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开始教学任务之前,我们需要认真准备好教案,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紧凑与合理,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植物根的教案模板8篇,感谢您的参阅。
植物根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怎样过冬,感知冬季植物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绘画、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感知各种植物在冬季的不同状态。
3、有探索植物奥秘的兴趣及爱护植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植物的过冬准备
2.图片—冬天的树,稻草
3.记录纸,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题
1、教师:小朋友,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冬季)
你感到气候有什么变化吗?
2、教师:这么冷的天气,花草树木会冻死吗?植物们准备好怎样过冬天了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植物,并记录植物现象。
1、教师:冬天到了,小树上的叶子有什么变化?大树上有什么变化?小草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请小朋友自主观察,并讲述自己的发现和自己的疑问。
3、教师引导幼儿有重点地观察个别植物,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植物的变化。
(1)观察大树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冬天的树是什么样子?想一想,它们冻死了吗?找一找树上还留下了什么?
(引导幼儿发现芽苞、果实、种子等。)
(2)教师:请小朋友剥开芽苞看一看,它里面有什么?猜一猜,明年春天会变成什么?
(3)观察小草
请小朋友在草地上观察,看看冬天的小草怎么样了?想一想,小草冻死了吗?
挖出小草的根看看是什么颜色的?根上长着什么?
4、教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植物,并用自己的彩笔记录植物过冬的种种表现。
三、组织交流
教师:请小朋友跟同伴讲讲你的记录和发现,看看植物过冬有几种方式?
四、帮助幼儿了解植物过冬的各种方式。
1、教师:冬天到了,落叶树的叶子纷纷掉下来,常青树的叶子仍然还是绿色的;
落叶对树木过冬有帮助吗?
(减少水分蒸发、落叶能化为肥料、营养树根)
2、教师:小草是什么颜色?它冬死了吗?
(有的小草根已经死了,但是它留下了种子,有的小草根还活着,明年春天还会发芽。)
3、教师:人们怎样帮助植物过冬呢?
(在树上涂石灰、扎干草,为油菜、麦苗撒上草灰、干粪,把怕冷的观赏植物搬到室内或温室。)
植物根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知道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知道常见的蔬菜水果可食用的部分是植物身体的哪个结构。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植物的身体结构”组图;“苔藓、蕨类”图片;“哪个部分可以吃”组图。
活动过程
组织谈话,鼓励幼儿讨论人类和动物的身体结构,导入主题。
——请认真看看你们的身体,你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你家有养小动物吗?小动物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小朋友们对人和身边小动物都很熟悉,其实我们身边还有一样很熟悉的东西,但是我们却不一定能够说出它们的身体结构,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组图“植物的`身体结构”,引导幼儿了解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
1.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说说植物的身体结构。
——植物是我们身边很熟悉的东西。这是一株西红柿,请你认真观察,说说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这是什么植物呢?(花生)
——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2.教师操作课件,逐一呈现植物的身体结构。
小结: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出示图片“苔藓、蕨类”,帮助幼儿了解并不是所有植物的身体结构都由六部分组成。
——所有植物的身体都是由六个部分组成的吗?
——植物多种多样,有些植物的身体结构只包含了六部分中的几个部分,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这是什么植物?猜猜它由几个部分组成?
小结:苔藓、蕨类等植物一般由根、茎、叶三个部分组成。
出示组图“哪个部分可以吃”,引导幼儿识别日常所吃的食物属于植物身体的哪个部分,进一步加深对植物的了解。
(教师也可以用实物替代)
——这些都是我们平常吃的食物,猜猜它是植物身体的哪个部分呢?
小结:植物可食用的部分不一样。比如红薯、土豆吃的是它们的根;莲藕、甘蔗吃的是它们的茎;白菜、空心菜吃的是它们的叶子;花菜、西蓝花吃的是它们的花;橘子、西红柿吃的是它们的果实;花生、瓜子吃的是它们的种子。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
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去果园、菜园,引导幼儿观察水果、蔬菜,进一步扩展关于植物的认知。
植物根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在了解黄瓜、辣椒成长过程的基础上,知道植物一般是按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生长的。
2.乐于参与种植活动,学习观察和比较,并会用简单的话描述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黄瓜、辣椒生长过程照片若干,“植物是怎样长大的”动画。
2.幼儿人手一份生长排序图,一张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唤起记忆
前一段时间,我们和蒋老师一起在小(1)班的实验地里种下了一些种子和苗苗。为了照顾好它们,小朋友还分成了种子组和苗苗组。谁是种子组的宝宝?苗苗组的宝宝呢?
二、观察、比较:植物是怎样长大的
在种子和苗苗慢慢长大时,老师还给它们拍了一些照片。出示照片,按顺序观察、比较:
1、我们种下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呢?种子组的宝宝在干什么?
2、哇,种子变得怎么样了?
3、看一看,现在的苗苗和刚才的小芽芽比,又有什么不同?
4、看,这是苗苗组的苗苗刚种下去的.样子,多像种子组的苗苗呀。现在,你看到了什么?
5、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提炼总结
1、你看,小小的种子会长成一颗苗苗,苗苗又会不断长大,结出果实。其实,种子组的苗苗也会像辣椒的苗苗一样开花、结果。很多植物都是这样长大的。(看动画)
2、再次欣赏动画,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示植物生长的变化。
四、操作很活动
按植物的生长过程用图片排序。
植物根的教案篇4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趣味猜猜猜:(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
师: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我们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初读课文,铺设感情基调
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闭上眼睛想一想,闻一闻,听一听,试试在读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答:我读的是,我好像看到了;闻到了;听到了;摸到了;
三、总体感知,讲读第一小节。
孩子长大了,是不是一定要离开妈妈?你从诗中哪一个字明白这个道理的?
1. 教学多音字得。
(出示三个句子)谁能为句中的三个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读一读。
2.孩子指的是什么?什么叫四海为家?
3.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
四、细读欣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优美语言。
(一)、情境导入:你想知道植物旅行的方法吗?想去田野里看一看吗?闭上眼睛,跟我一起走进美丽的田野─??
(播放有关蒲公英、苍耳、豌豆怎样传播种子的配乐录像片,教师伴着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动情地朗诵二至四小节。)
(二)、带着对录像片的回味,自读二至四小节。
你最喜欢哪一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讲解这些内容,不必按顺序。)
(三)、设置情景,欣赏蒲公英。
设境赏景,体会词义。
将从田野中采来的蒲公英呈现,观察它的形态;然后让学生试着吹一吹,一边吹一边观察,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它的种子是怎样飞出去的?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你能用什么词来代替纷纷?
2.缘语生像,模仿练习。
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上纷纷呢?
播放录像片断1:下课了,孩子们伴着欢快的音乐纷纷从教室里涌出来,度过愉快的课间十分钟。
根据录像补充句子:下课铃响了, 。
播放录像片断2:秋天到了,树叶纷纷往下落,燕子纷纷飞向南方。
根据录像,说一句或几句话。
3.学以致用,实践创作。
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纷纷说一句或几句话吗?
(四)、体会苍耳和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
苍耳:谁喜欢苍耳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为什么?
出示苍耳实物,看一看,摸一摸,形象地感受带刺的铠甲,体会苍耳妈妈传播种子的妙处。
豌豆:你为什么喜欢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指导朗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读出豌豆宝宝离开时的'快乐、可爱)
五、启发思考,训练发散思维;创作实践,学习体会诗的语言。
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种子传播种子的方法?
说说其它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如椰子树利用自己的位置优势,果实成熟后靠流动的海水传播种子;柳树的柳絮也靠风来传播)
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这么多,那这首诗可以再写长一点.你能照着诗的格式自己写一段诗吗?
六、课堂小结,激发想象,进行言语交际训练。
这首诗学完了,看着课题,你想对植物妈妈说些什么?你能向同学或家长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
结语:大自然中的植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希望你做细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植物根的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
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要离开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你们怎么去?
学生答,教师补充:走路、骑车、骑马、坐汽车、坐火车、坐飞机、坐船……
师:如果动物想离开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它们怎么去?
学生答。
教师补充:走着去、跑着走、跳着去、飞着去,还有靠人的帮助到远方去。那么,植物呢?
植物说:我也想到远方去,我也要去旅行。
请问:植物能不能自己走着或跑着或跳着去?植物能不能飞着去?除了靠人的帮助,植物有没有别的办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植物怎样到远方去旅行。(板书:《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范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3、文中提到哪些植物,请把它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2)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
1、集体拼读。
2、出示生字卡抽查学生的拼读。
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
(二)朗读感悟。
1、播放媒体资源ppt,让学生感受与领悟课文描绘的图景。
2、教师范读或播放媒体资源,学生自由读,边读边领悟课文中所描绘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3、播放媒体资源,了解文中提到的植物的知识及它们传播种子的方法以及作者的写作方法。
师:这篇课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科学知识。植物妈妈的孩子们离开家,四海为家,讲的是:植物如何传播种子。播放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及课文内容,说说这些是什么植物,它们如何传播种子。
学生答。
教师补充并板书:蒲公英、降落伞、风吹、苍耳、带刺的铠甲、挂住动物的皮毛、豌豆、豆荚、晒在太阳底下、豆荚炸开。
4、小组讨论,谈谈自己所知道的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5、小组轮流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大声响亮、标准。
6、比赛背诵全文。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作者把植物当作人,把植物传播种子比喻为旅行,为我们大家介绍了三种植物的知识,它们是蒲公英、苍耳、豌豆,还介绍了它们各自传播种子的方法。请大家再想想有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和它们的一样?哪些植物妈妈有别的办法?
植物根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为”和“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4、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背诵课文,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了解课文里的“降落伞”“铠甲”指的是什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为”和“得”。(重点)
2、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质疑:(出示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围绕课文题目提出问题)
2、梳理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妈妈”指的是谁?植物妈妈有什么办法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这首小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播放有关蒲公英、苍耳、豌豆怎样传播种子的视频,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小组轮流读课文。对于读得正确、流利的学生,教师奖励其一颗小星星;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再把课文多读几遍。
(4)开展“我会读”的竞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读后评议。
3、讨论:“妈妈”指的是谁?植物妈妈有什么办法呢?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让学生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3)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字形的。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说得棒极了!这说明大家已经会开动脑筋想问题,用自己的方法学习了!
2、教师指导书写。
(1)教师重点指导“脚”字的组成部件,注意单耳旁是由横折钩、竖构成,并且要写得高低错落有致。
(2)让学生自己练习书写,注意笔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体会“乘着、挂住、炸开”用词的准确。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难点)
2、激发学生观察植物、了解植物奥秘的兴趣。
3、背诵课文。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文中种子把植物称作什么?(妈妈)
2、“植物妈妈”指什么样的植物?(已经成熟的植物)
二、精读课文,探究感悟
1、课件出示第1节,思考:你知道了什么?(小牛、小马、小鸟长大后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离开妈妈,四海为家。)
2、植物宝宝旅行各用什么方法?你们知道吗?(学生自由说)让我们去看看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植物宝宝,它们的妈妈会让它们用什么方法去旅行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2—4节,圈出相关句子,再与同桌互相交流、评一评。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探究和感悟。
(1)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蒲公英妈妈最聪明……”时:(板书:蒲公英)
①师:说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②师(播放动画课件:蒲公英传播种子的全过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降落伞”是什么,“乘着风”又是什么感觉。(板书:风吹)
③你觉得这情景美吗?请和同桌一起有感情地把这一节练读一下,说说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节。
④蒲公英娃娃乘着风纷纷出发了,有一位小朋友看到了,也想跟着它们一起旅行,他是怎样想的呢?
(2)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苍耳妈妈最聪明……”时:(板书:苍耳)
①让我们看看苍耳娃娃是怎样出去旅行的。
(播放动画课件:苍耳传播种子的全过程。教师配解说。)
看了动画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质疑:“带刺的铠甲”是什么样的,它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
②直观感知:每个同学桌上都有一个小礼包,请你们打开看看,老师送了你们每人一粒苍耳,摸一摸!这就是苍耳妈妈给孩子们穿上的铠甲。想一想,苍耳还可以靠什么传播种子?(学生摸、想、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③指名读这一节,谈读法——谁有不同的读法,再指名读——你喜欢谁的读法?评一评——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
(3)当学生说到“我觉得豌豆妈妈最聪明……”时:(板书:豌豆)
①你最喜欢这一节中的哪句话?说说怎样才能读好它。
指名读、说,指导感悟要点:“啪的一声”“炸开”“蹦着跳着”。
指名再读,说说你读出了一种什么感觉。(谈感悟,齐读句子)
②豌豆娃娃又是怎样离开妈妈的?(播放豌豆传播种子动画课件。教师配解说。)
③同学们,你们出去旅行高兴吗?现在,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小豌豆,谁来读读这一节?(指名读——点评——再指名读——愿意读的起立齐读)4、小结:请大家想想,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妈妈都是靠什么送自己的孩子去旅行的呢?(指名口答,总结板书:风吹、动物带、太阳晒)
5、植物妈妈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办法呢?自由读第5节,边读边想:从这一节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读。)
讨论回答。(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仔细观察。)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师: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说一说。
课件出示:椰子成熟以后,椰果会自己落下来,落到水里就漂走了,漂到哪里,就在哪里安家。
石榴成熟了就会裂开,小鸟飞来会吃了它的种子,这些种子就随着小鸟的粪便排泄出去了。
2、师:同学们懂得的知识可真多,把你知道的画出来或写下来,好吗?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师总结: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奥秘等着大家去探索和发现,希望大家课后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看看蓝天、白云,去了解更多了不起的植物妈妈。
2、作业:
(1)搜集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并记录下来。
(2)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板书]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风吹
苍耳、动物带
豌豆、太阳晒、传播种子
(四海为家)
[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容易被吸引,并且文中介绍的内容大多数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质疑课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设计了读中感悟的环节,课上我借用动画课件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植物根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发展比较性观察力,了解几种熟悉的植物的过冬方式。
2、能关注周围花草树木的季节变化,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重难点:
知道植物在冬季发生的变化。
活动准备:
关于秋天景色与冬天景色的图各一幅;幼儿园院内环境图片1幅;幼儿常见的冬天落叶植物图片4幅;松树、小麦图片各1幅;靠种子过冬的植物图片2~3幅;西红柿、黄瓜、西瓜、草莓图片各1幅;蔬菜大棚图片1幅。
活动过程:
1、导入。
小朋友,你们去旅游过吗?旅游时都看到了什么了?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师讲故事)
2、基本部分:
a、边讲故事,边出示秋天与冬天的`图片,引导孩子感受季节的变化。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住着蜗牛妈妈和它的孩子小蜗牛,有一天,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去玩吧,地上开满了鲜花,你去采几朵鲜花给我吧。"小蜗牛很愿意帮妈妈做事,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它爬呀爬呀,不知过了多少天,终于来到小树林,它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色(出示秋天画面)地上根本没有鲜花,而是长着蘑菇,树叶全黄了。于是,小蜗牛只好回家,它爬了好久才爬回家,它说:"妈妈,鲜花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蜗牛妈妈听了,说:"哦,已经是秋天了,那你快去采几朵蘑菇回来吧。"小蜗牛再次爬出去,过了好久才来到小树林,可它找不到上次看到的蘑菇,而是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色(出示冬天画面),咦?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朋友,你能告诉小蜗牛这是为什么吗?
b、引导幼儿观察秋天与冬天的景色图片,发展孩子的比较观察能力小朋友,请你们仔细观察小蜗牛两次看到的景色哪些地方不同。(同时出示两幅图片)
c、(出示幼儿园院内环境图片)小朋友,你们看,这是哪儿?漂亮吗?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再与现在室外环境相比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通过对比,引导幼儿学习身边常见植物落叶,变枯的原因,知道这是某些植物过冬的一种本能,通过落叶、变枯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此现像也叫休眠。采取这种过冬方式的植物都有哪些(出示杨树、柳树、月季花、栀子花的图片);学习了解植物过冬的另外几种方式。如常青休眠的:小麦、松树、冬青;靠根过冬:韭菜、菊花等;靠种子过冬的:蒲公英、花生、玉米等。
3、结束部分
(出示西红柿、黄瓜、草莓、西瓜的图片)小朋友,在寒冷的冬天,我们能不能吃到这些水果和蔬菜呢?共同探讨人类可以帮助植物过冬的方法。如,为小树穿稻草棉衣,给蔬菜建大棚等。
活动延伸:
到户外寻找需要人类帮助过冬的植物,为穿上暖和的"棉衣"。
活动反思:
通过本节活动的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周围花草树木的季节变化,了解了身边几种常见植物过冬的不同方式,从而激发了孩子们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植物根的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节首先通过实验来验证外界溶液的浓度对根毛细胞吸水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对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具有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重点阐明了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既与前面学习的细胞和根尖的结构等知识联系起来,又为以后学习光合作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包括一个实验和部分综合理论知识这两部分内容。主要知识结构为:
植物生长需要水,植物的需水特点
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
植物吸水的原理
实验(验证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水对植物的作用,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分及其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分及其原因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几个大小基本相同的萝卜条,等量的清水和盐水备用。
六、教学方法:教学与实验探究相结合。
七、课时安排:1课时(不包括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八、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的这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
生: 植物生活需要水。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第三节 植物生活需要水
(板书:第三节 植物生长需要水)
师:下面请同学们将课本打开,翻到第64页,阅读一到三段,边阅读边思考如下问题,(问题:阅读提纲1、水在植物生长中有何作用?
2、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3、不同种植物的需水量一样吗?
4、同种植物在不同时期的需水量一样吗?)
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获得的信息最多,最准确。
1、不同植物的需水量一样吗?
a、一样 b、不一样
请选择。
生:选b.(学生很肯定)
师:恭喜你答对啦。为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第19届国际灌排大会上>的最新数据显示:不同植物的需水量是不一样的。请坐,下面进行第二题,请看大屏幕,2、同种植物在不同的周期需水量一样吗? a、一样 b、不一样
请选择。
生:选b.(学生有的犹豫)
师:确定吗?
恭喜你答对啦。为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小麦不同时期的需水图,小麦生长分四个时期分别为: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它们的需水量是各不相同。
下面进入第二关问答题,请看大屏幕,第一题1、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请回答。
生:根。
师:恭喜你答对了。
请看大屏幕,第二题2、根尖的哪一部分吸水最强?为什么?请回答。
生:根毛区
师:请看大屏幕,根尖分为四个区,分别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其中成熟区周围长有很多根毛。请大家看我手中的两片纸,红纸的折邹代表突出的根毛。展开后有何不同。是的,成熟区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因此,成熟区的吸水能力最强。
请看大屏幕,第三题3、水在植物生长中有何作用?请回答。请看大屏幕。
生:第一水是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
生: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都有水分的参与。?
生:水分有助于维持植物体正常的体温和一定的姿态。?
师:新鲜的蔬菜放置在干燥的环境里,会变得怎样?为什么??
生:会干枯。
师:因为维持植物体一定的姿态需要水分。因此要保证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首先要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
(教师将琐碎的知识点溶于游戏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师:下面请同学们将桌上的萝卜条和土豆条,分别放入盛放清水和盐水的杯子里,
观察有何现象。
生:放盐水的萝卜条(土豆条),变软了,放清水里的土豆条变硬了。
师:很好。为什么?
生:放清水的萝卜里的清水被萝卜细胞吸收了,放盐水的萝卜里多的水是从萝卜细胞中出来的水。
师:很好,请大家给点掌声。
原来细胞是构成植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萝卜由许多细胞构成的。(指)放盐水的萝卜里多出来的`水,是从细胞中渗透出来的水。(指)放清水的萝卜里的水,有一部分跑到了细胞中去了。假如我们把萝卜边缘的细胞放大(板图)这些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失水)?
请看动画。请大家总结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其中小动物的多少代表着溶液的稀浓。
小动物运动的方向代表着水的运动方向。
(将生物微观知识-细胞的生理活动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知识通俗易懂,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接受。)
通过上述实验,证明细胞可以吸水、也可以失水,主要决定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水分走向的规律是:"水总是往溶液浓度大的方向走"。
周围水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
周围水溶液浓度
细胞在吸水和失水时,细胞是什么状态呢?(展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模式图)当细胞吸水后,由于液泡里水分增多,细胞涨大而显出硬挺;细胞失水后,液泡中水分减少,细胞壁受的压力变小、变松驰,显出软缩。
生活中有许多实例能用这个道理去解释,你能解释吗?
(1) 糖拌西红柿后,盘中有何现象,为什么?
生:盘中有水出现,因为当糖加入盘中时,外界浓度大于西红柿细胞内浓度。
(2) 家中腌咸菜的缸内,过一段时间后,缸内的水面有何变化?
生:水面会上升。
(3) 为什么发蔫的青菜放在清水中会硬挺起来?
(将生物知识向日常生活迁移,使学生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达到学已致用的目的。)
生:因为清水的浓度小于青菜细胞液的浓度,所以细胞吸水,青菜便硬挺起来。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细胞,那植物到底是如何通过根来吸水的呢?首先请大家看一下根细胞的生活环境。师:根毛细胞的特点是每个细胞的细胞壁都很薄、细胞质少、液泡很大,细胞液里溶解一定的物质,因此有一定浓度。土壤颗粒周围有水,水里也溶解一些无机盐,构成土壤溶液,也有一定浓度。根细胞在什么条件下能从周围土壤溶液中吸水?又在什么条件下根细胞的水流向土壤?请四个同学一组进行讨论。
(1)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液的浓度时,根细胞吸水。?
(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液的浓度时,根细胞失水。
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因此水分应往哪个方向流动,为什么?
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液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浓度。请设想一下:如果根毛细胞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讨论:现实中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呢?请讨论。
从根毛区吸收来的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器官。当土壤里水分变少的时候,土壤溶液相对变浓,植物就很难再吸收到水分。因此,就要给土壤补充水,这个措施在农业上叫灌溉。植物虽然离不开水,但也不是水愈多愈好。水太多会发生什么情况?("涝")因此要注意合理灌溉。
植物根的教案模板8篇相关文章:
★ 植物观察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