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认真写读后感,都是对我们思维深度的挑战,促进了逻辑思维的进步,读后感中可以探讨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动机,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边城读后感2000字5篇,供大家参考。
边城读后感2000字篇1
?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的撩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淳厚质朴的风味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围绕,像是触及到了什么,是怀念儿时那个有着暖阳的冬日午后?还是现在这个让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这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边城读后感2000字篇2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以小说形式谱写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所以,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我觉得此话确实不假。
边城,这样一个名字,沈先生显然是想表现不为功利所染的淳朴风土人情,文中的人物也是不功利的,老船夫与过渡人经常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这在很多人眼里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足以感觉到边城风俗的淳朴。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但是文中也表现了重利轻义的外来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担忧。边城中最具“势利”性的,就是那间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场,就是金钱相伴,她描述了夫人极其自然地从身上摸出一铜子,塞到翠翠手中。边城式的乡土气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到底往何处去?沈先生无法作出令自己满意的回答,其实这样的疑惑正是和变动的社会体制有关,社会体制的变化具有其规律,我们能做的只有尽自己所能让这个社会更加美好。
在文中人物的描写面方可以看出文中的形象描写深受中国传统艺术写意手法的熏陶,如翠翠的形象充满了东方式女子的秀丽美感。让人为之心动。“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可是翠翠的美丽并没能避免她那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同时爱上了翠翠,大老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担忧,最后去世。最后的最后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等着傩送回来。
关于翠翠爱情的悲剧,实在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小说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透露出一缕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老船夫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所以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
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通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这样的误会让翠翠一直蒙在鼓里,直到老船夫的去世。听到其他人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所以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所以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
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可是事已至此也无法再挽回只能孤独地等着傩送回来。可是这样看来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或许永远不回来了,或许“明天”回来!这样的结局让人心痛且无奈并且充满了诗意的凄凉的美丽。
沈从文自三十年代以来所塑造的湘西世界在《边城》中达到了一种绝尘的美丽,这里的人民保存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就像是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这样的美丽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美永存!
边城读后感2000字篇3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边城》我已不记得读过多少遍了,开始看的时候被里面懵懂的爱情吸引了,后来,渐渐读到了它的艺术风格,读到了它的理想化倾向,在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去了一趟湘西。两个人物,再加上一只黄狗,和谐。“鸡犬相闻”代表着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沈老考虑问题也够全面的。
我喜欢《边城》,因为它是一首抒情的田园诗,一曲浪漫主义牧歌,它包含着一种理想化倾向,让人在半梦半醒之间读懂了湘西的淳朴民风。
翠翠的妈妈背着翠翠的爷爷和一个茶峒军人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小孩后,出于各方面的原因,茶峒军人首先服了毒,生了翠翠后,翠翠的妈妈也吃冷水而死。而在这整个过程中,翠翠的爷爷没有加上一个有份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这件事一样。在这里,父亲对女儿的理解和宽容全都展现出来了。突然觉得时代好像进步了。所以说,有一位开明的父亲是儿女们的福气。
钱,在现实生活中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但在《边城》中,好像人人都以占有钱为耻。老人摆渡不收钱,即使人家硬塞给他,他也要追到半山腰退给人家,好像他与钱有仇一般。还有,这里的小姐也是可爱的,她们缺少世俗而多了一种真情。文中几处自豪的提到茶峒人的平素品德,正因为爷爷的性格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于其它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 《边城》以多变的波澜配合情绪节奏,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幅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美丽的画意意境,使《边城》具有独特的乡土文学色彩,再加上几分童心话语和叙述语言的抒情化,构成了《边城》诗一般清新俊逸的风格,在《边城》里,人物与故事是对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在这里面,既无阶级对立,也无经济利益的冲突,更无人际关系的矛盾,达到了一个非对立因素的自然和谐返璞归真的理想境界。为了切实体验一下这种感觉,我去了湘西,当然,也是必然,与书中所述相差太远了。小溪还是静静地流着,只是在小溪的山崖上,我没有看见虎耳草!寻找边城,寻找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是会有一座边城的。 《边城》是际上也是一幕爱情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它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
天保和傩送认识翠翠好像是一种缘分,其实不然,他们本来就生活在同一个范围并不是很大的地方,并不是从天南海北聚在一块才认识的。因此,我觉得他们相识是必然的,同时,两兄弟都爱上翠翠也是必然的。翠翠善良美丽天真活泼,这样的小女孩谁不喜欢呢?只是天保傩送都是优秀的,所以不管怎样,总会是悲剧收场。
翠翠和二老相遇时有趣的,因为误会而使翠翠作为一个女孩的羞涩和矜持展示出来。这时候,他们彼此心中可能就已留下了对方的影子。同时天保也看上了翠翠,“河街天保大老走车路,请宝山来提亲,我告诉过你这件事了,你那神气不愿意,是不是?可是,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求婚,你将怎么说?”其实,翠翠为了那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天保知道弟弟喜欢翠翠后,他选择了逃避,他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可不幸的是新油船出事了,大老遇难了。这一切都变了,二老不再去碧溪岨唱歌,他独自去了桃源。
其实。了解一个社会的生活状况,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中最可明晰。虽呈现的是男女间的关系,可暴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状况。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古今中国都是男方主动求婚,没有女方主动上门的道理。所以,女性除了等待还能做怎么呢?时至当今,如果女方主动说声“我爱你”,我们都会觉得这样的女人很肤浅很俗。当今尚且如此,更何况那时的翠翠呢!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有第二条通向幸福的路吗?其实,那生在溪边岩上默想的又岂只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唯有等待。 《边城》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令种悲凉无奈。 《边城》以等待结局,没有让翠翠走向必然走向的未来。我有一个朋友曾想写《边城续》,但后来最终没能实现,因为几个好朋友都认为那是搞破坏。等待,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如果写续集,或许翠翠会得到拯救,但更多的方面或许只会留下残迹而已。
“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而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中里为歌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读后感2000字篇4
曾经无数次想象自己踏上这片土地时的情景,但我们总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原本以为,这是一寸人间净土,是爱情最初开始的地方,踏上了这片土地后,我发现其实这片净土景色依旧,只是早已物是人非。
街边已经有了很多现代娱乐场所,当酒吧鳞次栉比地在街边排列时,我觉得原本那些淡淡真挚的感情在时间的流逝里变成了极速消费的感情。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在出发之前别人问我为什么如此执著于凤凰古城,我当时的回答是遇见爱情最初的样子,回归最简单的生活。那个朋友当时就和我说,我的希望太过于美好,要是不说,她还以为我是要去开发一段艳遇的呢她跟我说,现在的凤凰因为太过出名,全是酒吧之类的娱乐场所,爱情圣地早已演变成了艳遇开始的地方。
说起边城,就不得不想起故事中的女主角——翠翠。文中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时回来,也不管他能不能回来。
翠翠毕竟是女孩子,情窦初开又怎会知道怎么处理自己和傩送天保之间的事情呢?傩送喊渡船的一次,翠翠见是他腼腆地躲开了。可傩送竟然生了气。
好多人说傩送出去以后不会再回来了,不过我还是相信他和翠翠是能修成正果的。爷爷死后,顺顺已经主动让翠翠住到他们家里去了,当作是傩送未过门的媳妇。说明他已经同意翠翠和傩送的婚事了。茶峒毕竟是傩送的家,他必定会回来。
希望翠翠和傩送都可以勇敢一点。
爷爷知道翠翠心中所想,想要帮助翠翠。在大佬那里,其实爷爷说的并没有错啊,要么主动上门提亲要么对着翠翠唱歌表达爱意,他并没有说翠翠究竟唉不爱他。天保自己也可以去向翠翠问清楚,她是否喜欢他?为什么后来傩送和船总都把天保的死怪在他头上?“那老头不干脆,天保是他弄死的!”傩送的这句话真的很过分,天保自己有主动权啊,为什么非得依靠老人去追求翠翠呢?爷爷在起初确实没有明确的告诉天保究竟他与翠翠的婚事可不可能,因为爷爷不知道到底傩送是不是也那么喜欢翠翠。爷爷得要让翠翠自己选择啊。
后来爷爷多次到船总家里,他不好意思直说,只能拐弯抹角的打听,可是傩送和顺顺的态度让老人家情何以堪?怪罪爷爷“不干脆”,他们自己呢?爷爷是女方家的代表啊!已经很主动了!
于是兄弟俩比赛半夜唱歌,让翠翠挑选。大老自知不是对手,出去做生意了,但出了意外死了。二老全把这件事当做翠翠引起的,也离家出走了。在一个风雨夜,爷爷死了。翠翠才知道,他们为了她才比赛唱歌。翠翠希望二老快点回来。
翠翠和兄弟两个都十分痴情。而爷爷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他们的结局都十分悲惨。翠翠和杨马兵孤独地守候着傩送二老的归来。这能看出湘西边城的朴素的民风民俗。不管钱财的诱惑,执着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这才是爱。
翠翠,文中的一名十五岁的小姑娘。她可以被认为是纯洁美丽的化身,是《边城》中最美好的一个人物。她十分关心自己的爷爷,爷爷也爱她。但是,却很少有人理解他。
就在一个端午日,她来到河街旁看龙舟,看见了船总顺顺家的傩送二老在龙舟上,一见钟情,爱上了他。正巧,他们家的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都爱上了她。但中寨团总看上了二老,要用碾坊做陪嫁把女儿许给二老。而老十分痴情,宁肯撑一辈子渡船,也不要碾坊。翠翠不愿表白,希望二老来提亲。可大老走车路先来提亲。稀里糊涂地被爷爷婉拒了。
看完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在赞叹作品的精妙华美之余,一直在想作者究竟想写出什么?就象描摹一个人除了他(她)外部的健康、美丽之外,灵魂又是怎样的呢?作品中的翠翠,一个小女孩,她:“简单、善良、孝顺、乖巧、勤劳、朴实、执拗、坚强、追求。”这还不够,作品似乎还有更多的承载,更大的容量。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在巧夺天工的山水画面,在栩栩如生的众人相中,在恰似一台恢宏大气的舞台艺术剧里无不流淌着“忠孝礼义廉耻”这中国儒学的魂。
小黄狗对主人的忠,翠翠对外祖尐父的孝,茶峒小城人的温良恭俭让之礼,翠翠外祖父去世后,小城乡亲几乎倾城出来帮助女孩发丧,办完丧事后且留下了老马兵继续照料翠翠和渡船的义。
而廉耻便是:自尊、自信。翠翠拒绝了茶峒乡亲们的怜悯、同情,以为外袓父守坟为由,坚持继续在茶峒小溪上一边摆弄渡船为乡亲们服务,一边等待着他心里深爱着的船总顺顺的老二的归来,表现出一个山村乡镇女孩对人情、人性、爱情极其单纯的执著的追求和极大的自尊与自信。
而这些,正是今天我们许多地方,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缺失掉的!
边城读后感2000字篇5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也没有大气磅礴的场面,有的只是普通人近乎理想化的生活。小说讲述了湘西小镇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边城,那是美丽与伤感的存在,在浮躁的社会里,是灵魂的栖息之处。然而,整部作品最令人遗憾的部分,莫过于翠翠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情,以及等心上人回来,他呆坐船头无望又漫长的等待。
翠翠和天保,傩送,翠翠的父母的爱情,让整个小说变得带有淡淡的忧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得到体现。也许这是作者那个时代的悲哀。爱上一个人没有错,但哥哥为了弟弟,毅然放弃,一人将痛苦承担却突发意外。而他的死亡给翠翠,翠催的爷爷,和傩送造成了难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将一切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从此,白塔下在也没有荡漾着那动听的歌。曾经兄弟两在百塔许下的诺言最终被溪水冲刷的无影无踪。
这种结尾带着一种凄凉哀愁牵挂和期盼的感情,是读者为之焦虑又莫名伤感,但也许这不确定性的结局反而更好一些。爷爷因为自己女儿的爱情悲剧而沉不住气,在对待翠翠与天保傩送的感情上稍失理性,便奠定了这一场纠缠的悲剧性。对于翠翠来说,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做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如果他能勇敢一点,和爷爷表达自己对傩送的心意和立场,也许等待他的会是柳暗花明的幸福。对于傩送来说,他在追求爱情的时候也不够勇敢。作为那个理应主动的人,他总是瞻前顾后,考虑的太多,他明明知道翠翠喜欢的人是自己,却一而再再而三谦让这份感情,可以说天宝的趋势和他的优柔寡断也脱不了干系,而对于天宝来说明知道翠翠不喜欢自己,但是却赌气离开,因为不冷静,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也让爷爷和傩送一辈子活在自责的阴影中。
也许真的是天意,如果天保没有死,如果傩送没有误会爷爷的用意,如果傩送不是因为哥哥的死,再加上家里逼迫赌气出走,也许傩送和翠翠就走到一起,可是又哪来那么多如果呢?但是话说回来,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
人的一生,如果把精力和希望放在等待上,那无疑就像一场无期徒刑,少了凌迟处死的痛苦,却多了时间无情的吹打。原本应该是一段青涩的爱情,在沈从文的笔下却成了灰色的悲剧。尽管湘西小城的民风再淳,尽管翠翠美好的像一幅画,可现实终究会有不完美和遗憾,这才是生活,理想中的生活本应如此,但是既然是生活就注定不凡,总有一些有所谓的,没所谓的事情使我们一步步成长。
边城读后感2000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