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成绩想要有提升,我们就要注意素材的积累,现在写作文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了,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微公益作文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微公益作文篇1
每个人身边,总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事物,或是别人的帮助,或是家人的关爱,有时一句短短的安慰都能拨动我们的“情”弦。今天,我感动了,是因为那则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正在全神贯注地写着作业。她的衣服是粗布料做的,上面有很多补丁,她手上握着一支普通的木杆铅笔,不是我们用的那些花花绿绿的活动铅笔,她的桌子是老式单人桌,上面的油漆已掉了一大半,木头几乎都露了出来,她身后的墙壁已经发黄,显然好久没涂漆了。正在我注视时,镜头又移到了女孩的作业本上,那一个个字是那样的工整!这时电视里出现了一行文字:让我们一同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也给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
小女孩的生活条件是多么得艰苦,可是她似乎对周遭的环境毫无感觉,握笔写作业的神态是那么地专注,坚定的眼神中甚至有一丝喜悦。哦,她是那么热爱学习,学习起来她仿佛置身于明亮的殿堂。看到她的眼神,我真有些惭愧。我们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父母常带我们外出旅游、玩耍,给我们买许多我们想看的书,还能上课外辅导班。可我们的眼中怎么就缺少她那学习后的一丝喜悦?她的生活可能连书都读不起,还要帮家里干活,更不要说旅游、上课外辅导班了。我们生活在城市里处处是繁华的景象,她在贫困山区到处荒凉贫瘠。是什么让她如此从容坚强?那是源自她内心对学习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这份渴望和追求让她虽身处陋室却仿佛置身殿堂!
我们和他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希望他们不要为上不起学而伤心、不要为贫困而烦恼,希望大家都永久保有那份追求和渴望,希望大家的眼中都有那丝发自心底的喜悦!无论是谁都会为这丝喜悦感动的。那么,让我们大家伸出关爱的双手去帮助他们,其实也在帮助我们自己,使我们共同学习,快乐成长!
微公益作文篇2
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中,有一则濮存昕的公益广告,一段很朴素的对话。
记得里面一句话是:“有人这样问述我,播出的一条公益广告,能不能改变我们生活中的那些陋习呢?我说不。”一条公益广告,真能起多大的作用呢?不过现在,不仅在电视节目中,到处都有公益广告。在街道的墙上,就能够看到一些公益广告,我们的生活中,弥漫着公益的气氛。
“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十公分的距离;有时候,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也有时候,可能是一张纸的厚度。”
这段台词,何尝不让我们反思自己:有时看到垃圾桶边上的垃圾,认为脏、臭,就不是自己的事,从来没有捡起来过。现在想想,路人和我们的想法何尝不是一样?若每个人都这样想,垃圾就永远孤独在那里,被路人的脚无情的踢踩,它们只求能够回到它们原本的归宿,却遥不可及。其实,这对与我们来说,仅仅只是走几步路,伸个手,弯个腰的事,却无人这么做。
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再阴暗的人也有自己善良的一面,不求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但一个人的行为,可以渲染一群人。在公交车上,有人让座,接着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来尊老爱幼,一点墨水可以染黑一怀清水,但我相信,一片光明也可以点亮一片希望。
“有时候,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有时候,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候,多一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
其实,我们平时,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打电话的声音小一些,多去谅解、等待,给予陌生人一次帮助,这些都是文明的表现。文明,绝不只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文明,不同出处,留下的只是一种信念。
正如这则广告中说的:“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公益广告的初衷,不求颠覆所有人的心,只希望,正气可以相互传染,文明的现显,将成为人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触摸着墙上公益广告的条幅,文明正牵动我的心……
微公益作文篇3
每年的三月十二日是植树节。“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促进国土绿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通过立法确定的节日。
今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了。我很荣幸的以一个杭网小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和我一样身份的小记者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但我们都有一个目的:为自己美好的家园种下一片希望林。
到了目的地——天都公园。啊!天都公园好美啊!公园中间有一个喷水池,喷水池后面有一个城堡,公园里绿树成荫,小河里游着一群正在嬉戏的鹅。
开始植树了。我领了铁锹和树苗,来到了园林叔叔为我们准备挖好的坑边。我本以为植树很简单很容易:只要把树放进坑里,填上土浇上水就ok了。可是我拿起铁锹就发现了铁锹的沉重。我用尽吃奶的力气用铁锹把土铲进坑里,可怎么也铲不进土,汗珠开始在我脸颊上调皮的流下来。我开始有点泄气了。在我要放弃的时候,妈妈帮助了我,教我如何的用铁锹铲土。我按照妈妈说的:腰弯下去,铁锹要放平,基本要和地面贴近,两手一前一后的握住铁锹,往前用力一铲,土就乖乖的进了坑里。“成功了,成功了,”我欢呼了起来。老师也夸我真棒。
虽然种树很累,但我却很开心。所以我们还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这一美好瞬间画了下来,这幅画也在此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美滋滋的。
爱护绿色环境,营造绿色环境,也就爱惜了健康,爱惜了生命,爱树还是一种传统,爱树还是一种美德,一种情操,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参加到植树中来,绿化我们美丽的家园。
微公益作文篇4
9月27日,“众里寻你——2020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完成。
白岩松和欧阳夏丹担任了颁奖典礼的主持人,颁奖嘉宾包括航天英雄杨利伟、表演艺术家吕中、歌词作家任卫新、主持人李修平、鞠萍姐姐、金龟子,以及孩子们生活中的“偶像”等。两个半小时的录制过程,10位年度“最美孝心少年”的故事,让现场的所有人一次又一次地热泪盈眶。
向小康,11岁。母亲患间歇性精神分裂症,父亲打零工赚钱。妈妈发病时,她一遍遍深情呼唤;妈妈病情稳定时,她给妈妈唱歌,陪妈妈看电视,给妈妈讲学校的开心事。 她成了妈妈的最佳护理,成了家里的核心。乐观的她,她还被选入北京卫视《音乐大师课》,成为杨钰莹的学员。
迟凯琳,14岁。7岁时母亲因车祸去世、父亲重伤失去劳动能力,姐姐先天失明。8岁时,同情这个家遭遇的继母来到了这个家。迟凯琳一直喊继母“姨”,为了给继母分忧,她不仅做家务,还一手带大了今年4岁的弟弟。晚会现场,工作人员请来了继母田薇上台为迟凯琳颁奖。平生第一次,她对着“姨”喊出了“妈妈”。俩人相拥而抱的一幕,看哭了现场的很多人。
周蕊,16岁。父母离异,母亲到外地谋生,她几乎从小被舅舅带大。小时候,做体育老师的舅舅最爱抱起小周蕊投篮,但现在,舅舅患上运动神经元病,成为一名“渐冻人”。于是,周蕊成了舅舅的依靠。她给舅舅买菜、做饭、洗衣,抱着舅舅康复训练,还在每个周末送外卖挣钱,给舅舅治病。今年高二的她,希望报考中国医科大学。
田应志,17岁。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田应志8岁就开始每天照顾剩患有癫痫手脚残疾的哥哥,帮助93岁的奶奶操持家务、下地干农活。在他的坚持下,哥哥也上了学,和他成为同桌和室友。今年,他又以年级第三的成绩,考上了省级示范高中。兄弟手足情,艰难有爱心,他说:一家人就是要相互扶持,这才是一家人。
李佳,14岁。爱美的小姑娘偷偷开始猛吃猛喝,在几个月里胖了20斤,这才告诉患白血病的妈妈原因:“医生说干细胞移植的供受双方,体重不能相差太大,妈妈,我的体重和你一样了,我要和你做骨髓配型。”今年5月,李佳和妈妈配型成功,但是由于病痛,妈妈的体重降到103斤,为配合手术,李佳又开始了减肥历程。
曹胤鹏,8岁。为了给爸爸移植骨髓,挽救患白血病的爸爸的生命,8岁的曹胤鹏两个月里让自己胖了20斤,终于达标。5个小时的抽血,从小爱哭的他一声没吭。这个可爱的小胖子,像小大人一样“教育爸爸”要好好吃饭,每天想办法给妈妈跳舞、讲笑话,逗妈妈开心。小小的他,成为爸爸妈妈最强大的支柱。
任芳芳,13岁。汶川地震震毁了任芳芳家的房子。为重新盖房,家里贷了款,身体虚弱的爸爸不得不外出打工,妈妈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选择了离开。懂事的芳芳和奶奶相依为命。尽管日子很苦,但是任芳芳却想方设法成为奶奶的开心果,用自己的孝心,让家里时常充满了笑声。
张钊,13岁。张钊出生前,父亲在一次意外中丧生,出生后不久母亲离家出走,奶奶因为失去儿子精神恍惚。张钊在爷爷的抚养下长大,也慢慢地成为爷爷最好的帮手。他不仅帮爷爷干完地里的活,还会去采草药补贴家用。2019年爷爷查出冠心病,他又主动跟着镇里的医生学会了拔火罐。13岁的男孩儿,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
余虽,13岁。从母亲过世起,10岁的小余虽就承担起了母亲的角色,那时,弟弟只有一岁多,妹妹半岁。她给弟弟妹妹洗衣、做饭、剪头发,背着弟弟妹妹去上学,同时还照顾着生病的父亲。她被同学们称为“13岁的小妈妈”。站在晚会的舞台上,余虽显得有些紧张。小编却觉得:不善表达的她,内心里住着一个善良的天使。
姜沅昊,11岁。姜沅昊的父母是军人,时常加班。外婆有帕金森综合症,生活无法自理;外公患白塞氏综合症,经常打针输液,只能吃流食。小沅昊每天帮助外婆翻身按摩,清洗床单秽物,代替父母照顾起了外公外婆。曾经抵触学钢琴的他,只因为外婆说了一句好听,就变成了每天坚持练习。在他的心里,让外公外婆开心,自己就很快乐。
世界上最美好的就是一个“家”字,世界上最动情的就是一个“爱”字。这十位少年,在他们最美好的童年,遭遇的是突如其来的不幸,挑起的是家庭的重担,经历的是童年的苦难。
微公益作文篇5
本月学校的四年级的课外阅读的主题是“热爱公益,学会植树”。提到植树,有的学生连忙在网上搜集到植树节的由来,它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我利用午读时间与学生共同学习了4篇文章,分别是《绿色社区,也是我的家》、《我们的植树节、保护校园环境》、《南京---12岁小学生捐3万压岁钱设立慈善基金,母子俩都是义工大人》。除了要求学生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和学习写作方法外,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习他们的行为。
有了先前的学习,在学校组织的种花活动,全班学生都很积极参加,并且把自己种花的过程写下来。黄思雨同学写道:"到领花种子的时候,每个同学都显得有点迫不及待,我的心怦怦直跳,轮到我领种子的时候,看见老师小心翼翼地把花种抖出来,一颗、两颗、三颗,看着那太小太小的种子,我不禁犹豫起来,我想:比小蚂蚁都还小的花种,它能活吗?能开花吗?但一想到种子是老师发的,当然应该会的。想到这儿,我快步地走向花盆,信心十足地将土拨开,轻轻地把花种放进土里去。”范文婷同学写道:“我很感动,因为孙中山竟然亲自投入到植树的行列中,太伟大了。想到这儿,我感到很惭愧,想到我以前经常在树上刻画、写字。我一定要精心照料这盆花,给我们校园添一点儿绿色”。虽然,他们的作文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这是他们种花时的真切地感受和体会。
在学习《我站在祖国地图前》这篇课文时,当讲到你长大了,怎样用实际行动建设祖国时,范文婷激动地说:“我长大了要到沙漠去植树”。同学们听了都投去敬佩的目光。朱子妍腼腆地说:“我昨晚告诉妈妈,我从五十岁起,利用三十年的时间到沙漠地去植树”虽然在我们老师看起来非常幼稚,但可见在我们学校组织的活动和老师的教育下,学生至少有一直参加植树绿化祖国的想法。
微公益作文篇6
“我们在寻找一个眼神,然后让微笑像空气一样;我们在寻找一种单纯,然后让感动像空气一样……”听到电视中的歌声,我立即被吸引了,这美妙的歌声来自于cctv的一则公益广告《心在一起》。
这则公益广告主要讲述了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一位白领丽人正快步奔向电梯时,电梯里的陌生人为她按住了电梯,她对陌生人微笑致谢;学生向要出发的公交车跑去,司机停下来等待,学生气喘嘘嘘的道谢;过马路的行人对正在执勤的民警微笑致意;正如歌声所唱:“我们在寻找一个眼神,然后让微笑像空气一样。”遇见陌生人对你微笑,并给你一个小小的帮助,就会认人感到特别温暖,这一天的心情也非常好。
一群小伙伴们在胡同里踢球,眼看球就要落在一位老大爷身上,只见一位叔叔临空飞起一脚,漂亮地接下了这个球,他给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孩子们的笑声中带着感激。就像歌声中所唱:我们在寻找一种单纯,然后让感动像空气一样;认人感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一位孕妇在公交车上站立艰难,旁边的孩子麻利地爬到整洁妈妈身上,扬起小脸对孕妇说:“阿姨,坐!”妈妈夸奖孩子:“你真乖!"孩子单纯可爱的笑容惹人喜爱。正如歌声所唱:我们在寻找一种单纯,然后让幸福像孩子一样;我们真诚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回报我们的是满满的幸福感觉。
孔子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应该在生活中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之本,多帮助别人,受益的是他人,快乐的是自己。这样的人多了,这个世界充满了爱,我们才会心在一起,“世界那么大,只有我们的心在一起……”
微公益作文篇7
天空没有星子照耀,她会黯然无光;人间没有温情搀扶,她会萧萧落木。敬老爱老,尽一份孝心,你我能做到。
说起敬老爱老,或者说是关爱老人,我很惭愧,我并没有过多地去做这些充满美德的事。但每次从电视上看到或听别人说起关于孤独老人的事迹,我心中便涌起阵阵心酸……
由此,便想起许多则公益广告的画面:
画面之一:
老人需要爱
过年了。一位老奶奶准备了一大桌子的饭菜,可是儿女又纷纷打电话说因工作原因来不了。记得老人说了一句:“忙、忙,忙点好啊。”但又有谁知道,这句话后面正真蕴含的意义其实是“多希望你们能多陪陪我”。后来老人呆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又收不到台。她一个人坐着,我感觉她好冷、好空虚、好寂寞……我好想给她温暖。
画面之二:
关爱老人,从我做起
一位老爷爷的儿女常年不在家,邻居又都外出打工,他身子骨又不好。家里的灯坏了,也无能为力去修,只好独自一人呆在漆黑的夜,承受着无法言说的寂寞。后来有两位自愿者来到了老人的家,帮他修好了灯,陪他一起玩耍。这时,老人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笑容,可想而知,此时老人是多么幸福……
牵起手,我们同一片蓝天下走
抬头仰望星空,那有前人留下的汗水和泪水
俯首凝视着地,那金黄的麦子是他们的宝贝
就像我们
舍不得放下,舍不得捧起
看着身边的孤独老人
那微笑之下藏着的皱纹什么时候又深了又多了……
想想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让一个位,撑一把伞,换一个灿烂的微笑
此时天空又会多一颗闪亮的星星——老人的笑
请给老人多点关爱:
当她,在人群中艰难的行走时;当他,只能用乞求的眼神求一份安慰时;他们已深刻明白孤独,眼中的期望已近乎绝望。而曾经的他们——用厚实的手掌,温暖的怀抱,宽柔的肩膀,给予儿女无限的爱……那时,对他们来说儿女的笑容是那么重要。现在,我们能否紧握他们的手,让他们幸福的笑……
关爱老人,共筑文明。敬老爱老,让我们也成为一则“公益广告”,用心地去关爱每一位老人,让他们幸福的笑!
微公益作文精选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