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了解书籍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读后感应该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我们的观点和思路,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月记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月记读后感篇1
看《小城三月》的同时,也在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所以不免有些对比。刚开始看了小城三月、后花园、家族外的'人,因为家族外的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不得不换《雅舍小品》换换口味。小城三月评价比较高,我反而觉得无感,可能是后来模仿她这种写法的人太多,而我又先入为主的看了太多。看后花园的时候,那个晚上连觉都没睡好,故事给我太大的震撼了。繁茂的后花园,生生不息,阳光充足,无论是花是草都在疯狂生长。而后花园住的长工,他过的生活黑暗、孤寂、绝望,绵绵不绝的喂驴磨面,本应壮年,却虚弱消瘦的身体,这些与生机勃勃的后花园的花草形成强烈的对比。主人家的女儿,如同阳光照进他的生活,更如天上的星星一般遥远。尤其让我感慨的是,在主人家女儿出嫁,他送走女主人的回来的路上,那大海澎湃一般的内心激荡,仿佛看透了人生。人生意义何在,不过是为了一代一代为了下一代苟且的生活罢了,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人,不过是在一遍遍重复昨天的日子罢了。失去了像阳光照进他生活的人,他又跌进了黑暗中,更加的孤寂更加的绝望了。而后和街上的女寡妇在一起,我以为他至少能过上普通或贫苦人家的家庭生活,陷入为下一代苟且劳作却带着点奔头的意思,没想到作者笔锋一转老婆没了,转眼孩子也没了,又只剩下后花园阳光照耀下的阴影里,他麻木绝望的捱完最后的日子。写这篇后花园的时候,萧红只有30岁,这30年里,她从富家小姐到全国各地流浪,为了爱。在她流离在外时候,一定受了很多委屈,吃了很多苦,恶劣、物质短少的环境下,一定在夏季又闷又热夜晚辗转难眠,也一定在寒冬的早晨渴盼一碗热腾腾的粥而未得,受尽了心酸苦难,才能写出这么残忍的故事。
看到家族外的人,大多以对话来推进小说的发展,可能是句式表达可能是铺垫太长,我读起来又晦涩又无趣。《山下》这个故事,看到最后也是诧异。才11岁的小女孩,纯真热情,有使不完的精力,在大人的支配下,无言无悔的劳作,给家里带来了丰富的吃食,也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奈何人性本恶,贪得无厌,使得本来充满活力的小女孩,一夜之间“”“长大”,也成了对生活麻木和绝望的人。
最后让我震撼的故事,是《旷野的呼唤》,被日本人侵略的背景下的故事,父母对孩子那种热切的爱,那种有爱也不会表达的父母,孩儿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这父母的喜怒哀乐。孩儿离家,父母担忧又无可奈何,孩儿有出息了,父母也觉生活了奔头。旷野呼唤中的儿子,给日本人修铁路,怀着“偷偷抽掉铁轨的铁定,让火车翻车”爱国心,父母不知道儿子心里的盘算,只是觉得儿子挣钱可以养家,家里富足了,儿子出息了,父母心情舒畅了,能够在村里大声说话了,吃睡都合心意。可惜,小说的开头,那狂暴的风,扫荡一切的狂风,吹走树叶、纸屑、抹平地面的坑坑洼洼,说话的声音都能吸进风里。这注定是个悲剧的故事。当得知儿子偷火车上的东西被日本人抓走后,父亲就疯了,当天夜里钻进狂风里面,一去不返。母亲在后面喊“你回来吧!你回来吧!你没有了儿子,你不能活。你也跑了,剩下我一个人,我可怎么活……”然而大风浩浩荡荡的卷走了母亲的声音。父亲已经跑走了,在旷野里呼喊着……故事里大篇幅写风,狂风,整个旷野的风,像魔咒一样混沌了地平线,吸收了一切声音,只有呜呜的大风狂乱的吹着。从来没有见过谁把狂风写的如此真实,细节处如喂鸡的谷粒,一个接着一个被风扫到墙根,而后又被扫回来,又如风吹的那干燥的、毫无水分拉杂的一堆,刷拉拉、呼离离在人间任意地扫着。这些细节的描写极为真实和生动。又如小说最后一段“……风在四周捆绑着他,风在大道上毫无倦意的吹箫,树在摇摆,连根拔起来,摔在路旁。地平线在混沌里完全消融,风便作了一切的主宰。”从语文的角度分析,捆绑用的极为精妙,在狂风里行走的感觉跃然纸上。
萧红的文字,是一种极具天赋的野路子。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喜欢用大量的语言勾勒背景,就像小城三月里的春天描写,像后花园、北中国、旷野的呼唤都不厌其烦的描写故事发生的背景,文字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算不上精致,却很别致、与众不同,又带着点粗野的味道。
这本小说集里故事,无一例外都是悲剧。我想一定不是她故意为之,内心的悲苦和绝望,需要通过笔触来抒发。本来在看到《家族外的人》的时候,我看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觉得,梁实秋不愧为大家,小品文写的行文流水、带着智慧、些微的讽刺,贴近生活,笔触又豁达又逗趣,反观萧红的文字总觉得有点野气。然而当我看完这本小说集,深切的感受到萧红,她不过是用短暂的一生,写出了另外一种文字表达风格而已。二者无法比较,都是我心中喜欢的作家。
三月记读后感篇2
读完《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每一个故事都令我回味无穷,就像亲眼所见到一样。在一行行的文字中,蕴含着作者的感情,用一句句有趣的言语把每个故事描绘的惟妙惟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其中,我记忆最深的是泼来可西以优异的成绩感化了他经常喝酒的爸爸。他的爸爸经常喝酒,而且,每次喝酒回到家里都会打他,可是,即使是这样,泼来可西也从不抱怨,从不怨恨他的爸爸。如果是我,我一定会这样想:为什么我有一个这样的爸爸啊,我什么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得到父爱呢?这对我太不公平了。泼来可西能这样一次一次的原谅他的爸爸,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是他对父亲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单纯的。我们呢?我们都做了些什么?
每次回家以后,嫌妈妈做的饭不好吃,把玩一推就不吃了,你可知道,妈妈做饭多不容易;在你只顾得玩游戏时,父母叮嘱你要学习,你不但不听,还反冲他们发火……
这样的事常在我们生活中发生,而我,也有过这样的情况:嫌父母唠叨、嫌他们做得不够周全。但是,和泼来可西比起来,我们多幸福啊!不用以优异的成绩来换取父母的疼爱。
我们要学着理解父母,当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我们照做,他们就不老到了吗;如果让我们自己来做饭、来管理一切事物,我们不可能像父母做的那么细致。
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是每一个孩子的义务的责任。多和父母交流交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学习生活,这样他们才会放心。多问候一下父母,让他们觉得我的孩子长大了,会关心别人了,这就是他们的最大安慰。
三月记读后感篇3
假期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意大利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
?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爱的教育》中,作者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空气一般,咱们身边到处都是爱,咱们从未离开它。爱可以使人绝处逢生,爱可以使浪子回头,爱又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力量。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咱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咱们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
这本书教会咱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咱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咱们的老师,和养育咱们的父母。
三月记读后感篇4
近几年来,我读过许多书,比如《水浒传》、《海的女儿》等等,但让我记忆犹新而又感动的就是我们白教师推荐的意大利亚米契斯着的《爱的教育》,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这本书讲得一位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在学校的四年内写得日记,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题目叫一个爱国者思想的孩子。文中是讲一艘法国轮船准备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开往意大利的热那亚。船上有许多游人,其中包括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两年前,安利柯被人卖到了马戏团,马戏团里人踢他、打他,不给他饭吃,强迫他学戏卖艺。到了巴塞以后,他想尽办法逃出了马戏团,来到意大利领事馆寻求保护,领事听了他的遭遇后十分同情,把他安排到了回国的轮船上。船上的三个游客听了他的遭遇,出于怜悯和同情,给了他一些钱。之后,三位游客又开始了卿天,把话题移到了意大利。他们越说越激动,把意大利说得一无是处。正在这时,忽然钱币像冰雹一样倾泻下来,砸在他们的头上。“把你们那些臭钱拿走,我绝对不会要那些侮辱我的祖国的人的钱!”一个愤怒的声音在他们周围炸开。这篇文中的小男孩子虽说受过了很多苦,可是,他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祖国犹如我们的妈妈,我们爱她,离不开她。虽然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不尽人如意的地方,但我相信,随着祖国的逐渐强大,我们的妈妈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富强的。
总而言之,爱的教育是一本我们大家值得去读的一本好书,就如同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三月记读后感篇5
每当我打开一本好书、阅读一篇好文章时,就好像眼前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读阿琪斯先生的《爱的教育》就是这样,它给予我启迪,给予我力量,催我奋发上进。
爱是包容,爱是相信,爱是盼望,爱是忍耐……《爱的教育》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后来,我才发现,每一件事,甚至每一个最渺小的动作都充满了爱。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我们更离不开爱,如果没有爱,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如果没有爱,就没有美丽的花草树木;如果没有爱,就没有我们如此美好的生命……
以前,我觉得爱是爱,教育是教育,爱和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怎么能写在一起呢?直到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才发现,教育中充满了爱。这本书的核心就是一个“爱”字。爱分很多种,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爱都有讲述,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书中提到的爱都不是泛泛和空洞的,而是通过很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爱的内容非常丰富,和世俗生活融合到一起,宛如实物一般触手可及!
?爱的教育》中,描写的是虽然是一个个平凡的人物,但他们却有着不平凡的思想品质,在我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涟漪,将爱的美德永驻到我的心中。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从亚平宁山脉到安第斯山脉》这个故事,它主要讲述了一位刚满十八岁的少年马尔科历尽了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自己重病的母亲,并且帮助母亲建立信心,勇敢的和病魔做斗争,最后母亲终于得救了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马尔科是靠着他坚韧不拔的毅力找到母亲的,他徒步行走了几千英里,其中经历了很多的困难,是他对妈妈的那份爱,让他度过了种种难关,最终找到了他的母亲。我非常敬佩他,从这个故事中,我也深深的体会到了什么是爱。
三月记读后感篇6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萧红
也许正是因为欣赏萧红女士这种不凡的写作风格,欣赏她虽然短暂但却充实饱满的生活而被她的小说深深吸引。
今年寒假有幸读了以她其中一篇代表作《小城三月》为名的同名小说集,我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渐渐走进了她的世界,才开始真正地认识萧红,理解她的精神。
无论从《手》到《牛车上》到《山下》到《后花园》到《小城三月》到《呼兰河传》我都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自身的独特气质和她本人对于小说的不同的诠释方式。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并不拘泥于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的小说。她认为人应该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文学,表现文学。她在《小城三月》中的每一篇作品都表现了她的独创性。萧红女士深具冲破现存小说格局的魄力。她成功地打破了介于小说与非小说之间的厚障重壁,创造出了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诗之间的新形式。然而她的作品也不失那种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敏锐。她的描写精致别样,使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她的作品包含的巨大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手》。她所描述的不仅仅是一双普通的手。它被“发黑”、“发青”这两个词概括地淋漓尽致。这双手在文章的开头就已给人深刻的印象,甚至让人在开始就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双手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它几乎成了这篇小说中的专有名词,也成了主人公的代名词。然而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只是这么一双特殊的令人厌恶的手,也不是为了让人厌恶而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她述说了一个出身农村染房的乡村女孩来城市学习的一段经历。然而,这个人物自始至终都受到人们的歧视。虽然她付出比别人的努力但依然无法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她所得到的只有嘲讽。她及她的父亲带着希望来到学校,却满载失望地离开。似乎这双发黑发青的手就是她的身份证。然而她就像永远无法洗净那双被颜料玷污的手一样,永远无法改变那些所谓城里人对她的根深蒂固的偏见。
文章以语言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校长对她的阴冷的语气,同学们尖酸的讽刺,以及她质朴、厚道的话语和父亲对女儿充满希望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人物的形象。文中许多极为细致的神态描写也生动得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话。而文章也以“我”的心里变化为线索。“我”从对她有一种莫名的抗拒到对她有一丝好感到她离开时的一线惋惜,表现了“我”的无奈、同情。这双手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它不仅向我展现了这些人物,也向我展现了如此一个社会,如此一种氛围,留给人无限的思考空间。
而这本小说集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值得一读的。不管是《小城三月》还是《旷野的呼喊》等等都与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繁华世界全然不同。它似乎带着我走进了不同的世界,让我去了解一种风俗,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生活……显然,这种笔触与如今商业性极强的文学作品有着天壤之别。萧红女士通过该书所要表达的那种对人性美的追求是值得我们这些青年好好细读的。
萧红女士的生命虽然如此短暂,但她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小城三月》,一本怀旧经典的小说,就像一杯陈年老酒,香浓四溢,使人回味无穷!
三月记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