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5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为了课堂的完整和有趣,老师们赶紧写份详细的教案吧,在写教案的时候,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去“大清花”饺子馆吃了一餐饺子,味道可真不错!一共用了168元,收银员找钱时还主动给了我一张发票,你能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吗?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板书:230×5%=11、5(万元)

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

6、看来同学们没吹牛,确实会算营业税了,关于其它税种的计算还有什么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吗?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会算个人所得税的请举手!看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靠自学还真有点难度,不急,我们一起解决它!哪些人要交个人所得税?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好吧,就透露这个秘密给你们,我上个月的工资收入是2100元,奖金是380元,该怎样算我的个人所得税?

板书:2100+380—2000=480(元)

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三、练一练

练一练1—4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网络、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了纳税中的数学问题,知道了运用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的方法来计算要交的税!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没有疑问?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篇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的奥秘,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写比例.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根据上学期“比的认识”,怎样的两张图片像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相除关系,且它们的比值相等时,这两个比组成比例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一、创境激疑

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我们讨论“图片像不像”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比值相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

回顾

产生疑问

二、互动解疑

1、比例的意义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要求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写出每个图片的长与宽的比

(2)求出各比的比值

(3)观察特点,写出规律

板书:

图片a:6:4=3:2=1.5

图片b:3:2=1.5

图片c:8:3=2.66……

图片d:12:8=3:2=1.5

图片e:12:2=6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连接起来,这种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比例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结论:像12:6=8:4, 6:4=3:2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巩固练习:

(1)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教师巡视指导且批阅。

(2)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题,完成后由教师批改。

2、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该比例的项。

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6和8是比例

观察

先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共同发现、小结

理解

自主思考

小组内交流探究

汇报交流

独立填写

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三、启思导疑

1、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指名谈发现

理解

识记

四、实践运用

(一)填一填。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 ),其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用6,3,9,8组成一个比例是( )。

(二)下列那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1)4:5和8:20

(2)15:30和18:36

(3)0.7:4.9和140:20

(4)1/3:1/9和1/6:1/8

(三)按要求写一写。

1、先写出比值是3的两个比,再组成比例。

2、根据1.2×25=0.6×25写出两个比例式。

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评价订正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自由小结

板书设计:比例的认识

12:6 = 8:4

6:4 = 3:2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

硬币、线绳、图钉、铅笔头、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会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场紧张而又激烈的塞车运动。看,它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一号、二号、三号谁将会成为最后的冠军,请同学们大胆预测。

师: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冠军,送给一号车手。同学们预测的很好,那么一号的赛车为什么成为了最后的冠军呢?

生:因为一号的赛车,轮子是圆的。

师:其它的车手为什么会比一号的赛车慢呢?

生:因为它们的轮子是方形,是三角形,有棱有角的。

2、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上还有圆?指名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含有圆的物体。

师: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汽车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正是因为装上了圆形的轮子,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出行,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家庭用的圆形套装餐具,满足我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更让我们味口大开,看来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重要。下面就让我们对圆作更进一步的认识吧!

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1、第一次自主探索画一画。

师:你能创造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

生:能。

师:同学们真有自信,下面就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学具袋中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创造圆。

生:进行小组反馈。

教师注意将各种方法进行概括分类,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答案有:

①利用硬币或其它圆形轮廓描圆;

②利用图钉和线画圆;

③用圆规画圆;

④用圆形物体用力在纸上压印圆;

⑤线一头系上重物旋转形成圆……

师: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创造出圆,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缺点吗?

学生说一说各种画法的缺陷:(1、利用圆形轮廓描和印圆,方便但圆的大小固定。2、线画圆,比较麻烦但可以画很小的圆也可以画很大的圆。3、旋转形成圆不能留下痕迹。4、圆规画圆,方便且一定大小的圆都能画)

师:那你认为这么多方法中用什么画圆最科学最方便?

生:用圆规画圆最方便。

2、第二次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

师:那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一个圆。

没有画成功的同学把图案展示,我们愿意帮助你寻找原因。

生:(1、画移位的,2、重新画又找不到位置的,)如:问为什么会移位,为什么会找不到原来的位置?

学生回答问题的原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所以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把钢针戳在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岔开圆规两脚的开口,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请大家也一起试试看。(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独立画圆。

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刚针戳的位置不一样,(或点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能决定圆的位置)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开口大小不一样。

生: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师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

师:那请同学们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来画一个圆,并用剪刀将你所画的圆剪下来。

三、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探究其特征:

①学生跟老师一起操作: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几次。(也可进行一下小竞赛,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贴出纸圆,点出圆心,并板书:圆心)

师: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板书:o)

教师领学生读字母“o”,说明“o”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来表示。

游戏过渡: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玩一个“食指点圆”的游戏,游戏规则:教师说出圆的位置(圆外、圆心、圆内、圆上)让学生用食指来点,看谁点的快,点的准。尤其强调“圆上”的概念,指圆的边缘上。

②师:强调之后,让学生说圆上有多少个点?(无数个)现在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半径?

教师说明: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板书:r)

教师领学生读“r”,强调“r”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圆里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启发学生说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并板书)。

③同学们接着观察,刚才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直径?

启发学生说出:通过圆心并且两段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教师说明: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d)

教师领学生读“d”,强调"d"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的几条直径,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线的长度都相等。

④练习:出示课件请观察下图中哪些直径,哪些是半径。哪些不是,为什么?

⑤小结与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那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师: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d=2rr=d/2。

师:这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知道了半径的长度,乘以2就可以求出直径的长度;知道了直径的长度,乘以1/2就可以求出半径的长度。(组织学生说半径或直径的长度,让其他学生说直径或半径的长度,然后组内互说互评。)

⑥练习:出示课件填表。

⑦巩固练习:出示判断题。

四、转回课前问题:

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的能得冠军呢?

(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解决此题。)

五、课后作业:

用今天所学知识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六、板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篇4

本册教学目标

一板书设计:

二教后反思: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列式: ×3 = )

3、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三、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个人修改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

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

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准备

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练一练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3、判断:a在同一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b、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c、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四、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1、教材 练一练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

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5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围绕暖写作文5篇

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单元作文优秀5篇

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单元作文5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作文六单元400字5篇

语文六年级上册1到8单元作文参考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参考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优秀5篇

六年级数学教研工作总结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案7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数与形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