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认真对待写教学反思,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一篇优秀的教学反思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和真实的教学能力的,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音乐课郊游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音乐课郊游教学反思篇1
在本次活动中,我对活动进行了一些修改。首先是对目标的修改。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的设定上,应从幼儿的情感态度、认知与动作技能等方面考虑。在原教案的活动目标中,情感目标并不是很明确。《郊游》是一首欢快明朗的歌曲,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很容易就勾起幼儿之前去郊游时开心的记忆。幼儿在活动时会自然而然产生开心的心情,和小伙伴一起表演时也是开心的。所以我对目标进行了修改,希望通过活动,幼儿能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与朋友结伴表演的快乐。
其次,是对活动过程的修改。我们小朋友已经有过集体郊游的经验了,所以通过一个关于郊游的谈话活动引出整个活动。并播放音乐,让幼儿随着音乐再“去一遍螃蟹市场”。不仅唤起了幼儿郊游记忆,还产生了和同伴一起郊游时愉快的心情。保持着这样一份心情,幼儿很快就投入到歌曲的学习中来,学习的更加积极了!《指南》中指出“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还用语言创设了多个郊游的情景,鼓励幼儿用邀请的方式再来演绎整首歌曲。通过这样的环节设计,幼儿并不会觉得唱歌是枯燥的,反而是有趣的。边唱边做动作,边邀请小伙伴,幼儿的表演能力和交往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虽然在课前对活动进行了修改,但是活动结束之后,还是发现有一些不足之处的。
一、对情景把握不够,导致幼儿不能很好掌握歌词
通过唤起相关记忆和反复聆听这首歌曲之后,幼儿对歌词理解了不少,并能跟着音乐唱起来。但我发现幼儿对“白云悠悠,阳光柔柔,青山绿水一片锦绣。”这一句歌词的掌握比较薄弱。当时我是停下整首歌的教学,把重点练习放在这一句的学习上。先让幼儿念熟了再来唱。在课后,我反思,在这句歌词的学习上,为什么不利用他们去郊游的经验呢?可以引导幼儿理解:首先我们是愉快的去郊游,然后是停下来欣赏风景所以可以是优美的感觉。这样幼儿应该更加容易掌握歌词了。
二、语言组织不够精炼,对幼儿的回应不够全面
音乐活动的教学是我自己比较薄弱的一项。在本次活动中,自己的语言的表达、提问应该更加精炼。有些问题没有问到点上或者问题太肤浅了,比如:“我们去郊游时开心吗?”“你们唱的真好听,再唱一遍好不好呀?”等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无意义的。在对幼儿的回应上,我也只是用“是的。”“你说的对。”等简单的语句来回应,导致个别幼儿兴致缺缺,到后来的邀请表演环节才重新提起兴趣来。
所以在今后的活动中,应深刻分析教材,采取适合本班幼儿发展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幼儿的各种反应,对于幼儿的回答给与积极、有效的回应,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让每位幼儿都能投入到活动中来。
音乐课郊游教学反思篇2
?郊游》是一首台湾儿童歌曲,曲调活泼开朗。歌曲分为三段体,第一、三段完全相同,表现了孩子们兴冲冲向前进的神态和小伙伴之间亲密的友情;第二段与第一、三段形成对比,着重刻画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旋律舒展、优美。设计教案时,我主要抓住低年级小朋友好动、好奇心强等方面的特点,以郊游为主题的路线进行展开,现反思如下: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学是引导学生审美发现的过程,美的教学环境可以成为有效的潜在教育手段,而美的感受这个过程的基础是聆听,在这一课中我紧抓音乐本身特点展开一系列的活动:怀念秋天、寻找秋天、走近秋天,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听中感悟音乐,听中理解音乐从而表现创造音乐的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感受有:
一、突出音乐本体,培养聆听习惯。
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基础。音乐教学首先应解决的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培养聆听的习惯从而使学生拥有音乐的耳朵以至关注生活身边的音乐。本课的设计中除了涉及视觉媒体,还让学生在一次次听中感受音乐的内涵,“你听的真仔细,歌词都注意到了”“音乐的耳朵对学习音乐很重要”“做一个文明的观众”等都有意识的在引导专注投入的听,倾听,养成聆听的习惯。实践证明,突出音乐本体的听,用音乐创设情景的做法,能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与喜爱。聆听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对生活中音乐的仔细聆听,依赖学生专注的听。
二、与学生生活真实相链接发现美。
音乐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链接,把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从生活中发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机。郊游是学生们所喜爱的,生活中有许多真实情感的体验,通过模拟式的郊游生活再现唤起学生学习热情,使歌曲的演唱“情到深处”是很容易的。音乐源于生活,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音乐、发现音乐,从而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美。
三、在“音乐情景过程”中让学生创造音乐美。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十分明确地把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总目标:本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鼓励音乐创造”的教育理念做到了让学生经历“音乐情景过程”创造音乐美。例如在表现歌曲是加入打击乐器的伴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多元化的音乐情景表现美丽的秋天,去除了固定的一元化的音乐情景演绎,教师给学生提供创设音乐情景的思路、资源、条件、方法等。通过开放式的讨论,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和智慧,提出对问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四、音乐欣赏动中感悟美。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打开多个感知渠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中,只有开放学生多个感知通道,才能让学生对音乐欣赏做到真正的主体参与,激发起激烈的情感因素,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本课设计充分体现了开通多渠道让学生动中感悟的特点。如课始教师带领学生律动《去郊游》时,让学生在动中体验情绪,动中加深感受乐曲,动中塑造音乐形象,动中创造音乐,参与物质环境的布置来再现孩子眼里的秋景。这节课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一首演唱,一首欣赏曲目,时而演唱,时而聆听,时而讨论律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既不感到枯躁单调又打开了学生多个感知,多有所获,情趣盎然,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当然本课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教唱歌曲环节,除了让学生体验歌曲的两种不同情绪之外,并没有深入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方法去演唱就直接进入歌曲表现环节,而学生也只是在表面上理解,并没有学会具体的演唱方法。这也是我今后课堂上所要攻破的难点。
音乐课郊游教学反思篇3
?郊游》是一首台湾儿歌,旋律平易,亲切,朗朗上口,歌曲描写了儿童结伴去郊游的情景,要求学生在演唱歌曲,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音乐表现的能力。
我在设置教学情境时,首先让学生欣赏平时去郊游的图片,通过让他们回想并回答看到了什么,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情绪,边哼唱边做动作,这些对于生性好动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块巧克力,诱惑他们为了得到美食而全力付出。
?郊游》这首歌中的第二乐段的节奏、音准是个难点,根据节奏来朗读歌词,强调附点与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易于后面的学唱。低年级儿童音准欠佳,顾以模仿老 师来学唱,师一句,生一句。每句学会后再完整地演唱,学生的注意力不强,所以我以多种演唱形式来巩固歌曲,师生接唱、分组唱、男女生唱等等。
最后歌曲的情感处理:我把它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表情;一种是肢体的表演,使课堂推向高潮。通过一种媒介使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热情,学生表现得更加兴致勃勃了同时也让学者从中感受到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
音乐课郊游教学反思篇4
开学第一周二年级的音乐课上,我讲授了歌唱教学《郊游》。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次通过“做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我以气息练习游戏《吹泡泡》开始,让孩子们通过熟悉的游戏来体会唱歌时气息的运用。然后通过听范唱——按节奏读歌词——跟唱——通过分析乐句及歌词来理解歌曲,有感情演唱的方式来学习歌曲。在拓展环节,我安排学生通过打节奏给歌曲伴奏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并通过为歌曲伴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复习歌曲。
整节课我的安排有张有弛、能够使大部分孩子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虽然在学情分析的时候,我已经想到班上可能会有不能自律的孩子,但是仍然对于已经被家长听课三节课的孩子会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估计不够充分,致使在课堂中未能调动全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分组活动环节,因为学生这节课是在楼下上课,座位与平时音乐教室不同,找不到自己的活动小组和小组长,致使一些孩子没有能及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我认为,自己对于学生常规训练不够,以后还得加强,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对于各个班级中自律性差的孩子以后我要加强了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做到及时、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更好完成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今天这节课,更让我感受到要不断学习、及时反思的重要。
音乐课郊游教学反思篇5
?郊游》是一首童谣,五声宫调式,由带再现的三部分组成。歌曲的旋律多以同音重复、动机重复的手法在一个八度之内形成,节奏紧凑,附点八分音符的出现,使旋律具有一定的推动力。歌词朴素、单纯,叙述了孩子们手牵着手去郊游,观赏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色。歌曲愉快亲切,朗朗上口,抒发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一、对比体验,感受情绪
通过复习《大树妈妈》的演唱,再次体验歌曲抒情柔美的情感;接着欣赏歌曲《郊游》,体验它朝气蓬勃、雄壮有力的情绪。两首歌曲不同的情绪体验带给小朋友们不同的感受,其实不用老师多说什么,孩子们自己就已经能很好地表达对歌曲的体验和感受了。面对这样的歌曲,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们都蠢蠢欲动了,于是我就引导孩子们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
二、语言渲染,表达情感
老师优美动听的教学语言不但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歌曲《郊游》的第一、三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情绪有所不同。我通过提问,创设情境,让学生开动脑筋,找出歌曲中不同的情绪:1、3部分活泼、欢快,第2部分舒展、优美。然后用表扬地语气来引导他们:你们都是一只只百灵鸟,歌声悦耳动听,在欢快的'地方请用有弹性的声音跳跃地唱,抒情的地方用柔美的声音连贯地唱。孩子们都仿佛成了小百灵,歌声变得优美动听了。
三、歌曲表演,体验快乐
歌曲表演分为舞蹈动作与乐器伴奏,舞蹈表演在第一个环节已经加入,所以重点在于指导学生用节奏为歌曲伴奏。《郊游》这首歌有一句歌词唱得最多:“走 走 │ 走走 走│”,在歌曲表演这一环节我安排这条节奏为歌曲伴奏使课堂推向高潮。首先用拍手为歌曲伴奏(分组进行),然后用高位置、轻柔的声音朗诵伴奏(首次尝试这样的练习,朗诵与歌唱形成二声部的音响效果,虽然有点难,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小朋友朗诵得很棒,毕竟只是二年级,真的要为这些孩子竖大拇指!)最后是用打击乐器的伴奏,孩子们兴致勃勃,表现得非常热情和积极,他们在演唱歌曲,表现音乐的基础上,体验到了歌曲带给他们的愉快心情。
音乐课郊游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