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反思环节能够促使教师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定期反思并优化自己之前编写的教案,,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6的乘法教案模板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6的乘法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7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图片内容是:
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盒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课本第70页例2图:三年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算式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申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49×5218×4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用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6的乘法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20×620×413×32×4200×49×50120×240×72×323×2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出示例2
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
列式解答:6×10=60(个)
答:10盒有60个。
室: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
生答,师板书:12×20
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
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得积乘10.
列式解答:12×20=240(个)
答:20盒有240个。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
教师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
教师板书小结。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70×40300×430×7024×20xx×1014×20xx×70050×50
2、送水的叔叔骑三轮车每分钟大约行 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时送水,他每天大约行多少千米?
四、思维训练
1、李红买20个6角的练习本和30支8角鹅铅笔。
(1)一共要付多少元?(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动脑筋。
()×30=90040×()=200080×()=32000
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
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 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教学反思:
在水果超市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在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知识迁移,自主探索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几百几十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对比中总结出方法。
6的乘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习)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 (a + b).c = a .c + b .c 通过学习,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 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 b .c
6的乘法教案篇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六册14--15页例5--例7。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能用简便算法熟练计算乘数是两位数(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简便算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一些口算卡片;小黑板;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24×3 82×0 45×2 20×7
300×6 400×5 8×60 23×30
2.笔算:
(1)360×4
学生独立完成后,出示灯片:
① 360 ② 360
× 4 × 4
1440 1440
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2)任选一种算法计算下题:
2600×3=
① 2600 ② 2600
× 3 × 3
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你为什么选用方法②?
二、新课。
1.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前面我们学会了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是一位数,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数是两位数,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板书课题: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360×24=
(2)学生审题,找出被乘数0前面的数字,说说写
竖式时“6”要和乘数的哪一位对齐?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4)讨论:(灯片出示学生的两种算法)
360 360
× 24 × 24
1440 144
720 72
8640 8640
师: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相同,你们看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5)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360
× 24
144
72
8640
(6)试用简便方法计算:370×14
(7)小结: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被乘
数0前面的数与乘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的末尾有几个
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3、教学例6 265×30
(1)出示例6,审题。
(2)引导学生试算:这道题与例5有所不同,你们敢不敢自己先试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并提示:写竖式时,乘数末尾0前面的数字3要和被乘数的什么位对齐?
(4)指名说出怎样算比较简便,教师板书:
265
× 30
7950
(5)阅读课本14页,把书上例5、例6的简便算法与一般算法进行比较,并要求学生学会书上竖式书写的格式。
(6)练习:
课本14页做一做的350×24、73×60、186×50
(7)小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乘数0前面的数与被乘数相乘,然后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4.教学例7 计算450×20。
(1)出示例7,让学生审题后观察,把例7与例5、例6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2)讨论:被乘数和乘数末尾都有0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 写竖式时,被乘数、乘数怎样写?(把被乘数、
乘数中0前面的数的末尾对齐。)
② 怎样乘?(只乘0前面的数)
③ 乘完后,怎样添0?(被乘数、乘数末尾一共
有几个“0”,就要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3)你能算吗?请算一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450
× 20
9000
(4)学生阅读课本第15页,把自己的算法与例7对照。
(5)质疑。
① 学生提问(略)。
② 教师引疑:450×20被乘数和乘数末尾一共有
两个0,为什么积的末尾有3个0呢?
(6)引导学生归纳法则。
(7)出示法则: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第1题 : 230×40 150×60(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口述怎样算。)
(2)第2题:下面的计算方法对吗?说出自己的看法?
230 230
× 40 × 40
9200 000
920
9200
2.下面各题已算出0前面的数,请你想一想,每一题应该添上几个“0”?
(1) 78 (2) 6100
× 50 × 90
390 549
3.课本17页练习四第1、2、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做完后集体核对。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简便方法计算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另外还要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
五.作业:课本17页练习四第3、4题。
6的乘法教案篇5
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个计算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的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学好这部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有了第二单元学习的基础,学习本单元不会有任何难度,但是要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教法、学法:
本节课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归纳出求商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更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并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原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商并说出运用了哪一句乘法口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在课堂上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为要解决的生活问题,使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具体,更容易让学生明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入生活问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到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便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
4 × 5 5 × 8 7 × 9 9 × 4
7 × 3 6 × 8 9 × 5 8 × 8
7 × 8 3 × 6 9 × 9 6 × 7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 )七二十八
3.计算下面各题。
24÷6 (想:四六二十四,商是4)
15÷3 (想:三五十五,商是5)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我们前段时间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那大家觉得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不是一样呢?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2.教学例1。
(1)出示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怎样挂小旗整齐?你会怎样摆放这些小旗?
(每行挂7面,总共挂8行)
你能根据这种摆放方式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有多少面小旗?列式得出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有56面小旗,怎样挂小旗整齐?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果挂8行,每行有多少面小旗?
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4)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5)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每行挂七个,能挂几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3.练习: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38页做一做。
4.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学生观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每9个摆1行,可摆几行?
摆成3行,平均每行摆多少个
学生列式计算。说说你是怎样得出商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2题。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3题。
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用1—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以后大家遇到除法问题时,就可以想有关的乘法口诀,求出商了。
五、课堂作业: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
56÷7=8 想:七八五十六,商是8
27÷9=3 想:三九二十七,商是3
27÷3=9 想:三九二十七,商是7
6的乘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1.掌握两步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画线段图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分析两次单位“1”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引新
(一)指出下面分率句中的单位“1” .
1.乙是甲的
2.小红的身高是小明的
3.参加合唱队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4.乙的 相当于甲
5.1个篮球的价钱是一个排球价钱的 倍
(二)口头分析并列式解答
1.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华储蓄了多少元?
2.小华储蓄了15元,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三)引新:刚才复习的两个题,同学们完成的很好,现在将这两个小题,组成一道题,你还会解答吗?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课题——分数应用题)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组编的例题
例2.小亮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思考讨论
(1)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2)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又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
2.汇报思路讲方法
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把小亮的钱看作单位“1”,可以求出小华储蓄的钱: .根据“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 ”,把小华的钱看作单位“1”,再标出小新的储蓄钱: .
由此基础上试列综合算式:
(二)巩固练习
小华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华的 ,小明的邮票是小新的 ,小明有多少张邮票?
1.分析数量关系,独立画图并列式解答.
2.学生板演.
(张)
(张)
答:小明有40张.
3.综合算式
三、归纳、明理
用连乘解答的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思路是什么?”
1.认真读题弄清条件和问题
2.确定单位“1”找准数量关系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准“量”、“率”对应关系,即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3.列式解答
板书: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
画图来分析,列式不用急.
四、训练、深化
(一)联想练习根据下面的每句话,你能想到什么?
1.苹果的个数是梨的 .(如,梨是单位“1”;苹果少,梨多;苹果比梨少 等)
2.修了全长的
3.现在的售价比原来降低了
(二)先口头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鹅的孵化期是30天,鸭的孵化期是鹅的 ,鸡的孵化期是鸭的 ,鸡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2.3个同学跳绳,小明跳了120下,小强跳的是小明的 ,小亮跳的是小强的 倍,小亮跳了多少下?
(三)提高题.
六年级有三个班参加植树,___________,二班植树棵数是一班的 ,三班植树棵数是二班的 倍,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一)六年级同学收集了180个易拉罐,其中 是一班收集的, 是二班收集的.两班各收集多少个?
(二)长跑锻炼,小雄跑了3千米,小雄跑的 等于小刚跑的,小勇跑的是小雄的 .小刚和小勇各跑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应用题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的储蓄的钱是小亮的 ,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 .小新储蓄了多少钱?
教案点评: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谁和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求的是谁的几分之几,分数乘法应用题,小学数学教案《分数乘法应用题》。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分析能力的体现。是我们课堂的叫目标之一。
这节课是分数应用题的第二节。学生已具备初步分析已知和找单位“1”的能力,但是增加了一个条件,并增加了一个数量。要利用已有的分析方法分步分析,才能化难为易,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共同讨论中理解已知条件,有利于学生排除思维障碍。教师再配以线段图加深强化学生理解题意,以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和飞跃。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变换条件,有助于学生灵活分析,防止定势。
6的乘法教案模板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