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实验教案7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分享他们的成功教案,教案中的活动和任务应该有助于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幼儿科学实验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科学实验教案7篇

幼儿科学实验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转规律。

2、会认整点与半点。

3、感受时钟的用途,体验获得学习经验的快乐。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钟表图片若干、ppt、camtasia studio软件、背景音乐。

活动重点:

会认整点与半点。

活动难点:

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转规律。

活动过程:

一、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认识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转规律。

1、认识钟面数字从1——12。

2、了解钟面有时针、分针、秒针及运转规律。

二、认识整点、半点。

1、认识整点。

(1)教师讲解认识整点的方法。

(2)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2、认识半点。

(1)教师讲解认识半点的方法。

(2)小结:认识半点的时候,分针指向6表示半点,时针过了几就是几点半。

三、操作巩固

下面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哪个钟的时间是正确的。

(1)练习整点:9点整、2点整。

(2)练习半点:8点半、3点半。

活动延伸:

采用认识时钟的儿歌《现在几点了》对认识整点与半点进行巩固提升。

结束语:好了,小朋友们,今天的认识时钟游戏就结束了,认识了时钟,可要记得做个守时的好孩子哦!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我们把一天生活的作息时间也进行了演练,幼儿兴趣非常高,并记住了学习时间,上学放学时间,培养了他们热爱时间的好习惯。

幼儿科学实验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操作,使幼儿掌握理解海绵的性能,知道海绵的用途。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型海绵积木一套。

2、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海绵块若干。

3、广口瓶子若干与幼儿人数同。

4、彩色颜料水每组一盘,毛线每组一团。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幼儿随意的拼搭海绵积木。

2、教师提示幼儿摸一摸这种积木有什么感觉,它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二)展开。

1、教师:刚才大家玩了积木,谁能告诉老师这种积木和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2、幼儿相互交谈议论。

3、教师:你知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拉开拉链让幼儿观察)告诉幼儿这叫“海绵”。

4、教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海绵,请4—6位幼儿说一说见闻。

5、通过玩一玩,做一做,看一看,让幼儿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幼儿分组,每组桌面上放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海绵块、彩色颜料盒,广口瓶子、毛线等。

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操作活动,提示幼儿思考,海绵宝宝能干什么?

6、幼儿活动10分钟后,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玩这些物品的,发现了什么?

7、教师肯定幼儿的做法和语言表述,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三)结束。

教师小结:

海绵能把颜料水变少,说明海绵能吸水,具有吸水的功能;我们能把海绵捏成一团或扎成蝴蝶,但松开后它又能恢复原样,说明海绵有弹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绵的用途也很广,如我们做操用的体操垫、睡觉时铺的海绵垫等。

四、延伸活动。

让幼儿仔细观察社会上、家庭里还有什么东西是用海绵做的。

幼儿科学实验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让幼儿在玩玩作作中感知水的性质。

2、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幼儿对水的兴趣。

3、联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启发教学,使幼儿懂得水的用处很大,教育幼儿要节约每一滴水,爱护环境,不要污染水源。

教学准备:

1、喷水器一台。

2、三大盆清水,瓶子、杯子、胶袋各几只,积木,小船,冰块,白糖、盐,牛奶等。

教学过程:

1、观察小喷泉,引起兴趣。

提问:喷泉里喷出的是什么?水是怎样的?(让幼儿议论一会儿)

小结:刚才小朋友都讲了自己所知道的水是怎样的,到底水是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水的秘密。

2、幼儿自己选择实验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引起幼儿观察,感知水的性质。

第一组:水的颜色和味道。有白开水、牛奶,让幼儿比比、嗅嗅、尝尝,水有没有颜色、味道?加上糖、盐,又会怎样?

第二组:水的流动。盛水的大盆里有杯子、瓶子等,幼儿用器皿倒水,观察水会怎样?用有洞的胶袋装水会怎样?用手兜水,水又会怎样?

第三组:水的浮力。幼儿可随意拿积木、小船等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

第四组:冰的融化。让幼儿玩冰块,观察冰块为什么越来越小?冰块熔化成什么了?

3、实验后谈话。老师:刚才小朋友都做了实验,你们找到水的秘密了吗?水是怎样的?

小结:第一组:水是没有颜色的,水是无味的。

第二组:水是会流动的,我们倒水时,水会从一个杯子流动到另一个杯子里,水满了,也会流出来。

第三组:水有一种力,叫浮力,能使一些东西浮在水面上,船就是因为水的浮力才会浮在水面上的。

第四组:当冰遇热的时候会变成水,水放在很冷的地方会结冰。

4、老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水的秘密,可你们知道水有什么作用吗?(让幼儿讨论,后提问)

小结:水的用处很大,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人们每天喝水、洗脸、洗衣服、煮饭都需要水;花、草、树木和庄稼的生长需要水;动物也离不开水。

5、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爱护环境,不要污染水源。

6、结束:将玩过的水用来冲厕所和浇花。

幼儿科学实验教案篇4

活动意图:

本活动是从蒙氏工作中红棒的延伸——红棒十字架引出的。蒙台梭利教具目标单一的特点,使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严谨有序的。利用这一契机来开展科学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2、经验准备:

进行三次活动: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基本规则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达到平衡。

活动重难点:

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的条件: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巩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我们来试试看啊。(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不平衡!那怎样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

幼儿: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你没看见那边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师: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则和记录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达到平衡呢?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则大家都同意吗?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行了。”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基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幼儿②说:“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教师:“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幼儿⑧:“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幼儿④:“不是多一块。”教师:“到底多几块?”幼儿③:“就是多一块。”幼儿④说:“不对。”教师:“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幼儿③:“忘了记录了。”教师:“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和你们最开始猜想的一样吗?

幼儿:和我猜想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我猜想对了。

教师: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活动反思:

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不足之处:

由于支点的受力面积比较大,积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完全精确,只能是模糊的描述总结:红蓝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多,长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少,才能使红蓝棒“3”达到平衡。所以工具的严谨性稍微差了一些。

小百科:实验,指的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

幼儿科学实验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让幼儿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并用语言大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从而了解水具有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等基本特性;

3、让幼儿了解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懂得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掌握水的基本特性。

难点 ;对水的流动性的掌握。

活动准备

字卡、透明塑料杯每人两个,分别装有水和酸奶,彩虹糖每人两粒,水盆三个,玩水的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交代本次活动的主题。教师(出示字卡:水的秘密):小朋友们,水有很多秘密,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水的秘密。

(二)基本部分:幼儿尝试找出水的特性。

1、 比一比(每个幼儿准备两个透明的塑料杯,分别装有水和酸奶)

让幼儿观察牛奶和水,比一比,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再端起水杯,说一说水是什么颜色的?—从中知道水是无色的。

2、 尝一尝

让幼儿分别品尝牛奶和水,说一说分别是什么味道。从中知道水是无味的。

3、 看一看

教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两粒彩虹糖,(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好吃的礼物)分别放到装有水和牛奶的杯子里,观察有什么不一样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水是透明的。

4、 做一做

(1) 幼儿与教师一同将装有牛奶的杯子高高举起干杯,祝福大家今天开心,品尝一下牛奶加糖的味道。

(2) 拿起装有水的杯子, 提问:不能喝杯子里的水,怎样吃到水杯里的糖?不用任何工具帮忙。教师只提供一个空塑料盆,引导幼儿将水杯高举慢慢倾斜,观察水是如何“流”到盆子里的。感知水的“流动”的同时,也将杯底的糖吃掉

(三)结束部分 : 玩一玩

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发现新的秘密,告诉客人。

(四)活动延伸:观看视频—《水的故事》

幼儿了解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教育幼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注:在总结水的秘密时,教师可将相应的字卡贴在黑板上。即: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等。

幼儿科学实验教案篇6

[目的、要求]

1、让幼儿了解蚯蚓爬行的基本动作特征。

2、可简单介绍蚯蚓体表的刚毛对于蚯蚓运动的作用。

3、对于不同年龄班,向幼儿简单介绍蚯蚓对人类的益处。(中班只介绍蚯蚓能改良土壤。大班还可以介绍蚯蚓处理有机废物,保护环境,以及未来可进入人类营养食品之列的前景。)所以要爱护蚯蚓。

[材料]

1、活体蚯蚓若干条(事先清除体表杂物,盛放在干净的湿润的盆子里。)

2、平面玻璃(有桌面玻璃最好)

3、马粪纸,或表面粗糙的硬纸板。

[操作]

1、先把蚯蚓放在马粪纸上,让幼儿观察蚯蚓爬行的体形变化特征。大体分2个阶段:①身体后半部固定不动、前半部身体向前伸长(同时变细)。②身体前半部固定,身体后半部向前收缩。

2、(老师向幼儿解释)蚯蚓体表有很短的毛,叫“刚毛”(幼儿跟读)。蚯蚓身体固定的时候是那部分身体的刚毛插入土里(眼前的马粪纸里),这样身体的另一部分可以伸缩。蚯蚓如此一伸一缩向前运动。

3、让幼儿轻轻地抚摩蚯蚓体表,有毛糙的感觉(可与抚摩玻璃面的感觉比较)。

4、同时取出两条蚯蚓,一条放在马粪纸上,一条放在玻璃面上,蚯蚓前端(靠环带较近的一端)向同一个方向,在一条“起跑线”上,让幼儿观察那条蚯蚓“跑”得快。

5、[提问总结]在玻璃面上的蚯蚓跑不动的原因是:刚毛失去作用,身体没法固定和伸缩,所以走不了了。

[提示]

1、蚯蚓的运动:身体后半部刚毛插入土里,前半部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向前伸长;然后,身体前半部刚毛插入土里,身体向前收缩。

2、蚯蚓对人类有很多益处,

①改良土壤:蚯蚓在土壤里运动,有疏松土壤的作用,其粪便是高效有机肥。

②在医药上做镇痉剂和利尿剂。

③蚯蚓吃进大量人类丢弃的有机废物,对净化环境作用巨大。

④蚯蚓肌肉内含有几乎全部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在食品工业中前景看好。

3、实验结束,教师带领幼儿把蚯蚓放归园地,并督促幼儿洗手。

幼儿科学实验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热水快点变冷,探究热水变冷水的秘密。

2.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3.敢于在集体中提出问题。

活动准备

1.玻璃杯(最好有刻度,可让幼儿感知水量相同),内装颜色水。

2.温度计、毛巾。

3.冰块、冰毛巾、冷水、鹅卵石等各种材料。

4.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

活动过程

一、提出主题

1.师:这里有许多杯热水,如果想知道它现在有几度,该怎么办?

2.幼儿很自然地想到使用温度计测水温。个别幼儿试测,并将水温38摄氏度的结果告诉所有幼儿,大家记录水的温度。

3.师:如果这几杯水一直放着,结果会怎样呢?

幼:水温会下降。

幼:热水最后会变成冷水。

二、设计方案

1.师:你们能不能想出各种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

2.幼儿在实验报告纸上记录自己设计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方法。

有幼儿说:“将水放在冰箱中,水温会下降快些!”有幼儿说:“放在风口!”有的提出用扇子,有的说用调羹不断搅拌……幼儿共提出16 种方案,教师将方案—一记录在黑板上。

三、实验论证

1,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寻找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如:是否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是否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材料,是否改变了自己的实验计划,是否有困难需要帮助解决。

@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教师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2.实验结束,请每个幼儿测量实验后玻璃杯中的水温,并将实验过程记录完整。

四、交流讨论

1.出示一杯没有使用过任何降温方法的水,测量其温度为34摄氏度。

2.请幼儿测量样杯中的水温,引导幼儿将自己水杯的水温与之比较,并想办法使热水快点变冷,让水温低于34摄氏度。

3.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的?

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有的幼儿将水杯放在一盆冷水中促使其降温,有的幼儿尝试在水杯中放冰块,有的幼儿在水杯中放入许多鹅卵石,有的幼儿对着水杯吹气……于是,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总结: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让热水快点变冷。

4.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为什么不断地搅拌热水,热水就会快点变冷?

幼:因为热气出来了,冷气进去了。

最后有一位幼儿这样总结:在搅拌时,水杯中的热空气会不断地往外跑,使热水快快变冷。

师:为什么同样往水杯中加东西,一杯放冰,一杯放鹅卵石,两杯水温会不同呢?

幼:冰块更冷。

幼:鹅卵石放进去后,它自己变热了,而冰块不会变热,它只会越变越小。

幼:因为水杯中的热传给了鹅卵石,鹅卵石也热了。

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放进更冷的物体,能使水温下降得更快。

5.引导幼儿发现新问题: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与的容器中,也会快点变冷呢?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或许还会碰到其他各种问题,如:

为什么热水放在冷水中或冰箱里,能快点变冷呢?

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点的容器中,也会快点变冷呢?(增加了与冷空气接触的面积)

冬天,我们对着手呼气,会感到温暖,可同样呼气为什么却能使热水快点变冷呢?

为什么许多块冰放在水中,水温会下降到0摄氏度,而等冰融化后温度又会上升到5摄氏度呢?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幼儿科学实验教案7篇相关文章:

科学粗和细教案优秀7篇

有趣的水中班科学教案7篇

小班浮与沉科学教案推荐7篇

小班浮与沉科学教案优秀7篇

小班浮与沉科学教案7篇

中班科学活动浮与沉的教案7篇

中班科学谁来了教案反思7篇

小班科学谁来了教案参考7篇

小班科学谁来了教案7篇

三年级科学纸教案7篇

幼儿科学实验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