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作者思想和意图的解读和领悟,优秀的读后感让我对作品的情节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写作模板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优秀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1
王小波,似乎是很多文艺青年拿来说事的偶像。似乎每个文艺青年心里都住着个王小波。最近草草地,囫囵吞枣似的把他的《沉默大多数》看了一下。
境界实在是高,在看似戏谑调侃,轻描淡写,但却纵横捭阖道出世间万物,人生百态。那种信手捏来的哲人思想,那种通俗易懂的打比方,那种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是我们这些俗人企及不来的。
都说王小波的话语很俗,其实我觉得大俗乃脱俗。试问谁可以用大俗之言,把人性,人生,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大雅之理剖析得那么入骨三分。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就自觉不自觉地做了那沉默的大多数,“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保持沉默是怯懦的。”
不可否认,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思想在真空中煎熬,不知道是因为世界太荒谬,还是我们自身的原因,我们选择了沉默,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知道我们沉默是不是因为“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
而人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看了这书以后,我真心地感慨,王小波定是很喜欢苏格拉底,罗素之类的西方哲学家。
“我宁可做一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无所事事的煎熬。”
寻求知识,体会知识带来的乐趣,这不应该称之为“文化苦旅”,我也甚至质疑“学海无涯苦作舟”了。
那也许“参差百态,乃幸福根源”,把罗素的理论妄用一下,即追求知识过程中的万千体验,估妄言,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追求终极的快乐。突然又想起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
王小波,他说“在世上,要求不高,就是想弄明白一些道理,遇见一些有趣的事”。
这恐怕已经是人生之高境界了,所以啊,《欢乐颂》中的优质男赵医生,渴望的就是一场王小波式恋爱。然而人生亦是如此,“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的是有道理而新奇。”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2
一开始见到这本书,是在学校的图书公益活动上,一眼被封面与标题吸引,快速的把它攥在手里带回了教室,被同学借去读完后刚好赶上忙碌的日子,闲置了很久。最近重新翻阅,但还是没有读完,只能写一写并不完整的读后感了。
还没看这本书前,我觉得作者王小波先生,是想写一写现如今遇事避事的大多数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可能是想在王小波对大多数的批判中寻求一点伸张正义的勇气,我买下了这本书。可是当我慢慢读完每一页,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正序中,作者谈起了伦理问题(尤其是社会伦理),在他眼中,伦理问题的是与非,不在于一己之言,因为世界上没有能顾及所有人的圣人。正如书中萧伯纳笔下的安德谢夫老爷子对自己的儿子所斥:“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不易,因为伦理是大家的事。其实,不懂明辨是非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觉得自己已经能明辨是非实则一无所能的人。正如安德谢老夫子的儿子,但不是每个自以为是的人都有像安德谢老夫子这样清醒的父亲,能给出逆耳的劝诫。这也就造就了愚蠢甚至恐慌。
很多人害怕成为这样的捣乱者,沉默似乎成为一种明哲保身之举。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批判那些沉默者,而是把过去的自己归入其中甚至成为代表,向读者静静讲诉自己沉默的选择与原因,自己决定不再沉默的契机与感悟。
谦逊,是作为发声者的态度。我想,正如书中作者想表达的,把自己的观点是非坦坦荡荡的交付公论。把判定是非的权力从一个人扩散到公众;把发声者的角色从决定者转化为建议者、传递者。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长且远。
再来说说这本书不容忽略的一大方面,俄国文学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沉默的大多数》有一个不容忽略的背景——七十年代,一个让无数中国学者耿耿于怀的年代。
奇妙的是,王小波先生笔下的那个充满血与泪的年代,却是平淡的。他用诙谐自嘲的笔触,写下那个时代“无趣”的书籍、“无话可说”的伙伴,以及“无味”的思维。他亲历痛苦却能思考痛苦,在他的笔下看不到仇恨与控诉,读者能直面那个时代所发生的,在叹息时又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些在枷锁中保持独立思维的少数人的可贵;然后去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那个时代。
直面过去,直指未来,才是这本书最珍贵的。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3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篇杂文随笔集,作者王小波。书中内容涉及甚为广泛:从思想文化方面到社会道德伦理,乃至对小说艺术的看法,都有作者的独到的见解和剖析。给人一种“另辟蹊径”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读者利用各种在路上的时间去拜读《沉默的大多数》,这是读者完整阅读过的第一本王小波的作品。
思路跟着作者才一起走过半程,就与作者的.观点产生了诸多的共鸣,内心感觉无比的酸爽,慷慨激昂之情不吐不快。譬如书中评张爱玲时文学不应当带给读者烦恼,谈孔孟程朱宗师大家说哲学不入俗流,论文理科学艺术哲学的通融与层次……文风辛辣但不乏幽默,批判鞭辟入里又不致晦涩难懂。果然,理科思维背景文人很犀利!
王小波是在用幽默的方式在讲道理。比如谈到”人类愚蠢”,他心平气和地告诉人类要学会思考、运用智慧。他从来不骂人,也看不到他的愤怒。即使是他怒发冲冠满腹怨气时,有的只是对当下社会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他不屑使用谩骂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他的文章中透露出一股怒不可竭的矜持,和化粗暴的批判转为哲学式幽默的魔力。作者俨然像个饱经风霜而又耐心的老人为孩子们讲道理。这是一本值得大家阅读的书,强力推荐。
阅读此书过程中,再次被作者写作的功力和鲜明特点所吸引,待看清单上又果断增加一本他的《黄金时代》,或许也是因为之前就被里头高亮的话语吸引了。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4
在读者群体中,敢以走狗,自嘲和自称,来表达对作者的喜爱和仰慕的,恐怕没有第二家。
王小波逝世20多年,各种记忆文章、纪念、悼念却是一年甚过一年,对于一位自称,特立独行的人,来说,这众多的拥趸,已是证明其价值的最佳注脚。他的小说新奇,有趣,直白,痛快,扑面而来的是生猛和生命力。而他的杂文,则更加新奇,更加有趣,也更加痛快。
他写杂文,不但逻辑跳跃,脑洞清奇,关键是能够用这种诡异的方式把真正的道理给讲出来。更难得的.是,他的文章拥有难得的一种真诚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觉和担当。他表面流里流气,左手自由主义,右手世俗智慧,从壁垒森严的文坛杀出一条路来。他就像一个社科院的放肆教授,用幽默风趣到近乎不正经的态度,不知不觉间把一个道理说透了给你。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和思考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并在网络时代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在他的每篇文章里,都包含着对自由的向往,对权威的质疑,以及对人性的关怀。同样的事情,别人写来是脸皮厚,他写的感觉就是坦率真诚。他总是那么离经叛道却又妙趣横生,他坚定地追求有趣,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自由的、有智识的生活。如果说我有一丝自我意识的觉醒,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王小波。
这样一位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愿你在天堂仍能快乐地思考。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5
王小波先生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多是对文革时期的审视,批判那个缺少理智的时代。
我最喜欢其中的两篇文章,《沉默的大多数》和《拒绝恭维》,对理性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作者说自己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因为种种原因,对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在那样一个没有理性的时代里,不少人挖空心思打进话语的圈子,甚至在盲目的争夺“话语权”,他们就是在“话语即权力”的思想中丧失了理性,不肯思考。作者自愿“放弃”这些,也就避免了“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以那种话来思索”的窘迫。
对作者来说,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积极的。保持沉默的态度,在捏造的事实面前,拒不接受声色俱厉,嗓门高亢的话语。“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就像作者的姥姥,一位老实的老太太,在大家都为亩产三十万斤粮食感到高兴时,她却跳着小脚叫了起来表示不信,在是非面前表现得如此明智。
文章开头还提到了龙应台女士把沉默看做怯懦,在我看来便是另一种情况,这里的沉默再也不是理性的化身,而是懦弱、冷漠的体现。
我想到了几年前的小悦悦事件,幼小的女童在马路上连续遭到两次大卡车的碾压,前前后后共有十几位路人经过,可谁都是看了几眼,未曾停留便加快脚步离开了。最终是一个拾荒的阿婆拉起了身子已经瘫软如泥的小悦悦,但依旧没能挽回一个鲜活的生命。
那些路人对于一个孩子流失的生命视若无睹,在冷漠中保持沉默不语,也让沉默站到了人性的对立面。
真正意义上的“沉默的大多数”是要在理性中保持沉默,在沉默中保持理性,做人性的崇尚者。
在后一篇文章中,作者写到了在人民大学听报告的一次经历,报告人先从恭维听众开始,这使作者非常不满。赞美本是包含着美好的情感,可若是从利益出发,把称赞变成了阿谀,就不得不使人心生厌恶之情了。
“人家恭维我一句,我就骂起来,这是因为,从内心深处我知道,我也是经不起恭维的。”显然作者面对艳羡的目光时保持着理智的态度。这一方面,我更敬佩邹忌。在别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中他没有得意忘形,失了心智,反而冷静思考后再做出判断。
保持理性,拒绝恭维,怕是不那么容易做到吧。
愿我们都能对事物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性来探寻真谛。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