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梅教案7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有了教案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解决和处理,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问题管理能力,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画杨梅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画杨梅教案7篇

画杨梅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细雨如丝、贪婪、吮吸、伸展、狭长、端午节、桂圆、触到、细

腻、汁水、甜津津、豆腐、虽然、酸味。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杨梅的特点,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的感情。

4.领悟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住作者写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重点留心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提问:这个题目包括几个意思?分别是什么?

(这个题目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我爱故乡”,二是“我爱杨梅”。)

(1)“我爱故乡”主要写什么?(故乡)(2)“我爱杨梅”主要写什么?(杨梅)

(3)“我爱故乡的杨梅”主要写什么?(作者喜爱杨梅,看到杨梅就想起故乡,本文借赞美杨梅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并借助自学生字、词。

1.学生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故乡的杨梅?(课文从杨梅树、杨梅果两个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

2.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生字、新词。

3.学生借助认识生字,了解字义。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注意纠正误读音。

(四)读词语,理解词义。

(五)阅读课文,明思路。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本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先总写“我”爱故乡的杨梅,然后分别从杨梅树、杨梅果两个方面具体描写杨梅,抒发作者对杨梅的喜爱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哪一部分写得详细?为什么?

让学生认识到作者观察细致、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描写杨梅果用了四个自然段,从形、色、味三个方面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层次分明,特点准确。

(六)学生再读课文,巩固复习。

(七)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按要求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思考:“我”为什么爱杨梅?杨梅有哪些可爱之处呢?

(“我”的故乡在江南,那里是杨梅生长的地方。“我”看到杨梅便会想到故乡,“我”热爱家乡,所以喜爱杨梅。

作者从杨梅树可爱,杨梅果好吃两个方面介绍了杨梅的可爱之处。)

2.文中写杨梅树和杨梅果两部分,哪一部分内容写得详细。

(写杨梅果。作者从形、色、味三个方面作了具体的描述,内容十分详细。)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填空练习。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______春天的甘露。它们____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____。

2.填好后让学生朗读。

3.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本段有两句话,第1句写杨梅树需要春天的细雨。第2句写杨梅树生长得茁壮茂盛。

4.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所填写的词语“贪婪地吮吸”、“伸展”、“欢笑”这些词语的意思,想一想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贪婪地吮吸”、“伸展”、“欢笑”本是描写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词语,作者采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雨中

的杨梅树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十分惹人喜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5.应该怎样朗读?

应让学生在朗读中注意采用欣赏、赞美、欢快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朗读后齐读巩固。

(四)学习第3至6自然段。

1.指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杨梅果?

2.指名回答:形状、颜色、味道。

3.指读第4自然段,本段有几句话?让学生找出描写杨梅果形状的句子读一读。

4.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练习:

(1)杨梅( ),和( )一样大小,遍身生着( )。

(2)等杨梅( ),刺也( ),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 )杨梅那( ),使人感到( )而且( )。

(3)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填空。

(4)作者是怎样观察杨梅果的形状的?

(看到的:杨梅果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感觉到的:放进嘴里,舌尖感到平滑、细腻。)

(5)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亲自品尝“平滑的刺”和“细腻而且柔软”,这些细致的描写都表现出作者对杨梅果的喜爱之情。)

(6)读课文,体会情感。

(7)小结学法:

读文找句,解词明意。

联系观察,体会情感。

5.杨梅果的颜色是什么样儿的?让学生用以上学法学习第5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

(2)读后完成填空练习。

杨梅先是____,随后变成____,最后____。

(3)讨论“几乎”是什么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几乎”是将近于、接近于的意思。颜色的变化说明杨梅果逐渐成熟。

(4)文中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在这句话中作者对果肉、汁水的颜色的描写,流露出了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6.学生自读第6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作者怎样写杨梅的味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2)分组讨论。

(3)各小组推荐代表回答。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写杨梅果的味道是抓住由生到熟、由“又酸又甜”到“甜津津的”的特点描写的。重点对小时候吃杨梅吃得太多把牙酸倒的事,进行了具体的描写,使人觉得真实自然、充满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枝条

树 叶子

20 我爱故乡的杨梅 形状

果 颜色

味道

课后小记:

画杨梅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贪婪、吮吸、狭长、细腻、嘴唇、汁水、豆腐”等7个词语;

2、通过对“贪婪、吮吸、甘露、伸展、狭长、雨雾、欢笑、触、平滑、细腻、柔软、甜津津、又酸又甜”等词语的理解,感受杨梅及果树的可爱;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描写杨梅树的蓬勃生机和杨梅果的形、色、味的句子;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通过对家乡杨梅的热爱表达其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 谈话导入,大话杨梅

师:同学们,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水果摊上有一种水果都会特别的火,特别的受人欢迎,而且过了端午节后,会更火! 它在我们浙江宁波、慈溪一代特别多,猜出是哪种水果了吗?(杨梅)(课件出示杨梅图片)

师:说到杨梅,哪位同学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相机归纳、评价,鼓励,引导将句子说完整)

预设1:看大家聊杨梅聊的这么起劲,有位来自杨梅产地宁波镇海的老爷爷王鲁彦,也想和参加大家的讨论,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他是怎么介绍他故乡的杨梅的,好吗?看看他介绍的杨梅和我们了解的杨梅是不是一样的? 预设2:大家都爱吃杨梅,但是你们对杨梅了解的并不多。没关系,这里就有位来自杨梅产地宁波镇海的老爷爷王鲁彦,我们就请他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他故乡的杨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第141页。(出示读书要求) 读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课文中有几个句子(词语)特别难读,我想考考大家;

1、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2、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3、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贪婪 吮吸 伸展 狭长 细腻 嘴唇 汁水 豆腐 甜津津 扫清了生字词语的障碍,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大家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杨梅树)

2、你从课文中了解到杨梅的哪些新知识?(杨梅果 略)

三、品读杨梅树的可爱

大家都吃过杨梅的果实,杨梅树未必都见过。课文中就有一段写杨梅树的话,请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杨梅树生长的怎么样?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师:杨梅树生长的怎么样?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生:杨梅树生长得很茂盛。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中最能表现杨梅树生长得茂盛的两个词语画下来。

师:谁来读读,这一句“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生读

师:这里的“伸展”怎么理解?

生:讲杨梅树的枝条茁壮生长的样子。

师:对,假如你的小手就是这杨梅树的枝条,它茁壮地生长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大家比比它生长的样子。(学生比枝条生长的动作)[板书:伸展枝条]

师:大家比的真像!谁能来读读这句“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师:根据“狭长”这个词语,同学们想像一下杨梅树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请在纸上画一下,让老师看看。(巡回指导,投影展示)

师:很多同学都画得很好,如果图上颜色就像真的一样了。一片片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是什么样子呢?看谁的想象最丰富,同学们自由练说,请想象力的孩子上来说。(嫩嫩的、绿绿的,亮晶晶的 图片显示)[板书:叶子欢笑] 师:是什么原因使杨梅树长得这么旺盛呢?这一段的那一句告诉我们?(第一句) 师:请大家读一读。

师:描写杨梅树生长的自然条件的词语是哪一个?(细雨如丝) 师:这个词语怎么理解?(雨下得很小,用丝来比喻雨)

师:有了这样好的自然条件,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师:“贪婪”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不知满足)你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能告诉老师和同学吗? 你做的很好,大家要向他学习!

师:有谁能说说生活中谁对某种事物贪婪地样子吗?

生:„„

师: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吮吸”和“甘露”两个词语怎么理解?(课件出示)

师:谁能结合课文说说“甘露”在课文中指什么?(雨水)

师:哪些词语告诉你的?(细雨如丝,在雨雾中)

师:把“甘露”换成“雨水”读一读,体会一下这句话的味道有什么变化。

师:(归纳,让学生说)甘露是甜的露水,这里是突出它对杨梅树的生长有很好的滋养作用。如果换成雨水,杨梅树就不会在雨雾中欢笑着了![板书:吮吸甘露] (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 杨梅树真的会“伸展、欢笑、吮吸”吗?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 比较:杨梅树四季常绿的枝条和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伸生长着。 杨梅树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品读两句的句子的因果关系。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随机)

作者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是为了形象具体地突出杨梅树在雨雾中旺盛生长的哥样子,因为作者非常喜欢杨梅,所以才这样写。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用赞美、欢快的语气来读。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一段,体会一下作者对春天,对杨梅树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怎样读才能把它表现出来?(多么美的春雨,多么美的杨梅树,我们该怎么样读才能读出作者对杨梅树的那种喜爱之情呢?)

个别读(他读得真好,同学们也能像他这样读读,让老师也感受一下吗?)齐读 通过课文第二自然段,我们了解到了关于杨梅的新知识——杨梅树是非常可爱的。 那么可爱的杨梅树孕育出来的杨梅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赶紧再读读课文,把你发现的杨梅的秘密告诉大家!

惹人喜爱的杨梅树在春雨的滋润下,孕育着杨梅果,杨梅果渐渐的,在端午到来的时候,开始成熟了,成熟的杨梅,挂满了杨梅树!那是一幅多么令人喜悦的图画啊!

四、品读杨梅果的形、色、味 说说你的发现

(杨梅果具有什么特点)随机选取(形、色、味)进行剖析。

预设一:外形

1、找到写杨梅外形特点的句子“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形状、大小、长刺)

2、作者是怎样把杨梅的这个特点写具体的呢?

(1)比较: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更形象) 杨梅圆的,遍身生着小刺

(2)新发现:杨梅身上长着小刺有神奇的变化和作用。

?1】视觉观察【2】触觉品尝 变化:随着杨梅的渐渐成熟,小刺渐渐软了,平了(平滑)。 作用:使人感受到细腻而且柔软的感觉

3、小结:多么可爱的杨梅啊,圆圆的身体,还长着毛茸茸的小刺,摘一个放进嘴里,让我们的舌尖感受到那细腻而且柔软的感觉,不知哪位讲究的同学有像作者一样这样细细品尝过杨梅,请他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个别读)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预设二:颜色(由生到熟,颜色从浅到深)

1、用自己的话说说杨梅果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越是成熟,越黑,结合实际)

2、找到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杨梅的颜色变化。 (杨梅先是 ,随后变成 ,最后几乎变成了 。 ) “几乎”,语言的准确性,后有备注,“不是真的变黑,是因为太黑了,所以像黑的” 颜色的变化说明杨梅逐渐成熟,说明作者仔细地去观察了杨梅的成熟过程,你也能用“先是„„随后„„最后”来说一说某样事物的逐渐发展的过程吗?)

3、作者是怎样发现杨梅果的这个特点的呢?除了用眼睛去仔细观察杨梅外部颜色的变化,作者还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杨梅的颜色变化呢?(观察自己或者别人吃杨梅的情景) “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能红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4、小结:杨梅的颜色逐渐加深,杨梅越来越成熟,看着别人咬着杨梅那新鲜红嫩的果肉,看着别人嘴唇、舌头上的鲜红的杨梅汁,你们会不会也想赶紧去咬一口杨梅,去品尝一下杨梅那鲜红的汁水?(有一种果实成熟的欣喜,有一种想去品尝的冲动)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这段话。

预设三:味道(又酸又甜)

1、用自己的话说说杨梅果的味道?(成熟的时候:没成熟的时候)

2、找到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杨梅的味道是怎样的?(又酸又甜,甜津津)

3、作者在这一段除了写杨梅的味道,还写了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还举例写了作者小时候贪吃杨梅的情形,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方面证实杨梅确实是既酸且甜的,只是成熟的杨梅甜多于酸;另一方面,通过自己对杨梅的贪吃,来表现对杨梅的喜爱,让读者产生亲切、真是的感受!

4、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爱吃一样东西,觉得越吃越爱吃,最后„„

5、导朗读第一句话。(又酸又甜、甜津津的、越吃越爱吃)

五、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切、强烈的热爱之情。

我们和作者一样,都是江南的孩子。我们也吃过杨梅,为什么作者能够写出这样生动具体、亲切感人的文章呢?(小组讨论) 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对杨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板书:按顺序、抓三下选读课文——《我爱家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特点)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还观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了杨梅的静止状态,而且留心杨梅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睛看,用手摸,而且放到嘴里品尝。所以同学们以后一定要注意留心观察,学习作者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

另一方面,作者不仅是单单的喜欢杨梅,其实,他是在通过对杨梅的喜爱来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感。

(分析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的气候特点,写作背景的介绍,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强烈的热爱之情。)

画杨梅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本课新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写出来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杨梅树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一.初读,感知大意。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2课——(生齐)。师: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本课生字词)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难读,找出来多读几遍。(生练读)生:我觉得“吮吸”这个词比较难读,因为“吮”是翘舌音,

容易读错。师:我们也请一行的同学来开小火车,轮流读课文。师:听完他们的朗读,谁想评一评?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得很准确。现在,选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生选段个别读,师根据生回答板书)

二理解词语

三质疑四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作家王鲁彦的作品(出示课题,学生读)师

从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我们把题目改成“我爱杨梅”从感情上有什么不同?(生答)师

说起描写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作品,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就是这两篇:一是大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另一篇就是作家王鲁彦的《》了。上小学的时候自然没有什么游子漂泊的沧桑感,所以对那千古名句就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滚瓜烂熟可是激不起一丝情感上的涟漪,而《》就不同了,常常是一边读一边嘴里泛着酸滋滋甜津津的味道,书读完后再狠狠地咽上几大口口水,直埋怨自己怎么没有生在那杨梅满枝的江南,甚至这种贪恋杨梅的情结一直到现在还挥散不去,尤其做了老师,十几年教书,看着一届届学生也宛如当年的`自己那样吞咽着口水的样子,更是无限感慨: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究竟有怎样神奇的力量呢?你们现在愿意和我一起再来细细品读一下这篇作品吗?

二感知全文,了解内容师:好,现在请同学闭上眼睛,一边听我读课文,一边在脑海中展现画面。(师配乐读课文)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的?(板书)

三逐段品读1.学习第二自然段。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生自由读课文)师:

“贪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谁查过字典?师:这个词本来是一个贬义词,用在这儿是要贬低杨梅吗?师:在课文里“甘露”指的是什么?生:(齐)春雨。师:对!可见,有些词语的理解不能光靠,还要放在课文里读读,理解才准确。师:(简笔画)老师这儿画了几种树叶,哪一种是狭长的?(生从众多树叶中指出狭长的叶子)师:其它几种树叶是什么形状的呢?请你也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生边指图边回答,用上扇形、心形、手掌形、椭圆形等词语。)

师:在这里作者就是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在他眼里,这一棵棵杨梅树多像一个个树娃娃呀!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想象一下,这些树娃娃在干什么?它们会怎么说,怎么笑呢?(师在悠扬美妙的音乐声中,充满感情地读课文,生闭上眼睛听,边听边展开联想)(我看到一个个树娃娃张大着嘴巴喝着春天甘甜的雨水,都开心地笑了。我看到一群树娃娃围成一圈,手拉着手,在一起开心地唱歌、跳舞。我看到一个个树娃娃伸展开绿色的手臂,伸着懒腰,一截截地往上长。)师:我从同学们的想象中感受到这杨梅树在快乐地成长,充满了生命力。让我们一块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生配乐朗读,读得入情入境)2.学习第四自然段:师:这一棵棵杨梅树真是可爱呀!杨梅的果子就更可爱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生齐读课文)师:作者是如何描写杨梅的形状的?请读句子:(出示两个句子)??

1.杨梅是圆的,生着小刺?

2.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师:读完后大家一定发现了,第一句简单些,第二句具体些。你能比较一下,第二句具体在什么地方吗?师:再读读句子,看看从这个词你还可以体会出什么别的东西来?(生再读,体会)(还可以体会到这些杨梅果特别可爱,作者特别喜欢它们。)师:用了重叠词,不仅写出了杨梅果的形状,还能表现出作者对果子的喜爱之情。同学们试着读读这一句话,读出杨梅果的可爱。(生练习朗读)师:杨梅果形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全身长满了小刺。)师:请大家读一读具体写小刺的句子,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刺的。(生齐读)师:对!作者写出了小刺的特点。我们一块儿来读课文:杨梅树结果实了,作者仔细地观察了杨梅果的形状,他看到……(生读第1句),作者不仅看了,而且用手摸了,他发现……(生读第2句),最后,作者还把杨梅果放在嘴里尝了尝,感觉到……(生读第3句,略)师:正是因为作者对杨梅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观察,才能这么生动地写出了杨梅的特点。3.学习五自然段:(幻灯出示杨梅果的图片)师:这就是故乡的杨梅果。杨梅果是什么颜色的?生:(齐)红色!师:作者很熟悉杨梅果,还知道杨梅果成熟前、成熟后颜色的细微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颜色的词。(生默读课文,画词,并在老师的引读下感知“淡红”、“深红”、“黑红”、“鲜红”这四个词。)师:用上这些词,准确地写出了杨梅果成熟时颜色的变化,师:你们能不能也象这样说一说绿色有哪几种不同程度的绿?(生说出“淡绿”、“

深绿”、“碧绿”、“墨绿”、“草绿”等词)师:如果同学们在观察事物的颜色时,也能这么仔细地观察,用上这样的词语准确地进行描写,一定能写好作文。师:杨梅果的颜色是多么美丽、多么鲜艳呀!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感受它颜色的美丽。(生齐读)师:“染满”是怎么一回事呢?

(用上“染”字说明杨梅的汁水给“我”的嘴唇、舌头染上了颜色,而且这红色能保持很久。)

4.学习第六自然段: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杨梅的味道,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生自由读课文)师:杨梅的味道是怎样的?(未熟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了。)“甜津津”的意思吗?

“津”有三点水,“甜津津”的意思是水分多、汁水甜,很好吃。)师:你们吃过什么东西,吃起来也是甜津津的?(水蜜桃也是甜津津的。我吃过西瓜是甜津津的。还有梨子也是甜津津的。)师:说得不错。那么熟透了的杨梅是“又酸又甜”、“酸中带甜”、还是“甜中带酸”呢?师:作者把杨梅的味道写得多清楚啊!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还接着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一块来读一读。(生齐读课文)师: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清事物的特点。

四读写结合,写作练习

1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组内说,全班说。)

2布置作业:为一种水果写一段介绍。(形状颜色味道)

五结束语

这篇文章是作家在西北生病时看到窗外的绵绵细雨,不禁想到了家乡,思念故乡时写的,原文可长的很哪,对杨梅还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比如,拿它和荔枝对比写,“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呢!”

还有这样的描写:“人家把它一船一船的载来,一担一担的挑来,我们一篮一篮的买了进来,挂一篮在檐口下,放一篮在水缸盖上,倒上一脸盆,用冷水一洗,一颗一颗地放进嘴里,一面还没有吃了,一面又早已从脸盆里起了一颗,一口气吃了一二十颗,有时来不及把它的核一一吐出来,便一直吞进了肚里。”

怎么样,是不是口水流出来了,快去找来原文,和课文对照着好好读一读,品一品吧!

画杨梅教案篇4

(一)课前自读,感知“观察”

常言道:“有的放矢”。学生课前自读,不能没有目的地读,应该是心中有“的”。可设计如下问题:

1课文是写什么的?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

2哪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杨梅果有什么特征?

3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和记叙的?

4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课内自读,学会“观察”

1抓住特点观察

作者为了赞美杨梅树,抓住它的枝、叶、果的特征进行观察。

如写杨梅树的枝和叶,用了“四季常绿”、“一片片”、“狭长”等词语,以及“吮吸”、“舒展”、“欢笑”等人格化的`动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杨梅树的外形美。

再如为了赞美杨梅果,作者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经过多次细致入微的观察,从形状、颜色、滋味三方面突出了它的特征。

形状:圆圆的→遍身生着小刺→柔软

颜色:淡红→深红→黑红。

滋味:又酸又甜→甜津津。

2突出重点观察

作者写了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其中重点观察了杨梅果,这段内容写得十分详细,是课文的重点段,而写杨梅树仅用几笔带过,做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按顺序观察

作者观察杨梅,先从整体上观察(杨梅树),后从部分(杨梅果)进行重点观察。根据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文章的思路,全文可分三段:

作者赞美故乡的杨梅,是为了表达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在观察和描绘时,能抓住特点,突出重点,并做到了“言之有序”,才使得文章“言之有物”,很好地表达了中心。这样,学生不但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还学到了不少的写作知识。

(三)课后习作,指导观察

在学生领悟了课文的观察方法后,应该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进行实物观察和写作训练,更好地巩固、运用“观察”,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习作训练时应该注意:

①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果树进行观察并仿写。

②在仿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创新,如既可写植物,也可写动物,还可以状物。

画杨梅教案篇5

教学设计

年级:三年级

学科:

语文

时间:6、2

课题我爱故乡的杨梅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本课重点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可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重点:有关描写杨梅果形状、颜色、味道的段落。难点:深刻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入。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字词

(2)、再读课文,感悟分析

三、分析感悟

(1)、学习第一大部分:杨梅树(抓住重点词语品读、感悟)

(2)、学习第二大部分:杨梅果许多游子尽管离开家乡多年,却依然难忘故土的一山一水,尤其是见到家乡的景物,更是睹物思乡。(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请大家自由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画出字词(出示重点词)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的?出示杨梅树图片,教师范读。

1、出示杨梅果形状图片

(感受)学生读课文学生认读(杨梅树、杨梅果)生谈感受(生机勃勃)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杨梅的形状

创设情境,激发感情扫除障碍陶冶锻炼学生表述能力

(通过观察、品读,从形、色、味三个方面了解杨梅果,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实物引导)

四、小结(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五、延伸

2、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边听边画出杨梅颜色的句子。

(出示颜色变化图片)出示新鲜杨梅图片(诱人)教师出示实物杨梅你尝过这种滋味吗?用一句话说出杨梅果味道的特点。作者不仅喜爱杨梅,更是借杨梅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让我们带着对家乡的爱,再读课文。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不爱自己的家乡!我们家乡也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特产你想些什么?作为下次习作的内容。体会细腻、柔软的感觉(结合实际)读读,说出杨梅果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先:淡红;随后:深红;最后:黑)生品尝,说滋味读文中杨梅的味道(最后一自然段)说一说(谈牙齿被酸倒的经过)(又酸又甜、甜津津)(生有感情读课文)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观察,学会运用激趣体会,加深印象培养读书能力为习作打基??

板书设计

生机勃勃我爱故乡的杨梅

画杨梅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许多有特色的水果,河北有苹果、鸭梨,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岛有香蕉、椰子,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特色水果吗?(金柑、杨梅、桑果)其中,有一种水果被誉为江南奇珍、百果之王,猜猜它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梅,板书)

2、你们喜欢杨梅吗?用一句话来说说你喜爱它的理由。

3、杨梅色鲜、味美,难怪有这么多人对它爱不释手。其中有一位北仑籍的作家,名字叫王鲁彦,他也和我们一样喜爱北仑的杨梅,还特地写了一篇以此为题的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把课题补充完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课文,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想一想课题中哪个字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感情?(爱字带点)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小小的杨梅到底有何魅力能让作者如此喜爱呢?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41页。轻轻地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要把课文读通顺,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段序。

2、反馈交流: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与大家一起分享。(随机指正生字读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情感升华主题

1、过渡:通过第一遍的朗读,我们解决了生字的读音问题,并且能把课文读通顺了。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能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用笔划出来,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或体会。(学生自读感悟)

2、反馈交流:

画杨梅教案篇7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反思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写了杨梅树的叶、果实,重点写了果实的形状、颜色和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热爱故乡杨梅的思想感情。文章脉络清晰,词句优美,耐人回味。抓住这一特点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来设计教学思路。

从杨梅的图片谈话入题——第一次与文本对话(初读):学习生字;思考你从哪里读到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第二次与文本对话(加强读):找到你认为特别能体现作者对杨梅喜爱的句子反复读,好好体会。——抓住一个主问题:你从哪里读懂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自主读悟、体会交流——梳理文章思路,进行分段,再读课题,体会爱故乡之情。(时间不够没达成)——拓展延伸

从课堂实施的过程来看,一、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能通过文中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成功之处①注重学生的自主读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感悟,以学生的自我感悟来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一个主问题,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再说理解的过程中进行指名读、小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形式,最后指导感情读、美读。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获得语文学习的领悟、积累。在加强诵读的基础上,获得运用语言、语调,再现作者的言语气势,取得似作者般的真切感受。通过多形式读、美读深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②引导贴近生活,丰富生活经验。让学生的经历与作者的经历产生同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近一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产生共鸣。(杨梅味道的同感、关于杨梅的趣事)在语文学习中有悟有得。③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围绕主问题安排个人、小组、全班相结合的教学互动组织形式,让学生既获得知识、情感的双重满足,又增加了学生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语言实践的机会。三、遇到的困难① 对学生深层感悟的引导不够。(调控)② 感情读、美读不够到位。(指导) ③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以至于“爱故乡”之情没有提升。(安排) 四、请求帮助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的感悟、体验体现有层次有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对句子中重点词语的体会,也就是对深层感悟的挖掘?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反思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我在教学中和生活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讲《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我是这样讲的,学生初读课文,教师提出在阅读中要了解作者是怎样写故乡的杨梅的。学生初读后,我让学生听录音朗诵课文,并提出让学生在听中思考初读中提出的问题。接下来,我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卡片上的字词,并请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另外就不懂的词语进行交流,交流中需要通过读课文来理解的,我放到讲课文时理解。

然后我让在小组内讨论,作者是怎样写故乡的杨梅的,在交流中,不作空洞的判断,要找出相关的句子,让同学们觉得有道理。小组交流完毕,集体交流,教师做板书,学生先后回答出作者写了杨梅的形状、大小、表面、味道、颜色、结果时间;学生说不出作者还写了杨梅树,我又让学生快读课文找一找作者还写了什么,结果学生找出了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根据教师板书对作者怎样写了杨梅作了小结。之后,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学生找出后半句与题目相同,我指出作者的这种写法叫“开门见山”。随后我让学生重点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在读后进行交流,体会从中想到了什么,学生找出是拟人句,知道的枝条的颜色,叶子的形状;但不理解“吮吸”和“贪婪”的意思。我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是否见到过如句子中所述的情景。学生说婴儿在吃妈妈的奶水时,我说,婴儿什么时候才吸食妈妈的奶水,学生说饿时,我又引导婴儿怎样吸食妈妈的奶水,做动作。引导那动作说明了什么,婴儿饥饿的难受,拼命的吸,没有够。由此,我再让学生读课文中相关的词句。并让学生说出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最后,我让学生说家乡都有哪些果树,学生回答后,我有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树,并说出理由。我引导说,我们也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果树,好不好,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

一节课讲完了,我有说不出的高兴,我觉得这是一堂成功的课。理由如下:

一:在阅读中增强理解,在阅读中加强写作的引导。本文中,“贪婪”和“吮吸”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两个词语,我让学生通过读句子,想生活画面,来理解,不仅能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让学生能很好的理解了作者那样写的好处。对于课文的结构,我也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来掌握的,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掌握了课文的结构。关于“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我是在学生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的。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对课文加强了延伸,即进行写作的引导,这样,不但继续推动学生的学习交流高潮,进行了爱家乡的教育,而且有利于学生观察身边生活环境,提高写作能力。

二:加强合作交流学习。对于课文的写作结构,单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全面把握的。因此,对于作者是如何写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文中的主要问题,我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的,在交流中,不作无凭据的瞎说,要求有根有据。这样,即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又促进了互相学习和提高。

三:文本与生活实践结合。对于两个重点词语的理解,我没有就词说词,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书中词语的意思,还让学生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和范围来理解词语。同样,写作的延伸,也是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写作。

当然,这节课欠缺还是有的,例如,在梳理了全文的脉络后,我没有让学生发现整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还有,我没有让学生体会为什么作者不仅写了熟透的杨梅的颜色味道还写了没有熟透的杨梅的颜色味道;另外,在朗读上我觉得读的较少,缺少朗读的知道。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反思

?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楚。作者按杨梅的生长过程特点,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十分精练、简洁,朴实、亲切。作者通过“眼看、手摸、嘴尝”进行观察,采用拟人手法及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对杨梅产生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

一、重读书,重训练,现语文教学之“本色”。

设计中体现“大读书”观念,初读、自由读、体会读、换词读、练习背诵以及边想象边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领悟和体验用自己确认的语气表现出来,增强了情感的熏陶,起到陶情冶性的效果.教学中,进行删、换、比较重点词语等训练,让学生认识语言文字的准确,这是语文语感训练之道。叶老说,课文是个例子,本设计体现了这一原则,把课文当作例子进行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之本色。

二、 重感悟,还语文教学以“朴素”。

近年来的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语言的积累与实践运用是人们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一个人的语言积累,语言经验越丰富,他的表情达意也就越流畅。越准确,越生动。因此,学习语言应重在积累,贵在运用。如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言信息,并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设计时由读议交流到背诵训练,充分体现了语文之厚积。感悟是让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初读研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从而归纳出杨梅果的特点,并相机指导理解“贪婪”“吮吸”等词意.然后我不怕花费时间,让学生再读再议再悟,读出作者对杨梅果的喜爱之情。这样,学生在练读中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仿佛自己不是在课堂中,而是在亲口品尝杨梅果,自己已被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所打动。这时,教师抓住学生的感悟追问:“你从读中有什么发现?”这样将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引入深层,学生思维活跃,众说纷纭,把自己在读中新的感悟体会说出,紧接着,教师再抓住学生的回答,领会作者写作方法。这样,通过一次次的读,一次次的导,一次次的悟,学生悟出了品词析句的方法,悟出了朗读的技巧,悟出了写作方法。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反思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那些具体、生动、形象的,反映孩子的生活的,或是由孩子们自己参加的教学活动,他们总是很感兴趣。实践也证明,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最直接的途径是直观和亲身体验。

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我首先运用新鲜红嫩的杨梅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知道了杨梅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外观的一些特征。同时引发学生的兴趣:看到这么惹人喜爱的杨梅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们有的想尝尝、有的想摸摸、有的想仔细看一看。在这种气氛下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体验作者的感受达到了水到渠成的目的。

学完课文之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干净的杨梅,分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真正品尝可爱的杨梅,然后让学生们谈一谈感觉。学生们经过亲自品尝,切身体验,真切感受到了杨梅那甜美的味道。学生们纷纷谈出了吃杨梅的感觉。“味道好极了”“又酸又甜”“甜津津的”……那种品味甜蜜的感觉和意犹未尽的表情真实地体现了生活,再现了生活。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强化了感悟,受到了熏陶,得到了美育。

以上教学可以看出,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教师应该多创设学生亲身体验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出最佳教学气氛来达成事先教学的真正目的。

画杨梅教案7篇相关文章:

小班画圆圈教案7篇

幼儿园画荷花教案7篇

画太阳教案反思7篇

画太阳小班教案参考7篇

画春天教案优秀7篇

蒙氏印章画教案7篇

小班画太阳教案及反思7篇

美术瓶子画教案7篇

小班画泡泡美术教案精选7篇

画小鸟的教案参考7篇

画杨梅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