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我们在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孩子们的上课状态,教案的写作内容是包含教学重点和教学过程的,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教案模板最新6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教案模板篇1
一、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1.平移
2.平移的性质:⑴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⑵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⑶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4)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3.简单的平移作图
①确定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
⑴需要原图形的位置;⑵需要平移的方向;⑶需要平移的距离或一个对应点的位置。
②作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⑴找出关键点;⑵作出这些点平移后的对应点;⑶将所作的对应点按原来方式顺次连接,所得的;
二、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1.旋转
2.旋转的性质
⑴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⑵旋转过程中,图形上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⑶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⑷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3.简单的旋转作图
⑴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⑵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线段,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⑶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旋转角,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三、分析组合图案的形成
①确定组合图案中的“基本图案”
②发现该图案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探索该图案的形成过程,类型有:⑴平移变换;⑵旋转变换;⑶轴对称变换;⑷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⑸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组合;⑹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数学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提问:
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数学教案模板篇3
一、学习目标:
1、会推导两数差的平方公式,会用式子表示及用文字语言叙述;
2、会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二、学习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27—28页的内容,并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一)探索
1、计算: (a - b) =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两数差的平方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字语言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结构特征是什么?
(二)现学现用
利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3 - a) 2、 (2a -1) 3、(3y-x)
4、(2x – 4y) 5、( 3a - )
(三)合作攻关
灵活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999) 2、( a – b – c )
3、(a + 1) -(a-1)
(四)达标训练
1、、选择:下列各式中,与(a - 2b) 一定相等的是( )
a、a -2ab + 4b b、a -4b
c、a +4b d、 a - 4ab +4b
2、填空:
(1)9x + + 16y = (4y - 3x )
(2) ( ) = m - 8m + 16
2、计算:
( a - b) ( x -2y )
3、有一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空地,现准备将这块空地四周均留出b米宽修筑围坝,中间修建喷泉水池,你能计算出喷泉水池的面积吗?
(四)提升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已知a – b = 1,a + b = 25,求ab 的值
数学教案模板篇4
1.正确认识什么是中心对称、对称中心,理解关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特点.
2.能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对称图形.
重点
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
中心对称性质的推导及理解.
复习引入
问题:作出下图的两个图形绕点o旋转180°后的图案,并回答下列的问题:
1.以o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后两个图形是否重合?
2.各对应点绕o旋转180°后,这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老师点评:可以发现,如图所示的两个图案绕o旋转180°后都是重合的,即甲图与乙图重合,△oab与△cod重合.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探索新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abc,分两种情况作两个图形:
(1)作△abc一顶点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2)作关于一定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第一步,画出△abc.
第二步,以△abc的c点(或o点)为中心,旋转180°画出△a′b′c和△a′b′c′,如图(1)和图(2)所示.
从图(1)中可以得出△abc与△a′b′c是全等三角形;
分别连接对称点aa′,bb′,cc′,点o在这些线段上且o平分这些线段.
下面,我们就以图(2)为例来证明这两个结论.
证明:(1)在△abc和△a′b′c′中,oa=oa′,ob=ob′,∠aob=∠a′ob′,∴△aob≌△a′ob′,∴ab=a′b′,同理可证:ac=a′c′,bc=b′c′,∴△abc≌△a′b′c′;
(2)点a′是点a绕点o旋转180°后得到的,即线段oa绕点o旋转180°得到线段oa′,所以点o在线段aa′上,且oa=oa′,即点o是线段aa′的中点.
同样地,点o也在线段bb′和cc′上,且ob=ob′,oc=oc′,即点o是bb′和cc′的中点.
因此,我们就得到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例题精讲
例1如图,已知△abc和点o,画出△def,使△def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分析:中心对称就是旋转180°,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就是绕o旋转180°,因此,我们连ao,bo,co并延长,取与它们相等的线段即可得到.
解:(1)连接ao并延长ao到d,使od=oa,于是得到点a的对称点d,如图所示.
(2)同样画出点b和点c的对称点e和f.
(3)顺次连接de,ef,fd,则△def即为所求的三角形.
例2(学生练习,老师点评)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和点o,画四边形a′b′c′d′,使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只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所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及其它们的应用.
作业布置
教材第66页练习
数学教案模板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15千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2.解比例(口述过程)
5/x=1/4 x/60=1/20
二、自主探究:
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一张校舍平面图。
说明:这是学校的平面图,它是按照我们所学的比例知识,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画在图纸上的。图里所量出的长度叫图上距离,与图上对应的地面上的长度是实际距离。(再举例说明,并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出示例1
让学生算出结果。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解题方法和结果。再让学生说说求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统一单位)提问:从求出的结果来看,你知道这张平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板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3.比例尺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经常要用到数学。像上面这样的问题,就通过数学方法,把实际的大小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画了出来。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叫做比例尺)提问:什么是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黑板上这句话想一想,比例尺是怎样得到的?(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上面题里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板书:1 :50000)你现在知道比例尺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吗?强调比例尺是一个比。说明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l的比,这种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
4.线段比例尺。
提问:你知道上面所述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吗,(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0000厘米,也就是500米)说明比例尺还可以用线段来表示。提问:谁来说一说这幅线段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三、组织练习
1. 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1) 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1/400。( )
(2) 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
(3) 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
(4) 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你学到了什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体会?
数学教案模板篇6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与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难点:在画图的三个步骤的列表中,如何恰当地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2.结合函数y=x的图象,说明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3.说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新课
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其步骤:
(1)列表.要注意适当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什么叫“适当”?——这就要求能选取表现函数图象特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画函数y=3x的图象,其关键点是原点(0,0),只要再选取另一个点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们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就要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出表来.
(2)描点.我们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看作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3)用光滑曲线连线.根据函数解析式比如y=3x,我们把所描的两个点(0,0),(3,9)连成直线.
一般地,根据函数解析式,我们列表、描点是有限的几个,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有限的几个点连成表示函数的曲线(或直线).
2.讲解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和例.画出函数y=x+0.5的图象.
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自己动手画图.
练习
①选用课本练习(前一节已作:列表、描点,本节要求连线)
②补充题:画出函数y=5x-2的图象.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对图象所表示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观的认识.把函数的解析式、列表、图象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
2.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积极性.
3.认识到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绘图功能.故在教学中要倾向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数学教案模板最新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