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信心的建立,认真写好教案可以提高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画》公开课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画》公开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风趣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出示马克·吐温的故事,默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大家看看。(投影出示)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课。由于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这时,查票员过来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发现这是一张儿童票,就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马克·吐温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时还是孩子。您要知道,火车开得太慢了。”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想想,马克·吐温真的是在孩子时买的票吗?
生:不是。
师:那他为什么这样子说呢?
生:他的意思是说火车开得慢,我买票时是孩子,但是我长大了火车还没有到目的地,可见火车是开得多么的慢。
师:是的,马克吐温的确是这个意思。他用夸张诡辩术非常幽默地表达了此时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而辛辣的嘲讽,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代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示题)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如果你姓李,那你是?(李氏之子)
二、合作交流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看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读通。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1、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根据学生读时标出“为”“应”的读音)
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觉怎样?
3、师范读。
4、生自由读,边读边画节奏。
5、示节奏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生看大屏幕有节奏地读。
三、品读体验
1、自主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完课文,大家都知道《杨氏之子》讲了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啊?
生:杨家的儿子和孔君平。板:扬氏子孔君平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学习古文我很多方法,其实我们最常用的有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等,我们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的意思?)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学生展开学习)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
⑶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取笑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10、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11、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杨氏之子。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四、巩固延伸
1、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然后请一个同学读。
2、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好吗?全班背诵。
3、个人背诵(时间允许)。
4、杨家这个孩子真是聪明啊,他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来体会语言艺术魅力。
教学反思
文言文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本文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男女对擂等方式开展诵读比赛,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读通、读懂、读背课文。
《画》公开课教案篇2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解题。(“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 曰 禽 诣 为 应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3)反复熟读[设计意思:这是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因此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3、想像: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六、课外延伸,综合学习。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本次任务布置后,教师要及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并且要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可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相配合,也可结合语文课、语文活动积极创造展示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画》公开课教案篇3
一、课前交流:
1、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又见面了,还认识我吗?我是五二班的语文老师刘老师,我们再打一遍招呼,四(2)班的孩子们你们好!真是一群谦和有礼的孩子!
2、早就听闻四(2)班同学个个博学多闻,今天能和大家同台学习,老师深感荣幸。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二、解题揭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杨氏之子》,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
师:谁再来读?(你也很不错!)我们一起来读!
2、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知道?请个男孩子说!
师:真好!“之”是“的”的意思,杨氏是一个人的名字吗?这里的杨是人的姓,而“氏”有两个意思。(师出示)
(1)在有特长或者有身份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氏”表示尊重。
(2)旧时放在妇女夫姓的后面称呼已婚妇女。
师:读一读,题目中的“氏”,该选择哪一种意思呢?“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三、一读:读正确
1、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遥远,读起来有困难是正常的。不过不要着急,老师有个小妙招介绍给大家。请大家打开手中的课文纸,读课文之前,老师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读通、读懂课文。你找到他们了吗?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借助注释把句子读通,开始吧!(生自由朗读课文)
2、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奥难懂的文言文,你们觉得哪些字、句子比较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
(文章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多音字,那我要考考你们,知道为什么读“wèi”吗?谁知道?你来说.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放水果的?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种方法我们现在也经常在用,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课文里根本就没出现,这是我们联系上下文自己补充出来的,其实是把他们给省略了,这就是文言文跟我们现代文表达不一样的地方,它的语言表达十分精练。
师:“为”在这里表示的是“给,替”的意思,所以我们根据它的意思确定它的读音wei,理解了这句话再读就不难了,谁来读?
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们读准了吗?是“应yìng”声答曰,知道为什么读yìng吗?怎么样回答,就是刚问完问题就能马上回答,这就叫——应声答曰。这就是根据它的意思来辨析它的读音,一起再来读这句话。)
3、只读准发音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停顿。文言文之美,也全在停顿。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还要注意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停顿。这句话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补充:家禽在现代汉语中指我们家中的人工驯养的禽类,如鸡鸭鹅等,而在古代,单字成词,是“鸟”的意思。)
4、谁来读?再听我说。句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虽有停顿了,但也不能一刀切开。我们读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这样读,(师范读)会了吗?你再来读一遍。(读得挺好的,老师听出来,你们都特别努力,如果重音,停顿,再鲜明一些,味道就更足了。
5、再比如说这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生练习读此句。
6、每句话的意思都明白了,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没错,杨氏之子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样长的故事,作者只用了五句话,55个字就把它记录下来了,这就是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人在写文章时十分注重锤炼语言。
7、谁能一口气把整篇文章读下来?
评价: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文言文读成这样,真是妙哉!
8、古时候,诵读文言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想不想听?来,给点掌声吧!听老师读,怎么样,好听吗?是真心话吗?你的真心话说得老师心里喜洋洋的。
9、学着老师的办法,看好词语间的停顿,再小声练习读一读。相信你比老师读得更好!
10、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再配上音乐读,感觉会更美。谁愿意配乐读给大家听?(琴声悠悠,书声琅琅,读文言文就是这种味道)(听你读书真的是一种享受)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经过反复读课文,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师:全文就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叫全文的中心句,它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这么短的文章就这么有章法,同学们要把它记在脑海中。
2、说他聪明,你有什么理由吗?
我们且来看这个聪字,什么偏旁?古人造字,就是要告诉大家,人要想聪明,必须得有一双会听的耳朵。那咱们就从耳朵说起,杨氏之子的耳朵怎么样?会听吗?他听出了什么?
师:你真厉害,一下就找到了。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他为什么只指杨梅,不指其他水果?
年近九岁的他,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能一下子听得出来,的确是---甚聪慧。
过渡:只会听还不够,有口有心才为聪。那他是怎么反驳的呢?他这样说,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
(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3、师:如果杨氏子这样说---孔雀是你家禽。还是这个效果吗?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语言幽默。)
(孔君平拿杨氏之子的姓氏开玩笑,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评:你看杨氏子不但会听,还挺会说。
4、他还称呼孔君平为夫子,你知道怎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如果是一位阿姨呢?我们可以称为夫子吗?
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所以称孔君平为 “夫子”显得有礼貌。
5、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聪明机智)所以课文开头就这样称赞他---甚聪慧。
评:同学们,正如刚才同学所说,这杨家小儿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用的效果。
6、赞“聪惠”
孔君平绝非凡人,他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话语一出,他就知道自己低估了杨氏子。如果你是孔君平,在听了杨氏子巧妙又不失礼貌的的回答后,他会怎么夸杨氏之子呢?谁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吗?
神情、动作又是怎样呢?
(孔笑曰:孺子可教也,他日必成大器。)
(孔赞曰:妙哉,老夫甘拜下风。)
师评: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
小结: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这么聪慧的孩子,你喜欢吗?捧起书来读,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欢。
评: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喜爱,更听出了赞赏!
五、拓展延伸:
1、杨氏子年仅九岁,就如此聪慧,他的表现的确让人称赞。更让我们感受到如何智慧、幽默、委婉地说话是一门学问。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则关于语言艺术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岁就知让梨的孔融。
十岁的小孔融很有能耐。有一次,大人都夸赞孔融说:“这孩子是一位人间奇童!”一位姓陈的大官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用。”孔融一听,马上做出回应,他对这位大官说:“这样说来,大人您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众人听后大笑,这位姓陈的大官不但不生气,也为小孔融竖起了大拇指。请说说小孔融这句话的妙处所在。
2、好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小孔融,让陈官员对他好一番称赞。同学们,这就是语言的艺术,你看,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六、拓展阅读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专门记录人物言行事迹的小说,其中刻画了许多古代聪慧少年的形象,像这样的语言小故事,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请学生们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感悟人物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 梅 杨家果(会听)
甚聪惠
孔 雀 孔家禽(会说)
聪明机智 有礼貌 反应敏捷
看拼音
看注释
查找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画》公开课教案篇4
游戏目标:
1.喜欢和老师同伴一起做运动游戏。
2.尝试用自己的身体做各种动作,发展协调能力。
游戏准备:背景音乐
游戏过程:
一、准备活动──身体操
教师:宝宝们,我们请出我们的身体朋友一起来做游戏吧!
儿歌:
请出我的小手摆一摆,请出我的小脚踢一踢,请出我小腰扭一扭,请出我的屁股转一转,请出我的膝盖蹲一蹲,请出我的脑袋点一点,请我的身体动起来。
二、游戏──钻洞洞
教师:看看,今天,有家客人来我们小一班来做客!
请出皮球一家,并让孩子们向皮球一家问好。
1.做个小洞洞,让球宝宝钻过去。
鼓励孩子用手臂做洞洞,做各种各样的洞洞,并能让老师手中的球穿过。
2.用脚做洞洞,让球妈妈钻过去.
鼓励孩子用小脚做与别人不同的洞洞。(孩子们把小脚张开,有的脚一前一后,有的一左右)
3.用脚和身体做个大洞洞,让球爸爸钻过去。
引导孩子尝试用身体做大洞洞,能够让同伴能从这个洞洞中穿过。鼓励孩子借助垫子做与别人不同的
洞洞,充分活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
三、结束活动──身体操
儿歌:谢谢我的小手挥一挥,谢谢我的小脚甩一甩,谢谢我的腰,谢谢我的头,谢谢我的膝盖和屁股,再见!
《画》公开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以诵带讲,通过反复诵读,引领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引领学生品味课文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准确、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堂
导语(从文言学习入手):
大家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好,今天老师给大家一把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那就是:反复诵读
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由此可见朗读是理解的基础,因此我们尝试用朗读来带动理解要求:一要读准、二要读熟,读懂、三、读出情感
幻灯展示:三步诵读法
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幻灯展示:第一遍诵读:读准字音
我们先来听课文,一篇文言文中哪些字音是要读准的呢?看哪些字词和我们平常的读音不一样
1、教师范背课文
要引导学生关注的字音有:缒共阙逢说知多音字通假字生字
幻灯展示:三类字
设计思路:在讲解这一部分的时候落实文言中的一部分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字音和字形都是根据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来确定的
幻灯展示:以意定音以意写形
2、学生活动:齐读课文
古人读书主张“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业诵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所以,在第一环节中大家一定要做到以上几点同学们来读一读
(教师点评,从字音和感情上引导)你们觉得在感情上和老师的比较有什么不同?
(评价的语言:字正腔圆,平淡,无起伏,无感染力)
三、读清句读,读懂内容
1、诵读课文的方法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首先是要读懂课文的内容,其次是要学会“抑扬顿挫”什么是“抑扬顿挫”呢?
那就要通过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句中的停顿,来表其心,抒其意,传其情特别重要的是八个字且把这方法说成“八字诵读法”吧
幻灯展示: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句中的停顿
2、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首先看看课文的内容吧,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
为什么要去击退秦师呢?结局如何
板书: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军撒军
四、处理课文的诵读
1、第一自然段(教师范读)
我先来试读第一段,然后和大家说说我是如何处理的,为什么如此处理
总的来说本段在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因此语速较慢其中“无礼、贰、晋、秦、军”重读,因为要强调而且“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是动词,当“驻扎”讲
同学们来试一试,那一位?
学生活动:找一个男生来试读,然后全体男生再读
2、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从三个对话的语气入手品读)
国家出现了紧急情况,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啊,于是就有了我们第二自然段的对话大家先试着揣摩一下这三个说话时的语气,该如何处理那一位来试试
学生活动:找三位男同学分别诵读
追问:为什么这么处理?
提问:仅仅是郑伯的几句话就打动了烛之武吗?
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如果没有学生愿意站起来的话,教师则从以下角度去启发:当我们做决定的时候,谁起主要作用别人对你有没有影响?
在语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沉重、坚定、胸有成竹的佚之狐;也看到了一个情真意切、心平气和的郑伯:更看到了一个在国家危难之时深明大义、义无返顾的烛之武
3、第三自然段(从说话时的技巧入手)(共同探讨)(在这一环节中如果学生没有反应,那教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发引导:譬如可以把秦、晋、郑比作三个人,实际上就是孩提时经常玩的游戏,就如你得罪了同学甲,他就找到他的好朋友同学乙,甲乙分别在你回家的那条路上一头一尾的“候”你,除了告老师外,你走哪条路,用什么办法说服他?先认错,再瓦解、再诱惑)
我们烛之武是用什么方法完成自己的任务的呢?说服秦国国君
(1)第一步舍郑
首先说了什么?这儿,如何处理?
以退为进,搏得秦君好感,因此说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2)第二步亡郑
接下来说了什么?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平缓而又委婉,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动秦伯之心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3)第三步扶郑
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接下来又说了什么呢?
更加诚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用中速读放慢,平缓、诚恳
本环节要落实这些文言知识:东道主,行李,执事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4)第四步离间
烛之武另换角度,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前快后慢,对其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的不屑一顾,激愤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5)、第四步: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最后,顺利完成任务,形势放松,语气平缓
学生活动:个体诵读
本文章最精彩的第三自然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的烛之武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后人仰慕!
学生活动:整体诵读本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的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4、第四自然段(从语气入手)
事情圆满解决了,可此时支节横生有人心中不平了,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呢?
坚决反对,晓之以理语气中速而坚定
五、读出感情
有了对作者想表达情感的理解就完了吗?不是,还要在诵读把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注入过去,让自己的诵读更有情感,更有韵味,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幻灯展示: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学生活动:师生齐读课文
六、结束语
希望今天的学习能给大家找到打开学习枯燥文言文这扇门的一把钥匙,让你们对我们古老的文字产生诵读的兴趣,并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让我们的文言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六、作业:背诵课文
七 板书设计
文章脉络: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劝说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
《画》公开课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认识马兰头的特征及作用,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让幼儿初步学会拣干净马兰和拌马兰的技能,从小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马兰头、调味品、一盘凉拌马兰头、剪??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品尝拌马兰头,引出主题。
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盘菜,请大家品尝,然后猜一猜这是什么菜?
二、认识马兰头
1、认识马兰头的特征及作用。
(1)刚才小朋友告诉我吃的是马兰头,是我们建山特有的野菜之一。
谁能说说春天的马兰头是什么样的?
(引导幼儿说出马兰的外型特征,教师把幼儿的回答作简单的小结。)
(2)那马兰头在什么地方有呢?
(引导幼儿说出马兰是一种野菜,不需要种植,田野里到处都有,它的生命力很强。)
(3)马兰头有什么用呢?
(引导幼儿说出马兰头的实用性和药用性,幼儿回答教师小结)
2、学习拣马兰头
(1)马兰头是一种野菜,田野中还有许多野菜。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几种野菜。
(2)请小朋友在这些野菜中找到马兰头,把它拣干净,拣的时候注意:
要先找对马兰头,然后左手拿住马兰头,右手拿住剪刀,把马兰头的根和黄叶去掉。
(3)拣干净的放到筐里。(幼儿动手拣,老师指导)
3、学做拌马兰头。
(事先准备好调味品和小碗)
我们拣了很多的马兰头,现在我们来作一盘凉拌马兰头吧!
老师负责把马兰头焯过水切好,小朋友负责拌马兰头,拌好了请大家品尝,好吗!
三、结束部分
我们今天认识了春天的马兰头,还自己动手做了一道凉拌马兰头,下面请小朋友一起品尝自己做凉拌马兰,好吗?
《画》公开课教案6篇相关文章:
★ 泡泡画教案6篇
★ 拓印画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