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得体会,个体能够更清晰地设定目标和规划职业生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迈向成功,我们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可以把我们的主观感受写出来,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爱弥儿的心得最新7篇,供大家参考。
爱弥儿的心得篇1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
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爱弥儿的心得篇2
康德这位过着规律如钟表一般生活的近代哲学大师,终其一生仅有一次因为看书而忘了准时散步,而他所看的这本书就是卢梭的《爱弥儿》。以前在了解康德生平的时候看到这则逸事,就让我对《爱弥儿》印象十分深刻,但当把这本书买回来之后却搁置书架多年未曾读完,直到xxxx年才一口气啃下来,感叹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值得每一位热爱生命、追求真理的人阅读。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是以他的自然哲学观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有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才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人也逐渐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教育,通过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可行的方法,实现“新人”的目标,进而实现改良社会的理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实现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与之对应的教育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在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在教育内容上,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的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所以,卢梭非常注重符合自然的原则,强调身体与心灵的协调发展,强调学习与运用的统一,强调对学生的崇高的美德、朴实的作风、批判的精神的培养。
卢梭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教育需要,提出了分阶段教育的方法,而全书也是基于这样的方法划分为五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在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这其中融合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在教育发展史上是极其可贵的,而我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家族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在入学后,学校的教师又肩负着教育子女的重任。在《爱弥儿》一书中,时间跨度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婚孕育新的下一代,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也提到了许多可行的教育技巧,对父母和教师都有指导意义。比如在婴儿期如何正确认识哺乳对孩子、对社会风气、对家族关系的影响。孩子如何学习语言,孩子哭闹的引导,衣服的选择等等,非常细致。在少年期如何正确对待情书的问题,如何进行个性教育等等。对教师来说,什么是自己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在学生中树立威性,如何通过设计活动进行教育等等。卢梭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主要在父亲身上,爱弥儿是一个孤儿,他的老师就是他的父亲,教师和父亲是合二为一的,这种身份同一、跨度漫长、目标明确、方法科学的教育,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关心学生成长的人去细致阅读。
这本书不仅是写给父母和教师看的,它也值得每一位追求上进的、渴望正确认识自我、锤炼自我的年轻人阅读。书中谈到各种感官的应用,谈到身体的锻炼和心灵的培养,谈到物理学、天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也谈到青年学生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躁动,如何正确地选择自由职业,如何正确地去选择配偶,成婚后又应如何处理婚后关系等等。这些内容没有道德高高在上般地宣讲味道,而是如同一个年轻的朋友,和你一同探讨人生各个阶段的智慧,他的书中所体现的这种朴实无华,躬身践行的精神值得我们去认真体味和学习。
然而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知识专业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要想像卢梭提出的老师要兼任各科教学且能教出优异的理想已经很难实现,而且如书中描写的老师这辈子只教一个学生的理想在如今也只能是理想。此外,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多次强调回归自然,回到乡村去教育,但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完全是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进入城市而失去了农村之家的人越来越多,这种乡村教育多大多数人来说也很难实施。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本适合每一个人阅读的经典,他可能不仅仅是教育学的,而是百科全书式的,但总的目标是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使自己的成长和言行都合乎自然的法则。
爱弥儿的心得篇3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值得来回揣摸的书。卢梭构思奇巧,用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提出了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孩子先后进行的各种教育,系统地表达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卢梭的教育主张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这种主张反复强调的是教育中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学生,就像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一样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固有规律。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本来都是好好的,可一到手里就全坏了。是的,卢梭的观点切中时弊,英国18世纪初期的教育现状不与现代教育有着同样的弊病吗?现代教育固然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在维护某种已有秩序和现存状态上的确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然而在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人类自身的充分发展。那是因为,现代教育没有真正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如此看来,卢梭的“自然人要学会平等、自由、博爱,要体格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做事干练,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保持人的地位,适应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的教育主张对现时的教育有着多么重要的借鉴意义啊!
阅读了《爱弥儿》,你会发现,我们在教育中有太多愚蒙的行为!
包在襁褓里
不知从何起,一个错误的论点形成了我们的.惯有行为:如果让婴儿自由自在地活动,会养成一些不良的姿势,长大后四肢会变形。因此,孩子一出生,人们便用襁褓把他束缚起来,两腿伸得笔直,两臂放在身体两旁,用布带绕了一圈又一圈,只头露在外面,跟粽子似的,俗称“三角包”。卢梭说,可以肯定地说,这一点事毫无根据的。相反,在有的民族中,那些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养起来的孩子,普遍十分健康,应对危险的自主意识很强。是啊,把婴儿包在襁褓里,最终使新生儿在挣扎中耗尽了体力,延迟了发育。这样残酷的束缚,使孩子出生后获得的第一感觉就是痛苦,第一种待遇就是惩罚,第一件生日礼物就是枷锁,比戴着手铐脚镣的犯人还要痛苦难当,就连小猫、小狗都不如,唯一的自由只有哭声!
因此,卢梭认为,从婴儿开始呼吸,就不要把他包在襁褓里,不要给他戴帽子,不要给他系带子,不给他围围巾,一定要给他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他的小小的四肢能够自由地活动。等有一天,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他已经拥有超越同龄孩子的健康体质。
让哭成为命令
我们常常会有这些的做法:对于婴儿期的孩子,当他为伸手却拿不到一样东西而又哭又闹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把东西拿给他;对于童年期的孩子,当他头碰肿了,鼻子出血了、手指戳伤了而嚎啕大哭时,我们常常忙去抱他,安慰他。类似前者的情况,虽是小小举动,却会让孩子养成奴役他人的思想。养成了这个“帮助”的习惯,孩子就把周围的人看成是工具,利用他们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逐渐形成依赖心理,就会感觉到奴役他人的幸福与舒适。一旦这种感觉扎下根,即使长大之后也不会消亡。懂得教育之法的人应该在孩子不声不响伸手时把他慢慢抱到那东西前面,而他开始又哭又闹时要假装没有听见,不理会他的哭声,不要使他养成命令人的习惯。类似后者的情况,不忙着抱他或是安慰,要让孩子跟着自己镇静下来,学会忍受伤痛,先忍受轻微的痛苦,逐渐学会忍受更大的痛苦。想尽办法保护孩子,防止他受到伤害,这会导致他长大以后没有勇气和经验去应对伤痛。
如果是一个聪慧的孩子,假如爱无缘无故地哭,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只要他一直哭,就不要去理他。相反,他不哭时,我马上就到他的身边。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很少哭。
用说理教育
相对于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我们的道德教育显得有些艰涩,很多家长与老师常常这样怨恨孩子:这些道理,我反复说过无数遍了,可他还是不听!英国绅士教育的倡导者洛克理性及自我克制教育,他的观点固然值得现今通识教育者的参酌,但是以理性的方式教育孩子并不适合童年期的孩子。洛克的错误是把目的当成了手段。
我们有时候很钦羡幼儿园的老师,拿个铃铛,轻轻一敲,孩子们就井然有序地回到了位子上,或者弹奏一首曲子孩子们知道该做什么了。显然,幼儿园的老师遵循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寓教于游戏中。两岁到十二岁是儿童期,某些老师误把小学阶段的孩子当作成人来教育,却不知犯下了操之过急的错误,在错误的时间想去完成正确的事,结果非但无效,反而是孩子从小对“道理”产生厌恶情绪。
“不要对他们进行任何语言教训,让他们从经验中得到教训”。如果他因为你不答应他的条件而生气,不要批评他,要在他玩得开心的时候也提一个不合理的要求,让他也学会拒绝。如果他性情暴戾喜欢搞破坏,千万不要生气。先把容易弄坏的东西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如果他打坏了家具,别忙着为他添置,要让他感觉到不方便;他打破窗子,你就让他整晚受风吹,宁可让他着凉,也要改掉他的坏毛病;如果他还继续打破窗子,就把他关进没有窗子的小屋,直到他承认错误。
“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行动都要多于语言。孩子们最容易忘记的是简单的说教,记忆最深刻的是亲身实践。”
无视劳动教育
北京科技大学一名老师告诉记者,有一次新生开学,别的新生都在忙上忙下整理铺盖,一名女生却在那里哭,老师问她怎么了,她说自己不会挂蚊帐……近年来,这样的新闻不断出现,原先被家长看作“小事一桩”的家庭劳动意识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而与农事有关的亲近自然地劳动教育更是成为城市孩子教育的空白。
卢梭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把劳动教育视为培养能够运用自己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去从事劳动、自食其力的自然人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一个人、一个公民,如果不去劳动,同强盗没有什么分别。劳动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所有的谋生职业中农业是人类从事的历史最悠久的职业,是最有益于人类的职业,也是最高尚的职业。因此,卢梭让爱弥儿从小就懂得干农活,让他学会使用各种农具。卢梭觉得“教育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有机地融合。”他把爱弥儿培养成既像农民那样劳动,又像哲学家那样思考。在劳动中成为一个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
美国哈佛大学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发现: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那些童年时参加过劳动,甚至做过简单家务劳动的人,要比那些小时候不做事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而且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当然,对于卢梭很多观点我还是持怀疑态度。如,卢梭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教育截然分开的方法并非科学。我也不同意他不主张教给学生百科全书的知识,更反对用书本知识来束缚头脑的观点,这是不符合当今知识爆炸的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与卢梭的“启发学生思考”、“获得经验”的观点相悖的。因为,知识既能促进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又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他重视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好奇心和兴趣固然正确,但这些因素都与知识紧密相契,无法单立独存。
?爱弥儿》为我们培养子女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指导和启发,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教育孩子的一张良方!
爱弥儿的心得篇4
卢梭的《爱弥儿》要求打破教育要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传统,在教育史上掀起饿一场影响巨大的革命。卢梭从他的哲学观出发,主张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王国的新人,即自然人爱弥儿。他主张儿童接受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教育。因此,她塑造的爱弥儿,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和判断力,又有劳动者的体格和手艺,而且还有高尚的品德和博爱仁慈的`胸怀。
全书共五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儿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陋,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心的理想教育蓝图。掩卷沉思,卢梭的思想让人震撼。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反对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在书中说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这种渴求个性解放的自然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鲜花一样自然生长。当然,呵护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在现实中做起来也许很难,但我们要试试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学生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学生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其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在白纸上留下烙印,这一笔下去,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涂鸦一片,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因此,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自然的锤炼。
最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应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著名教育学博士李镇西教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因此,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儿童、尊敬儿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实施不同阶段的教育,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动、活泼和主动地发展。正如卢梭在书中所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像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们,当我们为怎样教育孩子而绞尽脑汁、黔驴技穷的时候,让我们先解放自己,放手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里自然、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全方位接纳儿童的世界,释放孩子的天性,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爱弥儿的心得篇5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令人觉得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爱弥儿的心得篇6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一定是那些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智慧呢?
最好的办法是达到欲望和能力之间的平衡,用拥有的能力去满足拥有的欲望。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欲望也得到了满足,这样人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从而投入到有序的生活之中。
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少,所感觉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为让我们痛苦的不是缺乏什么,而是需要什么。
除了公认的幸福因素健康、体力、良知以外,每个人对人生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事实上,除了身体上的不适和良心上受到的谴责,其他一切痛苦都源于个人的想象。
法沃兰曾经说过:“一个人的财富越多,他想要的东西也就越多。所以,要想获得自己所缺少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舍弃自己所拥有的'东西。”
所有的痛苦都源自对幸福永无止境的追求。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现有的物质基础上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他就会很快乐。同时,他也会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做坏事的必要。人啊!把你的欲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内吧,这样痛苦就会离你而去。大自然有它本身的秩序,安心地坚守在大自然所赋予你的位置上,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要脱离了那里。
爱弥儿的心得篇7
卢梭他主张的教育法,他有很多很多的前提条件就比如说你必须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必须在什么样的环境,孩子是什么身份,保姆必须怎么怎么样,他的方法到底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会是什么效果?到底有没有可行性,还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只能说整本书都只是一场心理实验,有非常多的事,他臆想出来的成分有很多事,可能是结合他对教育现状的思考和反思,但是有很多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
他想象出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一个理想的教育者,然后他的教育方式可能才能成功,但在现实当中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我不知道他的教育法在日后是否有人真正去实施,效果怎么样了,还是挺好奇的。
当然尽管我们达不到卢梭所要求的这些理想条件,我们还是可以在一定甚至很大程度上参考他的教育方式的。
这也是那个时代书籍的特色,在还没有数据统计啊科学实验的年代,学者们的`理论有很大程度都依靠于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因此片面性很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同时他说出了很多今天的学者不敢轻易说的话,今天的人做研究由于分工过细,只能针对一个很小的范围,稍微多一点主观的判断就会被人说不靠谱。这其实也是大大缩小了人的创造力的,因为人要学更多更多的东西才行。
爱弥儿的心得最新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