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坨观后感8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观后感使我们能够深入思考影片中的深刻内涵和意义,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提升对电影画面的观察力和鉴赏力,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白银坨观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白银坨观后感8篇

白银坨观后感篇1

郭台铭首次投资电影,取材清末晋地金融界,取名《白银帝国》,在历史事件(清末平遥晋商如何舍财取义度过金融危机)中关照现实(时下的全球金融危机),传续中国历史特有的商业寓言。

影片前半部分,逐一展示了清末金融大鳄天成号掌门人的几个儿子或疯或伤,大业只能由二子执掌的微妙关系,家庭内的矛盾冲突与悬念推演缓慢。直至通过闪回交代出:二子(郭富城饰演)与继母(郝蕾饰演)暧昧关系,才将家庭伦理这条叙事线索交代出来——父、子、妾三角恋关系。

影片近半,才开始入戏,进入冲突。

另一条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天成号事业主线——家族生意的香火传系。编导在家庭三角关系的内患,经济大背景不理想天成号屡出祸端的外患上花费太多篇幅,没能造成天成号足够的危机。

影片置景、服装、饰物、珠宝等运用了大量的真古董,非常抢眼。但这些道具之真却被影片支离破碎的叙事与表演的虚假所淹没,成为一系列民俗、服饰、生活方式的编码。所谓中国历史商业寓言与家族伦理的文化特性仅存于上述符号的堆砌中。

?白银帝国》更很多同类历史题材影片一样,开始都有一个深远、高大的立意,可是到头来,影片带给人的却是浮泛、空洞的历史想象。

白银坨观后感篇2

经教师的推荐看了这部影片,都说晋商是中国传统商人的典型代表,经过《白银帝国》,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士农工商”的定位已深入骨髓,晋商的成功是迫于生计的无奈,而硬生生创出的一番天地,不是出于创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动需求,这决定了在他们成功之后价值取向,捐资买官、依傍达官贵人等千篇一律的做法,只能显示出晋商这个群体的极度不自信,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与官场结合的生财策略。当在应对外来文化冲击和内乱的时候,有一种不自觉的灵魂下跪,唯一的应对就是撤铺,回山西老家!而把祖宗积累了几代的窖藏白银用来兑现当初对存款人的承诺,则具有了一种悲壮的色彩。也有人认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样的做法过于顽固和保守,不懂得通融之道,彻底透支了山西商人的复兴之梦。但我以为,对职责感的重视应当成为晋商文化最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相比之下,本次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的做法就龌龊的多,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为过渡冒险买单,却还要分享巨额红利。

影片中的康三爷主政改革时对小户存款的重视,彻底打破了传统晋商票号只依靠达官贵人的传统,这具有十分重要的转折意义,使金融业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位置成为小户人家能够自由使用的资金融通的渠道,现代金融学中有关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开始发挥作用。如票号的存款主要是税款军饷等公款或贵族官僚的私蓄,放款对象以钱庄和少数大商号为主,并且放款对象一般都要在详细调查对方资产、用款目的、还款本事、财东情景等基础上,才决定放款与否。当时仅有官府中人才能成为晋商票号的客户。可惜好的改革措施碰上了坏的环境,清政府的倒闭和纸币的大幅度贬值,使得这一改革措施成为晋商的最终一根稻草,成千上万的小户存款人聚集在票号门外,“挤兑”事件频发。历史有时候具有极大的嘲讽意义,但这一点也不能抹杀这项改革的意义。

细细品味,在同样的历史政经变革中,伴随着晋商衰败的是江浙商人的顺势而起,成为中国商人的代表,直到今日仍未停止。这跟其衍生于沿海的海洋文化密切相关,海洋礼貌的鼓励创新、冒险的品质成就了江浙商人,更远一点,英帝国的崛起同样跟海洋文化脱不了干系。而内陆文化天生具有保守的倾向,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还有一席之地,但外部环境一变,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适应,衰败,变得不可避免。

正如电影开篇康三爷在天地苍穹间发问一样“天地之大,何以自处”,当今的山西商人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一方面,前辈的荣耀仿佛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精神高地,政府、学界纷纷拿晋商说事,企图实现再次崛起;另一方面,“煤老板”的现实境况也让相当多的山西商人羞于应对。能够说,《白银帝国》是一部山西商人的文化镜像,恰恰因为它的混乱和无力,不仅仅透视出前辈晋商的文化弱势,也折射出当代晋商的无奈,更凸显了电影主创的乏力回天。

最终,我还认为,《白银帝国》对于我们思考如何应对当今横行于世的金融危机有着进取意义。其实,西方的资本家、金融家、企业家、商人等,从来也都有着明确而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则,正是这些坚定的信念支撑,才造就了西方世界今日这样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可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西方很多国家的金融业商业从业者摈弃了原有的职业道德,变成了完全自私自利的“小店主”,显露出了种.种唯利是图的丑态。奥巴马总统对于aig(美国国际集团)高层在国家和行业经济如此困难的情景下仍分派巨额分红的批评,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可是,在西方国家中,仍然有着众多的如比尔·盖茨这样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情操的企业家,在他们的努力下,行业精神正被重建,经济势头正在好转。这种超越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行业眼光和职业操守,同中国传统商人秉持的仁与义,是多么的相似,值得我们学习。

白银坨观后感篇3

有人说,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让你思考。我却觉着一部好的作品能迷得我神魂颠倒罔顾其他,一部不那么好的作会使我动脑。后者如《白银帝国》,白天看了信手涂抹几行感想,犹感不足,夜里找原作来看,第二天不由自主想了一个上午。

想的是两件事,不包括昨天议论的影片的精彩程度:起初怀抱的对晋商事迹的兴趣,在读《白银谷》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又越发关注书中用心良苦的布局在影片中如何展现。前一部分里票号的功能、“股”的意义等背景资料,为理解晋商故事所必需;后一部分我的观点颇为主观,实在是由于影片与原著差异太大,想多谈一点。

第一部分中,如“票”、“折”、“股”等的名词的含义是中国古代社会固有的,异于我们通常理解的自西方引入的概念。首先,清代产生的票号,其作用与银行有相似之处。书中提到了票号的两种主要业务,其一的凭据姑且称之为“票”,将银两存入此地票号,便可持出具的“票”在有办事机构的彼地取得银两,类似于异地汇款,正是晋商最早开展这一业务,并因此产生了“票号”产业。其二的凭据或可叫做“折”,同样是向票号存入银两,但数额较前一种少,商铺出具不记名的“折”,持折人既可以凭“折”向票号支取银两,也可以将“折”馈赠他人。票号业务多样,但电影中涉及的主要是以上两项。其次,票号的经营理念和行业规范。东家出资,掌柜经营;出资者取得“财股”,有一定资历和成绩的经营者取得“身股”;在分配盈利时,“财股”和“身股”的享有者都可以取得分红,在分担风险上,出资者要负担亏损的风险,经营者则不必承担损失;掌柜通常由票号培训的学徒担任,优秀者能取得“身股”、身家丰厚,但掌柜一旦被辞退,取得的“身股”不能带走,即使能被其他票号录用,也很难再取得新东家的信任和高额的报酬。

白银坨观后感篇4

首先,在开篇我不得不说我在没有读过白银资本之前,从没有真正的支持过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但是在我读过白银资本之后,我发现我脑海中很多根深蒂固的思想皆以欧洲中心论为基础以此发展成的各种事件的结论和意义。白银资本对于我的触动还是非常大的,首先它使我认识到中国甚至是亚洲在全球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了解到欧洲并不是如一些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从很久以前就主宰了亚洲甚至是世界。

作者一上来就是以十分鲜明的观点批判了传统的欧洲中心论思想,并对一些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学家或思想家的思想和言论进行反驳。弗兰克认为即使那些声称反对欧洲中心论的人们在论述其思想时也无法逃出这个桎梏,弗兰克接下来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来驳斥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学说,并从新分析有关史料,找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观点。

弗兰克通过重新对史料进行分析,为读者描述在亚洲的地域里,有海上贸易和陆地贸易,并且这种贸易活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货物的成交量大。通过这些海上与陆上的贸易促进并带动了一个个的港口城市和内陆中转地区的兴旺繁荣。在此基础上弗兰克又统计了所要论证地区的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发现即使在三个世纪以前的印度某地的城市化水平也依然比欧洲18世纪初的水平要高。

弗兰克在文章中接着论述道在亚洲,各地的商人自有其活动的范围和经营的种类。而且欧洲在与亚洲的贸易过程中一直处于逆差,实际上是欧洲更需要与亚洲进行贸易合作,欧洲需要大量亚洲的货物,但是欧洲本身能出口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而且,在亚洲的范围内都是由亚洲人来操控的,欧洲人根本无法进入到这一贸易活动中。欧洲人仅仅是靠在欧、亚、美洲之间来回倒手转卖一些物能够在全球的经济贸易中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经济额。如果不是依靠欧洲在美洲所得到的重金属产品,或许欧洲连一席之地都无法占据,但事实显示就是如此,长期以来有欧洲主宰世界经济的说法在此观点下不禁显得有些可笑了。

以上是我在读白银资本时最为深刻的一些印象,在此写出我的一些感想。通过弗兰克的论证打破了原有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他将亚洲、美洲拉入到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来,这样“全球贸易”才更具有全球的意味。但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到作者有时会使用一些较为现代的标准来衡量几个世纪以前的一些数据,如城市化。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具有合理性。

白银坨观后感篇5

“天地真大,人真小,人如何自处?”----《白银帝国》核心台词 ;望着开篇荒漠场景.............

在19世纪的山西,山西票号“天成元”堪称清代全国“金融大鳄”,他掌控全国金融兼营存放款生意鼎盛时拥有中国各地二十三个分号富可敌国,“天成元”票号康老爷膝下有四个儿子。当一件绑架案把家族成员陆续击垮后,号酒色的三爷必须担起家族金融帝国的重任。专权的康老爷试图把老三打造成金融大亨,并努力向他的传授“驭人之术”。但三爷却对父亲的权术手腕和商业道德充满了质疑。

在追随父亲的脚步和找寻真正的自我之间,三爷必须做出选择。在八国联军入侵、由银元改为纸钞的金融风暴,凸显出“商人重义”这一晋商不同于其它仁义精神。

尤其是晋商所信奉的儒家文化“仁”、“义”演化为商道,给现代商业社会和文化以启迪,“以义制利,崇尚信誉”,这大概是晋商的一个共有特点。在片中,山西商人身入财利之场而不污,信守勤劳,淳厚信义,甚至在经营活动中“重廉耻而不失体面”,康家老爷及康三爷身上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人本善良,康家以“善贾”、“良贾”为祖训,将中国古代孔子的儒家义利思想演变成经营处事的准则,不愧为妙哉!

纵观整个影片,清末晋商风云传奇大片,潇彧认为还是值得一看!至少我们能够重温那段已经埋没了一个多世纪的晋商故事而不被历史遗忘;至少我们能读懂拿祖宗的银子最终换得的“仁”与“义”正是康家祖训的信誉,并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用良心做事,凭良心做人”,从不张扬自己的个性,并把商业经营的“仁义”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这在那个时代晋商人康家眼里,又是何等重要啊!众所周知,当今时代任何一个企业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利润,获取价值最大化。其实,

那个时代晋商的“天成元”也不例外。“天成元”的继承人“康三爷”为民解忧的服务可谓做到了极致,

“顾客永远是上帝”,所以“天成元”值得让百姓信赖,也并不足为奇!

在当今商道也一再倡导“诚信”二字。影片的结局,展开祖宗的遗训字幅的时候,浓墨的笔迹“仁”、“义”为影片画上了完美的结局..............

白银坨观后感篇6

“在这部著作中,我用一种“全球学的”视野(这个术语出自阿尔伯特·伯格森1982年的那篇文章)来颠覆欧洲中心论的历史学和社会理论。我将从一种涵盖世界的全球视野来考察近代早期的经济史。我试图分析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与运动,而不是仅仅分析欧洲的世界经济体系。这是因为,在我看来,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如果我们要分析任何部分(包括欧洲)的发展,我们都必须分析整体。”(前言,第1页)

欧洲中心主义并不仅仅体现在世界体系理论中,他弥漫在西方乃至东方世界的学术领域,高高盘踞在人们的意识中。这本书就是要对欧洲中心主义——包括现代社会理论和世界历史研究中的——做一次总的清算。在清算行列的学者,也许我们不熟悉波兰尼、沃勒斯坦,但马克思、韦伯和亚当斯密都在其中。

在我们的观念中,现代性、资本主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具有毋庸置疑的地位;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展开、世界开始以欧洲为中心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体系,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历史常识;而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和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理论更加处于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但是这些“不用质疑”的理论观念都需要一个假设前提:资本主义标志着世界历史的断裂和质变。

对此弗兰克作出了革命性的观念的质疑:他质疑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资本主义从来不是欧洲人发明的,资本积累过程原本就是历史推动力;他质疑“现代性”说法的合理性,我们所谓的欧美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并没有和五百年前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体系里,这也同时是说,新航路开辟以来才逐渐建立的世界体系实际上早就存在着,世界体系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等于世界历史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他质疑欧洲在创造“现代世界”中的地位,是否向我们平常所说的的那么关键那么主导一切、颐指气使,他指出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之间的时段,虽然欧洲人繁忙的出没于大洲大洋之间,但仍然是亚洲时代,也就是说亚洲仍旧是全球的经济中心。

然而,我们看到这部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无情的全面批判,那么这种批判是否过于极端,其将众多西方的经典社会理论统统视为欧洲中心主义的产物(如否定“资本主义”的存在),在我看来,是过于偏颇的;而其在论述以亚洲(主要是中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时,是否犯了持有“欧洲中心论”学者相似的错误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呢,即过分关注亚洲而忽视了欧洲,同样我认为,他过分抬高了中国(或者是亚洲)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而过分夸张了欧洲的边缘性地位。另外,我们看到其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所做的相关论述来证明其新的世界经济体系时,我们同样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否各地之间存在一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就能够成一种世界经济体系,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体系与其论述的世界体系是否有区别,区别在哪里,而书中并没有对世界经济体系作出任何的界定,那么作者论证的严密性就很值得我们怀疑。同样,在贸易往来中,外贸盈余或贸易顺差是否就能证明经济发达,而其在论述中国作为当时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时,采取的即是此证据,如此看来,现今中国每年都有很大的贸易顺差而美国每年都有着巨大的贸易逆差,如果采取弗兰克的观点,那么中国要远远发达于美国,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所以我认为,贸易顺差的作用远没有作者弗兰克所想象的那般巨大,而以此为论证进而建立起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更是不稳固和值得怀疑的。

总之,《白银资本》是一部标新立异的鸿篇巨制,但同时也有着很多的缺陷和不完备,我们在汲取有益营养或感于作者对中国地位抬高感到激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加以区分对待,而阅读西方研究中国历史的学术著作时,对于我们最有借鉴意义的,不是西方人如何研究中国的历史,而是西方人用以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无疑,弗兰克别样的视角和特殊的视野是值得包括我们中国人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白银坨观后感篇7

西方人名在前,姓在后,姓是名的附庸;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一辈子顶着祖宗过活。西方人更注重自我,中国人更注重家族责任。然而,每个自由自我的个人都来自于家族,每个家族的细胞都是性格迥异的个人。看似不可调和矛盾的背后,本身是统一的。文化传统没有优劣之分,决定社会进步的并不是表面的不同,而是内在的相同,即,仁义的人性。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发现不同中蕴藏的相同,努力在残酷的生活中保有仁义的自我,这便是对得起自己,也同样是对得起祖宗。

曾经,山西票号“天成元”的财东康老爷并不这样认为。

创业容易守业难。康老爷精通御人之术,他深知祖宗打下江山的不易,几十年以保护、发展祖宗留下的产业为己任,克己复礼,一日不敢懈怠。他的人性也在这样的生活中一点点失去了光彩:他残忍,控制欲强,女人在他眼中只是生孩子的工具;他奖罚分明,懂得囤积居奇,是个经商能手和管理人才。偏膝下三个儿子接连丧失了继承家业的能力,偌大家业,只能交由康老爷最不疼爱的三少爷负责。

康三爷从小听多了祖宗的创业史,本想开创一番事业,怎奈相恋多年的女友杜筠清,竟一夜之间成了自己的继母。从此倍受打击,一蹶不振。他流连于花街柳巷,荒废了自己的梦想,掩藏着自己的本心,失去了生活的力量。偏因接二连三的家庭变故,而接下了继承家业的重任。

于是父子二人开始了寻找自我的征途。

杜筠清为了不做生孩子的工具,宁可做手术摘除子宫,康老爷被震动了,答应放她走。康老爷依然要对家规负责,离婚是绝对不可的,但是可以诈死。杜筠清死而复生,是有象征意义的。随之复活的也有康老爷。康老爷必须要生下老来子继承家业的,一旦生下了,任务也最终完成了。康老爷不需要再作为康家一个细胞而活着,终于可以作为自己策马飞奔了。年事已高的他,或许一去不回,但是迎着太阳出城的那一刻,他呼吸到的空气,一定是不同的。

康三爷的心结也同样是被杜筠清解开的。多年的误会一朝化解,爱便成为了康三爷重建人生的力量。生命是自己的,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心。走一走祖宗走过的路,做一做祖宗做过的事情。继承祖业不是坐在书桌前翻翻账本就可以的。康老爷世代珍藏的康家祖宗留下的白银,被康三爷从地下抬出的那一刻,重见天日的还有祖宗留下的更为珍贵的财富:“仁义”二字。原来康三爷真的走过了祖宗走过的路,完成了自己,不,完成了康家一个完整的轮回。

天地真大,人真小。

人在天地之间到底能做些什么?拍拍自己的胸膛,认认真真的活着。

白银坨观后感篇8

初看宣传,《白银帝国》是一部充满野心的作品。影片将视角指向了清末民初的晋商,试图通过著名的山西票号天成元来展示清末中国商业之变迁,晋商之经营之道。这本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题材,又有郭台铭这样的商业巨子撑腰,经商驭人之道本可以大书特书。但是,我们所见之电影本身,似乎与宣传之本意大相径庭。

郭富城饰演的三爷与继母两情相悦的爱情,继母与康老爷(三爷的父亲)之间的性。乱伦在这里成了一个充满悖论的词语。三爷与继母之间的爱情,从已成事实的辈分上来说,是乱伦,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他们的爱情是是合乎天性的。继母与康老爷的性,通过一场铁林•口条•张的霸王硬上弓的情色戏激化。从家庭辈分上来说,他们是合乎逻辑的夫妻,但在天性的层面上,康老爷强娶年轻姑娘,而年轻姑娘刚好喜欢自己的儿子,是更没有仁义的乱伦。

而整部电影的起因与发展,都随着这乱伦的线展开。

康三爷玩世不恭的原因是因为父亲强占了自己喜欢的女子,而这个女子成了自己的继母。他的内心世界,是挣扎,是痛苦,是在伦理与自由这条路上的无数次的殊死斗争。这是故事起因。

而后康二爷和康四爷相继瘫痪的瘫痪、疯的疯,康老爷只有了康三爷这么一个儿子,他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康三爷的身上。这时的康三爷是逃避的。之后又囿于传统理念,开始按照父亲的方式锻炼自己。而这期间,继母这个女人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继母这个角色受过西洋,思想先进,向往自由,康三爷的现代管理思想,可以说都是她所赐予。这样的情节设定,也导致了影片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全靠这个女人的思想所支撑。

正如影片画外音文艺腔所言,这是个神奇的女人,但是也是康家避讳的女人。

于是,导演华丽地让银子成了配角,白银帝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帝国,无人知晓。观众多见到的,是——

男人改变世界,女人改变男人。

男人支配着银子,将全国票号玩弄于股掌之中,而女人则支配着男人,支配着男人的行为准则,将男人控制于股掌之中。

这实在有点夸大女人的作用。但是在强大的.性的下,不断闪现的继母与三爷坦诚而卧的镜头时不时地在提醒我们,性,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性,支配着一切。性,仿佛一帖壮阳药,再疲弱的,有了它,高潮就来了。

但这高潮是虚的伪的,是自以为是自我炒作的结果。实际上,不少题材很好的中国电影,在性的下,已经疲软不堪。

张艺谋一部《黄金甲》冯小刚一部《夜宴》陈凯歌的《无极》,已经将性(以及乱伦)这个重复了两次,而重复的结果,是空洞与乏味,再强大的资金再精细的布景都支撑不起这几部已经阳痿了的电影——壮阳药吃多了,终于吃出毛病来了。

景色取的是全中国最美丽的景色,布景用的是当年晋商的用过的珍品,件件都价值连城,民俗民风表现得并不少,但这一件华丽的外衣仍然遮盖不住其内在的疲软和空虚。最后从地下挖出的仁义二字十分牵强可笑,远走天涯的康老爷是否真懂这两个字有待商榷,不过投资方郭台铭应该是很满意的。就像《窃听风云》的结尾一般,只要那段影像不公布,慈善家依旧还是受人尊敬的慈善家,即使在话筒背后多搂几个林志玲、刘嘉玲、关之琳都没有关系。

不怕,咱有仁义二字顶着。

白银坨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191观后感8篇

飞天舞观后感8篇

高粱观后感8篇

短观后感8篇

失观后感8篇

《红》观后感优秀8篇

匠心观后感8篇

儿女观后感优质8篇

流感观后感8篇

《林冲》观后感8篇

白银坨观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9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