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和学识广度,实践是心得体会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体验,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傅雷家书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篇1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同样是父母,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篇2
孩子上五年级的时候,我给孩子朗读过《傅雷家书》,那也是我第一次读,孩子跑开了,我默默读了一夜。
金庸先生评论《傅雷家书》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那时,我还理解不了君子之道,只知道同为父母,傅雷的真挚驱走我的育儿焦虑,傅雷给儿子傅聪的叮嘱:“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像一记响雷,警醒着我。
这次重读,又多了新的感受,首先让人动容的是情感的真挚。
木心先生的诗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从前的空间上距离造就的沟通的延迟,却浓稠了情感的厚重。
傅聪留学,父母在家中如坐针毡,不放心、思念、惦念浓缩在笔尖信笺,往日的谆谆教诲,因为空间上的距离,变成了中国式父亲纸张上的款款深情。
这份情感浓度,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稀少、稀薄。
通讯软件可以随时与人沟通,但却再无长篇累牍、推心置腹的情感渲染,简洁、高效成了有效交流的默认方式,有事说事,有话就说,但少了情绪、情感细致的揣摩。
中国的亲子关系,本来就相见难时别亦难,眼神交流多于言语温暖,快捷的通讯设备更增加了父子、母子间的尴尬缝隙。
此时,再读《傅雷家书》深深感悟:每一封信的嘘寒问暖外是父母不厌其烦的表面,它真正的价值是其内里的表达,它的内里有冷的成分,也有温暖的成分,冷热交织的内核,被读者捕捉到之后,会转化为五味杂陈的感受。
看完之后,会长吁一口气,有一种中国式父母之爱深沉地种在了心里:有害怕孩子骄傲又同时为孩子自豪的扭捏感,有期待孩子高飞又同时对他飞错方向的担心,有絮叨与细致,有鼓励与鞭策......
父亲(一九六一年秋)
重读《傅雷家书》另一个发现,傅雷作为中年父亲在信中不仅仅敦促傅聪的人生进步,他也一直在向儿子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度及生命的态度。
他对工作一腔热忱“我素来对生死看得极淡,只是鞠躬尽瘁,活一天就做一天工作,到有一天死神来叫我放下笔杆的时候才休息。”
杨绛回忆傅雷时说:“我闭上眼,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个含笑的傅雷。他两手捧着个烟斗,待要放到嘴里去抽,又拿出来,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傅雷只是不轻易笑;可是他笑的时候,好像在品尝自己的笑,觉得津津有味。……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了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
骄傲与坚硬是傅雷展示于世的外壳,他在《傅雷家书》中体现的确是极度的温柔与谦卑。他不只一次提到自己暴躁而敏感的性格弱点,希望儿子在此基础上能有所温性转变。
这些肺腑之言,所谓的反思,大概也只有在深刻的书写中才有所释放,这也许是家书存在的意义。
?傅雷家书》不同于寻常家训,有强烈的个人表达,有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历史沉浮,有一代文豪畅谈中国人的境界,谈古典诗词,谈爱情与婚姻,谈金钱观,谈生活的艺术的知识密度。
而这些文化痕迹增加了《傅雷家书》印证了文化与文化间深层的会通,以及不同艺术的殊途同归。
文|荣荣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篇3
读《傅雷家书》有感《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其长子傅聪间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由傅雷次子、傅雷胞弟傅敏选编。
书信中思想的与精神的互动,营造了傅氏兄弟成长的家庭背景。傅雷曾自信地告知傅聪“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的,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
傅敏先生了解自己的父母和兄长,熟悉自己的家庭氛围,也是除傅聪外唯一遍览全部家书的当事人。因而,他所选编的《傅雷家书》更能体现自己的家庭背景,还原其真实,非他人能替代。
书中的每封书信都体现了父母对在外游子的思念和关心,句句触心。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些,即那为人父母者对国外游子的无尽思念,无限悬挂,还有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来的民族大义,蓄满特殊一代共同记忆的时代反思。我们看到的,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对艺术的追求。艺术在最高层次上,是超越民族、不分畛域的,而吾人对生命的礼赞,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与追求,也是永无止境、亘古常新的。正因为如此,《家书》中所体现的,不仅是人间的挚爱与关怀,也是超越生命的气魄与胸襟。
?傅雷家书》把诞生于百年前的翻译家那一生的人品译德,铮铮风骨,披露在我们目前。假如当年没有文字的记载,就没有记印,没有传承,而傅雷与傅聪、傅敏父子之间的交流与共鸣,就如截截断线的残迹,难以留存。
愿这部家书永世长存!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篇4
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父亲对孩子的深爱作为一条人类的公理,如同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其间的每一个人。傅雷对傅聪的爱也是如是,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纯洁而又无私的,它荡涤了世间尘事的功利,洗去了人生的浮华,留下的是舔犊情深的人间第一情。“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是多么真挚的人间真爱呀。
然而,这样的爱毕竟又是特殊的,它超越了那种爱加威严式的教导,代之的却是建立在父子心与心相互交流基础上的一种隐没、深沉的父爱。傅雷是“清高”的那类人,在他的骨子里都渗透着这种独特的个性,当他把这种“清高”带到给儿子的信中,却成就了一份“清高”的父爱!
于是这一封封家书中便少了几分唏嘘不已,更没了世事钻营的技巧,写下的.却是对人生、艺术的见解,对崇高精神和真理的追求。人生何其大,真理又何其空!而这又是多么可能会使这些家书变成概念的准则!然而没有,做父亲的以他自己大半生的心路历程来给爱子揭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这般的揭示却不是那种艺术化的“展示”,却是结合了百般的勇气和无私的爱。
傅雷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孩子在艺术之外所遇到的问题,譬如交友、感情、花销等等。家书中有一句话是“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我想:一个人有了它,也便有了整个世界!
在生活上,他教给儿子外国的礼节,指导儿子的为人处世;在事业上,他为儿子搜集资料,一起研究音乐艺术,他们是一对父子,却更胜似一对朋友。在儿子跌入人生低谷的时,他以激情的语言唤起儿子的自信;在儿子演出成功时,他以平实的话语说服了儿子的躁动。他为儿子所付出的,远远胜过自己。
在那段父子离别的日子里,父亲用一封封家书,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延续了一段远隔重洋的父子情,让远在他乡的儿子不再孤独。是那一封封家书,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的另一面,读懂了父亲那份热烈却又深沉的爱。傅雷对儿子的爱,不是那么强烈,也不是那么震撼人心,更不是那么耀眼,但它很温暖,慢慢地流入心里,滋润着整个灵魂。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篇5
通读了整个小说,给我只是三点让我感触最深。看到的第一封信,里面有一句话“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看到了这个,禁不住有一点感叹。现在的父母能够向自己的孩子道歉,主动承认自己的错,实在是很难得。
第二点我很有感触的是他可以跟自己的孩子交流在文学、音乐等上面的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能够及时的和自己的孩子分享彼此的得失,委实是很难得的!第三点就是能够坚持一直跟孩子通过书信的形式保持联系。
然后我不知道该怎么写,就查查这本书的背景,最关键的是他所处的环境,还能够给孩子如此的鼓励。作为父母,傅雷夫妇不只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传统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同样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起居、饮食、冷暖、开支等日常生活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家书中大量理性文字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看了有一点的感触。
傅雷家书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