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重视起教学反思的写作,我们才能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好地展示自我,当我们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一定要认真写好适合自己的教学反思,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故事的教学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故事的教学反思篇1
知道要承担区公开课《编写动物童话》习作指导课后,我便开始构思如何才能上好这一节课。童话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文学体裁。可以说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是浓厚的。按照往常习作指导的思路方法就是先激趣,再拓展思路,然后指导写作方法,学生习作,最后评改。但这一次,我采取了先写后导的指导方法。整个准备过程让我意识到设计有效前置性学习活动,并且能够发挥其作用以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结合我们三年级前置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在习作学习目标指导下,我设计了以下的前置性学习活动:学生在习作课前三周的课外阅读时间里要保证有阅读童话故事的时间;在课前一分钟进行分享自己最近阅读的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利用半节课,让学生进行看单幅图合编童话故事,在编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选择更吸引人的情节进行续编。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尽可能从阅读中感受到童话的特点,激发他们创编的兴趣。活动开展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创编童话故事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创编的热情很高,我觉得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创编童话故事的兴趣。半节创编课下来,学生仍然意犹未尽,这时已经实现了激趣这一步。但与此同时,我发现他们讲故事时,大部分对故事经过的表述都不是很清楚,这可能跟他们的语言积累有限有关。本来故事构思得不错,但由于表达不清楚而没体现故事的趣味性,因此,我们年级集备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怎样让学生能够写出一篇有趣的动物童话故事呢?童话故事的有趣与精彩不仅仅在于故事情节能吸引人,或者让读者有着各种的遐想,还离不开里面精彩的人物对话。从第二单元开始,学生就学习描写人物对话了,那就指导学生通过描写对话来把故事经过表达清楚吧,这样就不用写太多陈述性的文字。要设计对话,写好对话其实也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于是,我们最后把这次习作指导的重点定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描写对话来把故事经过写清楚、有趣一些。
接着,我进行了一次试教,有幸得到前教研员蔡小白老师和现任特邀教研员陈天兰老师的听课指导。试教课的效果并不理想,我让学生观察单幅图片概括故事大意,然后概括课前构思的故事的大意,是拔高了要求,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还是需要在老师引导下进行概括大意的。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因为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已经尝试用绘画、写故事经过提纲、故事主要内容等形式来构思故事,所以他们的兴趣点主要还是在自己的习作上。而我在指导这一部分花在观察课件出示的单幅图片想象对话、对比评析根据此图编写的故事范文从而归纳出本课要指导的写作方法这些环节的时间过多,但针对学生构思的故事进行指导的时间不够。另外,我开课时引入了竞争进行激趣,后来却没有利用,没有体现实效。学生小组交流自己要编写的故事时,没能表达清楚,评价与提建议都落实不到位,有的学生甚至没有专心听。动笔写故事时,部分学生能够加上对话的描写,但有部分不知从何写起。蔡老师的意见给了我启发,既然学生的兴趣点在于自己构思的童话故事,那就以学生的故事为基础进行指导。
其实,通过试教,我也发现了在前置性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用连环画的形式来构思自己的故事效果可能会更好,学生画连环画更有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因为我从我班学生交上来的绘画中看到了一个个用多幅图表现出来的完整故事,有点甚至把主人公之间的简单对话编出来了。学生的故事构思好了,对故事经过的思路比较清晰,差的就是用文字具体表述出来。干脆就让他们先把故事写下来,看看他们能否把故事经过写清楚,这样指导起来更加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于是我决定一改往常的“先导后写”的习作指导方法,进行“先写后导”。
学生在前面提到的前置性学习活动基础上,自己根据单元习作要求先把构思的童话故事写下来,教师在写法上暂不加以指导。我仔细看了学生的初稿,除了有一个学生只写了几句话,其他学生写的篇幅都不算短,都能够把故事写完整,最让我惊喜的是大部分学生都用上了对话描写,有个别甚至把描写提示语的三种方式都用上。在表述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习作中虽然出现对话描写,但是很简单,或者只出现在故事开始和结尾,对把故事经过写清楚没什么帮助;未能正确使用冒号、双引号;语句有欠通顺。针对学生先写的初稿所反映的情况,我更加明确这节习作指导课,老师的后导重点就放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自己初稿的基础上,找出故事经过中用对话会写得更清楚有趣的地方,再进行想象设计对话内容。
这节课的“导”教学第一步是赏析范文,归纳方法要点。我先出示一张图片和根据图片想象编写的童话故事范文,引导学生赏析,学生很快就发现范文好在哪些方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我在他们点评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并板书关键词。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可以通过对话描写来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对话描写中的提示语用上描写怎么说的词语会更精彩。我还提了一下文中出现了三种提示语的形式,鼓励借鉴但并不强作要求。本来我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范文中注意把对话进行分小节来写,这样的故事看起来会更清楚。但我却忘了,看来临场的发挥还不够老练。课中想起,心里想着要找一个机会补充回来,后来一个学生在评价同学的习作时提出了没必要分自然段的问题,我就抓住机会补充了分小节的作用和提出这个要求。
第二步是评析同学习作,学会运用方法。在学会赏析的基础上,我出示了两篇课前选好的学生典型习作,第一篇是用对话描写来写故事经过的,还算清楚,但是没有正确使用冒号和双引号,语句有点不通顺;第二篇是只在故事最后有两句对话描写的,故事经过不够清楚。在评第一篇时我通过师生一起改正标点来让学生再次复习巩固冒号双引号的正确用法。在给第二篇提建议时,我侧重引导学生发现故事经过中可以通过设计对话写得更加清楚有趣的地方,学生找到了两处。然后同桌进行想象合作编对话,学生汇报的对话内容基本能把故事经过表达清楚,但是对话的设计还不是很精彩,可我没作进一步的要求,我想如果全体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写作方法就很好了,毕竟是习作起步阶段。
第三步,运用方法充实修改。先对自己的故事进行充实修改,把经过写清楚,再进行同桌交流,互相提建议,再修改。这里,如果我提醒学生可以针对同桌的故事经过进行提问题,这样可能更好,因为通过回答问题有助于故事作者发现自己哪里还没写清楚。接着师生对比评议第二篇典型习作充实后的故事经过,继续提出修改词句的要求,这时,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
第四步,交流分享。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请了两名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其中一篇是第一篇典型习作的作者。这是比较遗憾的一个地方,因为学生从开始就有着交流分享欲望,却没有充分的时间当堂进行,只能在往后的课前一分钟进行了。
从充实修改后的习作看来,学生基本能运用对话描写把故事经过写清楚。虽然有几个学困生写的对话比较简单,但能够学会这种方法,相比三言两语的陈述还是有进步的。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先写后导”的习作指导课,以前我是认为老师还没有指导,学生不会写得好,何必浪费时间,特别是习作正式入门阶段的三年级学生,必须先教给他们方法。通过这一次,我体会到并不是所有的习作题目都只适合“先导后写”的。我还感受到“先写后导”正是体现了我们现在都在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同时,我觉得“先写后导”习作指导课离不开前置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正如我这次习作指导课,学生先写的初稿是在一系列前置性学习活动前提下写出来了。正是大量阅读童话故事,学生知道了童话故事里的事物可以像人一样行动、说话;通过与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合作创编童话故事,学生意识到要编写有趣的故事跟大家分享;通过画连环画的形式编故事,理清了创编的思路,清楚自己要编的故事主要内容和经过,而且保证故事完整。这些就是学生在此次习作的前置性学习活动中的所得所获。在这前提下写的初稿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具体分析,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有的放矢。但是如果离开了前置性学习活动,学生的初稿所显示出来的问题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无话可写,如果教师要全部解决,恐怕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不了,收效也甚微,甚至会影响习作学习目标的完成。当然,前置性学习活动是在习作学习目标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目的是能够更有效实现习作学习目标。这样整个学习过程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尽管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情作调整,但不会偏离习作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能够设计并开展好习作前置性学习活动,就更能彰显先写后导这种习作指导方法“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中心”的优势。
故事的教学反思篇2
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候,课堂上发生的一场争论。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一首我国家喻户晓的童话诗,在教材中是一篇阅读课。在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课堂上,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大部分同学喜欢忠实善良的渔夫,不喜欢贪心不足的老太婆。而有几个同学却一反常态的提出喜欢“我喜欢老太婆,不喜欢渔夫”的言论。
他们认为:文章的中心是在赞扬渔夫的忠厚善良,但是他这种忠厚善良近乎于懦弱和无能,一味地听老太婆的指使,机械地完成老太婆教给的所有任务,明知是老太婆贪得无厌,还把她的话当作圣旨去执行,在办事的过程中不假思索,不动脑筋,对于老太婆的错误行径非但没有及时的制止,而且还象执行公务一样敢怒而不敢言,他的听话成了对老太婆的纵容,最终连一个金鱼要报答他的木盆也没有得到,这样的忠厚善良难道还值得我们去喜欢他,欣赏他,效仿他吗?
再说老太婆,她的凶狠、贪心不足,当然是可恶的,可是她“抢抓机遇上台阶”也挺值得欣赏。她抓住了渔夫的忠厚善良、听话的特点和金鱼报答救命之恩心切机会,使生活一次又一次得到改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不过她没有很好的认识自我,若不是她太不知足了,要当海上的女霸王,激怒金鱼,她就是永远富贵的女皇。如果老太婆能改变一下自己生活的态度,与渔夫和睦相处,一道在生活稍微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了。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老太婆的言行,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听了个别同学的争论与分析,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观点,觉得孩子与众不同的观点映射出了他们高度的分辨力和与时俱进的思维力,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事物了。看似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也确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不能用不变的眼光看发展中的事物!虽然学生的回答与教材的本意有所出入,但是这种同中有异应该
故事的教学反思篇3
本文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贫穷的渔夫,到还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我的教学设计环节简单明了,首先检查孩子们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接下来进行一分钟故事比赛,这符合知识目标中复述故事情节的要求。文章的重点是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的赏析,我先抛出一个问题:“渔夫救了魔鬼,魔鬼却要杀死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接下来一个问题:“魔鬼说的是真话吗?”这个问题出来之后,很自然就过渡到魔鬼性格分析上。通过魔鬼的性格分析之后,就到了他的对手渔夫的性格分析上,这种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对比展露无遗。最后的小练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展示学生的.自信心。
星期四的教学展示结束了,许多环节的处理都不理想,给大家展示的是一堂失败的课,在这儿把失败处梳理一下,以后引以为戒。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头脑冷静,善于应变的,课堂上的每一步不一定要按教案中预设的按部就班的进行,应该视课堂情况、学生情况而变。在课堂上的分角色朗读中,当同桌两人的朗读没能读出效果,读不出魔鬼的凶恶、渔夫的镇定从容时,我还继续让同桌两人读,其实可以尝试一下让全班同学或全班男生来读魔鬼,一个人朗读渔夫,
这样一起扮演魔鬼的学生就不会感到害羞,会把魔鬼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样一个凶恶强大的魔和一个手无寸铁、弱小的渔夫就在朗读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再如,学生读不出魔鬼的语气,老师示范之后,学生都夸老师读得好,此时,可以激学生跟老师比比,而不应该为了朗读的完整,错过这个机会让学生继续往下读。
还有课前除了备教材外,更应该备好学生这头,所谓的知己知彼。第一次在班级讲课时,在无人旁听的情况下,师生都很放松,思维活跃,发言大胆有个性,朗读神情兼备还有些夸张,于是想当然的认为在四一班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殊不知此时非彼时也,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物,当然并非说四一班班学生没配合好,而是我不了解学生,于是回答的面就限在了几个人身上,没能调动更多的学生投入进来,再加上师生都没能放开,朗读的练习上就非常欠缺了。
故事的教学反思篇4
上次参加全镇的小学语文主题阅读课型的比赛,现将教学反思归纳如下:
(一)课型选择
这次主题阅读课,我将课型选择为一系列的寓言故事,从这些寓言故事中精选三个经典的寓言故事,然后找出其中的对比。相对于其他选手,我摒弃了精讲阅读课,因为我总是在尝试着:小学阅读课,到底是不是该换个模式了,能不能群文阅读?所以我抱着试试的`想法选择了群文阅读。
(二)教学流程
本堂课,我分三个流程,一是引出对比,利用所学课文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作为切入点,引出对比;二是找出对比,课外阅读《蚂蚁与屎壳郎》和《龟兔赛跑》进行对比阅读,再分别从人物、性格特点和结局这三方面展开对比,三是用对比,我自编了一个寓言故事的开头,请同学们帮忙结尾。这三个环节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教学中的不足
①在引出对比中,三年级学生根本不了解对比是什么。不同学校,学生的知识结构肯定是有差别,这种情况,我已经做好了两种预设,但效果不明显。
②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积极性无法调动。在找对比和用对比环节,学生能写但是不敢说,不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我的困惑
小学语文阅读课该怎么讲,从哪里找切入点,怎样既保证课堂效率又有成效?
故事的教学反思篇5
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我们每天都要上的就是识字课,由于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的识字课很容易就变得枯燥而低效,我总是在琢磨,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高兴地识字学字,学习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在备课、研究教材的过程中,二年级下册识字课第三课《贝的故事》让我眼前一亮,这课通过“贝”字演变的过程,渗透了汉字的字源字理。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做了教学设计,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精心打磨,为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的识字课。我发现学生对这样的识字课有很大的兴趣,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于是,我的识字课堂加入了字理识字,引入了许多汉字故事,在学“寒”字时,我将寒字的金文写在黑板上,启发学生,“寒”就是屋子里有个人光着脚踩在冰上,说明天气很冷,旁边放着一些稻草取暖,但是仍然无法御寒。说明天气真的很冷。就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寒字的意思、记住了字形,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生字的热情。
同学们一边学习生字,一边了解了这个生字形与义之间的关系,更加深刻地记忆了它的字形与含义,更明白了蕴含在汉字背后深远的文化含义。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在课下也学着自己去查阅资料,和家长一同学习汉字故事。同学们慢慢喜欢上了学生字,学语文,学语文氛围很浓。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每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爱汉字就是爱我们的文化,爱我们的祖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让孩子们从小爱上汉字,了解汉字文化、将我们的汉字文化传承发扬是我们语文老师光荣而义不容辞的责任。
故事的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