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6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可助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发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6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史铁生的遭遇和经历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谁用简洁的语言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上节课的收获。

二、读文感受母亲的忍。

1、当作者这样对母亲喊叫时,母亲是怎样的反应?她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出示课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生读)请大家再默读这句话,对于“扑”“抓”“忍”。你是怎样理解的?

①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②抓住学生的手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③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除了哭声,还有什么?请大家再回到课文当中,找一找,看看母亲哪些忍的细节让你感动?圈一圈,画一画。简单批注

预设一:忍住病痛

师:你们知道肝癌有哪些症状吗?带着你们的体会再读母亲的话。

预设二:三个悄悄

1、“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3、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预设三: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拓展:

1、“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陈毅《冬夜杂咏·秋菊》)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

3、菊花“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宋《全芳备祖》)

通过老师刚才的介绍,现在你对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了?(生自由交流)

2、师生合作读,“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孩子们,多少年过去,儿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你能替她说完吗?

3、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

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

4、出示照片,读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出示课件读: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师:对这样一位作家,因为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我愿意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5、同学们,咱们再来看看课题,史铁生怀念的究竟是什么?再读课题。

板书设计:

9、秋天的怀念

我(俩)(们)暴怒无常好好儿活

母亲扑抓忍

相信各位同学和老师已经适应新学期的生活,上文为大家推荐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一单元教案的内容,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三、课前准备。

1、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

(1)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内容。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

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生字词。

2、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当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三)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四)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当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五)自主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当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2、提示质疑:

(1)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六)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1、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2、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七)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1)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3)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八)重点研读。

1、过渡: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3、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

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

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一、学习目标

①背诵、翻译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学习重难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

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②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②理解课文内容。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2、作品、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4、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b、 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六、信息反馈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阅读课文,能理解本文所选的细小平凡的事中所蕴含的质朴纯洁的人间真情。

2、 技能目标:

激发兴趣,在合作中得到肯定,在探究中有所创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3、 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图象的熏陶,体会至爱深情,激发学生珍视亲情,尊重生命。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出示名言(1)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2)有时我们做不了很伟大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小事——南丁格尔-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2、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感受了人间的挚爱亲情,兄弟、母子、父子间的血缘亲情让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一个名叫落落的孩子的微笑,去感受另一种诠释的“亲情”。(出示课题《落落的微笑》)

(二)、读一读,体会任婆婆无私的爱

1、要求:大声地读课文,找出老婆婆带大落落所遇到的困难和波折,并说说都是怎么解决的?读的时候可以用圈点勾画、写眉批的方法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整理好你所需要的信息。(投影显示读书要求)

2、交流:经济困难,缺钱 租地,摸黑干活

身体消瘦,孩子被送人哭着追回

背上生疮,无法下炕落落照顾婆婆

夏天干活口渴落落送水

落落要上学拿出多年积蓄交赞助费

落落在学校挨欺负下决心要给孩子治病,“微笑列车”免费治疗

3、在任婆婆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慈爱、善良等)

4、在落落的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懂事、知恩图报等)

5、小结:任婆婆克服了重重困难,毫无怨言地带大了落落,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超越了母爱的伟大心灵,而落落的微笑正是人间真情浇灌的灿烂花朵。

(三)、品一品,品味文中感人的语言

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语或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并简单说一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例: “他哪怕是片落叶,落到我的窝窝里,也不能让别人拿走。”

(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素,却能感动读者。)

“在鄂西北那个小山洼洼里,太阳东升西落,一老一少两人朝夕相守,相依为命。”

(不能再普通的语言了,读来却使人无比感佩,只因为是真情的流露。)

小结:这篇文章没有夺人眼球的鲜艳色彩,没有时尚摩登的人物造型,但似乎总能抓住我们的目光,因为作者选取生活细节加以表现,打动我们的恰恰是朴实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超越了血缘关系的亲情。而这些又离不开朴实自然,真情流露的语言。

(四)、展示平台

1、先天生理有缺陷的落落体验到的人间真情,不仅是任婆婆无私地付出,而且是“微笑列车”的工作人员给予的。(出示“微笑列车”创始人王嘉廉先生的图片和在20xx年3月2日在北京“第一届‘微笑列车’国际唇腭裂治疗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所说一段话:“在世界许多国家,唇腭裂儿童患者面对的将是终身的孤独和羞辱,他们几乎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上学和就业,更不用说为社会做出贡献。救助这些孩子的关键是技术。‘微笑列车’正通过先进的技术,更有效而经济地为医务人员提供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为当地‘无助而又无望’的唇腭裂患儿提供帮助。世界上还很少有哪种‘投资’项目能获得如此惊人的‘回报’。仅仅一次手术,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不仅获得一张全新的笑脸,而且开启了新的人生。”)王嘉廉做着他力所能及的事,为中国的唇腭裂儿童带来了无比灿烂的微笑。你能为大家展示一下你了解的爱心故事吗?

2、学生交流展示

(五)、课堂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给老师的课堂教学提一些建议吗?

(六)、总结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生存的权利,他们渴望被人尊重。我相信落落的经历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大家捧出一份爱心,尊重与善待每一个生命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1个生字“旗”,认识2个生字“莺、郭”。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把讽喻之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歌曲《春天在哪里》,音乐《水调歌头》屏幕出示相关古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听、唱《春天在哪里》。

2、说春天。

3背春天的诗。

你们关于春天的诗知道得可真多,这个月诵读之星该评给谁呢?这可难位老师了,不过没关系,接着往下比。

4、池州“千载诗人持”有哪些诗人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呢?(其中重要的有2人:大诗人李白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杜牧在我们池州做过刺史,关心人民疾苦,贡献最大的算他的《清明》诗,因为有了《清明》我们池州的杏村才名扬千古,名扬四海,感谢杜牧。)

5、今天学习杜牧的江南春

板书:江南春,唐,杜牧,七绝

二、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反复读(对照拼音读准生字音、并想办法记住字形,尤其是生字“旗”字,还可以给诗标上平仄,吟诵吟诵)。

2、指名读生字,说字意,组词。(给二类字说意思,组词,一类字记字形,组词)。记字形,书空写。

3、指名读古诗。

4、根据平古诗仄反复吟诵。

指名说感受,再读,评价。

三、体会古诗意境美

(一)学习1—2句

1、(古诗穿越千年,还那么有魅力,是因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复吟诵1、2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呢?

2、生汇报。

“千里”,写出了范围之广,是虚指,指整个江南广袤的大地。

“莺啼”1、想象一下,你听到了什么?黄莺在鸣叫,在哪里,怎样地鸣叫),指导完整地说,我听到了黄鸢在__________________里_____________地鸣叫。

2、谁来模仿一下,(一个一个地鸣/集体鸣)根据声音说诗句或词语。(师评:这是“几处早莺争爱树”,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这是“上有黄鹂深树鸣……)

3、我走到哪都能听到清脆婉转的莺啼,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听觉享受,这就是“千里莺啼”。

“绿映红”

1、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画面?

2、“千里绿映红”呢?(到处是绿树簇拥着红花)

3、指导看图,小结(鲜艳的红与明亮的新绿互相映衬,色彩明丽,给人强烈地视觉冲击,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享受)。

4、你想用哪些诗句来表达你看到的美景呢?

(百般红紫斗芳菲 日出江花红胜火 桃红复含宿雨 水上桃花红欲燃)

“水村山郭”

1、想象一下,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画面?

2、也可以用诗句来表达你看到的画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过渡:美好环境中,人们的生活一定也很美吧?从哪儿看出来呢?)

“酒旗风”

1、酒旗迎风招展,表示这儿是酒店。

2、迎风招展的酒旗仿佛在告诉我们这儿怎样?(这儿谈笑风生,人声鼎沸,这儿歌舞升平,这儿美酒飘香,这儿人来人往……)

3、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放入诗中,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指名轮读1、2句。

(又听到了,又看到了,这还是画吗?分明是来到了唐朝的江南呀!)

4、读1、2句,看插图,引导说诗意,指名说、齐说。

(广袤的江南大地上,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花红柳绿,到处是依山傍水的山村和城市!到处是酒旗招展、招揽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5、看到这巨幅江南春画卷展现在你的眼前,想送给他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好吗? (春深似海、世外桃源、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春光无限、春色无边、莺歌燕舞、诗情画意、春光明媚……)

6、你体会到诗人的什么心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景有多美,爱就有多深)

过渡语:是呀,这样一位有政治才华的爱国诗人,生不逢时,生活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生活在一个迷信佛教寺宇奢丽的晚唐,社会沉闷压抑,有识之士受到排挤。杜牧熟读史书,看透时局而又无法力挽狂澜。他的内心受着怎样的煎熬呀,当一切美景笼罩在迷蒙的烟雨中时,诗人远眺掩在苍茫烟雨中的楼台踪影,感慨万千。

(二)学习3、4句

1、反复吟诵3、4句。

2、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寺 楼台 烟雨)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两句的意思。

(放眼望去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寺,又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4、前2句写的是眼前春景,后两句就与古代历史联系起来了,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说明——写今,怀古。

5、诗人为什么要怀古呢?

6、作者生活的晚唐,统治者当时也太迷信佛教寺宇奢丽。南朝统治者因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求神灵保佑江山稳固。结果这些林立的寺庙不仅没有改变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还加速了统治者的灭亡。这真是对南朝统治者的极大讽刺,三百多年过去了,作者重提此事,仅仅是讽刺南朝统治者吗?言外之意,警告当朝的统治者不要再重蹈覆辙,否则必将加速灭亡。这种写法叫借古讽今。

7、烟雨中的楼台,仿佛在说:南朝统治者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朝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烟雨”想象一下,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想象到春雨的样子,古诗句也行?(轮说)(小雨润如酥,画船听雨眠,润物细无声)。

9、师小结“烟雨”如梦如烟,如烟如雾让我想起了“无边丝雨细如愁”既写雨,也是写愁,那种愁呀,无边无际,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笼罩着千里江南、笼罩在作者的心头。

前两句景色有多美,诗人爱就有多深,爱有多深,忧国忧民情感就有多浓。

他在《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写到“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同时这样美好景色中也感受到作者对国家命运和前途充满着幻想,虽愁却不消沉,体现了作者诗歌俊爽的风格。

10、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齐诵全诗。

11、古诗还可以配乐唱,根据诗的情感选用合适的音乐播放《水调歌头》伴奏。

四、品艺术美

这首诗有动静的映衬,色彩的映衬、山水的映衬、城郭的映衬,“千里”是空间上的拓展,“南朝”是时间上的追溯,前两句写今、后两句怀古,借古讽今。

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气势恢宏的江南春画卷,给人立体的艺术享受。

五、课外延伸

杜牧七绝咏史诗,成就最高,创作了许多“二十八字史论”这誉的优秀作品。希望同学们课后更多地走进杜牧其人,其诗。

板书设计

江 南 春

唐 杜牧

写 今

七 绝

“二十八字史论”

平长仄短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怀 古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附:

长空澹澹孤岛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登乐游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

[参考书目]

?古代文学史》、《唐诗风貌》、《古代文学作品选》、《唐诗选》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课后能诵。

2、把握诗歌内容,能说出诗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

读中开始,初步感知—找准意象,品味语言—充分想像,再现意境—教师小结,艺术创造—活动仿写,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读中开始,初步感知—找准意象,品味语言—充分想像,再现意境—教师小结,艺术创造—活动仿写,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幻灯1并播放音乐“秋日私语”——教师导语)

秋天是个宁静的季节,忙了一夏的世界安静下来了;秋天是个幽怨的季节,客走他乡的游子纷纷做起了回乡梦;秋天还是个多情的季节,你没听说过“信誓旦旦,秋以为期吗”?秋天更是个严重的关头,沙场也要秋来才点兵!今天,我们坐在秋日里,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那么,你们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抽2个学生回答)

1、在你眼中,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2、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赏图说诗)

①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 幻灯2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秋词(刘禹锡) (幻灯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诗人何其芳笔下的秋天呢?

板书课题:(幻灯4)

秋 天 何其芳

二、作者介绍 ( 在幻灯4中打出 )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作品诗歌合集《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

三、朗读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

1、请一位同学朗读。

2、学生评议后正音。( 幻灯5 )

丁丁zhēng 背篓 bēi lǒu 肥硕féi shuò 栖息qī xī

归泊 bó 寂寥jì liáo 枯涸hé 清冽liè

梦寐mèi 乌桕jiù 鳊鱼biān

二读:读顺。注意节奏和重音 ( 幻灯6、7、8 )(ppt播放配乐诗歌朗诵《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三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全班朗读第一节,返回幻灯6 )

四、整体感知,体会意境

(一)学习第一节——农家里的秋天。

1、设置问题,把握内容(意象)【ppt展示(幻灯9)】

①诗中所描述的秋天属于什么地方的秋天呢? (乡村)

②你们是通过那些景物看出来的? (露珠、幽谷、镰刀、背篓)

③中心句是哪一句?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设置问题,品味语言,感知艺术。( 幻灯10 )

①用词形象生动,贴切传神。(学生找词语)

“满披”:形象地表现出清晨晶莹的露珠披满大地的景象。

“飘”:贴切传神。

②拟人的修辞,意味隽永。

“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拟人,写丰收之景。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拟人,概括秋天在农家里的情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3、借助意象,进行想象,体会意境。( 幻灯11)

清晨挂满朝露的时候,丁丁的伐木声便传出幽谷,震落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午时的田野,仿佛还飘着阵阵稻香,稻田里挥镰割稻的农夫,早已放下饱食的镰刀,满心的喜悦就是那笑盈盈的脸庞;傍晚,竹篱间,瓜果飘香,人们摘下一篓篓沉甸甸的秋果,把丰收的秋天也带回了农家里。

4、你可以为第一节起个美丽的名字吗?(农家丰收图)

(二)讨论第二、三节——渔人的秋天 牧羊女的秋天

1、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的?( 幻灯12出示问题 )

(1)体现农家特色的: 背篓 渔船

(2)表明秋天天气的: 露珠 冷雾 白霜

(3)暗示秋天事物的: 蟋蟀 溪水

展开全文阅读

2、语言品味

(1)第二节中心句是,“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从哪些词句可见是“游戏”?“游戏”有何韵味?

①“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②“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一句的比喻似拙实妙。

a、用青鳊鱼来比喻乌桕叶的影子,形象生动,给人以想像。

b、网起的是乌桕叶影子,不在鱼,而在渔,在游戏。

③“游戏”——写出了渔民那份安适自由、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2)第三节中心句是,“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怎么理解“梦寐”?

“梦寐”的本意是睡梦。梦寐一词,不仅表现出秋天的农家和渔船在牧羊女的眼中是梦幻般的美,同时也是牧羊女眼里写满的淡淡的情思。

3、请为另两幅起名字并用美丽的语言说意境(课外作业)

五.审美提升,感悟秋天——那一种氛围

(一)教师小结(时间不够则简——幻灯17)

板书设计(幻灯13)

丁丁 飘 听觉 悠远

山谷伐木

农家丰收图 场景 露珠 震落 视觉 触觉 情韵

篱间背瓜果 欣喜 笑盈盈 心情 表情(想像)

栖息 视象化 松弛、闲静

秋 环境氛围 雾 霜 露 清凉 冷寂 朦胧

霜晨归渔图 活 动 撒网 收渔 摇桨 淡远 清静

天 游 戏 闲适 宁静 悠远

草野 蟋蟀 溪水 野草寥廓 溪水清洌 起兴 外景

少女思恋图 笛声 心灵萌动 内情

梦寐 微妙 心灵深处

(二)悟秋天,学生活动(幻灯14)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内容预览:

?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了解作品:

??、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小组展示

??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6篇相关文章:

人教七年级语文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教案6篇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最新5篇

七年级狼的教案6篇

八年级上册1至5单元作文最新6篇

三年级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篇

七年级工作计划最新5篇

二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人教版教案参考6篇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教案6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6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7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