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深刻的读后感能够成为我们思考与成长的宝贵资源,写读后感时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要用得恰当,不能生硬,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我的前半生》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1
溥仪在天津的这七年是没有一天不在所“复辟”的梦的。真是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啊!这就是我最大个感受,至于其他,关于他支持的和寄予希望的那些“骗子”以及日本方面的军政两种势力我都没有太记住什么。总之是溥仪在“出洋”与“还宫”的摇摆中日本对中国的进步行动开始了。于是罗振玉的那一伙势力极力劝说溥仪前往东北,而以郑孝胥和遗老们为首的另一方却觉得时机不对,极力反对着。溥仪再一次陷入了选择之中。
最终他还是在一种糊里糊涂的情况下踏上了日本人为他铺的路。离开天津,一切便更加得有不了他自己了。我觉得他处在一种几乎是被软禁的地步下。当他到达了旅顺被安排在一家旅馆,继续他的等待。他自己这样说:“事实上,这些口口声声叫我皇上的,这些绞着脑汁、为我奔波着的,他们心里的我,不过是纸牌上的荒地,这种皇帝的作用不过是可以吃掉别人的牌,以赢了一场而已。
日本人为了应付西方的摩擦和国内外的舆论压力,才准备下我这张牌,自然他们在需要打出去之前,要严密的加以保藏。罗郑之流为了应付别的竞争者,读得日本人的犒赏,也都想独占我这张牌,都费尽心机把持我。于是形成了对我的封锁,使我处于被隔离的状态中……”唉!想想之所以他还能得到所谓的礼遇,无非是因为他还有利用的价值,否则早就被掷弃一旁了。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2
这本书挺好看的,第一次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三天我就看完了。
本来我是规定自己每天阅读一个小时,在看这本书期间,我忍不住的就会多看半个小时。而且在第二天看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种期待。
整个故事很简单,所以看起来很轻松,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就主要的几个人物就凑成了一个故事脉络。
子君和涓生是两夫妻,他们大学毕业没多久就结婚了。涓生是个西医,也算有钱有地位,自从结婚后,子君就变成了家庭主妇,带孩子,逛逛街,打打麻将。生活过的逍遥自在。
忽然有一天,涓生说要跟她离婚。子君一听这个消息就懵逼了。她奔溃,沮丧。连她最好的闺蜜和女儿都说是她自己活该。
因为子君从来都没关心过涓生,没把涓生放在心上。但她心里其实是爱涓生的,可能只是被涓生宠坏了,家里有保姆,不用干活,接送孩子又有司机,她能做的就是逛吃玩玩玩。涓生跟她说话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从来没放在心上过。
涓生对她说,给你五十万,你走吧。
五十万能买什么,买套房子也只够首付,对于毫无工作和社会经验的她来说,要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是一种难题。
虽然一开始她很沮丧,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的走向独立,最终让别人刮目相看,最后连她的老公都变得后悔跟她离婚。
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女生看,她会告诉你,女人不能单单靠男人,即使结婚后,也要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只要经济独立了,才不会被生活牵着鼻子走。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个感悟。就是写书,并不需要多么跌宕起伏的情节,多么宏伟的场面,简单故事也可以写的很好看。
特别是在看村上春树《且听风吟》的时候,故事更是简单,虽然我没怎么看懂。
但这两本书给了我一个希望。
原本我以为,写书肯定要有精彩的人物或精彩的事情才能写出一本好书,不然太过平凡的事情谁会看啊。所以我总是在想,我要哪里去找那么多精彩的事情啊,我得走遍多少地方,遇到多少人啊。总觉得不现实,想多了就会气馁。
但看完这本后,我才知道,简单事情也可以同样精彩,身边的小事情,只要稍微发挥一些想象,也可以写出一本精彩的书。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3
一直想看溥仪写的《我的前半生》。终于如愿!看书与看电视的感觉完全不同,在看书的过程里在大脑中演绎故事情节或是把自己刻画成其中的人物,那才活灵活现。
溥仪在自省,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尽管曾经养尊处优物质无缺的祖宗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人生记忆,但是却感觉不到他内心的留恋与幸福,正是种种的规矩使他没有自我,没有随心所欲,他只是按照祖宗的规矩演绎一代又一代的君王过程,是个人就可以按步照班的做皇帝。
习惯成自然,关系就是如此。金永默的十大关系讲话中写到——法人与自然人的关系;大局与小局的关系;偶然与必然的关系……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想要打破习惯的时候就如同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一样,弄不好会让自己迷失,改变习惯得适应环境和需要,挺难的,持之以恒多难!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皇帝足不出宫,仅凭惯例规矩文字就能治理天下,在形势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法律法规据实完善,演变至今日为大宗造福,为人类导航!理论需要实践来验证,实践过程需要理论来支撑,理论是人的骨骼,那实践就是血脉,只有合理的分部布局才能实现血液探索着深入着贯穿在肉体当中包润着骨骼维系生命的运动。
溥仪的人生丰富多彩,让人感慨万千!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4
原来没有看过亦舒的书籍,因为从来都是听说她的书多以爱情为主,想想一把年纪的我手上捧着爱情小说在看,总觉得会让人笑我。
偶然在网上给宝宝选早教书籍时,《我的前半生》---这个书名好似有一种魔力般吸引着我,想都没有想就买下来,并且一口气读完,这种情景好似很久没有发生过了。
这本书的女主人公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竟然与我的'年龄相仿(唉,不得不承认我也三十好几了),不知为何?好似她的故事在述说我自己一样,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惨到被老公遗弃。但是她对家庭的付出,对家庭的专注,似我一般;而她内心中的那种坚韧与“不得以”的坚强也好似我骨子里的那种倔强,这本书让我瞬间理解了生活的真实意义,理解了婚姻不是童话故事,我亦不是童话故事里的公主。
记录了书中的一些我认为将我唤醒的名子:
“一世无成,半生潦倒”
“在外头讨生活,人的心肠会一日硬似一日,人怎么对我,我怎么对人。”
“我可以看到我的前路,路是有的,可惜崎岖一点,布满荆棘,走过去,难免会头破血流,尚有许多看不见的陷阱引我失足。”
“以前小时候,我也曾拥有过偶像,后来我发觉,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
“若不认清过去,对将来就一筹莫展”
“这是属于她的天地,是她赤手空拳,咬紧牙关争取来的,牢不可破,她多年来付出的力气得到了报酬。”
“我知道你重感情,最好咱们生生世世地陪着你,永远不要离开你。”
“是,我怕转变,即使是变得更好,我也害怕。”
“人口流动性大,谁也陪不了你一辈子,趁早培养个人兴趣,老了可以插花钓鱼。”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倦极愁极的时候,我便想坐下来哭。
哭真是好,以前小时候一放声哭总有人来搭救。现在哭完了擦干眼泪收拾残局的总还是自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直到最后一日,到末日,俺去也,留也留不住,我竟向往那一天。傻了。”
这些句子中的感受和话语,又何尝不是我常对自己说,常劝慰自己的话,但,这些话给予我的转变好痛。
亦舒的语录:“结婚与恋爱毫无关系,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会自然而然地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每个女人都在婚姻的爱与不爱、付出与索取、清醒与糊涂中徘徊;早些让自己懂得婚姻的真相,早些在现在婚姻中清醒、看透,早些独立,早些懂得爱自己,因为凤凰盘涅而重生的痛苦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分享: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5
最近在看《我的前半生》,以前对溥仪这个人不太了解,只知道他是末代皇帝,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皇帝。我总会觉得悲凉,甚至会对他有些同情,王朝的覆灭也摧毁了他的“安逸”,让他变成了一个连回家都要买票的人。
溥仪在还不懂事时已经被推上了皇位,他身边围绕着太后、太妃、老师以及作为摄政王的父亲。太妃们对他进行形式上的关心,父亲则遇事不能立断,母亲对他的感情更是疏离,最后不堪受辱选择了自杀。每个人都对他表达着尊敬却又疏离的“爱意”,使他做了一个不知温情不懂疾苦的皇帝。唯一对他流露出温情奶妈,却在一生中经历坎坷,存在希冀地期盼着生活,忍受着苛刻的条件伺候着大清朝的皇帝,在最后被遣散回家后发现自己的女儿早已不在人世,这是醇亲王府为了让她好好照顾溥仪而压下的消息。
在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之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饿殍遍野之际,在国土即将沦丧之际。紫禁城里依旧穷奢极华,讲究着排场,宣示着皇家与庶民之不同。当时的人真的会觉得这就是我们拼命守护的国家吗?值得吗?
有种悲凉之感,《觉醒年代》里陈独秀问留洋回来的博士胡适,中国该走怎样的路,胡适说不知道。当时的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中国该走怎样一条路,该走到哪去。究竟是复辟还是共和,他们磕磕碰碰地摸索着,寻找着适合中国的道路,寻找着拯救中国的一剂良方。无比感谢我们的前辈,在那般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在黑暗里摸索着,双脚占满了泥泞,只为解救这个病入膏肓的国家。
再觉得离谱的一个点,所有人都能看到清朝步步的衰败,却还是会为清朝的赏赐、谥号、官职……而疯狂。连进步青年胡适都不能免俗,会为见到皇帝而荣幸。在《觉醒年代》中我就不理解胡适,他究竟是和陈独秀一起的革命派还是如清朝遗老一般的保皇派,可能是我的知识储备不足,阅读书籍不多,对人物了解不够,才会有这些不成熟的见解。但是书读到这里 我想起《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一句台词:“中国之所以这么糟糕,就是因为郭心刚太少,胡适之太多!”不能说谁有错,每位先贤都曾为中国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可能是立场不同。更有甚者为了谥号跳河求个“贞端”,满目荒唐。
一些凌乱的语言和不成熟的见解。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6
有些电视剧是观古喻今,从过去的一些人文世故里读懂当下很多道理,比如最近正在热播的个人比较喜欢的《司马懿》,而有的电视剧则说的就是当下的事情,让人看完总是感觉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一样,提神醒脑意义重大,比如《我的前半生》。
尽管《我的前半生》播出不过几集,但却以扎实的剧本、演员在线的演技以及赤裸裸反应当下的社会现实迅速吸引了很多观众,而我就属于这很多观众中的一员。但说实话,我看了几集之后最惊讶的地方在于马伊琍饰演的'罗子君这个角色,其实罗子君这个角色跟马伊琍多少有些像。
?我的前半生》戏内的罗子君是有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和成长,是生活改变了她,戏外的马伊琍勇敢坚定且专业,所以选择挑战这样一个会被讨论甚至被带入的角色。演员的专业性让马伊琍决定不放弃任何的好角色和好作品,并选择用绝佳的演技去拥抱那些流言蜚语。在剧中马伊琍不管从表演状态上还是整个人呈现出来的少女感都展现了她的活明白与看透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感谢马伊琍的专业,才能看到《我的前半生》这样一部好作品。
罗子君这个角色,大概是很多当下中年女性的真实写照,她们多年前为了家庭跟丈夫的事业,主动退居二线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只因为信奉着多年前丈夫那个一文不值的承诺。“永远爱你”“照顾你一辈子。这样张嘴就来的承诺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履行?马伊琍是上海人,罗子君也是上海人,所以马伊琍演起罗子君来总能恰到好处的把上海小女人骨子里的傲娇、细腻跟精致诠释的淋漓尽致。
还记得上学时候追《奋斗》,当年的夏琳可是身边很多女性朋友学习的榜样,她独立、自强,身上散发着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坚韧气质,大概也是因为夏琳,观众一下子记住了马伊琍。从夏琳到罗子君,无论是演员、角色还是观众都经历了人生十年变化,当年坚持独立的夏琳如今是相夫教子的罗子君,而马伊琍也早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可是从《我的前半生》前几集的呈现来看,马伊琍依旧少女感十足,我想这大概就是恰当的角色会让一个演员周身发光的道理吧。
本以为家庭幸福、生活富足的罗子君在听到丈夫跟自己提出离婚的事情之后,整个人是懵的,我想试谁都没有办法接受这样残忍的事实。而仅仅开播几集,罗子君的人生已经从巅峰跌落谷底,这样的巨大反差对演员提出很高的要求。从一个每天只知道逛街刷卡的富太太突然变成了被丈夫抛弃的中年单身女性,马伊琍把握着每一寸情绪变化,也让观众从心底感受到她此刻的绝望,这样,或许等罗子君善良转身的时候会更加击中人心吧。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篇7
由靳东、马伊琍、袁泉、雷佳音主演,陈道明等客串的新剧《我的前半生》,正在东方卫视热播。凭借剧情的现实感、犀利金句以及演员集体演技在线,该剧评分超过7.6分,收视频频破1的成绩很是亮眼。尤其是剧中人物呈现出来的价值观的碰撞,在网友中间引起热议:一个女人到底要不要做全职太太、如何自强?女性观众对此颇有思考。
荧屏回放
剧情台词贴现实:马伊琍和靳东互怼很有喜感
剧中,马伊琍饰演的罗子君35岁,大学毕业以后,只在外企工作了半年就回归家庭,成为资深的全职太太。不料,老公陈俊生(雷佳音 饰)爱上了公司同事,并马上提出离婚,她平静的生活从此被打破,前半生和后半生由此截然分开。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大戏,《我的前半生》最大的亮点就是贴近现实的剧情,开头几集紧凑的故事迅速抓住观众,剧中的台词之犀利也颇受好评,尤其是马伊琍和靳东互怼被评很有喜感、过瘾,比如“你的装模作样比土豪金还讨厌”、“请你像七11一样24小时灯火通明、监控全开地看好你老公!”
演技在线:
吴越演技太好招骂最多
此外,不同于当下市场偏好年轻演员,该剧聚集的全是实力派演员,他们的`演技集体在线,让观众频频叫好。马伊琍开篇将很“作”的上海女人诠释得很生动。袁泉将海归精英范儿,和身为闺蜜为朋友两肋插刀,演绎得比较准确。
男主角方面,雷佳音将愧疚又决绝的变心老公呈现得很惊艳。靳东表现稳定。陈道明的餐厅老板是全剧的定海神针。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吴越扮演的“闯入者”凌玲,可谓贡献出了扎实演技,工于心计、看似无所要求却步步为营,是招骂最多的角色,恰恰说明她的表演十分成功。
观众热议:女人要当洋娃娃,也要做钢铁侠
对于剧中人物的价值观,不少人欣赏唐晶的做法,“什么是真正的女性觉醒?当不再认为女性为男人料理日常生活等事情是职责时,不再认为嫁得好就是好命的时候”。
因此,有观众开始反思:“女人要当洋娃娃,更要能做自己的钢铁侠,而且永远不要相信男人那句‘不用工作我养你’,哪怕他说的时候是真心。”
有人表示,全职太太的确存在风险,“很冒险,他一直在前进,而你越来越落后,因为能相守一辈子的人,必须是能促进自己的人,这种模式是共通的”。
也有人认为,妻子是不是全职太太与老公是否有婚外恋没有必然关系,“还是因个人情况而异,但女方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丰富和提高自己”。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