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思考的结果,只有通过认真阅读相关的书籍,我们才能有真正有意义的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表达自己对作品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欣赏,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1
“仅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取得成功极为偶然的事。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我,但他的心灵却所以变得无比高尚。”
——斯蒂芬茨威格
南极,这块位于地球最南端的板块,一向是以银装素裹、神秘莫测的面孔出此刻我们眼前。然而,最先到达南极点,即南纬90度的两个人却殊途而归。
?人类群星闪耀时南极探险的斗争》向我们描述了第二个到达南极点的人——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的杯具。斯科特作为一个队长,率领队伍向南极点出发。他们一程经过了与自然界艰苦卓绝的鏖战,最终到达南极点。可是,当他们抵达南纬90度的时候,一个挪威人——阿蒙森,已经来过了那里。最终,梦想破裂、加上体力不支的他们,永远倒在了南极白茫茫的大地上。
斯蒂芬·茨威格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去南极点途中的困难,“雪都结成了坚硬的冰碴儿”“沙粒般硬的雪地上”……侧面凸出了斯科特那惊人的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
令人反省的是,作者并没有描述真正的胜利者——阿蒙森,而是选择了不幸的斯科特。因为,有时候,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过程。斯科特为什么要花这么多财力、人力、物力去南极点?仅仅是旅行,或者是去感受南极的严寒?不对,他到南极点的目的是为了他的祖国——日不落帝国,为了让英国国旗成为飘扬在南极点上的第一面旗帜。尽管他研究不周全,送了自我的'性命;尽管他输给了阿蒙森,梦想破裂,可是,正如斯蒂芬·茨威格所写那样,他是一个满腔热血,雄心壮志的人,是一个敢于和大自然顽强拼搏的人,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更是一个心灵高尚的人。是他,用意志的热烈火焰冲破了那段比尔兹摩尔冰川的险恶路程,为人们留下了珍贵的见闻。
是呀,仅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火热的心,才会创造出一切不可能。“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古老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其实,最可怕的不是达不到目标,而是没有目标、没有志向。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建立起自我的梦想,并为之奋斗,而不是无意义的向前盲目行动。
“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会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这是对斯科特那不朽的事业的缩影吧!我相信,斯科特的故事会像星辰一样永远在人类历史中闪耀,永远激励着人们!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2
这是一场精彩的斗争;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弱肉强食,成王败寇。阿盟僧和斯科特,共同面对着严酷的自然环境,却一胜一败。他们的实力相当,却是斯科特的计划有误。他们的“竞争”中,出现困难,面临困难,并解决困难。“人员过多”“天气寒冷”“环境恶劣”。斯科特的团队都闯过了,而他们却输给了另一只队伍。这场胜败不是一般的胜败,而是关系到两个国家。关系到英国与挪威!这张国旗代表了很多:荣誉,喜悦,胜利……
尽管斯科特的团队失败了,我仍然敬佩他们。斯科特的人格是高尚的,他正直。团结、坚持、勇敢。在谎言与事实面前,他选择了向别国国王证明他国胜利。这种决心不是常人所具备的,这种忍耐不是大众所具有的!
奥茨,他是个名副其实的英雄,他没有拖累大家,执着地向死神走去……天哪!有多少人能像他如此坚强啊!像他如此勇敢呢啊!这五个人果然是那30个人中最出类拔萃的5个人,这种人格无人能及。他们已经战胜了自己,突破了极限——脚趾被冻掉,光着脚板坚持行走。我不忍联想到那个画面,一根根脚趾活生生地被凛冽的寒风吹落。也许,那时他已失去了知觉,对于肉体上的疼痛,已经不及心灵所噪声的疼痛来得突然。那个在艰苦环境下,仍然背着“是外人眼里不起眼的十六公斤重的岩石继续行走的博士”……
他们承受了太多,终获得了死亡的终结。但他们的世纪,却永驻于人们的心中,英国人民将永远记住他们!尽管这是一个伟大的悲剧。英国人的骑士精神,探险精神,从斯科特一行人中,我看到了,我领略到了。什么叫做勇士,什么叫做英雄,那就是他们——斯科特的队伍!
这本书共收录了12个历史特写,在这些特写当中,我们会看到许多历史教科书上从未记载的人物,但更多的'是它们鲜为人知的时刻。
茨威格就是要通过这样的书写来表达,那些被人们忽视、似流星一闪而过的历史瞬间,其实才是永恒闪烁的星辰,普照着整个人类世界。
人性,无疑是最闪耀的,也是最多变的,从某些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历史。
书中的“群星”便是一群呐喊者。
在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的时刻,我们总会发现人性的踪影。他们或自私狂妄,或追求功名,或心怀远大理想,又或静守内心的一份安然。人类的影子是历史黑暗面的养分,他们打破夜的寂静,让他们的时代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发光发亮。
他们经受着为人知与不为人知的历练,接受着人性与内心的双重考验。历史为何选中了他们,我想,大概是因为看中了他们身上的那份执念。
他们伟大而又不平凡的一生,是奋斗与追求的一生,他们要做的,便是为自己的执念找到终点。而让一份执念终见光明的推动力,便是超人的坚强意志与无与伦比的行动力,而他们,便是那些幸运地被上帝赐予钢铁意志的人。似乎有着无限精力的他们享受着成功,甚至是失败。他们的身上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不管是历史赋予的还是他们本身,都令我们叹服。
人生的自传与历史的传记,是自我思考的沃土,回首过去,才能真正发现自己。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3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名作,此书收录茨威格的传记作品12篇,向人们展现了12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
当中印象最深刻和反思回味的3篇文章,分别是《发现天堂—黄金国》,《首次越洋电话》和《逃向苍天》。 《发现天堂》的主人公,约翰·奥古斯特·苏特,他的命运像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于1834年从瑞士逃往纽约,又于1838年向美国尚未开发的西部加利福尼亚进发,力尽千辛万苦和通过辛勤的`劳作,终于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可是随着加州土地上黄金的发现,将他拥有的一切瞬间灰飞烟灭。虽然通过打官司,被加州法官判定为合法拥有旧金山市这片土地,但赢了官司后情况更为糟糕,不仅沦落为乞丐,他的三个儿子也都因此而丧命。随后的25年,他一直在到处申诉,直至死去。《首次越洋电话》,描述了一位名叫吉斯伯恩的英国工程师,想在1854年铺设从纽约到美洲最东端纽芬兰的一根电缆线,于是寻求富商塞勒斯的帮助,经历了几番波折,终于在1866年铺通了从美国到欧洲的电缆。“生活在地球的这一端到那一端的人类,现在可以相互倾听,相互观看,相互了解,通过他们自身的创造力,达到了犹如众神一般无所不在的境地。”《逃向苍天》描写了列夫·托尔斯泰生命最后的时刻,已是82岁高龄的他于1910年10月离家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车站。在托尔斯泰离家之前,他与妻子的决裂程度人人皆知,他的出走是无可奈何的,被赋予了一份悲剧色彩。“如果他并没有为我们这些人去历尽苦难,那么列夫·托尔斯泰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当今全人类的典范。”
正如前言中所介绍的“该书笔触精致,文字生动,极富韵律之美和人文之蕴。书中12个人物各具主题,独立成篇,细品之余,给人很多启迪,令人不忍释卷。”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4
暑假我阅读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书,收获了很多。
这本书的作者是(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总共包含了十四篇历史特写,其中也有上学期的课文《伟大的悲剧》的原版:《南极争夺战》。这十四篇历史特写,和一般的人物传记不同,这些特写就抓住了这些伟人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决定一人之生死、民族存亡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展开来写,将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生动形象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特写中的十四个伟人,就像十四个璀璨的星星,照耀着人类文明。
那我们就拿第九篇特写举个例子,名字叫《飞越大洋的第一句话》,讲的是19世纪,居鲁士·弗·菲尔德在美洲与欧洲之间架设一条横跨大西洋的电话线的故事。菲尔德横渡大西洋30余次,最终成就了这伟大的事业。
在第一次实验的时候,海岸线上人山人海,负责铺设电缆的“阿伽门农号”和“尼亚加拉号”周围全是小船,以记录这伟大的时刻。人们为菲尔德和他的事业祈祷,祈求上帝为他们辟清道路,移走暴风雨。只是·因为铺缆机的一个小小的不足,使第一次尝试功亏一篑。紧接着就是第二次失败。这一次他们改进了铺缆机,但却遇上了暴风雨。这两艘船本都是战舰,为了铺缆进行了改造,在海浪的拍打下,船身被扬起四十五度角,所架设的电缆被卷成一团,不能使用。第二次也失败了,人们逐渐丧失了兴趣。
决定性的事情总是静悄悄一声不响地取得成功。菲尔德带上了旧电缆进行第三次航行。这次没有人送行,只有两艘孤零零的船。终于,菲尔德、乃至全人类的梦想实现了。人们为他高呼,把他当做英雄。不幸的是,从大洋彼岸传来的信号越来越模糊,人们再一次意识到失败了。他们认为菲尔德是骗子,不再相信他。
就这样,沉默了六年之久。科技飞速发达,人们不再认为架设电缆是不可能的事。菲尔德再次筹得了60万英镑,买下了当时最大的“伟大的东方人号”,再次开始了航程,第一次失败了,但人们却又有信心完成这任务,在第二次,一条坚韧的电缆联通了古老的欧洲与初生的美洲,菲尔德成功了。
斯蒂芬写的特写,比我的概括肯定要好很多。这篇特写写出一个人的毅力能有多么重要。这种毅力正是成功所必须有的,它能克服别人的反对,坚决地去实现计划。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5
有很多人喜爱拿破仑,我不太了解欧洲历史,但我知道在军事上,少有人比得上他,至少当时没有,但是他失败了。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把原因归结为格鲁希元帅,他奉命追击普军,在决战时不敢抗命回援,错失时机。
我很奇怪既然如此,拿破仑为什么要用他,书中说拿破仑的元帅们半数去世,剩下的也不愿征战,原来,拿破仑是因为无人可用而败的。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班,一个人终究难以成大事。
我想到了项羽,同样是军事天才,同样曾经天下无敌,但最后都失败了。拿破仑的元帅战死的战死,归隐的归隐。项羽的大将有很多投降了刘邦。韩信、黥布、彭越等等,刘邦手下将领有一半出自项羽手下,也正是他们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军队对他们狂热崇拜,将领却不愿追随,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对于士兵来说,只希望在战争中活下来,打几场胜仗最好,而对将领来说,他们追求名利,想要青史留名。而拿破仑的光芒太过耀眼,人们只能看到他,没有人会注意到那些将领。
还有一个细节,滑铁卢战败后,格鲁希在五倍兵力的包围下突围,没有损失一兵一卒,一门大炮,可见他是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统帅,可是之前为什么显得那么平庸呢?
我想,原因还是拿破仑他太强大了,所以格鲁希无条件信任他,他在拿破仑面前完全丧失信心,而这正是一个统帅所必须的,所以他没有自己的判断,或者有却不敢相信。
拿破仑的崛起,是因为它的强大的军事能力,他的失败,也是因为他强大的军事能力,命运仿佛和他开了一个玩笑,真正的强者绝不是孤身奋战,他应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而不是一个人包揽所有事,结果分身乏力时无人可用。
纵观古今中外,不光是开国的帝王,还有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们不见得有多么高超的才能,但他们会用人,能用人,他们能实现双赢‘多赢,提供名利,而不是自己一个人享受。
所以,真正的强者,不用是天才,他首先要做的,是给手下的人才一个功成名就的机会,而不是事事亲为。但同样的他要有一定能力、眼光,让人才为他所用。
英雄是很强大,但不是强者,因为一个人总有极限,而一群人的力量整合在一起,无法估量。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篇6
如果当时鲁热真的被处死了,可以说是死得英勇而又壮烈,而不会象他以后生活得那么潦倒、那么不清不白。因为这个不奉的鲁热在他四十余年的生涯中,虽然度过了成千上万的日子,但是只过了一天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日子。
命运总是迎着强有力的人物和不可一世者走去。多少年来命运总是使自己屈从于这样的个人:凯撒、亚历山大、拿破仑,因为命运喜欢这些象自己那样不可捉摸的强权人物。
但是有时候,当然,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极为罕见的,命运也会出于一种奇怪的心情,把自己抛到一个平庸之辈的手中。有时候——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令人惊奇的时刻——命运之线在瞬息时间内是掌握在一个窝囊废手中。英雄们的世界游戏象一阵风暴似的也把那些平庸之辈卷了进来。
但是当重任突然降临到他们身上时,与其说他们感到庆幸,毋宁说他们更感到骇怕。他们几乎都是把抛过来的命运又哆哆嗦嗦地从自己手里失落。一个平庸之辈能抓住机缘使自己平步青云,这是很难得的。因为伟大的事业降临到渺小人物的身上,仅仅是短暂的瞬间。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决不会再恩赐第二遍。
关于这次战役(滑铁卢战役),曾经有过无数的描述。但人们似乎从不厌倦去阅读关于它的各种各样激动人心的记载,一会儿去读司各特写的宏篇巨制,一会儿去读斯汤达写的片断插曲。这次战役,无论是从远看,还是从近看,无论是从统帅的山头上看,还是从盔甲骑兵的马鞍上看,它都是伟大的.,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富于戏剧性的艺术杰作:一会儿陷入畏惧,一会儿又充满希望,两者不停地变换着位置,最后,这种变换突然成了一场灭顶之灾。
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之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看来徒劳的事情会再次结出果实,一件耽误了的事情会变成对人类的大声疾呼,要求人类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尚未达到的目标;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会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因为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是极为偶然的事。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恶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最伟大的悲剧,一个作家只是有时候去创作它们,而生活创作的悲剧却要多至一千倍。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