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也能体现读者的思考深度,读后感不仅是读书的终点,更是思考的起点,推动更深层次的探索,以下是写作模板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父与子读后感八百字最新5篇,供大家参考。
父与子读后感八百字篇1
寒假我就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讲的是一位旧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个理想:拥有自己的洋车。于是他凭着勤劳和坚忍省吃俭用,终于如愿以偿。然而好景不长,没多久他的洋车就被士兵抢走。但他没有灰心,靠自己的努力又买了一辆洋车。不过他实在太倒霉了,辛辛苦苦的积蓄又被洗劫一空。就这样反复了三次,祥子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得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父与子读后感八百字篇2
一向想读这本书<老人与海>,最终如愿以尝了。每每读到这类外国的书,总觉得怪了点,但却并非不是一种乐趣。但我觉得这本书读得似乎比其他书更吃力些,硬着让一个正兴奋着的人静下心来去读一个老人3天的行程,似乎很困难。但它办到了。
当我意识到是,已经看完了整本书(虽然很短)。我的不耐烦去了,只明白舒了口长长的气,不知是因为最终看完了此书,还是替老人顺利回到家而开心。之后回想起来,我在吃力地啃咬下那些文字时,看到老人84天没补到一条鱼,心里似乎笼着一大片茫茫的烟雾,看到老人为了补大马林鱼而坚持了一天一夜,柔软的沙发椅坐起来也让人腰酸背痛,如坐针毡,看到老人吃生鱼,既悲凉又不可思议,看到老人同鲨鱼搏斗,我似乎也拿起了棍子,看到老人童年的非洲的梦里的狮子,仿佛在那梦中的不是他,而是我,倚着船栏,看着海岸高处凝望的狮子^^
正如其他优秀的作品一样,它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绝非来自文字的华美,而是心灵的,让我对像所有其他读者一样都不能不产生这样的感情:尊敬。如果一个人有老人的坚持,optimistic,这样坚强而透彻的,质朴而乐观的,高尚的心,无论是在一个普通渔夫的身上,抑或是农民,医生,工人,等等,我都要义无返顾地坚持着一情感。直至某一天,我也能得到这样的心,即便仅有一半也足够用了。
以此书此文,激励高一时的自我,不忘坚持,永远乐观!
父与子读后感八百字篇3
史铁生在他年轻时便遭遇了不幸,只得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地坛也是不幸的公园,荒芜得如一片野地,无人问津。
但是,史铁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虽然他不停的想关于死的事,但最终,地坛与母爱唤醒了他,在一次又一次与心灵中的死亡斗争后,他最终决定活下去。他在地坛里思考人生,思考着母爱。“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人总归要活着,上帝给予我们生的机会,就必须活下去,无论命运如何,都要珍视这份生的机会,好好谱写人生。
面对人生的苦难,有的人选择了积极面对,有的人却选择了消极的逃避。古希腊荷马虽双目失明,但仍吟出《伊利亚德》和《奥特赛》;贝多芬双耳失聪,但莱茵河畔仍飘响着《欢乐颂》荷兰画家梵高虽精神分裂度过了短暂的一生,但是他笔下《向日葵》仍唱响生命的赞歌。历经磨难虽是不幸,但是只要能度过这道坎,不幸也就成为了人生的垫脚石,伟人们成功就是他们能将这坎坷作为人生财富,而更多的人却倒在了困难面前。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爱他的母亲,“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史铁生遭遇了不幸,但他的母亲是理解他,爱他的,自己心里承受着更重的痛苦,也为他的儿子着想,也要安慰她,时间晚了,他也会带着年迈的身体到地坛中来找我。
每个人的母亲都是如此,都对我们给予了无限的爱,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为他们着想,母亲叮嘱我们好好学习却当做耳旁风,告诫我们不做不该做的事却不在意,当他知道我们成绩退步,犯了错误后的自责却从未被我们发现。从来都是母亲为孩子却没有孩子为母亲着想。
母爱是平凡的,是无私的,我们都马上长大成人我们也应该多为父母着想。
人生路漫漫,有艰辛有汗水也有关爱,我们要谱写自己的人生,体会这些关爱,积累磨练的财富,活出精彩。
父与子读后感八百字篇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为《论语》全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章,文中出场人物五人,《论语》作为一本语录体散文,由孔子及其弟子回忆所著,该章人物丰富,其各自的回忆相互补充,所述丰富,不仅仅只是回忆孔子的言论,而且记叙了师生交谈过程,绘声绘色得描述场景,表现人物神情,俨然一篇生动形象完整的记叙文。在这一章篇中我看到的孔子是林语堂笔下“和蔼温驯”“具有深厚的情感,锐敏的感性,高度的优美”的形象,不同于痛斥弟子不义时严肃而令人敬畏的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对孔子和四位弟子一次闲聊的过程展现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章节开篇,在交代事件发生背景后,孔子率先发问:“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就不敢说话,然后引出聊天的话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其实在这里看孔子自身也是一位“不吾知者”,孔子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此时的孔子已经60岁左右了(网络旁证),在经历了东奔西走,处处碰壁后引领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在这一瞬间,一位洞察世事的教师形象在眼前鲜明了起来。仿佛跨越两千五百年时光,不经生出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遇的感怀。
除却孔子,再看在场的弟子这些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个个有怀才不遇之叹,所以“不吾知也”在这师生五人期间有着极大的碰撞与共鸣感。所以孔子话音刚落,子路就“率尔而对”。在过去高中学习该章时,对四位弟子的性格有过该章定论的介绍:子路轻率急躁,冉有谦虚,公西华委婉曲致,曾皙高雅宁静。但是孔子曾经说过“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子由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哂之”不会是对子路的否定,恰是对子路的性格绝对了解,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所以才会初现的善意一笑。所以不能因“哂之”二字先入为主形成对子路的刻板影响。依我愚见孔子“哂之”原因有二:一、原文中孔子的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按照礼的要求,当长者向众人发问时,晚辈要先环顾四周,看到没有人发言,自己再回答。《礼记·曲礼》:“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子路“率尔而对”,所以说不谦让。
二、子路的绝对理想:“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描绘了一个内忧外患,情况危机四伏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子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仿佛是划破天空的流星,百年不遇的治国奇才,如此露骨自夸未免太不谦虚。再者子路对施政的成效也定下很高的标准:以三年为期,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对此子路显得过于理想主义,现代治国安邦我们还要讲究个“五年计划”“两个百年目标”“中长期规划纲要”呢,而子路提出在三年内不仅要把这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变成人人勇敢善战,而且个个懂得礼义。在孔子看来,让百姓勇敢善战还比较容易,但要让人民懂得礼义,就相当困难。所以孔子笑子路不谦虚。
但不能否认的是子路这段话阐述施政目标明确,思路清楚,逻辑严密,这让我想到杨氏之子中“儿应声答曰”,同样是一抛出问题就立刻给予回答,“率尔而对”说明子路平时就对这个问题有过深思熟虑,子路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到此,故事发展已经告一小段落,子路如此回答了,那其他弟子呢?此时孔子点名了:“求!尔何如?”冉有的回答就谦逊多了,先是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然后说三年为期,要达到的目标是可使足民,可以让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逊不能,有待贤明君子来施行。孔子没有表态,继续点名:“赤!尔何如?”公西华更谦虚,首先说不一定能做到,然后说不敢像前面两位师兄那样治理一个国家,“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说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至此两位孔子都没有表态,而是继续点名,“点!尔何如?”这里从占了将尽一半的篇幅上就可以看出,曾皙的回答必有可琢磨之处的。首先曾皙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天啊!原来曾皙在鼓瑟!原来整个过程是有音乐伴奏的!就像魔术师暗藏机关的遮布被掀开一样,上文制造的很多悬念一下都解开了。首先是佐证这次交谈的性质是闲聊。有人认为这是一堂孔子的课堂实录,有人说一次孔子的班会,如果是这样,曾皙不可能还在鼓瑟。孔子没有要求曾皙停止弹奏,曾皙也没有因为老师在场而停下来,说明孔子师徒关系融洽,弟子在老师面前很放松。其次,解开了冉有、公西华不主动发言,直到孔子点名才回答的疑惑。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子路发言之后,按辈分应该曾点发言。所以冉有在等曾皙先说,这正是礼的要求。而孔子见曾皙还在弹奏,不想打断他,于是让冉有、公西华先发言,最后才问曾皙的看法。孔子不仅容许曾皙在聊天时鼓瑟,而且还不忍心打断他演奏,如果一开头就写曾皙在鼓瑟,整个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1]作者故意隐匿了曾皙鼓瑟这一重要情节,就使整个故事叙述充满悬念。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如同相声中响亮的“抖包袱”,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既为曾皙说出不同于各位同学的志向作了铺垫,也为孔子“吾与点也”的慨叹作了渲染。
其次,曾皙在老师孔子点名后的表现,“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意思是: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天啊,多么行云流水潇洒自如的动作,这让我想到了金庸笔下的大侠挥刀入鞘,如此淡定从容,不经让少女遐思,多么温润如玉的君子形象。(忽略年龄,已经39了,古人这岁数估计当爷爷了)继续说曾皙这一边弹奏,一边聆听各位的发言,思考孔子提出的问题,却胸有成竹。当孔子提问时,他从容说道“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鼓励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于是就有了这段所有高中生都会背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为什么要描绘上巳节与年轻人春游的活动呢?孔子听后居然感慨地说:“吾与点也。”这是为什么呢?从原文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显然易见在当时的谈话中,他在表达为政理想。孔子曾谈到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曾皙所描绘的那幅惠风和畅的游春图不正是孔子这种理想境界的生动写照吗?所以,曾皙看似未谈治国之策,将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可使足民”的目标以及孔子大力倡导的礼乐文明具化为百姓安居乐业子路等人所描绘的只是一个方面,而曾皙所描绘的却是一个大同世界。这种更雄伟的志向、更高远的境界也表现出曾皙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气度。所以,孔子赞同曾皙,既是对曾皙施政能力的赞赏,也是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憧憬。
在接下去故事是如何发展的呢?“三子者出,曾皙后”多么好学的曾皙,课后再次请教老师,孜孜不倦探寻事物之所以然。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孔子之前对冉有、公西华的发言的未尽表态以及孔子的教学态度和方法。
子路开口就说要治理千乘之国,孔子相信他有这个能力,只是不够谦让。冉有说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孔子明白这只是他谦虚而已,相信他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公西华说自己只能当一个小司仪,孔子明白能够主持国君的宗庙祭祀、诸侯国的会盟,实际就是治理一个国家。只是每个弟子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一样,所以表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作为一名老师,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判断。在这一点上,孔子也十分高明,孔子认可每一个弟子,并对他们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不必揣摩老师的好恶,而老师了解学生的才能,也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分信任。这难道不是我们现在孜孜以求的师生关系吗?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可见一斑。
父与子读后感八百字篇5
或许,人生是如诗一般的美好;或许,人生是跌宕起伏一般的有悲有喜;或许,人生如戏剧一般精彩;如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一般,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让人荡气回肠。
对于人生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以《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顶峰,给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红楼梦》这般精彩,所以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了体会,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更深的了解。
我们的人生,正是如诗如歌般的岁月,有过开心的笑容,有过伤心地泪水,有过真心的悔责…谁都有过失败,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公也如同所说。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只不过作者是我们自己罢了。人生如戏,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人生像一场旅途,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终也一蹶不振。人生几何,何必留恋人世繁华,不如努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时光!想必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完《红楼梦》这部历史名著,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更多,正因为有了这些让人震撼内心的经典名著,才会让这华彩美文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想必经典诵读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咱们国家这些古典文学,也让人为之赞叹,耳熟能样的四大名著,四书五经…都在人生长河里,如宝石般栩栩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远行在如戏般的道路上。
人生如戏。曾几何时,那些古时的文学大师们,把满腔热血,把人生感触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我们跟前,名著让人慢慢感悟,经典让人回望过去…就让我们在如戏般的人生中,尽情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父与子读后感八百字最新5篇相关文章: