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起电的教案6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案的制定,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期望,教案的详细性有助于其他教师理解和使用它,以实现一致的教学标准,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摩擦起电的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摩擦起电的教案6篇

摩擦起电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什么实验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教具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答:摩擦起电。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2.进行新课

(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②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纸屑、验电羽,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2)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也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答: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教师总结: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

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利用带电体具有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不能。如果轻小物体与带电体带异种电荷,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吸引;如果轻小物体不带电,由于带电体的性质,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吸引。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可以。因为若轻小物体不带电,它们之间只能相互吸引,不会发生排斥现象。

例3.如果两个物体互相排斥,你能作出什么判断?

分析: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判断带电体必带同种电荷。

例4.有a、b、c、d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已知d带正电。那么a、b、c物体各带什么电?

分析:已知d带正电可由此分析其他几个物体的带电性质。因为d带正电,d又排斥c,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c应带正电。c吸引a,则a与c带异种电荷,即a带负电。a又排斥b,所以b也应带负电。

②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展示实物)。它的原理是利用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演示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张开角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教师总结: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5)正、负电荷的中和

演示实验: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金属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如果实验中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电量相等,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将不再张开,即正、负电荷完全抵消。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正、负电荷的中和。

思考题:将一物体跟一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

试分析这个物体的带电情况。

3.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讨论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后的性质、带电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了怎样判断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和带电的种类。那么摩擦起电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物体带正电、负电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些我们将在下一节里进行研究讨论。

4.布置作业。

(l)书上本节后的练习l、2、3。

(2)思考题:梳子与头发摩擦后,怎样检验梳子是否带电?带什么电?

(3)想一想,除了课上讲到的,还有哪些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

摩擦起电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对探索自然事物感兴趣。

2、能大胆地进行操作实验,与同伴进行合作。

3、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后可以吸取纸屑。

4、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5、了解生病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学会预防生病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塑料小棒或塑料笔杆(彩色笔)、小木棍、梳子、尺子、碎纸屑。

2、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想一想”,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出示装满纸屑的篮子,请幼儿思考。

师:如果不用手直接拿纸片,用什么办法可以取出篮子里的小纸片。

2、教师提供彩色笔,继续让幼儿探索取出纸屑的方法。

二、教师示范“摩擦起电”实验,让幼儿尝试实验。

1、教师实验,幼儿认真观察结果。

2、让幼儿实验,尝试用彩色笔取出小纸屑。

3、教师根据幼儿实验进行提问,并进行小结。

小结:水彩笔在头上擦一擦就可以把小纸片吸起来了,是因为水彩笔与头发摩擦以后产生了静电,这种现象就叫摩擦起电。

4、让幼儿将没有在头上或者在其他处(衣服上)擦一擦的彩笔进行试验,然后与老师做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三、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摩擦起电”。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以及记录单。

2、共同检验不同材料的实验结果。

四、讨论:

1、为什么有的材料能成功实验?(塑料)

2、试一试彩笔最大能吸起多大的纸片?为什么?

【活动延伸】

这些塑料的材料除了与头发摩擦产生静电,还可以在哪里摩擦后也能产生静电,请小朋友去试一试。

活动反思:

活动让孩子识别摩擦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猜想和验证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采用幼儿身边常见的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注重幼儿发现交流和分享,活动符合“科学启智”研究理念和精神。基本完成预定目标。

摩擦起电的教案篇3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教具

挂图,投影仪,玻璃棒一根,丝绸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两块,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演示:用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将玻璃棒置于碎纸屑附近,观察玻璃棒吸引碎纸屑的现象。

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答: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丝绸带了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演示:将摩擦玻璃棒后的丝绸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提问4:想一想丝绸会带什么电荷?

2.引入新课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要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需要知道一些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3.进行新课

(l)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点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已经学过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哪位同学说一说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经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

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往下分。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由原子的核式结构可知,物质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的。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指导同学看课本“原子结构”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了物质的原子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摩擦起电的原因。

(2)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由上面讨论可知,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与它相摩擦的另一物体上,这个物体失去多少电子,那个物体就得到多少电子,而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因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它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4)讨论与练习:(投影片)

①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能带电吗?

答: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多,得到电子的机会少;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少,得到电子的机会多;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所以,一般来说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通过摩擦可以使它们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但是,若这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都较强,就很不容易使它们通过摩擦发生电子的得失,因此它们就很难带上电。

②玻璃无论与什么物质摩擦都带正电吗?

实验: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后,去靠近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实验现象,结果:玻璃棒与橡胶棒互相排斥,说明玻璃棒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排出几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起电的序列:兽皮一羊皮一石英一玻璃一丝绢一木条一胶木一松香一硫磺。

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电。

③有人说:带电体发生中和现象时,正负电荷都消灭了,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中和现象的实质,也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使原来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都恢到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④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了电子;

b.丝绸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答:说法a和d正确。)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认真看本节教材。

2.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悬挂的小纸筒(图1)。小纸筒先被吸过来,这是因为______的缘故。当小纸筒与玻璃棒相触后,立刻又远离玻璃棒,这是因为______。

3.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面哪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a.甲带正电,乙带等量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等量正电;

c.甲和乙都带等量正电。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二节。

摩擦起电的教案篇4

摩擦起电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锻炼与提高。

二、活动准备

1、塑料尺子每人一把,碎纸屑,大块的厚卡纸,泡沫渣,毛线头、细羽绒、小石子、水彩笔、铅笔等材料分组准备好。

2、《幼儿习得手册》(玩一玩做一做)上学期Ⅱ第28页。

三、活动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游戏。

师:小朋友们快坐好,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

师生齐:一个手指点点点,两个手指剪剪剪,三个手指弯弯弯,四个手指叉叉叉,五个手指开了花。

师:小朋友们说得可真棒!双手是我们亲密的好朋友,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做许许多多的事情,那么,今天我们就用这对小手好朋友来玩一个好玩的魔术。

2、幼儿动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

⑴分发尺子,每人一把,分发碎纸屑,每组一包。

师出示尺子,碎纸屑,让幼儿说它们的名称。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用尺子把碎纸屑吸起来,幼儿分组活动,要注意及时提醒幼儿千万不要把碎纸屑掉在地上,要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宝宝。

让幼儿动手操作。幼儿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吸起纸屑的。

师:刚才大家都开动了小脑筋,可是纸屑没有吸起来呦!别灰心!你们知道吗?老师可是一个有名的魔术师,现在就让我这个大师来给你们变这个魔术吧!

教师动手实验,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边做边说,尺子头发擦呀擦,纸屑纸屑起来吧!吸起来了吗?

幼儿再次分组做实验,教师巡回了解幼儿实验情况。让实验成功的幼儿到前面演示一下实验过程,并及时表扬。

再由失败的幼儿也到前面来演示,教师点名其他幼儿帮助他完成实验并说一下为什么会失败。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认真观察,这样才是聪明宝宝,并对上前来帮助完成实验的幼儿提出表扬,强调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⑵第二次分发活动材料(大块厚卡纸,泡沫渣,细羽绒,毛线头,小石子)。幼儿分组活动,看看摩擦过的尺子除了吸起纸屑,是不是还可以吸起其它东西,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摩擦后的尺子都可以吸起什么东西?又有哪些东西吸不起来?

和幼儿共同小结,尺子在头发上摩擦后,可以吸起纸屑,毛线头,泡沫渣、细羽毛等东西,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

⑶组织比赛看看哪个小朋友可以用尺子吸起更多的东西。

找几名幼儿上前,通过摩擦起电的方法吸起纸屑,最后教师评判结果,提问获胜的幼儿是怎样做的,从而引导幼儿得出摩擦速度快一点,时间长一点,吸起的东西也会多一点。对获胜的幼儿予以奖励,勉励其他幼儿继续努力。

⑷分组投放气球、梳子、彩笔管、铅笔等活动材料,通过幼儿活动引发新问题:除了尺子还有哪些物品摩擦后也会吸起东西?

幼儿动手操作最后和教师共同得出除了尺子,还有其他物品摩擦后也会吸起东西。

3、活动延伸

提出要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摩擦起电的现象,要求幼儿要仔细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活动评价: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设计了较多的活动,使幼儿在玩中学到科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我及时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了解了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还注意了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了及时对幼儿活动结果做出评价,当然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感觉课堂设计有点过于啰嗦,课容量有点太满,没有注意到与其他学科适时的渗透,在以后我会努力提升个人素质,促使自己不断的进步。

摩擦起电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后可以吸起纸屑。

2.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对探索自然事物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组放2个小筐,1个筐内装有塑料小棒或塑料笔杆;1个筐里放碎纸屑。每组放有与幼儿人数相同的有机玻璃垫板(用积木垫起来一点)。

2.记录单(见附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

(1)教师: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用塑料小棒去吸一吸纸屑,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幼儿操作、自由探索)。

(2)教师:小棒能把纸屑吸起来吗?再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小棒把纸屑吸起来?(引导幼儿拿小棒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吸)。

(3)教师:碎纸屑吸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二、记录操作中的发现。

(1)教师:有些小朋友用小棒把纸屑吸起来了,有点却吸不起来,到底他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你们两人一组再去试一试,仔细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2)教师出示记录单:这是记录单,请把你用的什么方法画在第一个格子里,在后一格中记录你看到纸屑吸起来的样子和你有趣的发现。

三、师幼讨论,纸屑为什么会被吸起来。

(1)幼儿分别介绍方法,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幼儿的记录单。

教师:纸屑为什么会被吸起来?(静电)

教师:平时你还发现什么时候会产生静电?

(2)教师出示挂图《有趣的静电现象》:这里还介绍了哪些静电现象?这里还有一个好玩的游戏,看看有哪些材料,想玩的小朋友可以收集这些材料,在科学区里去玩一玩。

摩擦起电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对摩擦起电感兴趣,了解关于静电的简单知识。

2.能正确记录自己的发现并表达自己的认识。

3.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活动准备:

1.每组1盘小纸屑,塑料勺子,小毛巾人手一份。

2.塑料水笔、塑料尺、塑料吸管、铅笔、勺子,记录单人手一份。

3.蝴蝶、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小纸片,引导幼儿讨论。

1.教师:老师的盒子里有许多的小纸屑,这里还有一把小勺子和一块布,如果我把勺子在布上摩一摩,再把勺子靠近小纸屑,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

2.幼儿交流猜想,教师归纳幼儿的意见。

二、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尝试。

1.教师:刚才小朋友猜想了一些结果,现在请你们来试一试,看看到底会发生样的事情?(幼儿第一次操作)

2.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小纸屑是怎样吸上来的?吸上来后事什么样子的?

3.教师:除了塑料勺子,老师这里还准备了几种东西,你来猜猜看哪些东西用布摩擦后也能吸气小纸屑。

①认识记录卡上的标记。

②猜一猜:这些东西摩擦后也能把纸屑吸起来吗?

③如果可以的.话打勾,不行就打叉

4.幼儿猜想记录。

5.操作验证。

三、教师引导幼儿交流各自的试验过程和结果。

1.教师:小朋友用哪些材料吸起小纸屑的?

交流:为什么塑料尺、塑料笔、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后可以吸起小纸屑?

幼儿思考讨论(相互讨论)

师小结: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后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塑料尺、塑料笔、塑料吸管和布摩擦后产生静电,因此吸起了碎纸屑,塑料的物品最容易产生静电。

活动延伸:

在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摩擦后也会产生静电?

摩擦起电的教案6篇相关文章:

教案拼音a教案最新6篇

大班中国教案教案最新6篇

小班教案下雨了教案通用6篇

教案大班健康教案优秀6篇

中班教案有趣的图形教案通用6篇

小班教案大家一起玩教案6篇

二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人教版教案参考6篇

体育教案小学体育课教案最新6篇

6的组成教案精选6篇

小学1一6音乐课教案6篇

摩擦起电的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4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