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帮助我们获得进步的重要文件,一定要认真对待,一篇有价值的心得是必然会让我们的写作水平得到提升的,下面是写作模板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观摩课观摩心得体会最新5篇,感谢您的参阅。
观摩课观摩心得体会篇1
感谢工作室给我这个机会,参加了历时两天的教学观摩活动。让我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提高了理论境界,更品味到了一位教师的快乐与满足。
本次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请来了国家级的数学特级教师牛献礼、刘松、樊玉、叶鸿琳进行展示课并针对授课内容进行了讲座。四位专家带给我们的展示课非常精彩,不仅设计新颖、思路清晰而且理念新颖、教法灵活。不仅为我们充当了授课的样本,更向我们传达了他们的教学理念:核心素养!他们用实际行动向我们阐述着核心素养的含义。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经验和感悟分享给我们,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使我对数学教学、对教师职业,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一、数学课堂应该是帮助学生想明白,而不是讲明白。
牛老师从理解对应关系找到间隔数和树棵树的关系入手,以独特的视角,讲授《植树问题》这节课。通过点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建构植树问题模型,设计思路新颖。课堂上学生通过推理—猜想—验证充分经历了一次思维之旅。从开始的拘谨到发现乐趣,尝试探索,到收获成功和快乐。他们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数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个人学习数学之后,即便这个人未来从事的工作和数学无关,也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所以我们的教学过程不能只重视结果,而应该重视过程教育,培养学习智慧。培养学生用数学观察、思考、表达世界的意识和能力。我们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会了,我们还应知道学会不等于会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本质上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他人的讨论和反思,逐渐养成的一种思维习惯。我们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完全依赖教师的讲授,而要通过问题引领和驱动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要为学生提供悟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想明白,而不是教师去讲明白。牛老师的课为我们做出了一个典范。整堂课他没有去想办法帮学生区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而是淡话类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推理、验证,让学生理解对应关系,从而建立模型。通过练习验证了学生真正理解了植树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教学真正发生。
刘松老师为我们做的培训内容是《核心素养下数学课程的整合与拓展》。他告诉我们何为整合与拓展,如何整合与拓展,并通过《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复习课阐述自己的主张。
时代在发展,作为教师如果不求思变总有一天会像公交车售票员一样被时代淘汰。未来教师要做读懂学生的分析师,要做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要做连接世界的策划师。没有未来教师,就没有未来教育。我们要让教学真正发生。当下的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在授课前必须做好调查,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否则就是无效教学,就是“空转”。
三、上一堂真课。
樊玉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我们应该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思考我们一节课的师生状态,我们和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否被漠视过?这样的教学意义何在?我们改如何改变,让自己的存在产生意义?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樊玉老师用一个词语来解读这个问题—表现力。我们和学生都要拥有表现力,把自己的`优势变大,做到教师教的开心学生学得开心。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有目标、有方向、有方法,不能做一个不思进取之人,苟且度日之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更有吸引力,让上课成为诱惑,寻找自己的亮点,发挥我们最大的优势。做一名学生喜欢、懂教育、会教书、会生活的老师,从而使自己享受教育、享受美丽。
四、数学是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
叶鸿琳老师的讲座让我清楚:对儿童来讲,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尝试、探索、犯错、优化的过程。对老师来讲,数学教学需要思考的只有一个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我们要相信儿童,给他们思考的时间;给他们解释方法的机会。我们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评价儿童的能力,他们的笨方法可能是开启思维的起点。
观摩课观摩心得体会篇2
9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听了四位老师的课,我收获颇多,现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在教学中教师以在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神情、生动的语言和力求娴熟的技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表扬、激励引导、参与组织活动等手段,创设生动直观,情趣相生的学习情境,充满激情活动热情的交往,场景,并能针对课堂的即时善和状态适时调整学生情绪,张弛结合。
仲老师的课为为学生创设了多种读书识字场景,自读、轮读、分角色读,设身处地读等读书方法,生动多样的方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把学生引领到故事情境中去感悟,特别强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识字教学中,仲老师注重的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通过加偏旁的方法使学生认识了新字,部件组合,组词,在游戏中学习生字。
李鹏老师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李新华老师的《落花生》刘玉霞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三位老师抓好了“创设情境”为主的教学策略。教学中,视觉、听觉、和交互媒体的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等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李鹏老师和刘玉霞老师在整体课堂中始终扮演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角色,李鹏老师幽默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刘玉霞老师那主持人般的风采留下了深刻印象。
赞叹称颂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为什么学生乐此不疲,归结如下: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这些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深入研读教材,了解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2、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己稳定的的风格。
3、活泼的课堂气氛,在名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名师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累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观摩课观摩心得体会篇3
孩子是一张白纸,几年后,有的孩子成了动人的画,而有的孩子确是毫无章法的涂鸦,因此老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非常的重要和关键。
这次有幸近距离接触了上海的幼教名师,观摩了他们的教学活动,聆听了他们的课题报告,真的感触颇多。
第一天的潘老师和张老师带来的运动游戏,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课堂的口令指示,整堂课教师没有多余的啰嗦的语言,都是简洁明了的口令指示,让孩子们一听就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且北方老师的语言更加的规范,跟南方老师的口语化的语言还是存在很大差别。如潘老师跟孩子们说:“面朝我”,可是很多的孩子就听不明白。可能平时老师是跟孩子们说:“大家看着我”这就导致课堂上,有一些指令孩子刚开始都没有明白。这确实也是南北语言上的差距。我个人觉得潘老师最特别的地方就是跳跃性思维。他在课堂上的指令和引导方式都是跳脱出来的,让孩子们能脱离固有的思维模式,时刻保持思维的高度集中,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趣味横生。
第二天的吴老师,自从听完他的公开课和交流互动,好多老师都成了他的粉丝。由此可见,吴老师确实具有名师的大家风范。吴老师整堂课给我们的.感触是不仅在教孩子们做运动游戏,更是在润物细无声地教孩子们学会做人。如课堂上他跟男孩子说的,男生应该让着女生,教会孩子们学会做绅士和淑女;如课堂结束他会一一拥抱孩子们,带给孩子们和我们是人性的温情;如他教我们的餐前律动手指操,蕴含着感恩的人生态度等等。我觉得好的老师不是把课上的多精彩的老师,而一定是滋养孩子们人格和心灵健康成长的老师。做人是根本,而这个社会真的太缺少教孩子们做人的老师和家长了。我们都过于重视技能学习、才艺展示等,而忽略了人格的培养。吴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心灵震撼,他有很多值得我去认真揣摩和学习的地方。
通过与名师的近距离接触和学习,真的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的不足和差距。当那些很优秀的人都在努力学习进步的时候,我们更没有理由懈怠偷懒而不思上进。只有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观摩课观摩心得体会篇4
10月10日至12日,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山西太原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的约3000名代表共同领略了16位青年教师的风采。活动精彩纷呈,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我有幸参加这次代表了全国小学语文界最高水平的赛课观摩活动,欣赏了16位青年才俊的精品语文课,获益匪浅。总的感受:十六节课风格各异,异彩纷呈。有的课汪洋恣肆、大气磅礴;有的课精巧细腻、春风拂面;有的课行云流水、丝丝入扣;有的课厚重凝练、引人遐想……尽管风格迥异,不一而足,但所有课都依据“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性质,本着语文教学就是“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在上述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道德的、美的熏陶”的思想,强化其“基础性、工具性、实践性”。课的设计都遵循“整体(初步感知)――部分(深入感悟)――整体(回归升华)”的教学思路;寻找能有效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言训练点;确立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开展听说读写书的全方位训练。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本色
目前,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及人文性,对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本上取得共识。但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还是在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认为“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如何正确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呢?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强调一方面排斥另一方面。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20xx8月的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总结发言中提到要文道统一。“语文教学就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在上述过程中必然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道德的、美的熏陶。换言之,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关照;在获得语言智慧、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因此,在本次活动的阅读课中,有的以读为主,通过反复读,品味语言,读出感情,读懂道理,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的引导探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的课读写结合,立足文本,感悟文本,拓展文本,在理解与表达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浙江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月光曲》就是极好的例子。
……
师:最后一个词“清幽”。
学生写。
老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清幽的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生:就像轻纱铺在地上一样,非常渺茫的那种感觉。
师:非常善于联想。
学生:我认为清幽的月光是皎皎的月光,是宁静的,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师:给人感觉到是皎洁的月光。
生:我觉得是特别轻柔,特别柔和让人觉得舒服。
老师:恩,蒋老师课前还特地查了一下字典,发现这个幽字有三种解释,(出示解释)你们觉得清幽的幽应该取哪一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
师:第二种,清幽的月光让感觉是沉静的安闲的。
……
蒋老师的教学从听写词语开始,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词语,再借助工具书理解,让我们看到扎扎实实的词语教学,也让我们感受到生动的词语教学。
接着,蒋老师让学生用上听写的几个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来整体感知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环节中,重点研读贝多芬与盲姑娘交往的词句,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想象写话,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体会他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学生在充分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山东徐慧颖老师执教的《给予树》,在初步认识了文中的人物后,通过“沉默不语”一词进入金吉娅的内心,体会到她对家人的体贴。接着在理解金吉娅为陌生小女孩买洋娃娃的原因时,出示了句子“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时教师有意漏掉了“什么都”,在比较中学生知道“什么都没有”就是“小女孩一丁点、丝毫都没有”,从教师追问“小女孩没有什么?”中,学生了解到小女孩“没有礼物”,“没有人关心”,“没有人爱”,“没有圣诞节的乐趣”(学生的回答)。通过体会“沉默不语”和漏词这两个环节,学生体会到小女孩渴望得到关爱的愿望,自然也从金吉娅用妈妈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只为哥哥姐姐买了棒棒糖,却为小女孩买洋娃娃这一行为中感受到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
二、教师实力彰显无限魅力
纵观整个教学大赛,几乎所有做赛课教师都具备了出众的才能,他们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过程扎实。
江苏的陈飞老师执教《清平乐·村居》,语言幽默,自然潇洒。一上来他请学生读课题,第一位学生把“清平乐(yuè)·村居”读成了“清平乐(lè)·村居”,陈老师是这样表扬学生的——“嗯,读得很不错,5个字读对了4个。”幽默的语调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便紧接着让学生指认出课题中哪个是多音字,指导学生读准“清平乐(yuè)”。在接下去的课堂上,陈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词中字词的理解,而是通过文字引导学生进入“词境”,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写话,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来自山东徐慧颖老师执教的《给予树》,教学已经到了尾声处,老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发挥想象说一说“当那个小女孩收到金吉娅送来的圣诞礼物时,她会激动地说些什么?”或许是前面的几个学生讲得很多很好,轮到第四个学生回答时他忽然“卡”住了,对着话筒怎么都憋不出一句话来,而关键时刻计时铃声又响了。怎么给这个学生解围,又能准时下课呢?只见徐老师不慌不忙地接过话筒对这个孩子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像你一样,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巧妙的话语立刻引来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这堂课因此也获得了满堂彩。
三、朴实课堂把握阅读之本
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崔峦老师提出“把阅读观摩课上成常态的精品课”。他说,理想中的阅读课就是教师要做到“正确地解读文本,有明确、实在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语文训练的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效果明显;加上有一点自己的特色、教学的亮点,给听课老师一些启发、回味,给他们留下一点难忘之处”。
让我们来看一下辽宁的傅欣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片断。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齐读课题。
师:这是怎样的伯父,怎样的先生呢?跟随作者周烨去看一看,读准字音,读顺课文,看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生自由读课文。
师板书:扎绷带、夹出
师提示:把声音放出来,大胆一些!
生读课文
师板书:咳嗽、饱经风霜
师:课文读到这儿,这两个词语,谁先来读一遍。
师:扎,做一圈圈捆讲,在这里读za、,生字“嗽”在写的时候,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生:不要把“欠”写成反文
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说的是谁?
师:读一遍课文了,课文写了几件事?
生:5件事
师:给每件事概括小标题。
生:鲁迅先生死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追悼他
师板书。
师: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抓住主要事件,我们可以用追悼伯父来做小标题。还可以用什么词?
师:可以抓住主要事件,用几个字概括小标题,想好了,可以在书上写上。
(指名学生写在黑板上,教师指导其他学生写)
……
在这个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傅欣老师引入课题毫不拖泥带水;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明确,时间充分;生字的读音、书写教学扎扎实实;整体感知、概括小标题,鼓励写旁注,既注重了方法的指导,又重视了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知道,在感知文本阶段,知道文本写了什么,是读懂文本最基本的要求,这虽然很常规,但很必要。傅老师能够在这么大规模的全国性的赛课活动中给予充分的时间,非常到位地实施这一环节,足见傅老师平时课堂教学的扎实。
崔峦老师有句顺口溜来概括阅读教学的本质,这就是:阅读教学崇尚“简”,依“标”扣“本”学语言;人文熏陶含其中,读思议练重实践。的确,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潜心研学,体验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快乐,去体验扎扎实实为学生的充实。
结合本次阅读教学观摩课,我谈几点个人的感想和认识,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交流和共勉。
1、教学思想的更新要与时俱进。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课堂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抛弃表现的欲望,全身心为学生的“学”服务;妥善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追求二者的统一,不能把工具性搞得很模糊,把人文性搞得很玄乎;在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自主与指导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处理上,要全面认识,得当处理。当今时代,我们要对语文教学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美国卡内基大学的一位教授提醒我们:“中国百花园中有很多很美的鲜花,千万不要丢掉自己的而去移植别人的花。”语文教学也应如此。我说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是说排斥当今的课程改革,更不是不学习,而是要批判的学习课程改革中的经验。崔峦讲,“阅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继承、发展、创新;阅读教学改革的不懈追求是:求真、求实、求活。”
2、教学技艺的提升要勤学苦练。
本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做课教师课堂上那份自信与潇洒,那份沉着与稳健,让人钦佩、令人羡慕。但我想,那是与他们勤学苦练分不开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阅读和思考是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的不二法宝;其次要苦练教学基本功。最重要的是深入钻研教材的基本功,现在要上好一堂课,教师解读文本,深入与文本作者对话非常重要。具体的讲,教师课前解读文本,首先要作为一个读者“钻进去”,“潜心会文本”,并占有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以便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文本有更真切、深刻的体会,读出独到的感受,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确立明确、实在的教学明目标;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立本课的语言训练内容,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方法,需要揣摩的写法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普通话、课堂应变和调控等功夫也是必不可缺的。
3、语文教学的操作行为要删繁就简。
一是教学切入点的选择要准确,有利于教与学的便捷高效地展开与深入;
二是教学训练点的确立要集中,有利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环绕教学目标,有层次的开展读、思、议、练等各项语文实践活动;
三是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要简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是教学的特点和亮点要独到,能给别人提供一些启发、回味,给他人留下一点难忘之处。
总之,本次活动我的收获使我在教学生涯中受益无穷,也给了我许多思考,让我真正理解了学“无止境”的内涵。
观摩课观摩心得体会篇5
我非常荣幸参加了由《小学教学研究杂》社举办的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观摩课活动。这次活动邀请到全国各地6位名师,其中全有国著名特级教师、国家督学、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北京教科院基数教研中心小数室主任的吴正宪老师,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首批省培专家罗鸣亮老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浙江省金华市金狮附小校长、教育部国培专家俞正强老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的徐长青老师,以及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海安实验小学副校长的储冬生老师,值得骄傲的是我们抚州市实验学校的数学教研组长曾莲秀老师也是这6位授课老师之一。并且这次活动的总评课人是由江西省特级教师、现任南昌市广南学校党支部书的吕英老师担任。这次观摩课活动可谓是精英荟萃、精彩绝伦,绝对是教育界的一次视听盛宴、饕餮大餐。而我,作为近千名听课者中的一员,十分幸运而又幸福地享受了这次精神盛宴。
每位名师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上课风格,如吴正宪老师的课,气氛愉悦和谐,整个课堂呈现出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会学的生动活泼局面。她的每个字每句话都是那么完美准确,又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显而易懂。如徐长青老师,他仿佛带着天津人与生俱来的喜剧天赋,配合他的热情以及精深的专业知识,他的课简直就是一场完美的相声表演。再如俞正强老师,他以他独特的冷幽默以及俞氏智慧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和听课者,他的“因”“果”之论,“不能忽略一眼,也不多看一眼”犹在耳边,并铭记于心,鞭笞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切勿“忽略那一眼”。还有罗鸣亮老师的缓缓道来如沐春风、曾莲秀老师的严谨治学优雅姿态,储冬生老师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无不让我领略到了各位大师级人物出类拔萃的教学风采。
此次听课收获很大,收益匪浅,并让我从中感悟颇多,更多的意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浅薄与不足,未来的路还很长,而我要学习的很多很多。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课前准备必不可少。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包括备好课,并且在上课之前还应先与学生做好交流,在交流互动中渗透上课纪律。这是上好一堂课的根基。
二、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
精彩的导课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到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参与性更强,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如罗鸣亮老师在《四边形的分类》这一堂课中,利用“猜猜信封里是什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师要善于利用资源创设情境。
上课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俞正强老师在上《字母表示数》这堂课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头发和学生的头发的不同这一资源,快速准确地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四、简洁准确的课堂用语很重要。
同样一个知识,有的老师一句话就能讲明白,有的老师一节课都解释不清楚,关键在于用词是否准确。在观摩课中,每位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在上课时,每个词语都是精准的引导语、过渡语或者总结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吴正宪老师在讲《重叠问题》中算式“5+7-2”中为什么要“-2”和“3+5+2”中为什么要“+2”时,我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让更好的让学生明白“即参加语文组有参加数学组”才需要+2或-2,然而吴老师一句“算重复的需要减掉,没计算的需要加上”,简洁易懂,瞬间让我折服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啊。
就像吕英老师说的,各位名师的上课风格也许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学得会的。但是听课之后总得有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的探究,如何在现有的资源下让学生进行拓展,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中唤醒学生的内心,这些都是我要研究的方向,也许我现在还没有答案,但只要认准了这个方向,我终究是要前行的!路确实还很长,但我可以抓住每一个机会来学习!
观摩课观摩心得体会最新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