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思考教案5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有了教案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解决和处理,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问题管理能力,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光的思考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光的思考教案5篇

光的思考教案篇1

设计指导思想

作为“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一课,本篇课文意在告诉人们应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教学中不仅应让学生明白狼的生态意义,更应让学生懂得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进而让其明白人类应平等地看待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而作为语文课学生这些认识的获得又必须来源于对文本的研习,决不能撇开文本谈所谓的道理,否则便会上成环保生态教育课,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特别重视对学生文本研习的指导,强化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明白文章的旨意并进而提高思想认识的意识。针对本课文本特点,课堂上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培养其解读文本的能力。总之,教学中力求体现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考

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应与大自然平等的和谐相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进入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最后一课的学习,在这一专题中,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自然来做文章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呢?大家还记得郭小川在《致青年公民》中的一句话“不驯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吗?我觉得这句话很能形象地说明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在这里,我们显然是把长江亦即自然作为我们的对手来看待的,我们要让它驯服,为我所用。不难发现,这体现了我们这样的思想:我们人类是这地球上最高贵的,一切要服从我们人类的需要,自然要服从我们,我们要征服自然。这种想法在常人看来,仿佛是天经地义,正确性不容怀疑的。我们过去不是常会说人定胜天,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吗?这种想法果真就合理吗?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这最后一课的学习吧。

二. 描述画面(课文插图)

(一) 引导学生列举一些含有“狼”字的词语并概括其共性

明确: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狈为奸 中山狼……

都属贬义词

(二)描述画面

要求:

1. 观察要细致(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一只狼?它在干什么?)

2. 描述要具体,要抓住细节

3. 要带有个人的感情倾向

(三)交流 点评

(四)图中的这只狼显然在引颈长嗥,要求学生给狼的叫声前加些定语

大多数同学在描述画面及为狼的叫声加定语时,均会不自觉地用到一些贬义词,流露出憎恶或恐惧的情感,显然传统的观念在影响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去重新认识狼吧。

三. 研读第一节,激发学生的疑问

1. 思考:第一节写的是什么?画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2. 齐读

3. 讨论:如何理解狼的嗥叫是“不驯服的、对抗性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提示:可结合狼的遭遇去思考

4. 思考:为什么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说法,仅看第一节是很难弄明白的,我们不妨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向下阅读

四. 研读第2、3节

自读 思考:

这一声狼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分为几类?其区别在哪?

提示:1.找标志性的词语(“只有山”)

2.找关键语句

明确:

一类:鹿、松树……(普通)人

从自身利害考虑 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另一类:(“只有”)山

“客观地去听取”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山从狼的嗥叫中究竟听出了什么“更加深刻的含义”,且让我们继续向下阅读。

五. 组织自读、讨论:

1. “我”是如何逐步认识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的?

2. “我”对狼的认识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法指导:阅读时从文中找关键句

明确:对狼的认识经过了这么几个阶段

(一) 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

原因(文中关键句):

1.“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2.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注意第一句中用的是“我们”,这表明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认识,而非个别人的看法,对这样的一种心理,文中有生动的描述:“在一秒中之内,……”“……手痒痒”,让学生找出读一读,加深感受并借鉴这种形象化的写法。

(二) 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文中关键句:“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原因:见到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

让学生读读写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的文字

问:读了这样的文字,我们各位同学是否也稍稍地改变了对狼的固有的看法呢?

(三) 认识到其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原因:见第7—9节

结合“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这句话,引导学谈谈生态遭破坏的现状

问:作者是在以平静的口吻叙述狼的被消灭而带来的危害吗?

齐读第7节,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本文的散文笔法,感受作者的痛惜和忏悔之情。

(四)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

作者对狼的前三点认识,学生结合文本阅读,一般来说,是能够理解的,但真正要弄明白如何“像山那样思考”去听取狼的嗥叫,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需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六.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1. 学生自读,画出富含哲理和理解起来困难的句子

2. 学生质疑、相互讨论

3. 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我们现在从事的一切其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目的?

提示:找出相关语句,揣摩关键词(如:“这一时代的”“似乎”“大概……,不过……”等)

明确:我们“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本身并无什么错误,而且也应该考虑这些,但问题是我们仅仅着眼于我们自身而不顾及其他,仅仅着眼于现在而不顾及长远,这样我们也便不难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句话了。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表达的也正是的意思吧。

② 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③ 解决研读第一节时留下的疑问:

狼的嗥叫隐藏着什么样的内涵?如何理解文章一开始说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明确: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七.小结

浏览全文 思考:

1. 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明确: 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是不是还应包括点别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样作点思考。

2. 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

明确: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思考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以小见大。

3. 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

明确: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同时他的文学

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八.作业

1.掌握字词,积累词语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3.加强朗读,感受、欣赏本文诗化的语??

4.为“世界环境日”(参见《读本》(必修一)第144页)设计一段主题词并写一份倡议书

光的思考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2. 德育目标: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 美育目标: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并尝试体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借助文章相关重要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解决办法:情景设置法、朗读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师生活动设计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独到见解。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电影片段《后天》。

尽管这部电影是一部科幻片但却对人类生活的现状的深刻审视和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深沉反思: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同样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2.《沙乡年鉴》简介

本文选自《沙乡年鉴》。《沙乡年鉴》是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著作。该书出版于1949年。西方19世纪之前,人们一直把自然当作无条件被人驱使、利用的资源,不懂得保护它。这种观念造成人对自然的巨大破坏,直到20世纪生态学的进展和环境危机的出现才使我们对其重新认识。美国生态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奠基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就是这一观念转变的先驱者,

?沙乡年鉴》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该书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看出利奥波德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伦理》,利奥波德在文中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中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的权利。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奖祸及自身。”这是他在大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沙乡年鉴》也越来越受关注。在美国的销售量超过了100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成为美国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的思想基础。很多人被他对自然的生动描述和全新的伦理观念所感动,接受人的新思想,成为环境保护者。

2. 解题

本文是节选自《沙乡年鉴》。题目“像山那样思考”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话,看到水中的饿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你若能感觉到鱼的快乐,那么你是把自己想象成了那条在水中悠闲自得的鱼儿,以鱼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像鱼一样的思考;那么当我们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在“提升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的冠冕堂皇的名义下,把原始森林里的一棵百年银杏树不论它是否可以存活把它移栽到钢筋水泥的城里,我们是否站在大山的饿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当我们大口大口地尽享山珍野味的时候,是否像大山那样的思考过?“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3. 默读全文,理清思路。

那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像山那样思考一回,默读全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要点。

第1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

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是本文的文眼。

第(2、3)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

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4——9)段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4. 再读课文,体验作者的思想境界。

刚才我们像山一样的思考了一回,现在我们像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那样的思考,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不会让我们的后代不必经历像电影《后天》中情节。

由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思考,最好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例如长兴的水污染问题。

六、 作业布置

1. 扩展阅读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2. 拟写一份有关长兴环境污染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光的思考教案篇3

教学主题:

良知与呼唤——一个作家的生态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1、创设教学氛围

教师:不知道有没有同学看过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希望大家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暑假里我看了一部短片,是有关于黄河的。一位记者问一位在黄河壶口瀑布写生的画家,面对黄河有什么感受时,这位画家说:“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这话没错。然而我望着浊浪滔天的黄河却是另一番心境。要知道,黄河每年要卷走上亿吨泥沙,这些泥沙可是能长庄稼的地表土呀。水土流失使得黄土高原地区日益贫瘠,到处是千沟万壑的荒凉景象。所以,一位作家曾感慨地说,这哪里是泥沙,这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呀!同样的现象还有:我国每年沙漠化土地3500多平方公里,我国每年损失的森林面积相当于一个小兴安岭。我们有理由为祖国取得的建设成就感到骄傲自豪,但我们更应该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对自然、对我们的家园。那么,有谁会与我们的心一起呼吸,有谁会在人类取得巨大物质进步的同时对环境遭到的破坏抱有相当的警觉?这个人就是奥尔多利奥波德,他是美国作家、生物学家。他曾经写过一本书《沙乡年鉴》,这本书被称为“绿色圣经”。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象山那样思考》。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位生物学家的忧思与良知。

2、初读,归纳主题。

﹝1﹞这是一篇哲理散文,课前我已请大家读了一遍。现在请大家想一想:这是一篇什么样的哲理散文?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用一句话简明扼要地归纳作品的主旨。采用这样的句式——“这是一篇……的哲理散文。”

﹝2﹞自由发言。

﹝3﹞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见仁见智,各有千秋,但实际上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生态平衡、生态保护。如果从作家的角度着眼,我们可以把这篇作品的主旨归纳为“这是一篇表现了作家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的哲理散文”。

﹝4﹞我想,如果我们以此为主题,可能会触摸到作家高尚的灵魂。以下,我们将分成三个小专题来考察这一核心问题。

3、第一个小专题:哀嗥的狼

①齐读第四段。

②这段对狼的描写让我们感动吗?为了加深这种感动,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则材料,也是关于狼的。两位猎人在森林里遇到两只狼正在撕咬着一只鹿,却不把肉吃下去。猎人朝母狼叩响了扳机。就在这一瞬间,公狼却如同闪电般挡在了母狼面前,临死之前,还使劲地朝后山望了一眼。母狼则衔起一块鹿肉向山后猛跑。猎人又射出了一颗子弹,母狼倒地了,但当猎人即将赶到时,受伤的狼居然又站了起来,衔起肉向前飞奔。猎人沿着血迹赶到后山,惊讶了:一个干净的山洞里,四只小狼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那块鹿肉,而那只肚子被打穿的母狼则静静地躺在那里,它已经死了。

③教师:这两则有关狼的故事让我们感动吗?谈谈理由。

④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⑤教师总结:是狼的温情、爱情感动了我们。野兽就没有情感?非也。实际上,在所有的群体之中,爱几乎是一种本能。这两只狼都是为了自己的幼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的,这种牺牲同样使它的生命显得崇高,同样值得我们敬重。

⑥让我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所有的生命之中,难道只有人的生命才有尊严吗?为什么?动物也是有它的生命的尊严的。因为一切生命从其本源意义上来讲都是源于自然,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有尊严的对待。但是人类往往自诩为万物的主宰,对自然界的一切尤其是动物痛下杀手。其实人类忘了,我们原本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任何对生命的漠视甚至虐杀都是对生命的亵渎,是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的。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对待生命?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结论:敬畏生命。只有对一切生命充满了敬畏,我们的良知才能得以恢复,我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地高尚起来。我们敬畏生命,尤其是动物的生命,因为生命是平等的,都有它的生存的尊严。所以,狼嚎之中便有了第一层含义:生命意义——敬畏生命。生命哲学在西方有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从狄尔泰到伯格森到史怀泽。这里,我们用法国哲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泽的一段话来结束这一小专题。他说: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那么,人类将怎样在善与恶之间选择?相信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4、鉴赏第二个小专题:当狼消失时……

①教师:阅读7、9两个自然段。用线路图标明:当狼消失时,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注意:

a、需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相关小项进行组合。

b、这些小项:狼;鹿;山林;泥石流;家园(废失);牛;草场;沙尘暴

c、重组之后是五个模块。

②教师:从上图可以看出,当狼群消失时,等待人类的将是怎样的一种前景!在上一个小专题中,我们谈到狼嗥具有生命意义,让我们学会尊重生命,那么,此专题我们敬畏狼,又因为什么?

③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

④教师总结:狼是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失去了它,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将被打破,人类生存的环境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恶化。所以,我们敬畏狼,还因为它具有——生态意义,可以避免生态失衡。从某种意义上说,动物与人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当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都消失时,人还能孤独地生存于这个星球上吗?

4、鉴赏第三个小专题:在发展中反思

①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人类自身,让我们思考自己,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类的发展及命运。所以,我们的第三个小专题是——在发展中反思。人类需不需要发展?当然需要。发展是一个人的权利,是一个民族的权利,是一个国家的权利。问题是怎样发展,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发展。我们来研读最后一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②要求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时间如不多,则不读)

③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段,教师提供一段背景材料。此文写于上个世纪60年代。二战之后,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它给人类带来了极为丰裕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地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污染,再加上滥捕滥杀滥伐,种种不当行为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得人类生存的地球面临日益荒原化的危险。

④思考:

a、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这里既是个人发展的目的,也包含了国家的、民族的、人类的。

b、假如我们的发展仅仅是为了“这一代的和平”会带来什么结果?如何理解?用原文的话回答就是:“长远的危险”。人类如果仅仅从眼前利益出发,对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开发,不注重维护生态平衡,靠牺牲生态环境来谋求一时的繁荣和幸福,这种发展将会带来长远的发展危机。

c、所以,我们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观?着眼长远,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文章的标题是《向山那样思考》。这也正是大山的思考。

⑤从全文来看,人类只有具有生命意识、生态意识和正确的发展意识,才可能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这也是英国作家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的含义。

5、作为全文的结束,教师朗诵一首小诗——《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光的思考教案篇4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作家、"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创作的一则随笔,揭示了在人类的愚蠢下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的巨大的自然破坏和生存危机,发人深省。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学法指导】

本文说理性强,其观点学生仿佛熟悉其实陌生,做到深入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要充分预习、反复诵读,另外,教师宜以思考题作引导。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有怎样的内涵?

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嗥叫(háo) 兆头(shào) 迸发(bàng)

b.驯服(xún) 蔑视(miè) 挑战 (tiǎo)

c. 饿殍(fǘ) 蒿艾(hāo) 蠕动(rǘ)

d.嬉戏(xī) 疲惫(bèi) 扳机(bān)

二、导语: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是首当其冲的,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这个人就是“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

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同学们,读过《像山那样思考》后,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你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是什么?

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

看(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狈不堪 引狼拒虎 狼前虎后

鬼哭狼嚎 狼奔鼠窃 声名狼藉 ……

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三、教学过程:

1)看插图并读第1--3节

1、思考: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请大家找出反应此种情感的词语。

明确: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 “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思考:这嗥叫中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最后总结]

2、思考: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

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

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

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

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

问:作者是怎样概括他们的反应的?

明确:“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问: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

明确: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听取这声狼嗥。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思考?我们应该体会到,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因此我们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爱护生态。

除此以外还有一般的人和作者“我”。

2)生读4~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得到“大山能够听懂狼嗥的深层含义”这一认识的?(即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生读7~10自然段)

1、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2、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也不是好事;

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人类终究会为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价的。

我们吃!我们吃!当地球上只剩下了石头,吃!当天空只剩下了沙尘暴,吃!当海洋中只剩下了红潮,吃!当动物只剩下人类同胞,通吃!面对我们——最嗜吃的民族,就是蝗虫也要给我们让路。

我们吃!我们吃!化肥催生的粮食庄稼,吃!农药助长的水果蔬菜,吃!假冒伪劣的肉食烧腊,吃!过期变质的糕饼豆奶,通吃!我们的血毒了肝硬了,我们的大脑也生病了。

我们吃!我们吃!鸡鸭咳嗽我们喷嚏,吃!猫鼠发烧我们感冒,吃!终于吃来了可怕的萨斯,吃!

3、思考: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它想告诉我们什么?)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4)小结——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投影打出问题]

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5)阅读思考

千岛湖遐思(节选)

不一会,我们就到了千岛湖之一的猴岛,听导游介绍,猴岛是一个新景点,刚建时,岛上只有十几个猴子,还是从外地引进的,猴子刚来时,因思念家乡,常常坐在树枝上,呆呆地望着家乡的方向出神,在当地管理人员和游客的关心爱护下,如今猴子已不仅不再思念家乡,而且它们已喜欢上了这里,并且繁育了几十只后代。可是由于游人过分的“溺爱”,猴子变得格外的挑食,我就亲眼见到一只猴子把游人给它的茶叶蛋剥开,去掉蛋青只吃蛋黄。对于一般的点心,它们更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哎,“忘本”的小猴子呀!那边,在猴岛的一角围了一大群人,我赶快挤进去看,啊!原来是一只全身棕色的母猴抱着一只全身金黄色的只有十几厘米长的小猴,正在帮它挠痒痒,可爱极了!突然,一只大猴子跳到了一根软树枝上,吓了大家一跳,可它却悠然地荡起了秋千。一位大姐姐把瓜子撒到了它的前面,猴子马上跳下来,津津有味地嗑起瓜子,那样子有趣极了。

问题:

1、文中的小猴子“忘本”指的是什么?

不吃蛋青只吃蛋黄。

2、你如何评价人们在千岛湖建猴岛的行为?

其实是一种人为的行为。虽然便于游人观赏,丰富了景点内容,但是此处不一定适合猴子生长和繁衍。再说,猴子“挑食”本身似乎已经预示了猴子的将来。

四、结束语:

(展示图片,画面内容为:一个椭圆形的蛋,上面印有各大洲的地形框架。(代表着地球)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上面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裂痕,旁边写着“脆弱的地球”。)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齐读诗歌:

当天空不再是蔚蓝,

看不到朵朵洁白的云朵;

当大海不再澎湃,

见不到鱼儿畅游碧水中;

当小鸟不再歌唱,

听不到婉转动听的鸣叫;

当春天永不再来,

鲜花不再绽放娇艳的笑脸......

当蔚蓝色的星球—地球,

我们人类的母亲再无力承担她的儿女们的伤害时,

迎接我们的又将会是什么呢?

光的思考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1、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1、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

2、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光的思考教案5篇相关文章:

好朋友教案中班语言教案5篇

幼儿园音乐教案柳树姑娘教案5篇

中班教案语言教案优质5篇

中班教案语言教案5篇

中班教案中班的我教案反思5篇

幼儿园教案眼睛中班教案5篇

五的加法教案大班教案优质5篇

10的加法教案大班教案参考5篇

教案拼音a教案通用5篇

大班中国教案教案5篇

光的思考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7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