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教学过程和活动,有效利用时间和资源,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和支持,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部编琥珀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部编琥珀教案篇1
一、揭示课题:欣赏琥珀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琥珀)读准字音。关注字型,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猜测一下“琥珀”会是什么?为什么?
2. 老师课前搜集了一些琥珀图片,想不想一起来看看?(大屏幕出示琥珀图片)欣赏。
看到这些琥珀,你想说什么?想知道什么?
4.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琥珀》,研究这些大家感兴趣的这些话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琥珀常识,研究文章脉络。
1. 自读课文,要求:第一,轻声朗读,把课文读通,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同时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难懂的词语划下来;第二,再次默读,边读边思考,琥珀到底是什么?琥珀是怎么形成的?琥珀有什么价值?
2. 检查交流:
(1)说说刚才划了哪些词语。指名朗读并理解“飒飒、拂拭、前俯后仰、澎湃、黏稠”等词语。
a.飒飒:课文中用飒飒形容什么?风吹树叶飒飒地响,哪是一种怎样的声音?
b.拂拭、前俯后仰:边做动作,边说说意思。
c.澎湃:课文中用澎湃形容什么?澎湃的波浪是怎样的?
d.黏稠:填一填:黏稠的( )。
(2)读了课文,你对琥珀有什么新的了解?琥珀到底是什么?
a.理解“化石”:化石是什么?看到过什么化石吗?
b.理解“松脂球”:松脂球是什么?
c.出示资料,小结:
琥珀是由远古时代树脂演变而成的透明化石,因为它的漂亮,神奇,成为非常珍贵的宝石,其中里而包裹有昆虫的,尤为珍贵。在我国古代琥珀又叫“江珠”、“顿牟”、“遗玉”等名字。
(3)课文中写到的这块琥珀又是怎么样的呢?文章哪段在写这块琥珀的样子?
a.指名朗读。
b.说说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
c.课件出示这块琥珀的图片:用自己的话介绍这块琥珀的样子。
(4)这美丽神奇的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课文哪些段落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a.默读2-12自然段,用一两句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b.小结:松脂球滴落到蜘蛛和苍蝇上;松脂球被埋在地下;变成了化石。
3. 研究文章脉落:
(1) 琥珀的形成过程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板书:推测。)什么叫推测?
(2)这篇文章,作者是依据哪些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推测哪些不知道的事情的?
(3)因为我们是从已知的事情去推测未知的事情,所以,按照一般的记叙方法,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们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4)如果先介绍琥珀的样子,我们会怎么介绍?
(5)小结出示句子:这块琥珀里躺着“苍蝇和蜘蛛”两个小东西,可以看到这两个小东西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6)读课文最后一段,比较两段话在介绍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感受:“仍旧好好地躺着、可以看见……还可以想象、因为”等词与上文的连接作用。)
(5)说说两种不同的记叙顺序各有什么特点。
部编琥珀教案篇2
?琥珀》这篇文章通过想象,具体记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而如何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则成了文章的难点。在具体教学中,我化繁为简,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合作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罗列一二,供同仁们参考——
一、发现问题。
导入课文后,让学生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难题。可以有不理解的字词、句子。也可以是具体小节、段落。
……
让学生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后,综观全文,提出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二、分析问题。
让学生读相关段落,看看是否能看出写端倪,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解决问题。
经过具体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并拿出有力证据,使自己的答案能够立足。其他同学适当及时补充,使问题的答案更标准。
例:小雷通过阅读,提出一问题:“琥珀里的苍蝇、蜘蛛的腿的四周怎么会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问题一出,如水溅油锅,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那是因为它们被松脂淹没时,挣扎留下的痕迹。”并出示了课文第八小节:“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有的兴致勃勃地上台,在黑板上演示了当时精彩的一幕。
看,学生通过“三步走”式的自主学习,不是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
部编琥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
2.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3.学习在默读中理解内容:默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发展想像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在默读中理解内容:默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发展想像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补充化石知识。
(出示有关资料)学生默读,了解化石形成的基本过程。
二、了解推测的内容。
1.出示课题,朗读。
2.(出示琥珀图片和课文结尾一节)观察,默读,说说这块琥珀的特点(透明、完好:两只虫子、毫毛可辨、黑色圆环。第一句概括写琥珀透明,里面苍蝇、蜘蛛完好,第二句话具体说明怎样透明,怎样完好。)
3.圈划: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像不知道的事情。人们推测出什么?
4.讨论:以下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1)当时有过挣扎
(2)远古时代(一万年前)已经有蜘蛛和苍蝇(补充介绍检测的方法)
三、推敲故事的合理性。
1.了解故事。默读,根据时间分出境瑞形成的几个阶段,然后简述其形成的过程。(形成松脂球一埋人泥沙一成为化石)
2.推敲基本情节的合理性。讨论,这样的过程合理吗?(可引导学生回顾化石形成的过程:交换作用形成的化石。)
3.推敲细节的合理性。
(1)找到"夏天的故事"(形成松脂球部分),默读,概括:主要讲什么?(松脂裹住两只虫子)
(2)默读,找到故事的关键。
(3)指名让几位学生说说"夏天的放事"。在每位同学简述后,引导学生默读、评议(适当启发,比如:反复写到的、与松脂下滴关系紧密的),逐步抓住关键条件(炎热的天气、松树)。
(4)默读,推敲这两个推测的合理性。
(5)体会惊险一幕。
①指名或范读,想像松林里的情景。
②自己练读,要求读出小苍蝇的悠闲自得,蜘蛛捕捉苍蝇的紧张气氛。
③朗读指导,品味词句。(你认为哪些词句用得好?说说根据。)
比如:"热辣辣"用得好,写清了老松树渗出松脂的原因。
④推敲细节。蜘蛛捕苍蝇这个细节,有必要写吗?(否则,两只虫子不会靠得这么近。)
有没有别的可能,使虫子靠近?(学生设想,大家推敲。)
(6)有感情地朗读"松脂球形成"部分。
四、思考合理推测的前提。
1.体会为什么称之为"奇异的琥珀"。
(1)默读课文,思考圈点:为什么说是一块奇异的琥珀?然后交流。(比如:刚好松脂落下、时间漫长、地理变动、送上沙滩、偶然发现……)
(2)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合理推测的前提。
(1)同桌讨论:为什么作者的推测的故事,无懈可击?
(2)全班交流。(提示启发:①出示结尾节:观察仔细;②回顾化石知识:根据科学规律)
五、推荐课外阅读。(比如:〈蜷蝉的住宅〉)
部编琥珀教案篇4
?琥珀》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教学这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如下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一、激情,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课前,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琥珀图片及实物,介绍它们的价值,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
二、认识“琥珀”
1、出示教学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形状、包裹物等。
2、根据所看到的图象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的问题进行提问。
三、自学,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结合预习要求,画出文中有关写琥珀形成、发现及其科学价值的句段。
3、细读课文,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深入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与别的琥珀主要区别在于:它不仅有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
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这样的一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特点,想象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松脂的香味”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第4—8自然段,思考:①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实在的事物还是联想?②苍蝇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们起初的挣扎是根据什么想象出来的?
3、默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为什么要写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4、读第13自然段,思考: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与琥珀的发现有什么关系?
上述教学过程体现了情境教学法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琥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2. 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你们见过琥珀吗?如果见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图片。
3.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
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 小组交流朗读成果,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小组学习的力量解决。
2.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朗读课文。并说一说小组内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解决,全班讨论解决。
四、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篇文章,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理解课文。
1.假如你就是科学家,面对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生答)
2.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说的?
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课文,深层次理解课文。)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4.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后回答。
三、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四、布置作业。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部编琥珀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琥珀的形成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
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 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 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 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 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 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 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 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板书
琥??
一万年前(化石、琥珀)
夏天,热辣辣(大地的松脂)
蜘蛛捕苍蝇
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淹没
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了苍蝇和蜘蛛——科学价值
教学反思: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部编琥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5、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一块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琥珀,同学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条件。
1、描写松脂球形成的过程是哪些自然段?
2、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3、学生汇报、交流。
(1)夏天,阳光强烈。
(2)老松树
(3)苍蝇、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继续滴下来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5、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
……
(三)了解松脂球变为化石所需要的条件。
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条件。
1、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黄河象》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2、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3、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这部分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如果说不出)师出示有关句子。(请你读有关的句子。)“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四)课件展示琥珀形成的过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据。
1、引导学生阅读13-18自然段,讨论想象的依据。
四、了解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动脑筋:《黄河象》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琥珀》这篇课文,作者是先讲_________,再讲_________,最后讲_________。
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1、(出示)招聘广告:
天宇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学生练习。
汇报。
2、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颁发聘书)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
部编琥珀教案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的想象要科学合理,培养想象了。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二、合作交流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三、品读体验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琥珀吗?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师:请读一读书中语句,
生:我还知道琥珀的形成还经过了地壳的变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被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这也是琥珀形成的条件。、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理解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那么这些全是科学家的推测,你认为他们推测的合理吗?
4、继续读课文,进行讨论,共同交流。
5、分角色读这一部分内容
师:那么这块琥珀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你们想知道吗?赶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还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我还知道远古时代,蜘蛛就吃苍蝇。
四、巩固延伸
1、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20琥??
太阳晒松树滴松脂包苍蝇蜘蛛
形成琥??
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也可以采取课下进一步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探究式学习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部编琥珀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