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观后感时,我们都要回顾这一部影片的感人之处,写观后感的过程中,需要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天道王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天道王观后感篇1
在闲聊中,听到朋友多次推荐《天道》这部剧,点开第一集后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这个周末刷完了整部剧。关于这部作品,每个人看完都有不同的思考,或者说同一人每看完一遍都应该会引发一些新的思考,不要对剧名感到不知所措,这也是一部不错的商业片、爱情片,据说不少商学院的教授都有推荐这部剧给学生,今天我推荐给大家。
这部剧取名天道,从名字而言就意境高远,天是道,是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整部剧中佛、道、基督之警句让人不断的陷入思考之中。
主人公经过名利场后,淡泊的生活方式,让人不禁想起尼采的那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问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一次酒醉后的那首诗,“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万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祸福,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更能表明其当时的内心所想。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这句话贯穿全剧,是主人公思想的概括,似乎超越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何为“神即道”?我国唯心主义认为道是宇宙、精神的本源,而唯物主义又提到道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圣经》里有“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而神是指宗教及神话中具有人格和意识的超然存在体。何为“道法自然”?《老子》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是我国道家思想的精华,道重在自然而非强力人为。何为“如来”?如来既是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之一,更是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通常是佛的自称。
神、道、佛本就不是一家,我不赞同那种硬说成同宗同源的说法,不过宗教之间确有些相通之处。仅从信奉的人物而言,我国的儒释道,儒家将关羽称为关圣人、圣帝;道家将关羽称为武财神、翊汉天尊;而佛家称其为伽蓝菩萨。本剧里面夹杂各派的思考方式自成一体,这也是我认为的最值得看一处,不过如果尽信则不如不看了。
上次听一个教授的课,谈到我国文化在几十年前的那次摧残后,一蹶不振,而如今的现实也展现出,过重的唯物主义促进下,人们心无畏惧,出现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也不足为奇了,本剧中不少角色的结局也凸显出这类人的悲哀。每次跟国外的华人聊天,其实会不断打开我自己的思维方式,或许融合多种文化后,思维才能具有一个高度。其实我有段时间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出现进化论的西方,如今美国总统就职的时候,还要手按圣经并宣读自己的誓言,誓言这样的唯心主义产物却能和科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另外本剧的重点,或许也在自创的一个词“文化属性”上,提出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概念,并用全局去阐释,自助者天助的强势文化。但无论剧中人,还是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却依赖着靠他人的弱势文化,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宅男面前靠政府,实在不行就想着依靠神灵。而这部剧的剧本正是改编自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这个遥远的救世主或许就是天道,天道相助的则是自助者。
对于父母亲情这一段,主人公表现出的理性态度引起兄弟姐妹之间的不和,不过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只是交换,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从一出生起就背着还不完的债,如何能直起腰板。这也让我想起罗辑思维ceo脱不花之前的分享,当她发现自己怀孕了,第一个反应就是家里来了一位常住的房客。而她对孩子的定位不是自身生命的延伸物,更不是自己的产品或要一直控制的对象,而是一个很多年的舍友。并且会陪他走过人生里非常重要的一段,会给其提供关键的帮助,但是彼此之间是两个平等的人。
还记得剧中,主人公知道自己“杀富济贫”的做法会遭之另一面有识之士的声讨、责骂,于是前往五台山询问高僧讨一心安,得到大师相赠“大爱不爱”。恰好本周看到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专栏中的一句话,不管你站在那里,总有一半人在你的对面,靠获取所有人的认同去生活,是一场永无宁日、绝不胜算的自我恐怖主义。
由于最近几个月我一直在看人工智能方面的信息,而在《未来简史》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宗教只是人的一种想象体。可是在量子理论出现后,我们发现很多宗教里描述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可能是存在的,或许真的有一天,等科学家好不容易爬到山顶的时候,发现早有人等候在那里。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们当下能做的就是多见多思,继续维护认为有价值的想象体,并且继续追问自己内心到底想什么。
天道王观后感篇2
?天道》由张前导演执导,由王志文(饰演丁元英)、左小青(饰演芮小丹)主演在20__年上映的商战电视剧。
丁元英是一位商业意识超前,具有反叛精神和独立思想的先锋者。芮小丹是一位刑警,在丁元英暂住古城的时候与丁元英相识,二人由此展开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并掺杂商战戏份。
故事流水线不多介绍,下面针对笔者感兴趣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女人“形式逻辑”的属性
典型的形式逻辑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形式逻辑侧重于形而上学,容易孤立的看待事物;辩证逻辑侧重于辩证法,会动态、平衡的看待事物。擅长辩证逻辑的人倾向于思考问题本质;擅长形式逻辑的人则会轻而易举对事物对错下判断。
不圈定范围仅以男女有别来讨论问题,会犯性别二元论的错误。将这句话回归到电视剧中,台词出处是芮小丹问丁元英“你怎么看待女人?说心底的那些东西”
丁元英:“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辩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笔者认为丁元英或一切男性笔下的女性都是以男性视角出发的。并非说男性视角让他们包含恶意,而是男性视角存在天然弱势,也就是男人只能看到——“男人面前的女人”。
丁元英的论断出自对前妻的判断,他观察到的可能是前妻在处理男女感情上的形式逻辑。
在处理男女感情上,采取形式逻辑在笔者看来并无不妥。
夫妻双方将各自的婚姻角色扮演好,可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否则女人婚后既要完成家务、工作还要辩证和独立以保持对丈夫的吸引力。为何不是老公时刻保持对老婆的吸引力呢?
对女性思维方式的指责向来是男人对自己失败感情找到的好借口~
白马非马:出自《公孙龙子》的《白马论》,是一种形而上的思维。
2.格律诗的杀富济贫
格律诗杀的是民族品牌乐圣公司的富,济了王庙村农民的贫。
杀富富不去,济贫贫不除。丁元英行动前一直在思考的是,杀富济贫能否取得实效。
资源、财富永远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真正脱贫的只有自己。人所在阶层的文化属性决定了人的格局,影响其社会资源占有度。
3.“强者文化”和“弱者文化”
丁元英认为,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
该观点实质上与第2点一脉相承,不必过多解释。
最后,用所谓辩证逻辑的观点看,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表达自我,该剧观点具备创作者较强的主观色彩和比较浓烈的说服意味。思辩的同时,也充斥着夸大的氛围。但还是值得一看~
天道王观后感篇3
?天道》,没有能够如此打动我的视觉形式,《血色浪漫》不行,《士兵突击》不行,那都是匠作。《天道》不同,他有魂。连里面的音乐,天国的女儿,都让我震颤,我在听,那震颤触及了心灵的深处。如同做爱高潮迭起时,从尾骨发起的电流,瞬间贯穿整个脊椎,直达头顶。那种电流在头顶汇集,积聚,终于达到顶点,一束蓝色的光芒从百会穴喷射而出直达苍穹,那耀眼的光芒布满天空,覆盖大地。我这苍白的语言无法予以描述,苍白。
感受美,感受灵魂,是一种能力。
我在劝说自己平静,甚至放下了手中的青瓷酒杯,抵御杯中红色浆液的诱惑。平静。
这样的触动和激动让我难以抑制内心表达的欲望。我和小男说,王志文演的角色大多跟我心理相同,思想一样,就连他以前演的黑冰等等里面反面角色都骨子里和我一样。。我渴望象丁元英一样,一个人,一个城市,一台音箱,一套茶具,一屋子书,每日凉皮、夹馍和冰峰就可以了。特别渴望,一年可以,几个月也可以,心里完全放松。这,才是能让我有些着迷的玩意。
这样的东西是有灵魂。一种形式的美,只有具备了灵魂才能沁人心肺,无论是音乐,美术,故事,只有有灵魂的,才有美,有打动人的能力。那种灵魂,才是艺术的核心。而面对这种美,需要有能力去感受,去通过内在的自我使之最大化,从而生华。这是个体能够控制的。而这种个体的生华也有不同的种类,无优劣之分。有些内敛,有的放纵。不由得不想起年少时看《悲剧的诞生》时虽然看不懂,但就是能够感受到那种对自由的追求,那种超越性的人生。我的主体对形式客体的升华如同尼采的酒神精神或是日神精神,随他便了,洒脱,狂放……在洒脱和狂放中挥洒人作为人的本性。
继续看下去,突然剧中的丁元英说出了“魂”,“雄性的魂”,再次触动。雄性和电视剧、电影一样,都是一种形式,需要魂来承托,这些形式无一不是在魂的基础上升华。冥冥之中有种超越个体主宰的东西,叫天命。如同刚刚对魂的阐述,他在这一集说出这个字就是宿命。这就是沟通,这就是我期望的沟通。沟通未必是用嘴说的,可以用心感受。
我想我是具备这样的灵魂,或者至少,我是期望在人生中不断地寻找这种雄性本身的灵魂。什么叫匠人,什么叫大师。匠人做到顶儿就是个手艺人,没灵魂。大师,有灵魂,境界上去了,拈花一笑。大众,永远是落后的。永远是把大师和匠人在匠人的技术层级去比较,所以社会的评价就摇摆。“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于无声处听惊雷,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旦大师憋过了劲,横空出世,又有一帮傻逼跟着吹捧,其实他们并没看懂。
而对于想超越这个境界的人,千万别在乎短时期,甚至一定长的时期内大众的评价,这就是所谓的不在乎。想起纳兰容若的那句“空负凌云万丈志,一生襟抱未曾开”,年少时为此而兴奋,现在,无所谓,不开就不开,已经追求过了叹什么叹。想流芳百世,想大众认可,找不自在。这让我想起来某个牛逼的人说的“原谅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大众永远是愚昧的。其实不是不在乎,是不值得在乎,评价体系不一样。
而对于个体,关键在于不燥,稳得住。这是我现在面对的东西。我在把握。根本不需要浮躁,七八成都把握住了,现在剩那两三成,也不急,慢慢来呗。享受这个过程。
我围绕在呼唤中,如同莫言笔下的肉孩儿,被肉们呼唤。身边,那青瓷,那梅洛红,那玻璃杯和玻璃杯里的清茶,甚至盘中的鸭脖、鸭胗,那白瓷花瓶中盛开的百合,瞬间都有了生命。我听到呼唤,来吃我,来嗅我,来喝我,来看我吧!你强悍的生命和灵魂让我们的存在有了意义,被这样的灵魂升华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我享受这种表达的欲望和自由,享受这种冲动。
天道王观后感篇4
?天道》是我人生这么久以来第一部感觉到“魔性”的电视剧。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完电视剧之后主动想要写一篇观后感。我感觉到了自己的疯狂,仅仅是对一部电视剧,一种激动的心情,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怀……
?天道》这部电视剧是在“华商·领袖风采”第一阶段的课程中一位大哥推荐给我的。当时我在小组中分享了自己之前的一些经历,也是这三年来一直影响我的一个病根。听完我的分享大哥没有表达太多的观点,给我推荐了两部电视剧:《天道》、《风筝》。他说这两部电视剧或许对我有用,值得我一看。两天的时间我追完了第一部电视剧,我对那个病根产生了理解,也对大哥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气势和那种处世之态增添了一份羡慕与敬佩。或许三年之前我看了这部剧就不会有后面这一系列的事发生。并不是说我对道法,佛法这些东西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我并没有那种道之道的境界,也没有对传统文化的评价,有的仅仅只是一个感悟,一个“觉”字。
大哥讲的是“根”,一个有禅意的名词,一种与传统文化存在火花的活法。我之前的态度是看不懂,现在只是看不透,不敢说有多大的改变,只是心里不自主的泛起一种共鸣,一种归属感。曾经与大哥谈起“信仰”和“信念”两个词,我只看到信仰了的威力而无法完美诠释,关于信念在现在看来也只是参透表象。
在剧中我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仿佛感觉到这三年的自己不是孤单的,那一个月的沉思并不是颓废,信仰并不仅仅只是力量的源泉,信念不仅仅只是结果的导向,配合这几天的课程培训才发现一切都是这么的简单。“欲”字以外还有什么?我不知道
人的一生有两件事可以做,第一件事是生存,大多数人忙绿短暂的一生是为了这个,第二件事便是寻找人生的意义,大多数人都想要开始第二件事却被“贪嗔痴”困在第一件事中恶性循环。小部分人旨在探索第二件事,一个字“悟”,佛说看佛性道说看道法还有人说看修为,这是我不懂得的,其实每个人都想完成这两件事情,但完成第一件事顺势成了开始第二件事情的先决条件,很多人望而止步。我可能只是路过,我不知道。
电视剧中讲的文化属性,我也不懂。五台山论道我更是不懂。我只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归属感,丁元英的思维方式我触及不到,就连芮小丹的心境修养我都不懂,可能是作为一名观众,但是我对丁元英的做法我有一种特殊的共鸣感,甚至有一种同情感,芮小丹对丁元英的想法我不清晰或者说不敢去评论,丁元英对芮小丹的“此生得你一红颜知己足矣”我也不敢揣摩,由心而发的敬佩让我充满羡慕,丁元英得道所差的这一步可能就是唯一能给我写这篇观后感勇气的吧。
我需要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
天道王观后感篇5
几日前,利用国庆假期,我渡琼州海峡乘火车北上,路迢迢千里,辗转抵达《天道》外景拍摄地,山东聊城;也即是剧中所称的“古城”。
古城之印象,尽收于 “水”、“古”、“文” 的地域风情中。
漫漫行走在街市,记忆中的熟悉,原是剧中元英与小丹在古城相往的`那些桥段。
东昌湖上的拱桥,古旧的光岳楼,杨氏宅院内的海源阁,四面环绕着的护城河,小丹跳过街舞的大广场,他们俩吃工夫面的小巷口……一一真实示现于眼;我仿佛是以缅怀的心境,追思着他们如天国般荡气的恋情。
虽言之,他们并不存在于现世中,而我所敬重应是那份不易的情愫,是那纯洁超然的精神高度。
是夜,细雨绵绵,秋风清凉;齐鲁大地一方偏隅小村的乡舍间,昏黄灯下,我独自翻看着《天道》的原著——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这原是一部非同寻常的文学作品,书中广泛触及人生、宗教、法律、文化、音乐、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金融股票等命题;所喻言揭示的深层哲理,已远超出自己知识架构下的认识境界。
所以是,欲想言,便生生的不知从何而言起。
沿着剧中以及书中的脉络,几日后我追寻到另一古城,首都北京;这也正是故事情节中,人物命运与事态发展的转折地。
悲、喜尽在北京城;大气成篇,叹为观止。
他人得道悟到而讲出的体验,我仅是个观者;惟自己觉到悟到,才是真正的得之其道。
秋风里,我伫立皇城根下的街头,只在用心悟觉。
天道王观后感篇6
?天道》是根据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的,是一部讲述丁元英和芮小丹天国之恋、杀富济贫的凄美故事。《天道》中丁元英说了这么一句话:人从根本上要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生存,得活下来;二是要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给自己的心找个安处。
第一个问题自不必多言,自降临于世,首先要面临的就是生存,无论年少还是年老,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生存。
第二个问题,给自己的心找个安处。安处,就是让自己心安,为家庭,为父母,为自己,都可以。重要的是这个安处要怎么找?
我认为,安处具体化的表现形式在遇见事情的时候的处理方式。比如,在路上碰到摔倒的老人“扶”还是“不扶”的问题,扶了,是见义勇为,拔刀相助,不扶,是因为有新闻报道,有人因扶老人被告上法庭,是为自保。这两种选择都可以理解。决定“扶”还是“不扶”的背后,是“三观”在影响着你。
“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指处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时间段的眼光去看待与分析事物,它是人对事物的判断的反应。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对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方式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和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
三观中,世界观总是和理想信念有机联系在一起,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和导向作用,人的一生,就是活在对自己的信念的追逐的过程中,所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人生观是通过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对人生观也有着很直接的从属关系,人生价值会影响人的一生,具体表现为影响着一件事值不值得去做,这就形成了价值观。价值观,就决定了这个老人“扶”还是“不扶”。“扶”还是“不扶”又反过来作用于价值观,人生观,回答了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
在考虑“扶"或“不扶”的时候,脑海中难免会回想以前学过的理论,想要从中华文化中寻得一丝支持,但是中华文化也是具有矛与盾性。比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如:姜还是老的辣,和长江后浪推前浪,比如兔子不吃窝边草,与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不论“扶”还是“不扶”,都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理论支撑。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自己找个心安的地方。
天道王观后感篇7
天道是一种文化属性大指社会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小指人的文化及受教育程度。
主人公丁元英是一个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思想家。他具有着不同的思维逻辑、处事风格。他遵循天道、人道、法道。其道在与‘觉悟’。觉悟则不成方圆,即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一个看似复杂的现象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组成,人文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加着各种色彩,而恰恰丢失了最宝贵的,也是最原始的简单,即文化属性,脱离了天道。
丁元英是一个被世人看做‘鬼才’的人;而芮小单用剧中的话来讲则是‘天国的女儿’,在拥有金钱、地位的同时干着一份天职的工作。在世人眼中的两个另类,得到了灵魂上的`共鸣,从对方身上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元英一直寻找的简单,小单需要的理解、认同),他们相爱了,他们的爱是‘天国之恋’。只有他们彼此才是懂对方的人,从灵魂深处达到了一定的思想境界。
芮小单一个活的简单、死的伟大的女人,在她身上把‘道’体现的是淋漓尽致。丁元英看得懂其他所有的人,但惟独读不懂她,只因她活的简单。
欧阳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女人,肖亚文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女人,三个不同的女人,代表着三种不同类别的成功女性。而她们的共同点是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生活独立。
强势的文化、伦理、道德逼死了林雨峰、小明,但他们在丁元英那里得到了一块净土,找到了生命的归宿,灵魂上得到了安慰。
我觉的这部电视剧你除了欣赏丁元英外,还喜欢其中的那三个女人及西安的文化、延安的壶口瀑布吧!
在生活中你也属于另类。你是由元英的‘道’,林雨峰的英雄气,父亲的熏陶和自身的因素组成的。男人和女人是一个整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一个借口,相信你也会找到属于自己‘天国之女’。
天道王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 期观后感模板7篇
★ 少年派观后感7篇
★ v观后感模板7篇
★ 莲观后感7篇
★ 冰川观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