备的圆柱体,请学生回答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一样吗?如果让你给这个圆柱设计包装纸,你知道需要多少包装纸吗?

1、学生口答

2、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探索

1、圆柱的`认识

2、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

4、圆柱的侧面积计算:

(1)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2)推导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充分感知,然后说一说自己对圆柱的认识。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

底面2个平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侧面1个曲面

3、教师指着实物说明,圆柱的上下两面叫做圆柱的底面,然后请学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底面大小怎样?

4、让用学生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然后提问:

这是一个什么的面?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7、(1)口答,练习一第1题

(2)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

8、教师拿出一个有包装纸的圆柱体,教师示范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然后贴在黑板上。

9、提问:你发现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10、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面积=长×宽

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11、要求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如果圆的周长设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办?

1、学生仔细观察,用手去摸一摸。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4、学生回答

5、学生演示教师准备好的两个底面

6、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说自己对这两个面的感觉。

7、请学生再次看一看,摸一摸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同桌互相说一说底面、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8、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圆柱上画出一条高。

9、学生动手操作

10、学生讨论

11、学生汇报

12、求出圆的周长

c=πd或c=2πr

5、教学例1

6、解决问题

12、教学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13、学生完成解决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1、完成书本第4页,练一练第2题。

2、完成书本第4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练习反馈:

四、作业

课内作业:练习一第2题

回家作业:1、练习一第3题

2、任取一个圆柱体实物,测量有关数据,计算出它的侧面积。

认识梨教案篇5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看过猴王分桃吗?听说花果山上有一位猴王准备今天给小猴子们分桃呢,想去看一看吗?”

(课件演示)猴王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你们会算吗?”只见小猴们连连摇头,表示不会。

二、教学新知。

1、学习例1

⑴谈话:“小朋友们,关于猴王分桃的事引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这就要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课件演示)。你能帮小猴们分一分吗?”

⑵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结果。

⑶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⑷师生归纳: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就要把4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1/4。

2、学习“想一想”

⑴谈话:“如果把4个桃平均分给只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⑵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⑶小组合作,交流分法。

⑷汇报结果,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

⑸师生归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是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填写,再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填写。汇报交流。

小结:这两幅图都是把12个小方块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用来表示其中一份的份数也不同。

3、想想做做3

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平均分一分。

让学生看每份是几个,然后在图中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

集体评析。

4、想想做做4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拿出相应根数的小棒。

5、想想做做5

学生直接完成在书上后集体交流。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想用哪些简单的分数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认识梨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

小班梨的活动教案通用6篇

认识钟的教案模板6篇

小班梨的活动教案7篇

小班梨的活动教案参考7篇

分数的认识小学教案5篇

认识数字3教案5篇

克的认识教案通用5篇

克的认识教案优质5篇

钠的认识教案优秀5篇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5篇

认识梨教案模板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