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思考的一种文字载体,通过写教学反思是可以及时知道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的,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峡》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峡》教学反思篇1
?三峡》这一课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成功的方面是:
一、通过三峡风光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直观的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通过采用五种不同的读课文方式,即加强了诵读,又不使学生觉得乏味,从而很快读懂、读通课文。
三、“品读:课文图片对对碰。请你用最美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环节用的好。通过图片与课文的对比阅读,使学生把枯燥的语言文字物化为美景,便于他们的课文背诵和理解。通过课文语言美读,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对美的领略。
四、教学用语方面,做到了无一句废话,上下衔接特别流畅自然。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舒缓有度,做到胸有丘壑。
五、引导学生方法得当,点拨到位。学生通过引导,很快领会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了解抓住事物特征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不成功的方面是:
一、时间掌握的不够好。生字词注音和重点词语解释方面浪费了时间,课前预习过的可以抓重点强调一下,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导致时间不够用。
二、因时间不够,最后写作拓展环节根本没有来得及展开,没有到达我预定的目的。
三、学生朗读比赛环节不够完美。完全可以让学生男女生,两人一人读一段,这样也可以达到考察诵读的目的,而且还可以节约时间。
四、我觉得我应该把翻译课文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而不应该糅合到分析课文中来进行,这样条理会更分明一些。
《三峡》教学反思篇2
一、本课在单元的地位
本课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所以学习本文要了解一些游记文体的知识,要弄清作者的游踪,把握各峡特点和两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特点,是很关键的。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刘大杰先生的《巴东三峡》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三峡的雄壮与秀丽,感受到它的雄险,它是一座中国千年文化的山水画廊,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即把握作者的游踪,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这是教学的重点。但历代文人游历三峡都是顺流而观,而刘大杰的《巴东三峡》却是逆流观写,而且主要是写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极状了形势的险恶,这就激发作者的一些想法,当社会环境恶劣,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我们如何去做?在描写三峡山水特点时还写了两处人文景观,三峡里的人文景观很多,可笔者却只写了昭君幼居,刘备托孤的典故,这是什么用意呢?胡人侵边,王昭君决然站起,逆身走进大漠,汉朝的历史因此而延续了百年。刘备托孤,敢逆吴魏,使天下终成三足之势,这些人物都敢于逆当时的历史潮流而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他们成为了历史上的两座丰碑。作者将敢逆潮而动的历史人物与三峡中的山险水急之景交织在一起写,旨在启迪人们,当历史处于衰退时期时,俊杰当敢逆潮而动,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应是《巴东三峡》的人文所在,也是将景和情融为一体、寓情于景的写作寓意,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把握三峡各景点的位置。同时也了解作者的游踪,在学生读课文时,出示三峡的`景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把握三峡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时具体品味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感受三峡山险水急的特点,解决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的突破,作者极状三峡山险水急的景物特点,但作者的情感寄托却是隐匿在昭君出塞和刘备托孤的典故中,这些人物对推动当时的社会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处于危难时期俊杰当敢逆流而动,推动历史进步的文本。
这节课的设计,让学生不仅是和作者一起游历三峡,欣赏三峡的优美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在游历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体会作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峡》教学反思篇3
今天所执教的《三峡之秋》是五年级上册“以城乡美景”为主题而编排的一篇阅读课文。
针对“课程总目标”对阅读的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独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第三学段目标”关于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就围绕这五个环节,反思一下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激趣导入理解文题环节。
利用语言唤起了学生对以往学习过的写景散文的回忆,为学这篇写景的文章作了铺垫。通过指导审题,使学生明确了文章的体裁和内容。
★预习检测、反馈学情环节。
通过检查,反馈了学生朗读的预习情况,相机指导了光晕、显露等生活中易读错或难读的词。明确了本文的写作顺序、景物内容和三峡不同时段的特点。为下文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抓住特点,指导朗读环节。
通过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的学习方式。运用读语段、画语句、品特点、悟写法的方法。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训练,使学生习得了有顺序、抓特点、多修辞、用对比的写景方法。再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感受到了山河的壮美。激发了对三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熟读积累了语言,培养了朗读,理解了词句。
在实施本节课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学生依提示独立学习,然后合作学习。在展示汇报时,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合作的力量。
重建的方案:对中午长江美景的感悟,就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提醒学生要分工明确。在展示汇报时,以小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按提示的要求,把句子是怎样抓住长江特点,表现这一时段三峡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说具体,然后练习有感情朗读,并对朗读作以指导。
《三峡》教学反思篇4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 读后我们觉得他的语言几乎是尽善尽美,要想把这篇文章中描绘的画面展现给学生简直太难了。而且我们也自我安慰说:“写景的文章就是难讲,你看大家都不讲写景的文章。” 可如此美景不把学生带入其中,作为老师该有的不仅是愧疚,还会有一种误人子弟的罪恶感。于是这些天来,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怎样讲这一课。
起初我是接连的在网上浏览,也找到一些录像,看了一些课堂实录。但没有可以拿过来就用的。没有让自己满意的。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尤其是如此美文。斟酌再三,这两天终于讲完了这一课。有令自己满意的收获。
第一课时我通过和学生对诗导入,引入长江三峡。然后就抓住对“峡”字理解,出示三峡图片,认识三峡。进入课题后,直接就检查预习情况。
本课就两个生字,一个“橘”是在第一自然段先出现的,通过联系上下文学习“橘”字,从而走进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领同学们读课文,画出本段都写了橘柚树的哪些特点,想象画,读出感悟。从而了解了三峡秋天成熟的特点。几篇轮读,赛读。学生们几乎背下了第一自然段。接着我们看第二个生字“冽”,这个字正好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段同样的`方法:找这个字是写什么景物的,画出这个景物还有哪些特点,读文字想象画面,谈感受并读出来。就是这样我们在欣赏中学习语言文字。
学完这两个生字,我们来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迅速勾画出标志性的词语。
第一课时就要结束了,我们又回顾了一下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法:找景物,画特点,想画面,读感悟。
第二课时是学习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是按时间顺序写,三峡之秋一天的美景的。每一段都要有读得设计,早上一段我抓住“明净和明丽”“闪耀和闪烁”这两组近义词指导学生体会,早上三峡秋天的清新明净之美。中午一段我抓住“热烈”通过去掉比喻句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方纪语言功夫的精到。孩子们主抓“金鳞巨蟒” “呼啸奔腾”体会到滔滔长江的雄壮奔放之美。出了热烈,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形容此时的长江之壮美。黄昏的长江一段,我让学生读书通过自己的朗读去体会它的平静和轻缓,在与上段对比读,此时长江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
最让我得意的就是“夜”这一段的设计,我说孩子们,此时现在我们就是游客,终于盼到了夜晚,这是我们很期待的,因为今天是中秋啊!那么此时游江你一定会留影,那么请读书,看看你要拍那里,这张照片你要给谁看,要告诉他什么。
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游着,拍着......此时我真觉得时间好短暂,我们还没有尽兴游玩,下课了。
课结束了,我让学生会家写一篇导游词。(自己过过游三峡的瘾吧!)
课结束了。反思一下问题还是不少,读书指导时间分配不均,早晨用时过的,夜晚用时很少。如果时间分配好了,最后的拍照就会让学生尽情享受其中了,而最后的展示缺没有时间了。再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进入了情景,这是一个长久的课题。如何才能尽可能的让那些隔岸观火者,也身临其境呢!
《三峡》教学反思篇5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通过对三峡一天之中美景变化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爱三峡之情。编者编选此文的目的是通过让学读优美的词句,来感受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爱三峡,爱祖国之情。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把编者的意图给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在课前必须要考虑好的事。为了能较好的完成这一目标,我在课前制定的预案中着重突出了三个方面:
1、制作课件。收集了很多与三峡有关的美景图片,制作成了声、图、文一体的幻灯片,以直观视觉来增加学生们的感知力,激发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2、以读悟文。通过多种形式的用情的读文,(师领读,生领读,师生互动领读,重点句中特读)以读中感悟来增加学生们的认同力,激发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3、写家乡。通过选取家乡的一处美景进行描述,来培养学生写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之情。
实践证明,我的预设是有效的,我的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目的。另外,我还认识到,课前预案与课堂生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预案制定的好,课堂生成的就多。相反,结果也相反。这是联系。课前预设的,课堂上并没有出现,而课堂上出现的课前有没有预设上。这就是区别。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拘泥于形式、依赖预案。我们要用课堂教育机智来驾驭课堂教学。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为建设高效课堂进行探索。
《三峡》教学反思篇6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初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能把握课文
《三峡》教学反思篇7
?长江三峡》是刘白羽写于1960年的一篇抒情游记散文,但是鉴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在理解本文时很难再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那么这就让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存在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知人论世的方式点滴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且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习写景游记散文的景物写作手法上,而非不适应现在教学的情感理解上。
以上是整个课堂教学总的定位问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中去反思和学习这篇课文,包括“点”与“面”的巧妙设计;包括通感修辞手法的复习等等,这些知识点都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用到过,所以我会尽量让学生自己结合已有的知识去发现这些文章中的闪光点,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第三,当然是诗歌教学的运用,之前在听王谦老师上《祖国山川颂》时,就已经领略过诗歌教学的生动和有效。王老师在上《祖国山川颂》时最大的特点是诗句地巧妙运用,其中最典型的一次运用出现在课文第八段的讲解上。课文第八段主要是颂中国的古典诗歌,之前作者热情颂扬了祖国的山川地貌、自然图景,还歌颂了祖国土地上辛勤的劳动人民,肯定他们与祖国的关系,接合之前的文字,文章写到“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体会最细微的情感,捉摸耐人寻味的思想,感受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言外不尽的神韵,更陶醉于诗人们对大自然叹为观止的描画。”中国古典诗歌神韵兼具,中国古典诗歌是对祖国山川的最好描画,这一切,仅是这样说说学生都知道,但是并不能打心底里感受或者说是领略到。这一段在讲授过程中,如果仅是说明性地讲诗歌和语言是祖国文化的反应,诗歌和语言也是祖国不可缺少的部分,爱祖国必然爱祖国的语言和诗歌,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讲授更会破坏原文的散文诗意味。王老师上课时并没有这样设计,他也没有对语言和古典诗歌的优秀多做强调,只是就其中一个词问学生:“叹为观止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理解,止即到此为止,那么就是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这样优秀的诗句,说说看。”开始学生并没有什么反应,主要是诗歌积累没有被激活,于是王老师便稍稍地给了学生一些提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这写的是塞北草原上的风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景色的描写;还有写江南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都写的是春天;描写夏天的风光的比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秋天风光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冬天的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老师一句也没有赞美祖国古典诗歌怎么好,但是一说完这些诗句,学生就立刻能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从而也发自内心地由此崇拜热爱我们的祖国,在诗歌诗句的赏析体会中进行了一次情感和审美的教育。
同样的,我在设计本篇课文时,也巧妙地利用了诗歌,一方面是因为古人写长江三峡的诗歌比较多,资源丰富。课堂一开始,为了让学生能对从未领略过的长江三峡风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就引用了大量的诗歌,并且让学生也有机会积累一定的诗歌。教学过程中,针对三峡不同的特点,分别引用不同的诗歌。诗歌的引用,不但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诗意,而且更容易为学生感知。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优点之外,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参与度可能不是很高,主要是以教师教授为主,除了要求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比如本文其实景物写作的手法很多而且很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间断性地帮助学生做一些小结,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紧,所以并没有能及时地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第三,阅读很多时候应该和写作结合起来,所谓听说读写,既然学习了那么多种写景方式,就应该可以让学生尝试地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一个现场片段习作,这将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和运用这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应该讲究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课堂应该注重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相结合,有效地运用诗歌以及学习过的知识来学习和感知新的知识,这就是我这堂课后最大的感受。
《三峡》教学反思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