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更好地体会书籍中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读后感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读后感篇1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就是它的一角——这就是鲁迅儿时的乐园——百草园的一角。“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这就是他的一块小天地——三味书屋的一隅。
显而易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讲的鲁迅儿时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那么,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先来到了百草园,嘿,快来看!百草园可真是一个孩子的乐园:菜畦、石井、大树、桑葚、吟蝉、黄蜂……每一样玩意儿都可以让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流连忘返。只是因为“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行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所以,年岁尚小的“我”便常常将它连根拔起,甚至为了这件事儿,还弄坏了泥墙哩!小时候的鲁迅是多么的天真可爱呀!在这有趣的百草园里,又怎么能少得了一些民俗故事呢?这不,“美女蛇”来了,她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妖怪,能唤人名,人若是一答应,那可就遭殃了——那美女蛇便会在半夜偷偷来到你房里,将你“啊呜”一口吃掉!但是你若是有了一条飞蜈蚣,那便不用怕了,飞蜈蚣是美女蛇的天敌,专治美女蛇。那时候的小鲁迅就十分希望有一条飞蜈蚣。我也想要,若是有了这么一件宝物,那该多好呀!
然而,逍遥的日子也不会一直有,不久,鲁迅就要去一所书塾里读书去了,而那所书塾就叫做“三味书屋”。
那书塾比较简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只好对着那块扁道和一幅梅花鹿画像行礼。在三味书屋里,“我”还问了先生:“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然而,先生并没有为“我”解惑,反倒是有点生气了,原来,学生是只要学习便好了,不该管那些有的没的.。体现了传统教学思想对学生求知欲的扼杀。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我们”读着读着便停了下来,只有先生沉浸在自己的读书世界里。于是,下头的孩子们便开始了游戏,但还是静悄悄的,没有声音。“我”是在画画,拿了那种“荆川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描着画,画了一大本,但最后这些东西都卖了换钱了。作者在最后说“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不但是说他画的画已经没有了,还是在感叹童年生活的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有趣天真的年少往事的怀念与唏嘘。
我觉得,百草园与三味书,对于深处黑暗的鲁迅来说,像是一眼清泉,只要一回忆起,全身就会快乐起来,那干枯的心灵便会尝到甘甜的滋味,同时这也一定是鲁迅心中的明灯,指引着他前进的目标——拯救黑暗社会的孩子们!
童年时光一定是鲁迅坚持作战的信念,它支撑着他一路走下去,披荆斩棘,为孩子们开辟出一片美好而明亮的蓝天!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读后感篇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简单的名称,连地点都说得清清楚楚。那么,看着还有意思吗?我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文章。
我有一个当老师的妈妈,很小的时候便从她的备课书上见到了鲁迅先生的照片:少年的鲁迅先生,身上透着一丝傲气;中年的鲁迅先生,目光中带着一丝深远;晚年的鲁迅先生,整个的带着期望,远望中国的前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隐隐看到,鲁迅先生幼年时代的影子:无忧无虑的“百草园”生活,轻松而自在,草边的蟋蟀,橄榄叶的夏虫,山海经的故事,童年思想中的故事,以及传奇的幻想。不是刻薄生硬的批评,而是简洁优美的笔调,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中以后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把童真与自由带到了三味书屋,朗朗的.读书声,教书先生的摇头晃脑的自得其乐的诵读声,鲁迅先生携着这一切的一切,从幼年走到了少年,到中年到老年……文中的主人公形象,如此清晰,是带着无所顾忌的童真的孩子,文中也处处夹杂着童真的语言。
这篇选自《朝花夕拾》的文章,打开扉页,一股乡村泥土的清香气息便扑面而来,文中并没有过多的繁琐字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鲁迅先生向大家展示出自己的“乐园”。段落中,字里行间都透漏出对儿时童真的不舍。
最后,希望大家抽空拜读一下鲁迅先生的这篇大作,真的很精彩!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读后感篇3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支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我的眼角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白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老先生严厉的教诲,但仍敌不过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玩,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起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这一篇,想必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读后感篇4
对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讲非常有趣。的确,初读此文,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趣”。
渐渐地,我感受到了文章的气息,“鲁迅式”的写作手法的确巧妙,我竟有两种不同的感受!
第一种是:鲁迅认为在“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一样快乐,玩耍有玩耍的乐趣,学习更有学习的乐趣。使人全文感受到了鲁迅对童年时光的留恋与爱恋。
但是,当时的教育是封建的,所以,第二种就是:鲁迅用在“百草园”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来反衬“三味书屋”的封建,从而批判封建的教育。
对于我个人来讲,我更相信第二种,鲁迅,这位民主战士不就是用笔当武器,一直为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日复一日、锲而不舍的奋斗吗?就手法而言,这种反衬、暗讽的手法更符合鲁迅。
但是,我更愿意相信第一种,我希望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所有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科学的教育,都能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认为最值得人们回味的。当然,鲁迅先生描写“百草园”的方法却让我获益颇多。例如:鲁迅对百草园的描写不仅细致入微,但却不显得“散”,因为他是按层次描写,使人理所应当的进入情境。另外,他用了多种感官,有看到的、听到的还有问到的。正是这样,人们不仅感受到了百草园的生机,更赞叹鲁迅先生的高明。
通过读鲁迅的文章,不仅有文学上的收获,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洗掉现代的虚伪,重新听听最真诚、最感人的东西;重新感受人类的智慧。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读后感篇5
我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心里大有感触。
它的主要内容是:“我”家屋后的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我”于此体验到了无限的欣悦,那里有各色植物及可爱的小动物,还隐藏有新奇动人的传说到了冬天,百草园是捕鸟的理想天地,枯燥的学生生活并没有禁锢“我”纯真活泼的心灵,而是偷偷的玩耍及观察。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向往及对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
可是看看现在的我们,一个个都被困在家中。要么玩儿那些对身体有害的电子游戏;要么看电视;要么就是在家长的监督下“认认真真”地学习。可就是没有在户外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和朋友们谈天说地或与朋友们快乐地在一起玩耍的时间。我们每天几乎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如果敢消停一刻的话,那么家长就又该发出让所有人听了都心烦意乱的唠叨“神功”了。比如:有一次,妈妈让我背书,而我正想着和朋友一起到哪儿疯。结果为了应付妈妈,我就像蚊子一样哼哼了起来。妈妈见了便说:“你声音不能大点儿吗?要是你到演讲大会上这样讲的话,大家都该睡着了;再说了,大声背书更容易记牢……”没办法,我只好乖乖地大声背了,怎么样,我妈的唠叨“神功”够厉害吧!再看看鲁迅,他小时候多自在,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他家屋后的百草园是他的乐园;不像我们现在住的楼房,一点玩乐的地方都没有,害得我们都像一只只笼里的小鸟一样,孤独无助。而且我们现在的辅导班也是一个接一个,跟鲁迅相比我们真是太悲催了!
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体会到鲁迅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好,我希望现在的教育体制也能相应的改改,让现在的孩子们也有一个快乐而值得回忆的童年!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读后感篇6
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我的人生道路,它时而宽时而窄,可我们都必须踏上这条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初读时,只是觉得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并没有联想到人生哲理。可再次细细品味时,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想法。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作者小时候在百草园里的欢乐生活,以及之后到三味书屋读书,生活变得如何枯燥无味。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幼年时期的我们是多么无忧无虑,没有拘束,不用想着自我该如何谋生,能够尽情地玩耍,能够不带任何目的地欢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上会背负起长辈或家人的期望,我们必须要学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我们也会慢慢感受到生活给我们的压力。这不就是鲁迅先生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给人的启示吗?
此刻很多孩子拒绝长大,上了中学还期望一向沉溺在父母的关爱中,期望维持着童年的纯真和任性,愿望和想法固然好,现实却不允许这样。没有人能一向待在“百草园”里,我们总有一天要从“百草园”走到“三味书屋”,虽然“三味书屋”的生活很枯燥,也无趣,但那又是我们人生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在经历了成长历程之后,在你能够独立生活时,回头再看“百草园”,不也是很完美的么?
我们应当从“百草园”中走出来,大跨步地迈向“三味书屋”,经过“三味书屋”的洗礼,让自我成长为有知识、有思想、有职责的人。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读后感篇7
鲁迅先生以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的视点,描述了百草园里长着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有在树叶里长吟鸣蝉,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黄蜂,有忽然从草间直窜云霄里去轻捷的叫天子。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鲁迅先生用笔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令人神往、充满童趣的乡村画。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是对童年生活浓浓的思念。随着那百草的摇动,金蝉的长鸣,思绪把我也带回以前只要学校一放假,爸爸就带我去奶奶家乡玩的场景。
奶奶的家乡在古运河畔的一个村庄。踏上弯弯的村道,穿过浓绿的枇杷园,沿着那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绕过一个大大的清水塘,看到三颗高高的枣树时,小竹林左边那白墙黛瓦,屋顶爬满南瓜藤的农舍,便是奶奶的家了。
奶奶慈祥地、笑眯眯地看着我和小伙伴们在田头奔跑、在荷塘摘莲、在树下打枣、在门前堆雪人。我们顽皮的身影、欢乐的笑声在奶奶家的房前屋后环绕。
美好的童年,带给我们的是:浓浓的思念。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读后感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