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并集教案参考7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在编写教案可以帮助他们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实施,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中数学并集教案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参考7篇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篇1

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对实数与积,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过程:

一、复习:

1.实数与向量的积(强调:“模”与“方向”两点)

2.三个运算定律(结合律,第一分配律,第二分配律)

3.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定理的本身及其实质)

二、例题

1.当λz时,验证:λ(+)=λ+λ

证:当λ=0时,左边=0(+)=右边=0+0=分配律成立

当λ为正整数时,令λ=n,则有:

n(+)=(+)+(+)+…+(+)

=++…+++++…+=n+n

即λ为正整数时,分配律成立

当为负整数时,令λ=n(n为正整数),有:

n(+)=n[(+)]=n[()+()]=n()+n()=n+(n)=nn

分配律仍成立

综上所述,当λ为整数时,λ(+)=λ+λ恒成立。

2.1kg的重物在两根细绳的支持下,处于平衡状态(如图),已知两细绳与水平线分别成30,60角,问两细绳各受到多大的力?

解:将重力在两根细绳方向上分解,两细绳间夹角为90

1(kg)p1op=60p2op=30

∴cos60=1=0.5(kg)

cos30=1=0.87(kg)

即两根细绳上承受的拉力分别为0.5kg和0.87kg。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

计算机。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两点的坐标是、(3,7),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的坐标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即点在直线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求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

(3)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4)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点的距离减去它到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

解:设点是曲线上任意一点,轴,垂足是(如图2),那么点属于集合

由距离公式,点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①式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轴的上方,所以,虽然原点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它是关于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练习巩固】

题目:在正三角形内有一动点,已知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且有,求点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的坐标为、,则的坐标为,的坐标为。

根据条件,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在三角形内,所以,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

?作业】课本第72页练习1,2,3;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2)理解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及其证明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类讨论能力、逆向思维的习惯和形成特殊与一般辩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 ( 、 不同时为0)的对应关系及其证明.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下面给出教学实施过程设计的简要思路:

教学设计思路:

(一)引入的设计

前边学习了如何根据所给条件求出直线方程的方法,看下面问题:

问:说出过点 (2,1),斜率为2的直线的方程,并观察方程属于哪一类,为什么?

答:直线方程是 ,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

肯定学生回答,并纠正学生中不规范的表述.再看一个问题:

问:求出过点 , 的直线的方程,并观察方程属于哪一类,为什么?

答:直线方程是 (或其它形式),也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

肯定学生回答后强调“也是二元一次方程,都是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

启发:你在想什么(或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谈谈?各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纷纷谈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边评价边启发引导,使学生的认识统一到如下问题:

?问题1】“任意直线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二)本节主体内容教学的设计

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自己先研究研究,也可以小组研究,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或独立研究,或合作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教师组织开展集体讨论.首先让学生陈述解决思路或解决方案:

思路一:…

思路二:…

……

教师组织评价,确定最优方案(其它待课下研究)如下:

按斜率是否存在,任意直线 的位置有两种可能,即斜率 存在或不存在.

当 存在时,直线 的截距 也一定存在,直线 的方程可表示为 ,它是二元一次方程.

当 不存在时,直线 的方程可表示为 形式的方程,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学生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把它看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合理性: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上点的坐标形式,与其它直线上点的坐标形式没有任何区别,根据直线方程的概念,方程 解的形式也是二元方程的解的形式,因此把它看成形如 的二元一次方程是合理的.

综合两种情况,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条表示这条直线的关于 、 的二元一次方程.

至此,我们的问题1就解决了.简单点说就是:直线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而且这个方程一定可以表示成 或 的形式,准确地说应该是“要么形如 这样,要么形如 这样的方程”.

同学们注意:这样表达起来是不是很啰嗦,能不能有一个更好的表达?

学生们不难得出:二者可以概括为统一的形式.

这样上边的结论可以表述如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条表示这条直线的形如 (其中 、 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

启发:任何一条直线都有这种形式的方程.你是否觉得还有什么与之相关的问题呢?

?问题2】任何形如 (其中 、 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吗?

不难看出上边的结论只是直线与方程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这个问题是它的另一方面.这是显然的吗?不是,因此也需要像刚才一样认真地研究,得到明确的结论.那么如何研究呢?

师生共同讨论,评价不同思路,达成共识:

回顾上边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原路返回就是非常好的思路,即方程 (其中 、 不同时为0)系数 是否为0恰好对应斜率 是否存在,即

(1)当 时,方程可化为

这是表示斜率为 、在 轴上的截距为 的直线.

(2)当 时,由于 、 不同时为0,必有 ,方程可化为

这表示一条与 轴垂直的直线.

因此,得到结论: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形如 (其中 、 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为方便,我们把 (其中 、 不同时为0)称作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是合理的.

?动画演示】

演示“直线各参数”文件,体会任何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至此,我们的第二个问题也圆满解决,而且我们还发现上述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大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个大问题揭示了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同时,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是对直线特殊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而且抽象的层次越高越简洁,我们还体会到了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关系.

(三)练习巩固、总结提高、板书和作业等环节的设计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篇4

教学目的: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

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

练习:⒈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

⒉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

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小结练习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

(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

(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难点]

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

[知识结构]

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

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教科书以物体受力做功为背景,引出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功是一个标量,它用力和位移两个向量来定义,反应在数学上就是向量的数量积。

向量的数量积是过去学习中没有遇到过的一种新的乘法,与数的乘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科书通过“探究”,要求学生自己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定义推导有关结论。这些结论可以看成是定义的直接推论。

教材例一是对数量积含义的直接应用。

学情分析:

前面已经学习了向量的概念及向量的线性运算,这里引入一种新的向量运算——向量的数量积,教科书以物体受力做功为背景引入向量数量积的概念,既使向量数量积运算与学生已有知识建立了联系,又使学生看到数量积与向量模的大小有及夹角有关,同时与前面的向量运算不同,其计算结果不是向量而是数量。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物理中“功”等实例,认识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体会平面向量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

2、学生通过平面向量数量积的3个重要性质的探究,体会类比与归纳、对比与辨析等数学方法,正确熟练的应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性质进行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由实例到抽象到抽象的的数学定义的形成过程,性质的发现过程,进一步感悟数学的本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体会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数学研究思想。

2、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叙述表达自己解题思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性质的发现论证;

2、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向量投影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板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出新课

问题: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已经研究了向量的哪些运算?这些运算的结果是什么?

新课引入:本节课我们来研究学习向量的另外一种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

新课:

1、探究一:数量积的概念

展示物理背景:视频“力士拉车”,从视频中抽象出下面的物理模型

背景的第一次分析:

问题:真正使汽车前进的力是什么?它的大小是多少?

答:实际上是力 在位移方向上的分力,即 ,在数学中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投影。

“投影”的概念:作图

定义:| |cos(叫做向量 在 方向上的投影.投影也是一个数量,不是向量;

2、背景的第二次分析:

问题: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功的计算公式”吗?

分析: 用文字语言表示即: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功是一个标量,它由力和位移两个向量来确定。这给我们一种启示,能否把“功”看成是这两个向量的一种运算结果呢?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篇7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归纳推理能力;

2.通过等差数列变形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以及给出数列和表示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数列的例子:(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

(1)0,5,10,15,20,25,…;

(2)48,53,58,63,…;

(3)18,15.5,13,10.5,8,5.5…;

(4)10 072,10 144,10 216,10 288,10 366,….

请你们来写出上述四个数列的第7项。

生:第一个数列的第7项为30,第二个数列的第7项为78,第三个数列的第7项为3,第四个数列的第7项为10 510.

师:我来问一下,你依据什么写出了这四个数列的第7项呢?以第二个数列为例来说一说。

生:这是由第二个数列的后一项总比前一项多5,依据这个规律性我得到了这个数列的第7项为78.

师:说得很有道理!我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我说的是共同特征。

生:1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作差是否有顺序,谁与谁相减?

生:1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不能颠倒。

师:以上四个数列的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起一个名字叫——等差数列。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推进新课

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1)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2)对于数列{an},若an-a n-1=d(与n无关的数或字母),n≥2,n∈n*,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叫做公差。

师:定义中的关键字是什么?(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概念,能否抓住定义中的关键字,是能否正确地、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重要条件,更是学好数学及其他学科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深入理解一个概念,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生:从“第二项起”和“同一个常数”。

师::很好!

师:请同学们思考:数列(1)、(2)、(3)、(4)的通项公式存在吗?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

生:数列(1)通项公式为5n-5,数列(2)通项公式为5n+43,数列(3)通项公式为2.5n-15.5,….

师:好,这位同学用上节课学到的知识求出了这几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实质上这几个通项公式有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在求解方法上,还是在所求的结果方面都存在许多共性,下面我们来共同思考。

[合作探究]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到的,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什么?

生:a2-a1=d,即a2=a1+d.

师:对,继续说下去!

生:a3-a2=d,即a3=a2+d=a1+2d;

a4-a3=d,即a4=a3+d=a1+3d;

……

师:好!规律性的东西让你找出来了,你能由此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吗?

生:由上述各式可以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a1+(n-1)d.

师:很好!这样说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a1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an了。需要说明的是:此公式只是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猜想,你能证明它吗?

生:前面已学过一种方法叫迭加法,我认为可以用。证明过程是这样的:

因为a2-a1=d,a3-a2=d,a4-a3=d,…,an-an-1=d.将它们相加便可以得到:an=a1+(n-1)d.

师:太好了!真是活学活用啊!这样一来我们通过证明就可以放心使用这个通项公式了。

[教师:精讲]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am=a1+(m-1)d,

即a1=am-(m-1)d.

则an=a1+(n-1)d=am-(m-1)d+(n-1)d=am+(n-m)d,

即等差数列的第二通项公式an=am+(n-m)d.(这是变通的通项公式)

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到。

[例题剖析]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师: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分别是什么?你能求出它的第20项吗?

生:1这题太简单了!首项和公差分别是a1=8,d=5-8=2-5=-3.又因为n=20,所以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得a20=8+(20-1)×(-3)=-49.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第(2)小题怎么做。

生:2由a1=-5,d=-9-(-5)=-4得数列通项公式为an=-5-4(n-1).

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师:刚才两个同学将问题解决得很好,我们做本例的目的是为了熟悉公式,实质上通项公式就是an,a1,d,n组成的方程(独立的量有三个).

说明:(1)强调当数列{an}的项数n已知时,下标应是确切的数字;(2)实际上是求一个方程的正整数解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以前见得较少,可向学生:着重点出本问题的实质: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an=-401成立。

?例2】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pn+q,其中p、q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例题分析:

师:由等差数列的定义,要判定{an}是不是等差数列,只要根据什么?

生:只要看差an-an-1(n≥2)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师:说得对,请你来求解。

生:当n≥2时,〔取数列{an}中的任意相邻两项an-1与an(n≥2)〕

an-an-1=(pn+1)-[p(n-1)+q]=pn+q-(pn-p+q)=p为常数,

所以我们说{an}是等差数列,首项a1=p+q,公差为p.

师:这里要重点说明的是:

(1)若p=0,则{an}是公差为0的等差数列,即为常数列q,q,q,….

(2)若p≠0,则an是关于n的一次式,从图象上看,表示数列的各点(n,an)均在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上,一次项的系数是公差p,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q.

(3)数列{an}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通项an=pn+q(p、q是常数),称其为第3通项公式。课堂练习

(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

分析:根据所给数列的前3项求得首项和公差,写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从而求出所┣笙。

解:根据题意可知a1=3,d=7-3=4.∴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3+(n-1)×4,即an=4n-1(n≥1,n∈n*).∴a4=4×4-1=15,a 10=4×10-1=39.

评述:关键是求出通项公式。

(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

解:根据题意可知a1=10,d=8-10=-2.

所以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0+(n-1)×(-2),即an=-2n+12,所以a20=-2×20+12=-28.

评述:要求学生: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分析:要想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某一个数列的其中一项,其关键是要看是否存在一个正整数n值,使得an等于这个数。

解:根据题意可得a1=2,d=9-2=7.因而此数列通项公式为an=2+(n-1)×7=7n-5.

令7n-5=100,解得n=15.所以100是这个数列的第15项。

(4)-20是不是等差数列0,,-7,…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解:由题意可知a1=0,,因而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令,解得。因为没有正整数解,所以-20不是这个数列的项。

课堂小结

师:(1)本节课你们学了什么?(2)要注意什么?(3)在生:活中能否运用?(让学生:反思、归纳、总结,这样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生: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a n-a n-1=d(n≥2);其次要会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n≥1).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参考7篇相关文章: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7篇

高中物理3教案7篇

地理课高中教案7篇

2023年一年级数学工作总结参考7篇

数学上册工作计划参考7篇

初中数学老师工作总结参考7篇

数学主任工作总结参考7篇

本学期教学数学工作总结参考7篇

大班数学轻与重教案参考7篇

听高中数学课心得体会6篇

高中数学并集教案参考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