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秋读后感8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读者通过阅读和思考,对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有所体悟和领悟,一篇出色的读后感是读者与书籍之间情感和心灵的契合,是一种共鸣的体验,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巴金秋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巴金秋读后感8篇

巴金秋读后感篇1

从车上下来,我立刻被这里的美景惊呆了。极目远眺,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近处,苹果树、桃树、柿子树都被累累的果实压弯了腰,采摘就从这里开始了。苹果挂在高高的枝头,同学们看了眼馋极了。可是要想把它们摘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同学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有的跳起来抓,有的用树枝打,有的抱住树干摇,还有的干脆爬上树去摘……不一会儿,好多好多又大又红的苹果被我们装进了口袋。这不小的收获使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

老师又领我们来到地瓜地。看到这片不起眼的绿地,我怎么也想不出,这地底下竟长着味道鲜美的地瓜。我蹲在地上,两手抓起几根瓜秧,紧紧握住,心想这一下定能拔出一个大地瓜。边想边用力向后拔,可是手拔疼了,瓜秧却一动不动。王业伦同学见我在使劲,也跑过来帮我。我拔瓜秧,她拽我的胳膊,哈哈,还真有点像小人书里的“拔萝卜”。这时,只听“蹦”的一声,把我俩吓了一跳,原来瓜秧断了。地瓜没拔出来,还差点摔个大跟头,看来拔不行,还要挖。

我重新找到一棵又大又粗的瓜秧,先把叶子扒开,再用手使劲挖根部的土。不一会儿,只见一个地瓜的小脑袋露了出来。我又学着刚才的样子,继续扒土。只见地瓜又露出了一些,我心想这回可成功了。我偷偷地看了看别的同学,还没有挖出来,心想这回我可成第一了,越想越着急,情不自禁站起来,使劲往上一拔,结果地瓜成了两半。我后悔得直想哭,真不该拔,怪不得在家里妈妈总批评我性急呢。

我又重新换了一个地方。这时我想起奶奶家种的南瓜了,叶子枯黄的大南瓜才会成熟。于是我选了一棵叶子已经枯黄的地瓜秧,使劲用手挖起来。细沙上磨得我手直疼,我还坚持挖,直到整个一个大地瓜完全暴露出来,我才将它小心翼翼地取出来。哇!好大的一个地瓜呀!我抱起地瓜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老师面前,老师看了高兴地说:“白潮挖出个地爪爷爷。”这时其他同学也都带着胜利的果实跑过来,大家互相比着,互相看着,大的、小的、圆的,每一个同学都在冲着地瓜笑,笑得那么开心,笑得那么甜。

啊!多么美好的季节,多么可喜的.收获,这天,我们在美丽、富饶的“乡间情趣园”

里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这在我的记忆中抹上了浓浓的一笔,它使我忘不了,真的,永远忘不了。

巴金秋读后感篇2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队委竞选,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竞选。通过竞选,我得到了一次实战锻炼,收获很大。想想这半个多月的经历,现在还激动不已。

记得刚开始从班主任秦老师手中拿到推荐信时,我激动得一晚上都睡不着觉,心里在计划着如何展示自己,可是又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在竞选中占据优势,好忐忑呀!

当竞选安排表发下来的时候,我吃惊得张大了嘴巴——改选的过程好复杂!要写竞选演讲稿,要上台演讲,要同学投票、网上投票,还要评委老师投票,这些关卡都通过了,最后才有可能竞选成功,我的心里开始没底气了:就以我现在的水平怎能赢得这次竞选?不要说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那么优秀了,就是我的同班同学汪婷我也有些地方比不过她呀!但我转回头又想:既然老师相信我,我就要好好表现,不能辜负老师的希望;既然爸爸妈妈支持我,我就要把竞选当作一次锻炼,在竞选过程中从哥哥姐姐和同学们身上学到东西,不要太在乎结果。不管了,豁出去吧!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演讲准备和投票环节了,那几天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表现自己了。演讲稿我想了好几天,写了好几遍,还请爸爸帮忙修改了一遍又一遍。那几天我更加注意自己的班干形象,什么事情都带头干,无论哪个老师布置任务给我,我都快速地完成,希望能给所有认识我的老师进一步加深印象;无论哪个同学请我帮忙,我都尽自己所能尽心帮助,希望同学们能为我投上一票;每天回到家里,我都向爸爸妈妈详细汇报自己在学校的表现,请他们帮我找出缺点、及时改正,以便在竞选中树立更好的形象。现在想来,在参加竞选的日子,我长大了许多,懂得了许多,特别是深深地体会到了老师的爱、家人的爱和同学的友情,这是我人生中的最大财富!

这次竞选成功,是老师辛勤教诲的`结果,是爸爸妈妈和外婆爱的结果,是同学们支持的结果,真心地感谢你们——尊敬的老师、亲爱的爸爸妈妈和外婆,以及我可爱的同学们!通过这次竞选,我增强了信心,我相信自己能够做得越来越好。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比如不善于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胆子不大;与其他班的同学接触很少,交往能力不强;在不熟悉的人面前不善于表现自己,大家对我了解不够……等等。在今后的学习和大队工作中,我将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努力当好老师的助手,努力履行好大队委职责,努力为同学们服务,请老师和同学们看我的行动吧!

巴金秋读后感篇3

秋天,人们往往会与收获联系在一起,与快乐联系在一起。

是的,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回老家一看便得知了:玉米熟了,人们都在忙碌着,有割植株的、有掰玉米的、有剥皮的、有去粒的、有晾晒的、还有犁地的、施肥的……但是,这是快乐的吗?

我相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是快乐的,收获就能卖钱,难道还不够快乐吗?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欣慰、一种平静。

回想半年前回老家的情景,从一个小嫩芽,到一小截杆,到长大、开花、直至结果,它,它们经历了多少!不知是多少个烈日暴晒的白天,炙热的阳光似乎要吸噬所有的水分,但是,它,它们忍耐了;不知是多少个暗淡无光的黑夜,无际的阴霾无情地摧残着柔弱的心灵,它,它们熬过了;不知是多少个风雨大作的日日夜夜,四周只有冰冷的阴雨、肆虐的狂风在来回纠缠、厮打,甚至想把它们连根拔起,但是,它,它们挺住了……于是,才终于结成了果,于是才有了收获。这对于它,它们——玉米们来说,根本无法用“喜悦”、“快乐”这样的平凡的字眼来形容,留在它们心中的是坚持过的欣慰,是经历过的平静。

收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曾经历过,不同的收获会让人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但每一个人都会有最清醒的认知、最切身的感受: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付出与收获总是成正比的,只有付出的越多,收获才会越多,并且付出,不仅仅是付出时间、金钱,还有机会、健康,甚至于灵魂、生命。决定要付出后,就要坚持到底,不怕失败,不怕磨难,只有这样,才会有收获。收获,谈何容易,只是金钱吗?只是时空的转移吗?肯定不是的,当全身心致力于这项工作时,就是拿生命作为押注。正是有了这样生命的赌博,才会唱响一曲曲生命的赞歌,才助推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成功超越!

收获,乐在其身、悦在其心、静在其魂!

又到金秋,又是收获。可是,亲爱的,没有耕耘,何谈收获?

巴金秋读后感篇4

金秋的收获

金秋的收获

“咚!咚!咚”震撼人心的三声大鼓响起,迎来了我校精彩的仪仗队花样操表演。

今天一早,秋意正浓,我校仪仗队到南海体育场参加佛山市花样操比赛。当全副“武装”的南海实验小学出现在体育场时,立即吸引了全场的目光!从春天的组队到秋天的比赛,我们训练了差不多半年了,期间,酸甜苦辣我们都尝过。看到我们黑黝黝的皮肤,就能知道,我们每次的训练都有太阳的“伴随”。流过的汗,落下的泪,受过的伤,将不再是过去,而是一种体验的收获,是成长道路上的一笔财富,比赛的这一刻,凝聚了所有人的心血。

“哒、哒、哒……”我们的花队英姿s爽,他们正迈着大步向前走,就像一只无畏困难的雏鹰。顿时,观众席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身为大鼓手,作为全支队伍的心脏,我们固然是身负重任的。开始走第一个花样――“展翅高飞”的时候,我只觉自己全身绷紧,正步踢得直直的,手使劲地敲着鼓,心的跳动跟鼓声融在了一起。听着场上熟悉而悦耳的欢迎曲,我发现我们的节奏压得很稳,心里踏实了许多,精神也愈发抖擞了。直到小鼓独奏的时候,不知为什么,脚不受控制地抬低了,但我立刻想到了老师赛前为我系鞋带时说的话:“谁坚持到最后,就能收获最美的笑容。”为了比赛,老师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任何一个细微的地方她都想到了。想到这些,我马上打起精神,直起腰板,踏出坚定的步伐。嘹亮的.号声吹响胜利的前奏,仪仗队员所组成的流畅的线条赢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比赛完毕之后,只听见裁判员阿姨用响亮的声音宣布:“南海实验小学――一等奖。”全场当即欢呼,笑声、喧闹声遍布全场每一个角落……

有同学哭了,但我们心里明白,只差零点几分就与梦寐以求的“特等奖”告别了,那是何等的遗憾啊!可我们毕竟成为了南海区的冠军,也该庆贺我们有进步的空间与目标,我们更应该为此而激动与振奋!

巴金秋读后感篇5

巴金的《秋》他的名著《激流三部曲》之三,也是终结篇。现在也是一个秋天,读了这部书之后,让我对这个秋天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的脑海里总是时不时冒出“天凉好个秋”这五个字。我一直觉得秋天本该是个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硕果累累的季节,是一个充满喜悦和欢乐的季节,虽然有些小忧伤,但也是淡淡的浅浅的。可是说心里话,在阅读过程中,我却总感觉心里很憋闷,有几次不得不放下书,走到外面透口气,可能是太过入戏了。

读完后,我昨晚一夜无眠,有很多话是不吐不快。高家大少爷觉新的窝囊、懦弱、作辑主义让人气不打一处来。他以为抱着“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这样的愚蠢念头,别人就会谅解他,感激他;他以为他的唯唯诺诺可以讨好身边所有人,可是他真的大错特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退缩,一次又一次的充当老好人,不仅没有得到别人应有的尊重和感恩,相反换来的是别人的鄙视和愤懑。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又怎么能把你当回事呢?面对别人的故意刁难不是去反驳而是默默承受,时间长了,别人不自觉中就把你当成软的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堂堂高家大少爷,在整个公馆人的眼里也许连一个丫环都不如。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固然与那个陈旧的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有关,还有他遭遇的太多灾难共同造成他那个样子。可是同样一母所生,又在一个公馆里长大的其他兄弟姐妹为什么遇事态度和他截然相反呢?二弟高觉民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他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有时过于偏激,但总比逆来顺受强百倍。三妹淑华敢说敢作,天不怕地不怕,按自己的想法活着,虽然也因此遭到不少人的为难,可也没见到她少一根毫毛。所以高新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罪魁祸首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做人没有个性和自己的原则。

每次面对那些所谓的长辈们的羞辱选择忍气吞声,以为像鸵鸟那样遇到危险把头埋在沙子里面就可以躲过这一劫。结果呢?“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不是说善良不好,但是无原则的善良就是对坏人的姑奸养息,对恶势力的推波助澜。退一步也许会海阔天空,可是一味的退避就是自寻死路。人就是这样,你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必在沉默中灭亡。那些陈旧制度和吃人礼教就真的那么可怕吗?那些道貌岸然的长辈就真的值得去尊敬吗?鲁迅笔下的“旧礼教吃人”真的在《秋》中出现了。

丫环倩儿生病了,主人不是去请大夫来救治,而是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最后活活病死。倩儿死后连入土为安的待遇都没能得到,只落下一个被席包裹扔落荒外的下场。四小姐淑贞最为可怜,她善良、敏感而又懦弱可怜。每次她父母吵架,她都不可避免地充当她们的出气筒,无辜被辱骂和殴打。身边那么多人同情她,可是面对她孤独的求救,他们只是礼节性的安慰她,许下的诺言却一直没有人去兑现。指望那些兄弟姐妹们来搭救的希望破灭了,无奈之下,她选择了跳井来结束她年轻的生命。觉新有善良、觉民有信仰、淑华有胆量、琴有细心,但是都有什么用。他们都没有真正的伸手去拉他们的妹妹一把,我感觉他们是那么的冷漠。每个人都只关心他们自己的事情,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派头,让人作呕。

我在阅读时真的好恨那个人吃人的时代,也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倩儿、淑贞还有很多人的宝贵生命就这样被那可恶的旧礼教吞噬了。看起来,吃人礼教还真的满吓人的。难怪每次别人规劝觉新不要害怕,要起来反抗时,他总是念念叨叨:你们不知道我心里有多苦,我的处境有多可怕,想以此来搪塞和逃避。其实那些旧的制度和礼教并没有那么可怕,它们就像毛主席当年的豪言“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你一打它就倒”。可惜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觉新还没有那样的觉悟。他遭遇的苦难太多了,一次一次眼睁睁看见自己心爱的人被剥夺生命,而自己却无法救助她们。也许是对自己太失望了,他变的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哀莫过于心死”。他如僵尸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变的悲观厌世。

他带着有色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难怪在他眼里,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到处是秋风扫落叶般的萧瑟凄凉。可在有信仰和追求的觉民眼里秋天却是另番景象,而且他坚信:秋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看来环境一样,心境如果不同,那他所看的世界也必定迥然不同。合上书本后,我脑海里总是拂不去对高觉新这个大少爷的厌恶和愤怒。他的唯唯诺诺和老好人面目不仅害苦了周围人,更重要的是害了他自己。他天真得自以为自己多吃点苦,多遭点罪,就可以换来别人的谅解和同情,就可以挽救那个已经摇摇欲坠的高家大梁。他以为别人会明白的良苦用心,他打碎牙齿吞在自己肚里,就可以换来所有人的满意。也许他到死都不不明白,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悲。你可以在某一时刻让所有得人满意,你也可以在所有时刻让某一些人满意,但是你永远不能在所有时刻让所有的人满意。你如果太在意别人,必然就会迷失自己。幸好巴金老人在结尾让觉新也反抗了一回,顶天立地的当了一次男子汉。也总算让我们松了一口气,不然非得被这个高家大少爷憋死不可。

原来人被逼到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反抗的,正验证了那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觉新的爆发警告了所有不把他当一回事的人们:不要欺人太甚,逼急了我也不是好惹的。觉新的反抗不仅让自己心情舒畅了一番,也让我们这些读者看到了他可爱的一面。在《秋》序言里,巴金告诉我们,本来他安排的结局是:高觉新自杀,高觉民被捕入狱,那样太悲剧了。所以他善意的修改成:觉新和翠环走到了一起,觉民和琴也有情人终成眷属,算是迎合了中国人的大团圆结局。

?秋》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做人不能没有个性和原则,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外在的阻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最重要一点是,你只有先自救,别人才可能救你。就像《国际歌》里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巴金秋读后感篇6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秋》,我终于看完了,真是一气呵成,简直太过瘾了,对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住,被书中的主人公们深深的吸引住。

?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高家在觉慧、淑英都相继走了之后,他们的天地有土匪横行,他们的收入越来越少,而那些“长辈”还每天大把大把花钱请小旦、修小公馆,抽大烟。又经历了种种变故,住在公馆里的人越来越少,终于,他们决定卖掉公馆,高家从此解散了。

这本书里高家又发生了许多变故,但最让我感到不值的是四妹淑贞的死。

淑贞是一个胆小的女孩子。但她的胆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来被她的妈妈骂胆小了的。她的母亲沈氏因为淑贞是一个女孩子,她自己经常跟丈夫吵架,就把气全部撒在淑贞身上,好像淑贞不是他的女儿,而是他的出气筒一样。淑贞这个可怜的孩子,她只有和哥哥姐姐在一起时才会有片刻的安慰。觉民很早就说要帮淑贞想个办法,但来不及了,淑贞忍受不住,跳井而死!虽然这很不值,但还是有让我感到痛快的地方,那就是觉新反抗了!觉新终于忍受不住公馆里的人对他的欺侮,第一次说出了“不”字!高公馆就这样卖掉了,高家就这样散了。我觉得散了更好,没有心计,没有明争暗斗的生活不是更好吗?

巴金秋读后感篇7

很喜欢巴金这位作家,读过他的《激流三部曲》,他在写作《家春秋》时还不满30岁,让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有增添不少。最近,我刚刚读完这部作品,心理起伏跌宕,书中很多的故事情节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语言描写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写活了。不过我觉得,对于觉民的`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特别在平常的叙述中,有些理想化,少了生活的积淀,不是微笑就是冷笑,略显脱离生活,和觉慧比较起来,差异性不大,看完《秋》,差不多就会把觉慧忘掉,让觉民弄混了,语言的描写不够鲜明。

文笔很干净。看《家》,虽然仅仅看了几页,但是一个简洁、明快、大气的笔触已经跃然纸上了,景物的描写,对于月光的注释,令我耳目一新。没有家长里短的叙述,有一种大家庭子弟的眼光,比较脱俗,当然,老舍的“俗”也不是不好。

中心人物的描写牵动着我的眼光。你可能不喜欢觉新,但是你不能漠视觉新。巴金在觉新身上投入弄笔重墨,不管是他处理事务也好,还是他的感情生活,觉新的身影总在读者的眼前挥之不去,而且有时候搞得读者胸口发闷,对于自己一个不喜欢的人这样牵挂,简直是一种折磨,巴金的觉新,自然成为文学人物里面一个经典形象。后来孙道临演绎得也比较成功,我有一个天真的想法,陈道明演可以不可以?王志文呢?

景物描写。一件事情,只要提上一千遍,那人们肯定记住。高家的大花园,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厌其烦。人是怀旧的,巴金的笔,景物描写也没有脱离开这个令他感伤的地方,好像我们现在的“忆童年”,不同的人不同的写法,巴金的年轻的眼睛,到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的关于月光的描写,想起来老舍的《月牙》,不断的点到月光,每次有不同。

故事的选择。五四时期,长篇小说并不多,匕首,投枪比较多,而巴金的《家春秋》,却似徐锡麟怀抱的炸弹,不断地投向旧世界的人群。选择多少人物?选择怎样的人物?选择怎样的冲突?情节?年轻的巴金,用一个大家庭的兴衰,用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冲突,用年轻人的决裂和幻灭,为不同的人指出了不同的道路,文学是救国的,是治病的,洋洋洒洒三卷俊文,虽比不得《红楼梦》,却可作为我们回忆五四时期人们的生活和写作特点的良好教材,特别是出自一个年轻人的笔下,尤为可贵。(你可以从里面截出秋的)

关于人物。粗分一下,男人女人。从思想性和道德性来看,巴金比较同情女人。从三兄弟的眼睛里面,除了那几个姨太太以外,都是好女人,特别是自己亲属,这也难怪,感情发挥作用。围绕着觉新的几个表妹,表姐,老婆,丫环,宛如大观园里面的金钗们,让人怜爱。一时间,被善良的女人们包围了,让男读者们垂涎欲滴,乐不思蜀。恨不能冲进小说,替代觉新的交色扮演,好好的享受那几段错过的缘分。

而周伯通们,郑国光们,克明们的描写,在巴金自己的嘴里说,是重点刻画的人物,是对立面,他们的角色,并非无足重轻,正是这些人决定了人物的命运,通过巴金的笔,一个个面目可憎,死守礼教的“坏男人”们,用他们的手段撕扯着读者的心理,这种折磨,才令人印象深刻。

巴金秋读后感篇8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对旧的、封建大家族的深刻揭露。在这种封建大家族中,大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大部分人都不学无术、游手好闲、道德败坏、自私到了极点,特别是那些老反动们。他们自己道德败坏,却恬不知耻,压制年轻人,几十年轻人的幸福乃至生命,折磨年轻人,毒害他们,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中毒日深。等到当年的青年到了而立之年、不惑之年之时,他们也早已被迷失了本性,又变成了老反动,又反过来压制摧残自己的下一代。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是这样一代复一代地重复着这令人发指的悲剧。这不是具体某个人、某些人、甚至一代人或几代人的错,而是整个制度的错,是整个罪恶的封建社会伦理制度的恶果。那些置身基中的人,即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们在那种社会中成长,他们所见到的,听到的,都是那腐朽社会的各种现象,而这些现象作用于他们的大脑,他们自然就形成了关于那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行动,评价自己的行动。他们不知道是自己和亲人一起毁了自己的幸福,也不知道自己自己和亲人一起又埋葬了亲人的幸福。他们并不明白这一切,似乎也根本没有为此而感到过痛苦,因为那些封建伦理支撑着他们,使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过错,也许这就是精神的力量了,人也许是因为有精神才存活于世的,没有了精神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意义。至于人们的躯体,只不过是人的精神的载体,人的肉体上的痛苦,永远也没有来精神上的伤害严重,肉体上的痛苦是短暂的,而精神上的痛苦则是长久的、重复的,可以一直延续到人最终的毁灭。

几十代人、几百代人都那样平静地生活过去了,为什么到了近代,到了二十年代前半叶那几代人的时候,这种生活却以为继了呢?原因在于此前人们心目中,所有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没有谁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也没有人想要换一种活法看看怎么样。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他们也就想不到,而到了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坚船利炮把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带到了人们的视野。看到别人的幸福生活,想想自己的悲惨遭遇,年轻人再也沉不住气了,没有中封建社会毒的青年中中毒较浅的人再也忍不住了。他们要追求新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们再也不相信封建的老一套了,他们开始反抗压迫,于是老的和少的之间,顽固的反动的和开拓创新的开始了战斗。这样鲜血就当红了整个中国近代史。毕竟顽固反动的是衰老的,当觉民们勇敢地抓住克安们的手时,克安们就无可奈何了。

青年终归是会走向胜利的,只要有勇气,又能拿出实际行动,幸福就会向我们飘来。

巴金秋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写西游读后感作文优质8篇

疯帽子读后感8篇

巧克力鸟读后感优质8篇

巧克力鸟读后感8篇

渊子崖读后感模板8篇

崖上松读后感8篇

荆棘丛读后感8篇

小说《药》读后感参考8篇

猫王子的读后感优质8篇

关于写读后感的作文500字精选8篇

巴金秋读后感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