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应该在课程结束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案不仅仅是为教师准备的工具,还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诗两首氓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诗两首氓教案篇1
教材分析:
两首古诗均为描绘山光水色的名篇,作者分别是唐代的李白和杜甫。《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绝句》为诗人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这首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著名的唐诗,学生都会背诵。教学时,关键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以求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促使学生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的情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像。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过许多李白的诗,现在,咱们开一个李白诗会,把你知道的李白的诗背给大家听一听,愿意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齐读。
2、解题
谁能讲一讲课题的意思?
庐山在什么地方?(江西省九江市)
你见过瀑布吗?(出示挂图)
学习生字:瀑。
3、小结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精读《望庐山瀑布》。
1、指名读古诗。
2、小组讨论,说说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师生交流:(每句诗都先请学生来说,教师只做适当指导)
⑴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什么意思?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
“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⑵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是什么意思?
远。
“川”是什么意思?
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挂前川,瀑布挂在山的前面。“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⑶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是什么意思?
飞泻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
“直下”是直泻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
“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⑷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
疑,可能是,怀疑。
“银河”是什么意思?
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现出的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银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
落,这里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九天”是什么意思?
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4、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你认为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
5、练习朗读、背诵。
6、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谁能将这样巨大的瀑布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在这句诗里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总结(欣赏录像)
四、作业
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幅庐山的瀑布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绝句》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有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你们知道他吗?
2、解题
这是作者对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丽景物的描写。
二、精读《绝句》
1、教师范读。
2、这首古诗写了什么?
3、利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方法来学习《绝句》这首诗。复习
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读诗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借
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这些难于理解的字词弄懂→串联、整理说出诗句的意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4、小组学习,教师点拨
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5、诗中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
6、指导朗读
注意停顿,要读出诗的韵味来;注意轻重音,要读出感情。
7、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三、总结
四、作业
你能用一幅图描绘出《绝句》的意境吗?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两首氓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今天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读课文。(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题
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回忆《绿色蝈蝈》)
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1、朗读全诗。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和赞叹
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
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
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夜
叶赛宁(俄罗斯)
教学要点:
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进程:
一、引入新课
1、朗读诗歌。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怎样的?
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2、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划出节奏,标明重音。仔细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感。
诗两首氓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同学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前准备
有关春天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身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意在调动同学的生活经验,激活同学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只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一)、读通。
1、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竞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教学应建立在同学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干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2、同学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3、指名背诵。
4、认记汉字。(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协助理解)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
(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协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示出来。
(三)、吟诵。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学习《村居》
1、同学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春烟散学忙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1)、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知、忙”。
四、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诗两首氓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收集了《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两首田园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小儿垂钓》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题目“小儿垂钓”,即小孩钓鱼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于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草映身。”蓬头稚子,即头发散乱没有梳理的`小孩儿。垂纶,这里指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侧坐,身体歪斜着坐,带有随意坐下来的意思。莓苔,长在僻静阴湿地方的植物,这里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映,遮蔽。这两句是说,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草丛中,绿草遮蔽着他的身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路人,过路的人。借问,访问,就是向别人询问打听的意思,这里指问路。遥,远处。招手,这里是摆手的意思。怕得,害怕。鱼惊,鱼受惊,指把鱼吓跑。应,回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过路的人要来问路时,小孩儿老远就摆手示意,不让对方走近,也不应声。他怕发出声响,把鱼吓跑不来上钩。
这首诗的前两句着重描述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的神态、表现。诗人抓住了小孩初学钓鱼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一个天真烂漫小孩儿的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二、教学建议
1、古诗的教学,也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学生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利用字典、联系诗句,理解字词,并想想每首诗说的是什么。检查预习时,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预习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理解词句,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后者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除了注意指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还要引导学生感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领会感情。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不一定能想象行很好,教师可用以下方法启发诱导:
①、可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幻灯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再想象,也可以边观察边想象。
②、教师可根据诗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帮助学生把诗句会成具体的形象。
③、教师可提示一些问题,使学生知道应从哪些方面去想象。如《小儿垂钓》,可以提出:那个钓鱼的小孩什么样?是坐在什么地方钓鱼的?怎么少的?当有人来问路时,他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如果把这些内容画成画,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学生的头脑中能浮现出画面,就程度不同地进入了诗句所描绘的境界,领会到诗的情感。这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想象能力、欣赏美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教学古诗,要指导学生朗读,读熟,直到背诵下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学习开始时,要求学生能读准、读通,懂得诗的大致意思;进而把读和解问析旬结合起来,要求读懂诗句的意思;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体会诗的意境、情感;最后,要在读中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4、建议本课教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近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舒畅愉快
门泊东吴万里船。远景
六、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自学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学习基础上的,因为这几篇课文,都是名人名句佚事,名人名篇趣事等。教学中先组织学生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
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我们教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诗两首氓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重点)
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鹳雀楼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鹳雀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二、介绍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②识记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楼、依”。
组词扩展识记:“欲”可以组词为“欲望、食欲”。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欲望食欲贫穷穷人
(2)学习多音字:更(gèng gēng)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这个问题请你更正一下。
在这里,“更”读“gēng”,意思是“改变、改换、;旧计时单位”,还有一个读音是“gèng”,意思是“愈加、再”,组词如下:
更gèng(更好)(更加)
gēng(更正)(三更半夜)
②读一读:
只要你坚持练习书写,你写的字会更(gèng)美观。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提高学生积累字词的能力。】
四、学习“会写字”
楼依尽黄层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1)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楼、依”,“木、亻”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2)组词扩展法识记:“尽力尽量黄沙黄山”。
(3)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云”加“尸”是“层”。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尽”上窄下宽,“楼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黄”上中下结构,“层”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楼、依”,学生练写。
“楼”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的撇点的折点在横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左窄右宽,“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从竖中线起笔。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多元认字,是部编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五、品读释疑
1、出示课文题目《登鹳雀楼》,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
示例:登/鹳雀楼
“登”在这里指?(登上)
2、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白日”在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阳。
依:靠着。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3、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上两行诗写了景物,这两行诗写了什么?(登楼的人)
“欲”:想要;“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更”指再。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们看到了有一个人站在鹳雀楼上,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黄河入海)
5、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板书:登楼所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品读词语和诗句,结合图片,想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七、课堂拓展
诗两首氓教案5篇相关文章:
★ 5的合成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