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教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专注度,大家在制定教案时,应该充分利用技术,以提升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山中访友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山中访友的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
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五、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清爽、德高望重、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津津乐道、精致、蕴含、奥秘、别有深意、侠客。
2、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⑴ 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⑵ 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⑶ 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⑷ 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山中访友的教案篇2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测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同学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妙、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同学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和同学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随同着“我”,桥不只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在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选择自身熟悉的一处景物,运用想象,摹仿文中的写法写一写。
山中访友的教案篇3
班级: 七(4)班授课时间:20xx.10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意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通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最近忙吗?想轻松轻松吗?今天老师要到大山中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顺便去拜访我的几个老朋友,你们想跟着我去吗?出发之前,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我的?(引导学生第一次质疑)我先不告诉你,随我到了那儿你就知道了。
二、师生互动:
1、现在就请同学们走进大山,去会一会我的朋友吧!并用你手中的笔跟他们打个招呼吧!(请学生快速读课文,并且把这些朋友一一找出来,作上记号)
2、现在请你说一说你都见到了我的'哪几位朋友?(师相机板书)
3、请同学们在用心的与这些朋友交流一下,看一看你最喜欢哪个?(找一个或几个知心朋友)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他?(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4、想必同学们和你的知心朋友交流好了吧。现在就把你的知心朋友介绍给大家吧!(同学们一一介绍)
5、同学们,今天我们与这些朋友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你们觉得这些“朋友”可爱吗?为什么?那我们与这么多“可爱的朋友”欢聚一堂,你们高兴吗?(让学生谈感受、体会)
三、课后拓展:
1、师述:同学们,你们别只顾着自己玩了,可别忘了我们的客人!我想坐在旁边的老师们一定也想想我们一样到山中去玩一玩,去领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你们说了?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充当某一处景物,老师们到山中游玩,当游客来到你们面前时,你们就用心向他们做自我介绍,看谁把游客牢牢的吸引住。(事先准备几个写有景物名称的卡片,如古桥、瀑布、小溪、菊花……还准备几个空白卡片,让学生自选景物)
2、小组长选卡片——景物。
3、小组内商量讨论,打好腹稿,推荐一名代表发言。
4、“游客”开始游览,走到哪儿,就请代表发言。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扮演的景物都太好了,不仅向游人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同时也让游客感到了快乐。其实,在生活中,只要你用心与大自然中的一切去交流,你将会从中感受到许多你以前从来没有感受到的东西,不信的话,就试一试吧!
山中访友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悟
1.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2 展开想像。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正音。
2.感悟内容: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读到第3自然段,明白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要访问的是什么?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
悬崖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
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什么启示?
2.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3.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二、研读与赏析
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三、体验与反思
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德高望重
树林——知己 热爱大自然
山泉——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一唱和小诗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
3.摘抄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
山中访友的教案篇5
教学设想: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本文教学应定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和生活观的。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讨法、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投影: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交流探讨:
播放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提示学生注意生字读音,并思考下列问题:
1.谁能说说作者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明确: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3、从这些称呼中可看出,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学生回答时可展示相应画面)
(1)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2)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3)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
豁达。
(4)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6、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三、品味语言,想象情境:
1、这篇散文景美,情美,语言更美,可谓美妙绝伦,行云流水。请自由朗读,勾画你最喜欢的句子,细心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提示学生可从词语的选择、修辞手法、人称变换、写作手法等角度去品味。)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1)我喜欢“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了?”因为这段对古桥的描写中,人称由第三人称变成了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古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2)我喜欢“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手势……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与整个树林融为一体,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我喜欢“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具体、生动、形象,感情强烈。
(4)我喜欢“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因为这一段中的“撞”字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清晨一出家门就有香风扑面的感受。同时,又运用了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生动的写出了“我”出家门时愉快的心情。
2、这样一篇美文,你们认为应怎样读?
学生讨论后明确: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要求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
3、随优美的音乐,欣赏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以深情的语调朗读这篇美文,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播放配乐画面文字)
四、总结拓展,探索实践: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了山林,探访了“山中的众朋友”,与他们互诉心声,互致问候,最后“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节假日,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安全,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假日——我们出发吧——走进大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到自然中放飞心灵,你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朋友。拿起笔,介绍你所看到的一个朋友吧。
山中访友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 5的合成教案5篇
★ 米的认识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