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和7认识教案通用6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出色的教案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改进点和不足之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个实用的教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6和7认识教案通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6和7认识教案通用6篇

6和7认识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森林防火重要性,懂得护森林,保护环境,热爱自然。

2、让幼儿了解森林火灾发生原因,以及森林火灾危害。

3、学习森林防火安全知识,初步掌握基本自救逃生方法及技能。

活动准备:

森林防火课件、故事《森林着火了》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

提问:

1.这是什么地方?(森林)

2.这么美丽森林,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它呢?

二、观看森林防火课件,了解引起森林火灾原因以及森林火灾危害。

(出示森林失火图片)

提问:

1.看到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森林火灾?

3.森林火灾会引起哪些严重后果?引导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看到图片。

三、组织幼儿讨论山林火灾防护,对幼儿进行护林防火安全知识教育。

1.怎样才不会引起山林火灾?

(1)清明节扫墓时,要特别注意在燃烧香烛纸钱,防止火星吹到其它地方引起火灾。

(2)不能在山上点火、玩火。

(3)不能在山上把放烟花炮仗。

(4)不要私自在野外进行野炊、烧烤等活动,以防引发山火。

2.看见山林出现着火现象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讲述故事《森林着火了》,激发孩子从小养成爱森林,爱自然好习惯。

附:一天,狐狸在森林里抽烟,狐狸抽完了烟随手把烟头一丢,自己便走开了。

还没有灭了烟头,从小火苗到了熊熊大火。

树上小松鼠看到了,连忙拿起电话拨了火警电话119,小松鼠说“阳光花园着火了”

森林消防队马上赶到,并灭了火,森林中小动物们叹了口气说“火虽然灭了,但却烧毁了一大片绿油油草地和大树啊!”

小朋友们,你们身边有抽烟人吗?如果有,那就赶快告诉他们不要随手丢烟头吧!

6和7认识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 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 (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6和7认识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去区分两个物体的上下关系。

2、在操作中能正确使用方位词表达两者之间的上下关系。

3、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区分两个物体的上下关系,并会用方位词表达。

活动难点:

感知物体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大树背景图一幅、桌子一张、床单一张。

2、图片:小猴子、小鸟、小兔、小狗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看谁最快。让幼儿初步感知上下。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个好玩的游戏,他的名字叫做看谁最快:小手放在小腿上,小手放在桌子上,小手放在椅子下,小手放在小脚下,小手放在小腿上。

(二)用“捉迷藏游戏”,引导幼儿学会用上下方位词,表达物体的上下关系。

1、师:看我们小朋友玩的这么高兴,有几个动物朋友也想来跟我们小朋友玩儿游戏,看看都有谁来了?(小猴子、小鸟、小兔、小狗)

2、师:他们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游戏,名字叫做“捉迷藏”。它们要把自己藏起来,让小朋友们找一找到它们都藏在在哪里了!

3、师:游戏开始了。我们一起数五下:1…3…5。(教师揭开桌面上的布),引导幼儿说出动物们分别藏到了哪里?

4、教师小结:小猴、小鸟藏到了桌子上面,小兔和小狗藏到了桌子下面。

(三)通过游戏:送小动物回家,巩固幼儿对上下方位的认识。

1、师:现在小猴子、小鸟、小兔、小狗要回家了,我们要跟他们说什么?(再见)哎呀!糟糕!小动物们找不到家了(出示大树背景图),怎么办呀!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2、师:小猴子它住在什么哪里呀?(引导语:树上还是树下)小兔子呢?(树下面)谁来把她们送回来呀?

3、师:还有谁没有找到家?(小狗和小鸟)她们的家住在哪里呢?(引导语:树上还是树下)

4、师小结:小猴子住在树上面,小兔住在树下面,可是有小鸟和小狗还没找到家,小朋友还帮助小鸟和小狗找到家好吗?

(四)操作:送小狗和小鸟回家。

1、教师发放操作纸,幼儿操作。

2、师:小鸟的家也在树上面,小狗的家住在树下面。你们真棒,都是爱帮助别人的人,帮助小动物找到了家。小动物让我谢谢你们,还叫我带了礼物给你们。(奖励幼儿贴纸)

6和7认识教案篇4

活动名称:

?认识整点、半点》

年龄段:

大班

领域:

数学

活动目标:

1.知道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就是一小时。

2.能说出钟表表盘的结构,会看整点和半点,能正确认读。

3.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能够按时作息,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重难点:

会看整点和半点,能拨钟表并正确认读。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能够按时作息,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创设“小熊钟表店”的情境、实物钟表若干、自制生活作息表、音乐。

2.幼儿每人一只可以拨动的小钟表。

3.自制课件ppt。

活动过程:

1.创设“小熊钟表店”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交流、感知钟表表盘的结构,探索钟表表针间的关系。

播放“在钟表店”里的音乐,教师带幼儿走进“小熊钟表店”。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⑴鼓励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感知表盘的结构。

提问: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这些数字都是怎么排列的?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钟面上有1—12的数字,它们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钟面上两根针,时针又短又粗,分针又细又长,时针腿短跑得慢,分针腿长跑得快。

⑵播放课件,了解时针分针的运动规律。

提问:时针分针是怎样运动的'?

小结:时针和分针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当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2.实物演示,在操作中理解整点,重点认识12点整。

⑴教师拨钟表,1—12的整点,请幼儿说出时间。

提问:想一想,1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3点呢?……

12点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又会指向哪里?

小结:整点时,分针指在12上,时针指着数字几就是几点整;当时针、分针都指在12上,就是12点。

(2)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在表盘上练习拨出整点。

3.实物演示,操作认识半点,重点理解12点半。

(1)教师演示,引导幼儿观察一点半的表盘,感知半点时时针的位置。

提问:1点半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2点半呢?……

小结: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总指在6上。比一比两边数的大小,较小的一个数是几就是几点半。

提问:谁知道,12点半的时候,分针和时针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小结:12点半的时候,分针指向6,时针指在12和1的中间。这时候我们要读大数12点半。

(2)鼓励幼儿练习拨出1点半至12点半。

4.组织幼儿玩“看谁拨的准”游戏,巩固对整点、半点的认识。

5.结合日常生活作息表,分组练习按图示拨出整点、半点。

⑴各小组选中一名幼儿交流分享自己小组的拨钟情况。

⑵小结:时钟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间很珍贵,每一分钟时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

活动延伸:游戏“小羊,小羊几点了”,进一步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

课后反思:

?认识整点、半点》这节课的目的旨在使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了解钟面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整节课堂上幼儿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我用参观小熊钟表店引出钟表,引导幼儿先观察并认识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让孩子们仔细看看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根据指针的长短、粗细辨别时针与分针。然后让幼儿认识1-12个数字,了解12个数字的排列规律,知道这些数字是按顺时针方向走。然后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两根指针朝着一个方向走,叫顺时针方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通过演示,幼儿看得清晰明确,兴趣浓厚。

在认识整点这一环节中我在课件中先让孩子猜测整点半点时指针的位置,出示了几个个整点及半点的钟面,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整点、半点时,时针在哪里,分针在哪里。让幼儿巩固对整点的认识。巩固环节是“看谁拨的准”和“生活作息表”整个活动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以游戏作引导,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以多媒体、实物教学具为媒体,给孩子清晰、准确的概念。在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遵循活动性原则,综合运用发现法、游戏法,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言语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6和7认识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左”、“右”的空间方位,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2、愿意与同伴交流,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

活动准备:

1、磁性动物教具,画好的楼房图、贴纸五角星。

2、画有不同方向幼儿举手的图片四张。

3、《我的数学》第16页,水彩笔一人一盒。

活动过程:

1、教师背向幼儿并举起自己的右手,请幼儿举起和老师相同的一只手。帮幼儿在右手背上贴个五角星。

2、告诉幼儿:有贴纸的手就是右手。提问:你平时喜欢用右手做哪些事情?

3、玩游戏:“我说你做”。

请你先和同伴伸出右手来握手,再和同伴用右手猜拳,赢的人举起右手。

4、告诉幼儿:贴五角星的手是右手,右手的那边是右边;没有贴五角星的'手是左手,就是左边。

5、第二次玩游戏:“我说你做”。

左手摸右耳;右手放在左肩上;左手拍拍你的肚子;右手摸你的左脸;把你的左腿翘在你的右腿上;头向左侧;左手放在你的背后;睁你的左眼闭你的右眼;耸耸你的右肩。

6、游戏:小动物找家。

老师画的楼房是小动物在幼儿园里的家,请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帮小动物找到幼儿园的家。如:公ji的家在第二层楼左边第一间;熊猫的家在第一层楼右边第二间。

7、请幼儿看图片自己跟做动作,说出图片上的小朋友举的是哪一只手,让幼儿能够辨别自己和物体的左右关系。如:图片中的小朋友面对小朋友,图片中的小朋友和自己的手是相反的;图片中的小朋友背对自己,图片中的小朋友和自己的手是一致的。

8、将《我的数学》翻至第16页,引导幼儿先给左边数的第3件衣服涂上红色;再从左边数,给第3面旗子涂上蓝色。

活动开始前告诉家长,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孩子现有数学能力,并且明确指出,家长在活动中,主要任务是观察自己的孩子,并按照所发表格的要求如实做好记录,不要用言语、行为提示孩子。

6和7认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有多重。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教材安排先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概念,我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如:每个小组一个台秤、天平和一个体重计,还有许多盐、水果等物品。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再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开展各种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以实践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使学生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异质分组,为成员之间互相帮助提供了条件,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想法的习惯。

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价值;同时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矛盾,引起思考,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2.构建新知。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自主探索”为核心,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猜盒子、称物体、称体重等,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3.应用拓展。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为教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班级现有学生42人,其中大部分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动脑,敢于向困难做斗争。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所接触的事物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个体差异。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的对策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师自制两个相同的盒子,其中一个是空的,另一个里面装满砝码,将每个盒子系上细绳。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哪一个盒子能将绳子拉断?(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将绳子向上拉,装砝码的绳子被拉断。)

师:同样的盒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猜到一轻一重,之后让学生掂一掂这两个盒子,感受它们的轻重。)

(给孩子创造了猜测和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在判断中树立自信心。)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现在我们做“背一背”的游戏好吗?(教师选择三名学生,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并说一说背的感受。)

(这一富有情趣的、生活中常见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物体的轻重,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呢?

生1:用手去掂一掂。

生2:用秤去称一称。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秤?(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图片展示给大家。教师也准备一些图片,如:玻璃体重计、婴儿秤等。)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

师:今天我们要用台秤和天平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认识台秤吗?(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向大家进行简单介绍,教师补充。)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对台秤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小组人数不宜太多,2~4人学习效果比较好,要求小组长监督每一位学生读出台秤上的数字。)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给予指导和帮助。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这两袋盐有多重啊?

生1:我们小组称的两袋盐是1千克。

生2:我们小组的盐差一点点到1千克。

师:也许是我们在调秤的时候有点误差,总之它是非常接近1千克对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千克。

师:在台秤上你们看到“千克”的字样了吗?

生:没有,我们看到了“kg”。

师:“kg”就是……

生:是千克的英文名字。

教师在千克的下面板书:kg。

(2)掂一掂。

师: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教师边说边示范,然后学生开始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搜集来自学生的信息。

师:感觉怎么样?

生1:很重。

生2:掂时间长了感到很累。

师:请记住这个感觉,现在我就要考考你们的感觉准不准。

(3)估苹果。

师: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找一找掂盐的感觉。

学生选的数量各有不同。

师:每个小组都选好了苹果,在台秤上称一称吧,看你们估计得准不准。

通过实践,验证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有的小组估计的质量差很多,于是迫不及待地向秤里面添苹果。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

生1:老师,我发现我们小组选的苹果差不多大。

生2:我发现如果是小苹果数量就多,如果是大苹果数量就少。

师:你们说得都对,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

生1:我觉得2瓶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生2:我认为4本书大约1千克。

生3:老师,你的包大约是1千克。

生4:10枝钢笔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估计的物体拿过来,实际称一称,看看它们到底多重。

称过之后,学生发现了自己估计的质量与1千克的差距,教师要求差得多的同学再掂一掂两袋盐,重新感受之后,再去估计。估计两瓶水的小组称过之后,结果是1千克多一点,当看到这个结果时,小组的成员都兴奋得跳了起来。

(4)称体重。

师:你们想知道自己和别人的体重吗?你们认识体重计吗?(介绍体重计的用法)请在小组内选两名同学,先估计他们的体重,然后再称一称好吗?

3.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猜一猜,称一称。

师:刚才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接下来我们再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猜一猜我手里的1角硬币有多重?(学生猜到1克、3克、10克各有不同)

师:我们来称一称。(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结果是1??1克,教师板书:克和g。

(2)掂一掂。

师:原来1枚1角钱的硬币大约有1克重,现在把这枚硬币放在你们的小手上掂一掂感受1克的质量;然后再把小组同学的硬币放在一起看是几克再掂一掂。

(3)找一找。

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重?

生1:我的铅笔头。

生2:一片药。

教师将学生说的物体称一称来验证他们估计的结果。

有一名学生张朝宇说:“我的钮扣可能比1克多,因为它大。”另一生吴瀚反驳道:“那不一定,你的扣子要是木头做的呢?”张说:“木头做这么大也能超过1克。”吴又反驳道:“也许它还是空心的呢?”

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插话,一番争辩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些?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铁重。小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同样重。

师:请你们做个手势1千克铁有多大、1千克的棉花有多大。

师:再想想刚才的钮扣问题,你们想说点什么?

生:大的物体并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

4.自主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千克,还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么千克和克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们能用桌子上的材料通过观察,再称一称、算一算找到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后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1千克和1000克相等,因为我们小组的大袋盐是1000克,放在秤上正好是1千克。

小组2:刚才我们称这两袋盐是1千克,我们又称了一袋盐是500克,所以我们小组也认为1千克=1000克。

小组3:我们小组不是称的,是看出来的,你看一袋盐上面写着500克呢!

有的小组没有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师让他们用其他小组的方法验证一下获取这个结论。

师:今天你们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呀?回家要跟爸爸妈妈讲一讲,然后再称一称家里的物品。

6和7认识教案通用6篇相关文章:

6和7数学教案精选6篇

6和7的组成教案7篇

6和7数学教案模板7篇

6和7数学教案7篇

认识1和2教案模板8篇

6和7数学教案推荐8篇

数字6和7的教案优秀8篇

数字6和7的教案参考5篇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6篇

大班认识120教案6篇

6和7认识教案通用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