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制定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活动,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三年级山行教案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三年级山行教案篇1
教学重点:
1、学会唱《童年的小竹笛》这首歌曲;
2、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让学生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绘画、表演、制作等)
教学难点: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唤起学生对儿时的回忆,进行创作,以反映儿时的稚爱、童真。
教学目标: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童谣歌曲的学习,为学生能够和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提高对语言节奏的感受能力,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和情感,积累合作、交流、反思、创作、分享等方面的体验。
教学准备:
1、歌曲《童年的小竹笛》、的光盘或录音带。
2、不同风格、内容的童谣及录像、录音、光盘等资料。
3、绘画、折纸材料及节奏乐器等。
欣赏引导
在这个单元主题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弯弯的月亮是娃娃的小床,天上的星星是娃娃的被子,天边的月儿奏出美妙的乐曲,静静的水面仿佛在听你诉说。妈妈的催眠曲陪伴着娃娃进入了梦乡……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生共同说一说各自耳熟能详的童谣,边说边表演,并说说个人的理解等,引导学生的'兴趣。
2、例如,《小老鼠》: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咪咪咪……猫来了,咕噜咕噜滚下来。
3、《笑一笑》: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两只黄狗会抬轿。
4、《不倒翁》:说你呆你真呆,胡子一大把,样子象小孩。说你呆你不呆,把你一推你歪。要你躺下去,你又站起来。
5、《鞋子和茄子》:一个孩子,拿双鞋子,看见茄子,放下鞋子,去拾茄子,忘了鞋子。
6、《手指歌》:伸开手,数指头,大牛不吃草,二牛不吃料,三牛不拉车,四牛不上套,剩下五牛要不要?要!
二、学唱歌曲:《童年的小竹笛》。
1、引导学生反复听、轻声哼唱、拍手唱、配合律动唱。
2、充分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等,待音律、歌词、节奏
3、准确后可加进行打击乐集体演唱,并录音来反思。
三、进行绘画、制作
1、听赏歌曲《小牧童》、《童年的小摇车》和电子琴曲《童谣》,欣赏国画《牧童》,观看美术片《牧童》,引导学生听赏,观察歌与画中的情景寓意及表达的情绪等。
2、启发学生给唐诗《咏鹅》或童谣《九九歌》配画,如引导学生描述情景,分析鹅和黄牛的线条、形状、神态等进行绘画和简单描述。
3、补充:让学生欣赏一幅跳皮筋的活动场面的绘画,请学生看图编童谣或给童谣配画。使学生体会运用不同艺术形式创作、游戏及生活的快乐。
四、学生练习、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1、让学生选择一首童谣进行配画(古诗亦可)。
2、对儿时场面的回忆、重塑,进行绘画创作。
3、用手工制作表现形式让学生进行创作。
4、用舞蹈、歌曲、童谣表现儿时的快乐、纯真。
五、教学:
1、在歌唱、绘画、表演、创作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
2、将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的童谣,绘画作品等存入挡案夹。
六、教学思路拓展:
1、欣赏表现童谣的舞蹈、结合律动展开教学。
2、通过自制乐器,更加了解乐器的性能和用法。
小学三年级山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借助直观,通过间隔和数的对应,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建立不同情境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数学思考。
(1)学生在参与观察、动手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化归、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
3.问题解决。
(1)能运用所得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能和他人合作交流。
4.情感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植树问题的价值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运用一一对应,建立植树问题模型,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笔 直尺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讨论交流、操作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引出课题
师:想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聪明的同学请以最佳的状态坐好,都有这个美好的愿望,光说不练可不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上思维的道路,一起去迎接新的挑战吧。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课前思维训练题:
1.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锯成9段,需要锯几次?
2.四年级在三楼,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一共要走多少个台阶才能到三楼?(每层台阶数相同)
师:锯木头和上楼梯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植树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一)创设情境,出示问题。
园林工人打算在一条长20米的笔直小路一边植树,请同学们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帮忙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预设: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
(二)动手操作,设计方案
同桌二人合作,摆一摆或画一画
(三)交流汇报,展示作品
师:大多数同学已经完成了,谁来汇报(汇报后展示)
(预设:我们小组设计栽了5棵树。在一条长20米的路上,开始先栽一棵,然后隔5米栽第二棵,再隔5米栽第三棵……再隔5米栽第五棵。)
师:不错,老师期待你更精彩的表现,他们设计了5棵,还有不同方案吗?
(预设:我们小组设计栽了4棵树,开头的地方没栽,先隔5米栽第一棵……隔5米栽第4棵。)
师:为什么开头的地方不栽?
(预设:因为有的时候在一条路的一头可能会有障碍物,所以不能栽。)
师:你想得真周到,真是个既细心又爱动脑的孩子。是呀,如果在路的一端有建筑物就只能在另一端栽了!同学们的设计真精彩啊!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吗?
(预设:如果路的两端都有建筑物,可以栽3棵。)
师:你回答的太棒了,老师感到震撼!对,有的时候在路的两端都会有障碍物,这个时候路的两端就不能栽树。
(四)比较方案,探究规律。
1.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
(1)出示植树的三种情况,学生观察相同点。
师:同学们真有创造力!短时间内根据要求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案,你们都有资格成为一名设计师了。现在请用你们雪亮的眼睛看一看,这三种方案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总长、间距、间隔数 20 5 4)
(3)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
师: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20÷5=4(个))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你们能说说怎样求间隔数吗?(总长÷间距=间隔数)
问:要想知道有几个间隔,必须要知道哪两条信息?(总长、间距)
师:接下来,咱们来比一比,谁的反应快?(如果一条小路长1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一共有多少个间隔呢?如果每隔20米栽一棵树,一共有多少个间隔呢?)
2.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1)学生观察不同点,教师讲解三种方法的名称,同桌交流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
问:刚才咱们找到了这三种方案的相同点,请同学们再用你们睿利的目光观察,不同的地方又是什么呢? (预设:植树的棵数不同、植树的方法不同)
学生汇报后,教师讲解三种方法的名称。
师:看来虽然间隔数相同,但是不同的植树方法,植树棵数是不同的。我们就来研究在不同的植树方法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赶紧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吧,可以把你的发现和同桌分享。
(2)汇报交流。(板书)
(3)演示,明白原因。(演示:树与间隔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小结:解决植树问题方法
师:会求植树的棵树吗?这三种关系可是个宝贝,你们想得到它吗?那请闭上眼睛,打开你的大脑主机,我要把这个宝贝输入你的大脑了,千万别开小差啊,出现死机现象那可麻烦啦,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传宝贝了……好,收到了宝贝的同学请用最美的姿势坐好。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既然宝贝已经保存在你的大脑里了,那可不能让它天天睡懒觉,得常常拿出来发挥一下它的神奇作用。下面这几道题就需要它大显身手。请看:
1.有一条500米的石子路,在石子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需要准备几棵树?
2.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8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3.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一侧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4.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植树的问题”,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帮我解释一下:植树问题就仅仅是指植树这一种现象吗?
生举生活中的其他例子,锯木头、上楼梯、安装路灯……
回到大脑思维体操的题目,进一步理解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第一题锯木头属于哪种情况,第二题又属于哪一种情况呢?
师:今天这节课,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师:植树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美化着我们的生活,美化着我们的校园。其实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个封闭图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有兴趣继续探索吗?请利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回家和家长探讨。
板书设计:
(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
方法 间隔数 棵数 关系
总长 ÷ 间距
两端都栽 4 5 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 4 4 棵数=间隔数
两端不栽 4 3 棵数=间隔数-1
小学三年级山行教案篇3
“咚”“咚”“咚”……浑厚有力的鼓点声破空而来,坐在婶婶家吃端午团圆饭的我心早已飞到划龙舟的现场。一吃完饭,我、弟弟拉着妈妈和奶奶赶紧往云浦路跑。
可一出来就傻眼了,一路的河边早已被看龙舟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堵得水泄不通,有的人甚至爬到树上,有的站到车上。我试着挤进去,但马上又被挤了出去,只好边走边寻找空隙。
“咚咚咚咚咚”……鼓声更紧密了,呀,肯定是有龙舟开始比赛了,我还没找到位置,只好跟着鼓声边走边跑。路上,有一个3岁的小朋友跟我一样,虽然没有看见龙舟,听到龙舟的鼓声,高兴地喊着“加油加油”,仿佛他已经看到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逗着路旁的人哈哈大笑。
后来,妈妈把我们带到了乐成街道的龙舟指挥台,我和弟弟舒服地坐在凳子上观看。
这时河面上,一条橘黄色龙舟一马当先,队员们桨频一致,龙舟劈浪前行,后面一条白色的龙舟紧追不舍。“加油!加油!”两岸观众的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庆祝的鞭炮也不时冲向云宵,为赢的龙舟祝贺。
我们看完了乐成街道水域的龙舟,接着又去了城南街道的龙舟指挥台。这里水域比乐成宽敞许多,龙舟数量明显比乐成街道少一些,但两旁观众依然很多,路旁停满了车,有多人打着伞坚守着一年一度与龙舟的约会,等待着龙舟的自由角逐,终于河面上热闹起来,上下游汇集过来的龙舟争相追逐起来……
看了整整一个下午,看到有的龙舟开始回家了,我和弟弟在妈妈的催促下才
恋恋不舍地离开。
小学三年级山行教案篇4
?知识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看懂图意,在故事情境中有滋有味地朗读,体会“?”、“!”、“……”的作用,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创设故事情境,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并借助“?”、“!”、“……”来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对待小动物的无比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图文结合,看懂图意,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童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故事的童趣。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这个有趣的故事,叫《枫树上的童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枫树上的童话)
题目中你觉得哪个词语要读重一些?(童话)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
sǎn tái yí biàn jiāo yóu xì mǔ
伞抬姨便教游戏母
各自拼读,找出平舌音“伞”,前鼻音“便”。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
渡口遮蔽拼音山冈懂得答案
借助拼音,开展读词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这个童话,作者具体介绍了喜鹊妈妈教孩子的哪些事情?
(两件事:学汉语拼音和看日出)
本文以什么为感情主线?(我喜欢喜鹊一家。)
(三)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课件出示)田字格课件:
伞抬姨便教游戏母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加一加:“扌”加“台”是“抬”。“女”加“夷”是“姨”,“亻”加“更”是“便”,“孝”加“攵”,是“教”,“又”加“戈”是“戏”。
(2)减一减:“每”减“人”是“母”。
(3)猜谜语:“有朵花,人喜爱,有时闭来有时开,雨天开在大街上,花根就在手中栽”就是“伞”,“夜半人方到江畔”是“游”。
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姨、游、教”并讲述:
(课件出示):“姨、游、教”田字格课件。
“姨”:左边的“女”部,横变短,不露出右边,第八笔是竖折折钩。
“游”:左中右结构,注意右边的部分不要写成“攵”。
“教”:左边的“孝”,下面的“子”的一横变成提,右边是“攵”。
另外,“抬、便、戏”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母、伞”是独体字。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总结交流
小朋友们,许多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描写喜鹊的古诗。(课件出示)
指导朗诵:乾隆皇帝的《喜鹊》。
喜鹊声唶唶,俗云报喜鸣。
我属望雨候,厌听为呼晴。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喜鹊一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故事,看看喜鹊妈妈是怎样教自己的孩子学习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1)生读。
(2)故事发生在哪里?
教学生字:渡口。生读。请生指渡口在哪儿?(渡口旁的枫树上)
教学渡船,渡河,摆渡。
(3)你看到了一棵怎么样的枫树?交流。
(很大很高),请生读出这种感觉。
想把什么词语送给枫树?四个字的词语。(枝叶茂盛)
(4)理解“遮蔽”。蔽的意思是什么?(遮、挡的意思)
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词语是由意思相近的两个字组成的)
请生说说类似的词语。(阻挡满足喜欢)
(5)再读第一段,了解我喜欢什么?(喜鹊和枫树)
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出示:“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枫树,我很喜欢它。”
“枫树上有一个喜鹊的窝,我喜欢极了。”
2、默读2—8段,学习喜鹊学拼音段。
把喜欢枫树、喜鹊的句子划出来。交流。
(1)我像在童话书本里那样,在心中称呼她是我的喜鹊阿姨。
生读,哪个词读出我特别喜欢阿姨。
师范读,听出什么不同?生再读。
(2)还有这样有意思的句子,出示:
我还像童话书本里那样,在心中称呼小喜鹊是我的喜鹊弟弟。
(3)把这两句变成诗形,生齐读。
我像在童话书本里那样,
在心中称呼她
是我的喜鹊阿姨。
我还像童话书本里那样,
在心中称呼小喜鹊
是我的喜鹊弟弟。
(4)交流其他喜欢的句子。
(5)把童话变成一首小诗,出示3句变成诗形的句子,配乐读。
(6)师当阿姨,生当弟弟配合读。强调标点:!和,弟弟的“,”可能学得怎么样?再学一学。出示:
“鹊!鹊!鹊!……”喜鹊阿姨教道。
喜鹊弟弟们也跟着学:“鹊,鹊,鹊……”
3、学习日出段(9——13自然段)。
喜鹊一家不仅会拼音,还会看日出呢?师画太阳。出示课文内容。生做老师,生做弟弟,演一演:阿姨,弟弟,翻译,旁白。
出示: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鸟窝边,指着上升的太阳,对坐在鸟窝里的喜鹊弟弟们问道:“鹊!鹊鹊鹊?――”
我懂得,她问话的意思是:“看,那是什么?”
喜鹊弟弟们,一齐快乐地答道:“鹊!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喜鹊弟弟们很快给出了答案:“妈妈,那是太阳!太阳升上来了!”
(三)回顾课文,编写故事
1、跟阿姨和弟弟一起学拼音,看日出,还可能做些什么呢?
2、四人小组合作编故事。
(1)借助插图创设新情境,自由创编,鼓励选用“?”、“!”或者“……”。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展示。
①我看见喜鹊阿姨逮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他们的意思是:虫子,虫子,给我吃!
②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的口中,叫起来:“鹊,鹊,鹊……”
我知道,她是在说:“快,快张开着,把它吃了。”
(四)积累强化,课外拓展
推荐郭风的另一首诗《童话》。
?童话》
作者—郭风
小野菊坐在篱笆的后面,
侧着头,想到:
“我长大了,
要有一把蓝色的遮阳伞,
那时侯,我会很好看,
我要和蜜蜂谈话!”
站在她旁边的蒲公英,插嘴到:
“可是,那有什么好呢?”
小野菊马上问道:
“可是,你会比我好妈?”
“我长大了,会有一顶
旅行用的黄色的小便帽;
我要带一只白羽毛的毽子,
旅行到很多的地方!”
小野菊沉思地说:“那真的很好,
可是,我不要像你!”
(五)总结全文。
童话是多么神奇而美好,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吧,把你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尽情歌颂,尽情赞美,我们也能成为了不起的小诗人、小作家!
板书设计
枫树上的喜鹊
枫树上有一个喜鹊窝
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习汉语拼音爱护小动物
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看日出
小学三年级山行教案篇5
单元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小学三年级山行教案篇6
内容: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为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计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要借小红“整理书”的具体情境,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般应该怎么计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9页,认真审视问题情境,弄清楚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他已知是什么,求什么,要列什么样的算式来解决它,请你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1、学生列式。
2、让学生不计算估算一下这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对自己的各种想法在全班交流。
生1:把11看成10,18×10=180,所以结果应大于180。
生2:把18看成20,20×11=220,所以结果小于220
生3:20×10=200,可以知道正确结果大约是200。
引导学生关注以上三种不同的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根据以上三种结果,能判断“这个书架能放下200本书“吗?
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个问题,体会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3、让学生独立找一找有什么办法计算:18×11=?与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后,再打开书思考:
小学三年级山行教案通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