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把我们心里感触用文字形容出来的文字材料,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能从很多事物上得到很多启发,这时候就需要写好心得体会,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新冠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新冠的心得体会篇1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组织有号召,党员有响应,广大医护工作者特别是其中的党员同志们冲锋在前,留下了“最美逆行者”的身影;来自全国各省一波又一波的支援医疗队紧急集结,签下“生死状”,在除夕夜举家团圆之时义无反顾赴鄂。很多党员一直是医护人员的坚强后盾,他们虽然不在医院,却早早回到了自己的岗位,统计人员,记录名单,精确数据,把握疫情,有的组工人把自己的婚期延后,“疫情不退他们不退”;有的放弃了春节假期一直坚守在岗位,看着视频对面的孩子偷偷落泪。党员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
“我愿意,我报名,我带头!”党员干部事必躬亲,带头示范,普通党员整装待发,请缨出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从严重的疫区到偏远的山村,从预警排查到联防联控,从交通管理到社区防疫,在热火朝天的工地建筑上、在昼夜不停的车间运行中,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党员站在了最前线,这样防线才会坚不可摧。犹记得革命战争年代,众多共产党员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坚定信念,视死如归,而如今在和平静好岁月,我们共产党员更要切记当初入党的铮铮誓言,薪火相传前辈优秀的精神传统,以党心见天地!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相比于“一问三不知”的黄冈市前卫健委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党支部书记张文宏的话经网络传播,赢得网友一致点赞,“困难的工作、最辛苦的岗位,党员必须先上,这个没有商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表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越是关键时刻,越要挺身而出,越要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才越能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我们的战斗碉堡作用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更是要赋予行动中。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9000多万党员同志们,这场疫情就是考验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试金石,也更是检验大家在关键时候初心使命的一张时代的考卷,我们广大党员是答卷人,历史和人民是阅卷人,请让党心无愧于天地,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新冠的心得体会篇2
2020年伊始,在满怀豪情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我们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人民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抗疫斗争。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病抗击战中,涌现出了一幕幕令人动容的画面:有的医护人员瞒着家人,主动请缨走向战场;有的在防护服下连续密封8小时,任汗水滴淌也不下火线;有的坚守了432个小时,夜以继日的救治病患……但在厚重的防护服下,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也有自己温馨的家,但他们依然选择了走上前线。一位一线医生说:“其实我也害怕,但我必须冲在第一线,给患者活下去的希望!”
我们看到,在医护人员奋战一线的同时,各行各业的人已经行动起来,共同汇聚起守望相助的温暖希望,有的在镜头之内,有的镜头之外,但他们的努力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这场战争中,如一道光芒,将温暖撒入每个人的心中。
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2003年非典爆发之时,他奔赴疫区,主持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然而,在新型冠状病毒抗击中,他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就是84岁的钟南山教授。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北京,连日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上发布会……他的工作行程安排的满满当当,看到他在防疫前线的照片,顿时令人肃然起敬。84岁,不顾个人安危,再战防疫前线,给全国人民吃下一颗定心丸,向钟南山院士致敬!
抗疫一线工作者在前方攻坚克难,我们每个人也要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我们应养成戴口罩,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良好习惯,这不仅是我们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更是对抗疫一线工作者的支持。
让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度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新冠的心得体会篇3
对全国人民来说,这毫无疑问将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春节。本该张灯结彩的街上空空荡荡,本该熙熙攘攘的商场里倍感萧条,本该充满欢乐喜庆和欢声笑语的春节,今年却彷如布上了一层阴霾。而这一切都要归咎于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ncov。自2019年12月底武汉官方发布疫情以来,一场抗疫之战已然打响。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的党员干部们身先士卒,始终站在战场的最前线,正以自己平凡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抵御新冠病毒的巍巍长城。
2020防控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危难面前坚守岗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来不是仅浮于口头的口号,也不是浮于白纸上的笔记,而应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和品质。正所谓“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疫情面前,我们的党员干部们挺身而出、英勇奋斗、坚守岗位。身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们早早放弃了休假,日以继夜地开展重点人群摸排工作,穿着雨衣、带着浴帽和口罩每日为医学观察对象提供物资、转达需求。还有的党员同志自发组织轮班为进出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面对病魔,他们同样会害怕、会恐惧,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也早已让他们身心疲惫,但正是初心和使命,让他们克服了恐惧,放弃了个人利益,做到了“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2020防控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要敢于奉献,不畏生死,危难之中逆行而上。武汉作为这场疫情的发源地、重灾地,庞大的患者数量、紧缺的医疗资源已让武汉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动员,为武汉声援,为武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这之中,让我们尤为感动的是那些身为党员的医护人员们,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请缨奔赴武汉。他们之中有资深的主任,也有年轻的医护,但在群众的利益面前,他们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其他还有身在各行各业的党员同志们,在危难面前,逆行而上,“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这种不畏艰难、奋勇当先,敢作为敢担当的的大无畏精神,让我们相信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2020防控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要恪尽职守,靠前指挥,战“疫”之中守土有责。疫情防控工作事关国家利益,而防控工作的关键在于每个岗位人员是否恪尽职守。重点人群摸排和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纷繁复杂、辛苦繁重,还有高速道口的排查、居家观察对象的每日随访、物资的调配等等工作,一个疏忽一个遗漏都可能让前期的工作功亏一篑。截至目前已有多位领导干部因工作失职被问责。我们的党员干部们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要警钟长鸣、靠前指挥、守土有责,在防控疫情斗争中经受考验,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在我们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努力下,在我们政府及时科学的领导部署下,在我们党员干部们奋勇拼搏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打赢这场战争,而经历了这场磨难的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必将在未来复兴的道路上变得更加稳固和强大!
新冠的心得体会篇4
_年的元旦期间,呼吸科的门诊量开始激增,由原来一天100人左右,增加到230人左右,收入院的像原来那7名病人那样的也越来越多。1月17日,医院将住院部一楼改造成为专门的隔离病区。1月30日,医院作为第三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疗定点医院。医院改造成立了6个病区设置了160张床位,承担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
张继先“像救火队员一样”,在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最近的地方战斗。作为呼吸内科主任,她不仅每天要对160位病人查房了解病情,制定诊疗方案,遇到危急重病人,还要带领团队通宵达旦抢救。
疫情的发生,不仅对病人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更是对医护人员的巨大考验。一上午4个小时高强度工作,医护人员都会浑身湿透,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还要不停地对病人进行生活和医疗处置,有时遇上情绪焦躁甚至不理解的病人,大家还要进行安抚,鼓励患者战胜疾病。
防护服不透气,还要戴n95口罩,几个小时下来,身上都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医护人员几乎一天都不怎么喝水,忙起来,吃饭也不能准点,因为统一佩戴的n95口罩防护比较严,许多人鼻梁和眼下都生了压疮。“可想到我们现在坚持工作,才能让更多患者得到治疗,就没有人抱怨,大家都在全力做好自己的医疗工作。”说起自己的团队,张继先满是骄傲。
当看到科室有部分年轻医护人员的心理有波动,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时,张继先为大家加油鼓劲,她告诉团队,以前我们是“白衣天使”,现在我们是“白衣战士”,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什么问题都难不倒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新冠的心得体会篇5
2月16日下午3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为新冠疫情患者的第一个视频会诊正式开始。
“患者属新冠疫情危重型,伴有急性脑梗塞和高血压。”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高新院区副院长、医疗队领队张泓提出建议,诊疗不仅要关注肺炎,还必须有整体观念。
当时,这名92岁的患者,因“发热伴呼吸困难10余天,昏迷4小时”,已被收治进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医疗队托管的危重症病区,病情不容乐观。
诊疗方案确定后,历经多小时连续抢救,到2月17日下午,这名高龄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5%以上,各项指标明显好转。
与“疫”魔抗争,同生死竞速。一个多月来,像这样没有硝烟的战斗在安徽医疗队支援的病区每天都在打响。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安徽先后派出8批次医疗队1305人驰援湖北,他们入驻在5家医院、4个方舱医院。
截至3月9日,医疗队服务2508名患者,其中危重患者317名,累计治愈出院832人。除日常工作之外,医疗队还负责巡诊社区及隔离点患者、培训医护人员,目前共巡诊12个社区及隔离点,指导排查1000多名患者,培训当地医护人员4046人。
“第一批医疗队在进驻武汉太康医院时,条件非常艰苦。”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党委副书记邵东华介绍,在没有缓冲区、隔离带,甚至连速干手消毒剂都缺乏的情况下,医疗队克服困难,开设重症医学科,解决了东西湖区重症患者集中救治问题。
为推动援救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安徽医疗队及时总结,巩固成果,专门研究制定出“医疗队工作手册”,将党建工作、应急处理、物资分配、工作值班、后勤保障等工作以制度形式确立下来。
“更重要的是,细化了医疗队员在一线工作生活中的相关防护措施,为援救工作加了一把安全锁。”邵东华说,后续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医院病区,成功救治多名危重症患者,接管的方舱医院共计服务舱位近1000张,无病人死亡、无医护人员感染。
为加大救治力度,安徽第一批医疗队率先在接管的病区中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疗。“通过观察近100例新冠疫情患者,分析发现住院患者以痰湿阻肺、痰热蕴肺两型为主。”医疗队成员、六安市中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士安及专家团队,为住院患者制定了处方,在接管病区97%的患者中使用了中药汤剂治疗。“在近1个月时间里,接管协和东西湖区医院的3个病区,收治病人180多人,好转出院约160余人,其中重症转为轻症达80%,危重症转为重症达70%。”
危难险重中,也不忘暖心互助。疫情当前,口罩和防护服是白衣战士的战甲,但在关键时刻,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阜阳市颍上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刘玲却脱下自己的防护服,给年轻的队友换上。
2月6日,是刘玲进入隔离病房工作的第八天。就在她准备换上防护服进入病区时,抬头看见一个年轻护士,“他已经穿上隔离衣,正准备套防护服,但他的防护服质量一般,防护效果可能不好。”得知他还要在隔离病区近距离护理患者6小时以上,刘玲没有多想,便脱下自己的防护服塞给他,“你先穿我的,我今天查房只需要在里面待两三个小时,把你的防护服换给我”。
同行队员问刘玲,怎么舍得把自己的“护身装备”换给别人,刘玲说:“大家都同在抗疫一线,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那个年轻护士,在我眼里就是弟弟,应该的!”
“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近日,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党组织收到一封特殊的请战书,这是一批“80后”“90后”白衣战士们的请战书。“作为首批医疗队队员,我们已经在武汉奋战了一个多月,目前仍有患者需要治疗,我们请愿继续坚守疫情一线,坚守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请组织批准。”请战书字字恳切,印在名字上的红手印,是这些年轻白衣天使的心声,更是他们必胜的决心。
新冠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