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遭遇的思考和感悟,读书使人进步,读完书之后最重要的读后感千万不要忘记写,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活着》读后感1500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1500字篇1
?活着》是一部读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翻开书页的不忍,那种合上书后的隐隐不快,我很想知道一个需要怎样的信念和意志力,才能支撑他在遭遇到一连串的打击后还能顽强地活下去。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双亲的痛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终于的落单与那头老牛,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回首曾经,他需要多大的勇气。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福贵是生者的赞誉或是悲哀,之于他我更多的同情却又不得不为他的淡然而新生丝丝敬意。他用平静的面容掩饰着他内心的波涛汹涌。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以前喜欢阅读但很少写读后感,这次不是不想写而是看过读友们写的感觉自己更加词穷,写不出内涵。人为何而活着?有人认为是为了爱活着,有人认为是因思考而活着,也有人认为因为责任而活着,而富贵却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年少时的富贵,因贪图享乐不能自拔,最终从一个富家少爷沦落一贫如洗的贫困人家,可当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时候,又被命运开了玩笑,给母亲抓药的时候又被当壮丁抓走,苟且偷生只为一个单纯的信念——一定要活着回家,富裕时已经辜负了亲人,而这次一定不能再辜负吧。终于活着回家,看到一双儿女,虽然爹娘已经去世,女儿因病不能变成哑巴,但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的幸福。可生活就是如此,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谁先到来。当一切都在自我满足的幸福之中时,有庆好好的就那么走了,当看到这里的时候连自己都不相信就这样走了,原本要杀人的富贵因为对方是当初过命的兄弟而非县长的时候就这么原谅了,可他原谅不了自己。
偷偷的把有庆埋了,擦干眼泪偷偷的回家,最后家珍还是知道了,善良的女人也接受这样的事实。日子波澜不惊的继续,原本以为苦难就此结束虽然清贫但可以好好生活的时候,凤霞走了,家珍走了,二喜(女婿)走了,最后甚至连五岁的外甥苦根也走了,有些接受不了这样的情节,可最后又被富贵的开朗所感染着,赶着那头叫做“富贵”的老牛,乐呵呵的面对属于自己的生活。也许富贵觉得他不是单纯的一个人活着,而是所有人再他一个人身上活着,活着看生活一天天变得更加美好。
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简单明了,如果自己是富贵或许做不到如此活着,但更庆幸不是富贵,可以为活着而更美好的努力着。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活着就是不辜负自己的所有角色,努力踏实的笑对生活,做想做的自己,好好活着。
《活着》读后感1500字篇2
一直没有正式看过这本名气很大的书,现实中有人亲人一个个离世,大家总说这是现实版的福贵,大抵猜到了书中讲述的是一个怎样悲惨的故事;但是真正摊开来读,还是几度掩面哭泣,几乎读不下去,真的是太惨了。
福贵作为地主家的儿子,吃喝嫖赌,一路活到老;不管他受什么样的罪,都是咎由自取,并没有觉得心痛。
到是福贵的妻子家珍,贤良淑德,对福贵不离不弃,本来儿女双全,却一个个失去,最后还得了软骨病,真的看得内心极度煎熬,老天也真是不公,为什么要这么对一个善良的人。
还有福贵的闺女凤霞,乐观开朗的女孩子,却得病变成了聋哑人,还好嫁了个歪脖子的好男人,在街坊邻里间都有口皆碑的,结果难产去世,真的气得我想把书摔在地上。
又看了葛优和巩俐的电影版,与原著有点区别,福贵身边的人离世的原因更适合那个年代了;我也是几度中断不敢看了。虽然巩俐演得很坚强,但是没有我心目中家珍的柔弱。
看完以后,掩卷长思,书中更多地反映了是那个动荡的年代,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不是为了什么,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最大意义。那么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究竟是为什么活着?
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在夜里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那时候有很多梦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村里还经常停电,大概初二的时候,家里才是整个村里少数装电话的人,初装费就要一千多,现在家里座机基本都没了,大家也习惯了,免费送都没人要。
但是那时候很开心啊,没有手机,周末就是跟小伙伴去天桥掏虾,去人家地里偷红萝卜,红薯,烧一堆火,红薯用泥巴包起来放进去烧,拿出来可好吃了,这辈子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红薯;现在周末躺在家里吹着空调,感觉颈椎疼,一身肥肉。
初中开始打篮球,然后一直看nba,那时候的梦想就是去美国看nba,结果去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看了尼克斯,去布鲁克林看了篮网,然后因为时差在山呼海啸中居然睡着了;也是形式大于内容了吧。
以前觉得香车美女跟自己遥不可及,现在买了百万豪车,身边也一直不缺美女;猎艳的好奇心也少了,大概什么东西都唾手可得的时候,就索然无味了吧。
自己从小就认为活着就是要走人生主旋律,在年轻时就要奋斗,然后娶妻生子,买房买车,积累财富。也去游山玩水,也去放荡夜场,但自己都知道这些不是人生主旋律,偶尔为之可以,但是不能当饭吃。所以自己从来也不去羡慕那些辞去工作周游世界的人,不羡慕那些抛妻弃子成就伟业的人,普世的价值观不是世俗,而是让自己心安的法门。
我也慢慢地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有钱有闲,不至于财务自由,但是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关键是活着到不惑之年,真的没有太多的欲望,该经历的也都经历了,也越来越喜欢独处,觉得大多数烦恼都是跟人相处来的。
以前一直觉得感受到痛苦才觉得自己活着,所以去创业,去经历四面楚歌的困境;去跑马拉松,去越野,感受身体极限的痛苦;去跳伞,去蹦极,刺激的瞬间感觉自己活着;但是现在连个恐怖片都不想看,不是不敢,是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受刺激,安安稳稳地活着比啥都强,是什么时候,自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这两年,大概唯有坐下来静静地看书,写写读书笔记,与书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并反思自己的内心,每次内心的碰撞感到自己活着,明心见性,了生死。
也许活着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就只是活着而已。和心爱的人一起走过千山万水,去国内那些没有去过的地方;独处的时候就静静地看书,修身养性,不急不躁;工作就有一说一,做好分内的事,精进自己的技术,加强团队的管理,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做该做的事,不要干着活摸着鱼,一天天浑浑噩噩,这是对自己的不善,是浪费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活着,不求大富大贵,但求问心无愧。
《活着》读后感1500字篇3
余华的《活着》是一本很沉重的小说,沉重到令我不忍深读。书评上有一句话,我认为评价这本书最贴切不过了,那就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
小说中的人物——主人公的亲人、朋友,在主人公福贵平静得近乎外人的讲述中,在这个叫做活着的小说里一一死去。父亲因福贵赌博输掉全部家产气极而亡,母亲因福贵被抓充军思儿心切而死,充军期间身边的战友中弹而死,儿子有庆为老师献血过量而死,闺女凤霞因为难产而死,妻子家珍积劳成疾最终抱病而死,女婿春生在工地上被水泥板砸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最终年老体衰的福贵不得不与他在屠刀下救下性命的、也一样年老体衰的、也取名为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可以说,中国过去六十年的种种发生在底层劳动人民身上的几乎所有苦难和艰辛,都在福贵身上发生了。
但是这本书也绝非只是单纯地想通过福贵讲述自己苦难的一生来表现人生的不易,而更多地展现的还是支撑着福贵的那些活着的希望。可以说,小说是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那就是:人为何而活着?古罗马政治家西赛罗认为,人是为了思考而活着,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是为了自爱而活着,而本书的主人公福贵却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看这本书之前,曾经看过一个电视专题节目,节目中小说的作者余华这样介绍了他写这部小说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本说的主人公福贵就是这样一个与命运友好相待的人:虽然是他一一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但他依旧坚韧。虽然他经历了重重打击,但他仍然乐观的面对每一天,和与他相依为命地老牛一起认真的活着。有一句歌词写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对于福贵,或许是十分天注定,十分是态度吧!我想,作者写这部小说,最想要读者明白的恐怕是一个人对待命运的态度吧!无论命运对你眷顾或者虐待,你都要像福贵一样认真仔细的对待她,韧性的活着。
是啊,生命中的很多苦难是不期而至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学学福贵,与命运开始一段友情呢?当命运将我们压制得喘不过气来,我们不防与命运握一个手,与之和解,建立一份友情,这份友情也许便消散了层层困苦。
春来秋去,光阴倐忽,生命的脚步一刻也不停留地走向尽头。今天活蹦乱跳的人,明天有可能忽然消失。生命,不管你有过怎样的甘甜或苦涩,终将归于平淡。人世间的一切繁荣浮华,都不过是一场梦,所有的爱恨,最终都会像樱花飘落,繁华而后忧伤。生命是如此仓促,总是遗憾太多。在生命的时间轴里,我们匆匆来,匆匆去,其结果是一样的,只是过程不同,过程远比结果快乐。
我们活着的理由有很多,为了这些理由,我们还活着。活着的时候,我们要真切地去体验生命本身的安详、真诚、善良和美好,因此我们必须要与命运和解,也因此与命运开启一段友情。
?活着》通过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中其实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的活着,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读完这部小说,不知怎么,很自然地想起杨绛先生的那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活着》读后感1500字篇4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这本书已经读了不知几遍了,每一次都是一气呵成,一口气读完,好的文学作品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让读者不忍放下。
?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富家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后赌光了家产。贫困之中,因为母亲生病,福贵为母亲求医的路上,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来被解放军俘虏,放他回了家。结果回到家中,母亲已病逝,妻子家珍独自将一双儿女拉扯大,女儿在一次意外中变成了哑巴,儿子尚且活泼机灵。本以为这次大难不死是必有后福,但是悲惨的人生却才刚开始上演。用余华自己的话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自己生命的友情,讲述了人如何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
?活着》的电影拍得也不错,但是在心里留下的印记很少、很淡,可能因为电影的结局没有那么悲。书中写得没电影那么戏剧化,却如同起雾一样,一层层缭绕,最后伸出五指,却看不见了。悲痛就这样,一下、一下,按部就班地席卷。然而,合上书的刹那,发现自己的悲,不是因为福贵一生的遭遇,而是因为那种面对命运的无奈。小说的笔触非常极端,作者用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平缓语调,描写了福贵的生活,在一本不算厚的书里,写成了一个人的一生。当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旁人用几个小时去看之时,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主人公与他多舛的命运是一种友情的关系,相互感激又互相仇恨,但却如同影子般谁也抛不开谁。余华将大时代附在小人物身上,看着令人心酸。当福贵被拉去”打仗“,有幸回家的那一瞬,我有些激动,战乱年代,有条命比什么都重要;当败家变成贫农而不再是地主,划了成分,龙二成了自己的替死鬼时,福贵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
小说本身不是描述现实,而是在现实与幻想中找到交集,从而更好地反映生活。福贵的苦难生活给每一位读者心灵上重重的一拳,对于生活,对于能够活着表示感恩,感恩生活中的平静,也感恩生活中的苦难。
?基督山伯爵》中有这样一句话:世上没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况的比较,唯有经历苦难的人才能感受到无上的幸福。这就是命运,在幸福和不幸之间,你没法抛弃它,也没办法抱怨它。更像那本童书《小房子变大房子》一样,把鸡抱进来,把羊牵进来,把猪推进来,把牛赶进来,让他们济济一堂,混乱一片,然后再把它们放出去,自己豁然开朗。理虽然平直,却也是同样的道理。
很多人说福贵,但是整本书最令我感动的是凤霞,福贵的哑巴女儿。无论什么时候,她都没有办法表达,当消失了两年的爹回来了,多么兴奋,认出来了却叫不了;当被欺负的时候,想告诉母亲却说不了。造物主给人这么多感官,没有一样是浪费的,凤霞说不了话,但是却实实在在的活着,无声的活着,就像那个时代的人,多说多错,不如不说。
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感受到无上的幸福,只有经历过福贵的一切才知道福贵为什么还活着,为什么还感激生活。我们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别人的故事,想要真正做到感同身受,真的很难,有些事情,必须亲身经历了才有资格谈及幸福或是痛苦,就像别人对我们或是我们对别人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这些话根本没用,有些事情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明白,冷暖年来只自知。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性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余华没有煽情,亲手埋了全家人,整个故事很痛苦。
《活着》读后感1500字篇5
人应该怎样活着?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在暑假阅读了余华创作的《活着》,那质朴的语言和近乎光怪陆离的情节让我为之折服,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如听惊雷,如沐春风。
小说的讲述扣人心弦,让人为之动容。全文以作者与一位名叫富贵的老人的聊天展开,当作者和老人见面时,这位老人早已年近八旬,夕阳的余晖照在老人黝黑的脸上,似乎每一条皱纹都充满着沧桑与故事,他将自己的过去向作者娓娓道来。老人年轻时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生命本该大富大贵,然而他却不思进取,凭着父母辛苦打拼来的财产肆意挥霍,俨然是因为执挎子弟,并且在不久之后输光了家中的所有财产。他父亲在死前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把祖屋和地契卖了,替他还债。终于,福贵在无尽的忏悔中彻底醒悟了,他开始尝试着做农活,虽然一家人的生活饥寒交迫,但也非常踏实。
千万不要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作者以如此平淡的结尾收场,那他就不是余华了。或许是年老的缘故吧,福贵的母亲因经受不住苦难的折磨,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撒手人寰;紧接着,他的妻子也得了软骨病,追随他的母亲去了天堂;而他的儿子则在唯他人输血时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在生下一个男孩“苦根”后,便一睡不醒。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无奈,很痛惜,而福贵却仍然在与狰狞大笑的命运抗争着,从未放弃。但是死神并未眷顾他,反而令他家唯一的血脉苦根在吃东西时噎死了。
整本书以戏剧性的一幕收尾了,只留下读者仍在原地呆呆地站着,回想刚刚所受的心灵洗礼,内心不尽感慨万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如是说道,是的,是一本充满血和泪的书,通过中国农民的生活去告诉人们只要用自己的勇气和活着的决心来承受巨大的苦难,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就像“千钧一发”,用一根头发承受三万斤的重量也不会断。其实,绝望是不存在的,我本不信,但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说确实如此。
福贵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时间的漫长与短暂,时间的动荡与宁静,在他的一生中非常明显地体现着,但他用学会了适应。也许,他的一生悲苦地让人感到窄若手掌,可是他的一生却又十分顽强,宽若大地。这是个矛盾的问题,福贵在命运面前看似弱不禁风,实则顽强抵抗,用苦难安慰疲惫至极的心灵。
《活着》读后感1500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