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在教案中清晰描述每堂课的重点知识与难点解析,优秀的教案能够引导教师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风格,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手指舞的教案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手指舞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写出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 优点 缺点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 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设计:
1、照样子,写词语
随时随地 有声有色 掏掏耳朵 抹抹鼻涕
2、填写合适的字
( )算盘 ( )螺丝 ( )药末 ( )脂粉 ( )钢琴
板书设计:
手指
姿态不同
性格各异
团结一致握成有力的拳
手指舞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小手、锻炼手指肌肉灵活性。
2、感受手指游戏带来的快乐。
3、当一个乐句结束时能停留在指定的身体部位。
4、在歌唱的过程中,结合歌词内容有节奏地和身体进行互动。
5、在活动中幼儿倾听音乐,大胆的游戏表演。
活动过程
1、引入:一起边说儿歌边做手部运动:"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拍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合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转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我的小手藏起来。"
2、认识小手
教师:"刚刚我们是用身体的哪个部位帮助我们完成儿歌的.啊?"(幼:"手。")
教师:"我们的小手还很能干,能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呢,小朋友你知道我们的小手能帮助我们干什么吗?"(引导幼儿回答手的作用,如:吃饭、写字、干活等。)
教师:"我们的小手这么能干,你们了解我们的小手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小手。"
介绍各个手指的名称: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3、讲述游戏
教师:"我们的手指每天都是一起帮助我们做事情的,它们像亲如一家的兄弟。在手指家庭里大拇指是它们的大哥哥我们叫他大哥哥,食指是老二我们叫他二哥,中指的个子最高的我们叫他高高的哥哥,无名指因为名字的关系兄弟们叫它无名哥哥,小指是这个家里最小的,其它兄弟叫它小弟弟。"
教师:"手指兄弟非常有礼貌,它们天天互相打招呼。今天它们来和小朋友打招呼来了?"(幼:好)
教师:"大哥大哥你在哪?(伸出大拇指左右晃动)我在这,我在这(伸出另一只手拇指晃动)
大哥大哥你好吗?(一手拇指做点头状) 我很好,谢谢!(另一只手拇指做点头状)
再见!(拇指左右摆动,收回身后) 再见!(另一只手拇指摆动,收回身后)"
其它手指依次打招呼。
4、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游戏。
教师:"我们也像手指兄弟那也一起来打个招呼吧。"
教师起身与幼儿共同做手指游戏,强调"无名哥哥最懒了,它不愿意出来,看看哪个小朋友的无名哥哥最乖,老师一叫就出来了。"
"小弟弟最听话,一叫他就跑出来了。"
5、结束活动
教师:"我们的小手有些累了,让我们一起放松一下吧。"
做捏拢放开游戏:"捏拢放开,捏拢放开,放开捏拢,放开捏拢。爬呀爬呀爬呀,爬到脸上(腿上、肚子上)了。"
最后我们的小手爬回家了。
手指舞的教案篇3
一、案例描述
康凤哲是我班的插班生,单纯可爱,淘气任性。刚来的几天我们就发现他有一个坏习惯——爱啃手指。在午睡、上课、游戏时都会发现他将手指放入嘴里啃。拿他的手指看了一下,每个手指都光秃秃的,指甲已经啃到肉里面去了。看着他聚精会神的啃手指的样子,好象世界上再没有其他事比这更重要的了。
二、原因分析:
发现这一问题后,我马上到康凤哲家和他妈妈进行交流。他妈说小时侯儿子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爸爸妈妈是做生意的,没什么时间陪儿子。等妈妈发现这一问题,并觉得很严重时,儿子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了,于是在家里进行讨论如何帮儿子改变这一现象,妈妈的提议遭到家里人的反对,爷爷说:“我儿子现在还在啃手指,现在不也很好吗!生意做的也很成功的。这有什么问题啊!”于是儿子的问提成了妈妈一个人的问提,再说家里还有爸爸这一榜样在,只靠妈妈一个人的和提醒,儿子啃手指一直没什么改变。慢慢的妈妈也看之任之了。
通过交流,发现康凤哲的啃手指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婴儿期的行为的延续;
2、没有合适的玩具,把自己的手指做为玩具来玩。
3、“榜样”的作用。
三、策略:
1、用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了解啃手指的坏处。
我将啃手指会产生的后果用故事《没人喜欢的手指》讲给他听,让他自己去故事里寻找为什么这些手指与别的小朋友的手指不一样。当他从故事找到答案后,很紧张的问我:“老师,我的手指会不会也变大变粗啊?”我笑着跟他说:“只要你从现在开始下定决心改掉啃手指的习惯,我相信你的`手指会跟小朋友一样漂亮的。”他听了很高兴地,自言自语的说:“我不能再啃手指了。”那天上午上课的时候,他又不知不觉的把手伸进了嘴里,我马上用眼神及时制止了他,他自己也意识到了,马上放下了手,认真的听起了课。
2、用各种方法转移孩子啃手指的注意力
啃手指的习惯不是一两天能改掉,所以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而且他已成习惯,要改不太容易。在初期,我努力让他将啃手指的次数减少,从每天三四次到一两次。有时他啃手指是无意识的,这就要我们老师的监督,在他睡着后,要监督他,不让他将手指放入嘴中啃,他有时会控制不住,于是我马上分散其注意力,提供串珠、拼图、剪贴等精细的手工活动,鼓励他控制啃手指,集中精神完成任务,逐步让他忘记要啃手指。实在控制不住时,我就会和他一起讲笑话、故事,让他忘记啃手指的念头。
3、厌恶治疗。
这个以前我们也有小朋友用过,通常情况下会用些令孩子厌恶的溶液涂在他的嘴唇或手指上,如食用醋、黄连素溶液、风油精等。这个主要让孩子在家里用,因为家里没人监督,如果家园不配合的话,想改变这一现象更是难上加难。
4、家园一致,共同探讨方法
我们在家访中知道,康凤哲爸爸妈妈比较忙。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也会啃手指的,希望家长抽空多陪陪孩子。为孩子着想,空的时候和孩子谈话、唱儿歌、玩积木或看图书等,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忘记啃手指。在园我们努力尝试各种方法,并让他们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方法,主动参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逐步建立科学的育儿观。还有让爸爸在家特别是在儿子面前尽量控制自己,不要出现这一现象,和儿子一起改变啃手指的习惯,还可以跟儿子一起比赛,增加改变习惯中的动力。
四、成果:
通过半年的家园配合,康凤哲啃手指的现象减少了,上课也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平时做事也认真主动了。虽然啃手指的现象还存在,不过,啃手指的次数明显减少了。我相信只要家园继续努力配合,针对情况适时调整策略,他会改掉啃手指的习惯。
手指舞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听听看看玩玩中学习儿歌。
2.学习用手指动作表现歌曲的情趣。
3.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与儿歌内容相关的小图片、老虎松鼠
活动过程:
1.出示一座山,激发幼儿兴趣。
(1)老师:猜猜山上会有什么凶猛的动物。
(2)老师:老虎在山上会遇到什么事情?我们一起听一听。
2.通过小图片感知儿歌的内容。
(1)教师出示小图片并示范朗诵儿歌。
提问:听见了什么特别的地方?(有数字)
有哪些数字(一二三四五)出示字卡。
(2)通过提问和图片建构儿歌。
老师:上山干什么?(打老虎)
老虎打着了吗?
打到谁了?
松鼠有几只?
3.学习儿歌,播放课件
(1)教师完整朗诵儿歌。
(2)幼儿跟着朗诵儿歌。
(3)有节奏的朗诵儿歌。
4.教师放歌曲录音带让幼儿边唱,边用手指游戏中的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
教师仔细观察幼儿的表演,对幼儿的创新给予鼓励。
(本活动案例参考教师指导用书)
附童谣:
?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没打到,
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
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
一二三四五。
手指舞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五指,知道五指的名称。
2.通过手偶配对游戏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知道五指的名称
活动准备:
1.手指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宝宝(教师一份示范用,幼儿人手一份用于配对游戏)。
2.房子背景图。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我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做客,看,这是谁的家?我们敲敲门问问看,咚咚咚,门开了,哦———原来是小手一家。
(出示戴好指偶的手)
二、认识五指,初步了解五指名称。
1.师:看,小手一家住着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宝宝)
2.介绍具有明显特征的手指(大拇指、中指、小指)
教师拿掉大拇指上的爷爷指偶提问:爷爷住在哪个手指上?
师:看看这个手指长得怎么样?(矮矮、胖胖)
爷爷住在矮矮胖胖的大拇指上,我们叫它大拇指爷爷,你的大拇指爷爷在哪里?打个招呼吧!
师:那宝宝又住在哪呢?这个手指长得怎么样?(细细小小的)
宝宝住在细细的小指上,我们叫它小指宝宝,你的'小指宝宝呢?打个招呼吧!
师:爸爸住在这个手指怎么样?(高高的)
爸爸住在高高的中指上,我们叫它中指爸爸,你的中指爸爸呢?打个招呼吧!
师:妈妈住在无名指上,我们叫它无名指妈妈,奶奶住在食指上,我们叫它食指奶奶。
三、通过配对游戏,巩固对五指名称的认识。
师:小朋友的小手一家在哪?让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宝宝住到自己的小手上吧!
(引导幼儿边戴指偶边说:***住在***手指上)
师:小手一家亲亲热热住在一起(手指收拢)
师:早上,太阳公公出来了,让我们把小手一家叫醒吧!
大拇指爷爷醒了......
师:大家都醒了,该锻炼身体了:大拇指爷爷弯弯腰,食指奶奶弯弯腰,中指爸爸点点头,无名指妈妈扭一扭,小指宝宝跳一跳。
四、结束部分。
师:做了运动,好累呀,让小手一家休息下吧。
大拇指睡了,食指睡了,中指睡了,无名指睡了,小指睡了......
手指舞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手指点画活动的兴趣。
2、注意用食指在指定的颜料盘中蘸颜料,保持手指和画面的干净。
3、引导幼儿初步学习用食指在指定的范围内点画圆点,表现斑点狗身上的花纹。
4、作画时细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画面的干净,体验不同形式美术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黑色颜料、抹布若干。小狗实物一个。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小狗玩具,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出示小狗玩具
教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它是谁呢?(出示玩具狗,引导幼儿和小狗打招呼。)
2、引出帮小狗印衣服
教师:小狗和我们小朋友打招呼的时候为什么不高兴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猜测)教师:我们一起来帮它做一件衣服吧!
二、教师示范
用食指点画圆点,表现斑点狗身上的花纹。
1、教师伸出食指,启发幼儿用食指蘸上黑色的颜料在小狗的身上点黑色的斑点。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在小狗身上点画圆点时要注意点画均匀。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醒幼儿在轮廓线内画黑斑点,注意画面整洁。点画完毕后将食指在抹布上擦干净。
四、展示幼儿作品,表扬画面整洁的幼儿
活动延伸:
利用其他形式练习手指点画。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在整个环节设计上,层次清晰,我首先运用拟人的手法引题,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其次我讲解的.语言富有童趣,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符合小班幼儿心理特征。通过老师的指导后,幼儿的作品画面较干净,画出的斑点分布较均匀,并且都是在轮廓线内点画。从幼儿的作品效果来看,幼儿已经掌握了棉签画的技巧和常规操作方法,使画面看起来更丰满,斑点更圆润,知道点完后用抹布擦手保持画面干净。
手指舞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弦、揿”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等16个字,会写“关节、拇指”等21个词语。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及作用。
3、找出文中描写五根手指特点及作用的语句,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领悟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不错!我们今天便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又是如何认为的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己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查字典,把字音读准。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指出“搔”“庸”“憎”3个难写字的笔顺、笔画和结构。
3、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既然这些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作者在文中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浏览课文,重点阅读描写五根手指特点的相关段落,想想作者各写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完成下列表格。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填写表格。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优点
缺点
(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通过一张表格把文章的重点问题明朗化、简单化,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时,加强对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认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同学们,说起团结,你们能想到哪些有关团结的名言警句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不相同),然后分别描述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最后(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3、提问: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二、检查上节课自学情况,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上节课表格的理解。
2、指名反馈表格中的'内容,教师适当引导。
观察表格,结合课文内容,想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
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各自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例如,学习描写大拇指的第2自然段,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作者从体形、头形、构造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使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大拇指在五指中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翻倒去、读书、进门时的大拇指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表现大拇指特点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4、读第1、6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五指的目的是什么?
(告诉我们:“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即团结就是力量。)
5、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语言特点。
(1)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其勤奋、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特点。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的优裕环境中,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优美的姿态和高傲的性格。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反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突出了无名指和小指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地位。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群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三、品读课文,迁移运用。
1、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2、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根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3、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四、拓展延伸。
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手指
姿态不同性格各异
团结一致握成强有力的拳
(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反思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散文,语言幽默风趣。可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读出作者的幽默感。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获得启示的习惯。
手指舞的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能够知道手指可以变化出许多东西,并能从中感受到变化的快乐。
2、通过亲子游戏,培养幼儿与家长的感情。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牙刷、叉子(实物);兔子、小花猫、老虎(玩具)、小苹果。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爸爸抱着宝宝坐在垫子上,妈妈坐在宝宝的对面,妈妈的身后藏着实物。
二、活动开展:
1、妈妈伸出手指,念着儿歌:一根手指一根手指,转转转,变成小牙刷,刷刷刷(妈妈从身后拿出小牙刷,做刷牙的动作;爸爸轻轻地抓着宝宝的手,用一根手指跟妈妈做同样的动作)
2、妈妈伸出两根手指念着儿歌:两根手指两根手指,转转转,变成小白兔,跳跳跳(妈妈从身后拿出玩具小兔子,爸爸抓着宝宝的手放在宝宝的头上,做小兔子跳的动作)
3、依次内推:三根手指、四根手指、五根手指变化出小叉子、小花猫和大老虎。
4、妈妈把玩具放在宝宝的前面,妈妈念着儿歌让宝宝选出相对应的物品(爸爸帮忙)
5、爸爸把玩具放在一旁爸爸妈妈和宝宝围成圆圈,爸爸和妈妈念儿歌,爸爸妈妈宝宝做儿歌里的动作。
三、活动结束:
1、妈妈说着儿歌,宝宝独立完成儿歌里面的动作。
2、宝宝做对动作,爸爸给宝宝一个小红苹果做为奖励。爸爸和妈妈都把大拇指送给宝宝。手指游戏儿歌一根手指一根手指转转转,变成小牙刷,刷刷刷;两根手指两根手指转转转,变成小白兔,跳跳跳;三根手指三根手指转转转,变成小叉子,叉一叉;四根手指四根手指转转转,变成小花猫,喵喵喵;五根手指五根手指转转转,变成大老虎,阿呜叫。
延伸阅读:
小班综合:轱辘辘转转转
目的:
1)学习侧身滚动的动作,发展孩子身体的协调性
2)体验滚动带来的快乐
3)了解西瓜的一些特征
准备:大西瓜一个
过程:
一、引起学习的兴趣
1)出示西瓜,请幼儿观察,说出西瓜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2)听,西瓜宝宝在讲话,引出儿歌:“我是一个大西瓜,绿绿的衣裳真漂亮,圆溜溜呀胖呼呼,走起路来轱辘辘。”
3)幼儿跟念儿歌,边念边滚动西瓜
二、学习侧身滚动
1)儿歌里说大西瓜走起路来怎么样的?请一个幼儿学一学西瓜走路的样子
2)教师和幼儿一起念儿歌,边念边做动作,念到“走起路来轱辘辘”时,我们一起滚动
3)幼儿练习侧身滚动,教师观察幼儿的动作
4)西瓜宝宝说,你们刚才滚动的样子不是很像它走路,请一个滚得好的幼儿示范(或教师自己示范)
5)按要求幼儿练习侧身滚动,
6)请滚动动作不是很好的幼儿再滚一次,提醒幼儿双手抱臂,
7)大家一起滚一次,注意动作准确。
三、品尝西瓜
1)你们今天学本领学得很好,老师请你们吃西瓜,好吗?
2)请幼儿洗手,教师洗西瓜,洗手准备切西瓜
3)切开西瓜,请幼儿观察,红红的是什么?(瓜瓤)绿绿的是什么?(瓜皮)黑黑的是什么?(瓜子)
4)幼儿吃西瓜,瓜皮扔到垃圾桶。
手指舞的教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